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

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若干问题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若干问题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若干问题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乌丸、氐、羌和鲜卑等。

几乎达到五六百万、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内的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其地域基本限于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地。

开始于一世纪中叶的我国北方民族大迁徙,不仅补充了中原的劳动力,而且对中原社会经济的恢复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共同的生活区域以及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渗透,为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条件(一)共同地域的形成。

北方民族的迁徙从三国至北魏,大致可分第一阶段,为三国至西晋末。

军阀混战,使中原人口锐减,这就给北方民族内迁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原居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开始形成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如关中地区,出现了“华夷参半”的现象。

第二阶段,为十六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与三国及北魏时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强制性迁徙表现得更为突出,各个政权为驱使更多劳动力为其服役,经常掠夺人口。

第二,由于战乱、天灾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造成北方人口的大量流亡迁徙。

北方少数民族除自沿边迁居中原外,又在关中和中原地区辗转流徙。

中原地区的汉人也大批背井离乡向江东、辽东、陇右、河西、蜀汉等地迁徙。

第三,由于北方各地人口大量交错迁徙及军队民族成分的复杂化,内迁各族不少打破原有组织,分散地与汉人或他族错杂而居。

第三阶段,为北魏时期。

北魏初,强迫民族迁徙的事例不少。

但统一北方之后,民族迁徙事件便减少了,各族基本上稳定下来,此后,较大的一次迁徙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大批南徙代人变为洛阳人。

(二)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的形成。

当形成了“共同地域”即杂居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趋同在所难免,这种趋同促成了语言(包括文字)的同化;而语言的同化又反过来促成“共同经济生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及“胡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及“胡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及“胡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黄赤【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

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66-67)【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迁徙;原因;生产方式;文化【作者】黄赤【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羯族、羌族、氐族又称“五胡”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内迁,“五胡”内迁必然会促使其自身固有文化与汉族风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显然,事物特定的存在环境是导致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地域的变迁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为“胡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互动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之前,东北、蒙古高原以及西北的甘肃河西、青海、新疆等中高纬度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主要的生活区域,这些地区大都是沙漠草甸区,适合游牧生产。

因此,地理自然环境决定了生活在这里的北方少数民族必然只能或以游牧生产为主,最终形成典型的游牧文化。

林耀华[1]在《民族学通论》中指出:“民族经济类型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代表这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这是因为,地理自然环境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也间接地决定了民族物质文化的特点。

总而言之,各族人民小至饮食、服装、装饰、用具,大至交通工具、住房类型等等都是由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方向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地理自然环境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族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民族物质文化,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生产为主的生产形式与其民族游牧文化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活动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活动
永平 五年冬 , “ 北匈奴 六七 千骑入 于五原 塞 , 遂寇 云 中 至原 阳 ( 县名 , 属 云 中郡 ) , 南单 于击却 之 , 西河 长史马 襄赴 救, 虏乃引去” 。
综上 可知 , 此 时的西河 、 上郡 、 朔方 、 美稷 、 渔 阳等地 是 汉、 南 匈奴 、 北匈奴余部 的杂处地 , 随着政治 中心 的转 移 , 分
除汉族外 , 还 有匈奴 、 鲜卑、 氐、 羯、 羌、 柔然 、 卢水胡等 著名
的少数 民族 。


匈 奴
匈奴 是中 国历史 上一个强大到不得 不提 的民族 。 《 后汉 书・ 南 匈奴列传》 记载 :
东 汉光武 帝建 武初年 , “ 彭宠反 畔于渔 阳 , 单于 与共连 兵, 因复权立卢 芳 , 使 入居五原 。 ” 后 匈奴又与卢芳 于建武年 间数次进攻 东汉 北境 , 十三年 “ 寇河 东 ……渐徙幽 、 并 边人
于常 山关 、 居 庸关 以东” ;二十 年 , 因卢芳 归降 东汉 , 匈奴
“ 入寇 尤深 …… 遂 至上党 、 扶风、 天水 ” ; 二 十一年 “ 复 寇上 谷、 中山” , 北方边境难安 。二十 四年春 , 匈奴 因单 于传 位问
东汉晚期 , 南匈奴 多次叛乱 。 《 后汉 书 ・ 南 匈奴列传》 载:
元和元年 , 北单 于命 人“ 驱牛马万余 头来 与汉贾客交 易 与武威太守 ” , “ 南单于 闻, 乃遣轻骑 出上 郡 , 遮 略生 口, 钞 略
牛马 , 驱还 人塞 ” 。
章和元 年 , “ 鲜卑 入北地击 北匈奴 ” , “ 屈旃、 储卑、 胡都 须等五 十八 部 , 口二十万 , 胜兵八千人 , 诣云 中、 朔方 、 五原 、 北地降” 。

高三历史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高三历史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思考: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社会大分
再见
其一,整顿吏治 ; 其二,颁均田令; 其三,迁都洛阳; 其四,学习汉族先进文 化,移风易俗。
仿照汉典章制度 说汉话 改汉姓 穿汉服 与汉人通婚
3.改革的历史作用
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使政局稳定,政府 财政收入增加,北方农业生产有了恢复与发展;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以 鲜卑族为中心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进了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魏孝 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 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 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 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 进了一大步。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 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 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 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末年 ⑴途径:内迁的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通婚杂居、 相互学习、生产互补
⑵实质: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4世纪中期,氐族贵族在关中建立政权,到苻坚上 台时,前秦在内政、经济诸方面已 有了起色。苻坚励 精图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封建统治制度,发展农业 生产,前秦强大起来。37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苻坚 自恃兵力强盛,不听劝阻,383年,发动对东晋的战争, 双方决战于淝水。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 前秦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随后前秦 统治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 续维持。

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

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

近二十余年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史研究综述张元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摘要:本文按照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相交融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冲撞、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碰撞/交流/汉化/士人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特别对于华夏文明的承启和发展显示出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此时期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权,使中原地区呈现出民族杂糅的局面,并形成各族之间交融的现象。

再加之继秦汉以来儒家思想文化的地位相对低迷,同时又是在老庄学说之上形成的玄学及本土宗教——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间冲突碰撞、借鉴交流并蓬勃发展的状况下,华夏文明在这种异族文化和外来宗教的冲击之下,显示出巨大的张力,特别是与各少数民族间文化交融方面。

通过两者之间的冲突碰撞、交流、融合及整合,最终为隋唐的鼎盛奠定了文化基础乃至形成中国整个民族文化特质的重要一环。

故此,史学工作者对此时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本文旨在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进行总结。

并按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相交融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冲突碰撞、交流、汉化、融合,结合研究成果状况进行综述。

一、冲突碰撞关于这一方向的研究重心学界都将其集中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方面的冲突与碰撞,并指出胡、汉两者之间的冲突其实质上是“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又由此引出民族心态和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刘晓明、黄小荣《魏晋胡汉文化习尚比较研究——兼论历史中的非理性因素》(《争鸣》1989年第5期),作者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胡汉文化习尚的比较,及其冲突的文化诠释,进而说明体现在文化习尚背景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中国古代那种具有明显缺陷的理性文化的影响,正确评估非理性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纠偏作用。

提出文化习尚的形成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指出胡汉冲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它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具有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

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

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汉族因为人口众多,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很自然地成为主流。

所以这一民族融合又被叫做“汉化“。

汉化包括经济生活,社会制度,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语言习俗等各方面。

但是如果认为只是汉族“化”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对汉族没有什么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们和汉族融合过程中,就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富创造力,所以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处处都显现出少数民族的巨大影响。

以下就略谈几点重要的影响。

第一,内迁各族和汉族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物质生活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和服装都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胡饼和胡服的作用尤大。

过去汉族只会水煮面食,不会烙饼。

真正的饼是西北少数民族带进来的,所以叫胡饼,并在这时普及开来,发展成为面食中最重要的一种。

胡麻、胡瓜、胡桃及油菜等都是在这时普及的。

像“酥”之类的奶制品,也是此时传入并日益推广的。

汉服的特征是上衣下裳或宽袖长袍,穿开裆裤。

所以箕踞而坐成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举止。

胡服夹领小袖、紧身,满裆裤,适应马背上的生活。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引进胡服,但没有进入日常生活,此时普及且为汉族人民喜爱。

魏孝文帝改革曾下令禁胡服,但结果穿着胡服者越来越多。

隋唐的官场上也“全用胡服”,只不过是由左衽改为右衽而已。

这是生活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因为胡服更美观实用,更便于生活,决非皇帝一纸诏令可以改变。

就精神生活而言,少数民族对音乐、民歌的影响尤为明显。

隋唐时期的燕乐和西凉乐,绝大部分源自北朝的胡汉混合乐。

迄今为我国人民喜爱的笛、琵琶等乐器,是在此时曾及并进入大雅之堂的。

民歌中反映民族融合的精品,无过于《敕勒歌》和《木兰辞》了。

如果说《敕勒歌》是胡歌汉译,是游牧生活的写照的话,《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却是只有民族融合才能产生的中原妇女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服装虽复杂多变,但男子大袖衫和女子的 裙衫却成为这个时期服装的主流,并绵延饿数个世纪。 无论男女、贵贱,均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 这种服装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还体现了少数民族特征,在民 族迁移中所出现的许多服式,无论是裤褶、裲裆,还 是笼冠、介帻、风衣风帽等,都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 数民族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创造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
——少数民族服饰
南北民族间的服装影响(3-9) 魏晋南北朝服装样式(10) 男子大袖衫和女子衫裙(11-32)
男子大袖衫(11-23) 女子衫裙(24-32) 军戎服装(33-36) 总结(37-38)
一、南北民族间的服装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互相间逐渐形成了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一种有进步作 用的自然融合的过程。其中最著名又最有代表性的是 北魏孝文帝的改制。鼓励鲜卑人与汉族人通婚,凡官 制、法律、礼仪、典章都完全实行汉族制度,废除鲜 卑旧制。
带帔子穿深衣的女子
履 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嵌珠、描色。
魏晋时期的方头丝履
笏头履
四、军戎服装
这个时期的军戎服装:一是盔、铠甲,二是袍袄,三 是前面所说的褶。
铠甲比较典型的有:筩袖铠、裲裆铠及明光铠。
军事服装
着缚裤披裲裆铠的士兵
裲裆铠、明光铠、缚裤
六、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动荡的一个时代,其 服装的样式因“日月改异”而“无复一定”、“所饰 无常”在战乱年代人们只能求得用服装来维持最基本 的生存需要。
小冠
小冠
漆纱笼冠

白沙高屋帽:样式为高顶无檐。 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大帽:也称“大裁帽”。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
常用于遮阳挡风。
白纱高顶帽
白纱高顶帽
平巾帻
(二)女子衫裙
魏晋南北朝女子日常礼服仍以襦衫、裙裤、深衣为主。 其样式特点的变化反映在衫裙的变化之上,以宽博为 尚,与男子的褒衣博带相适应,无不大袖翩翩。衣衫 以对襟为多,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 也称腰采,外束丝带。
旧制的袍式仍作为礼节场所的法定式样。 魏晋时期的衫与秦直襟式。2、袍多为两层,或夹或棉,单 层者称为单衣。衫有单夹两式。3、凡称为袍的,袖端 应当收敛,并装有袪口。衫则不用施袪 ,袖口宽敞, 且多用白色,一般用做便服,也可做礼服。
男子的大袖衫
大袖衫
大袖衫
妇女服饰风格有窄瘦与宽博之别。
女子衫裙
女子衫裙
深衣
妇女仍流行深衣,主要变化在于下摆,通常将下摆裁 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 而名之曰“髾”。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多条飘带,名 为“襳”,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 迷人,故有“华带飞髾”女子的深衣。

始于晋代,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 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同时汉族人民也吸收了个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在样 式上,典型的胡服与汉族传统衣裳即互相融合又相互 并存。其中最具有突出影响的是两种典型的少数民族 装束:即裤褶和裲裆。还有缚裤。
裤褶
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褶:如汉族长 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带。
裤:有裆的裤子。 缚裤:将裤脚加肥,以其增大效果,立在那宛如服裙,
此时期的服装风尚
饱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尤其是文人 雅士最为喜好。
除大袖衫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
男子的首服
主要有各种巾、冠、帻 幅巾 纶巾:又叫诸葛巾 小冠:前高后低,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
级皆可服用。 高冠:常配宽衣大带 漆纱笼冠: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
在裤管膝盖部位用锦缎丝带系扎,以便于行动。
裤褶服
裤褶服
裤褶服
裲裆
裲裆
二、魏晋南北朝服装样式
魏晋时期服式上仍以襦、裙、衫、裤为主。男子多以 褒衣博带。女子则大袖翩翩,服装整体外观衣纹线条 自然、流畅,可见其秀丽之美,柔和、清疏之美。
三、男子大袖衫和女子衫裙
(一)男子大袖衫 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为衫(大袖为多),另外秦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