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
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
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
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
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
《大教学论》

在具体的教育观方面。
夸美纽斯从他所属的新教教派的实践中和
路德的思想中吸取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民主 思想。 从各个教派的学校经验中综合整理了班级 授课的教学制度。 如果说,耶稣会的中等学校是借鉴了路德 派斯图谟的文科中学和加尔文派的中学的 分班教学的经验。那么夸美纽斯便是集各 家经验之大成。形成了其班级教学的理论。
1628年。夸美纽斯被迫率领兄弟会的3万会员逃 离祖国。定居于波兰的黎撒。在这里担任兄弟会 的文科中学校长14年。他的主要著作《语文入 门》、《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就是这一时 期完成的。 30年代初开始,夸美纽斯即从事“泛智”的研究。 所谓“泛智”。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能为一切人 所掌握的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大全。泛智 的研究,反映了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从神学中逐渐 解放出来后所取得的进展。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 实用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夸美纽斯的科学知识接 近人民的民主愿望。这也是他改革旧教育.创建 新教育的理论依据之一。泛智学的研究得到了世 界各国先进人士的赞扬。
《大教学论》共33章。大体可划分为6个组成
部分: 1.总论:第1~14章。 2.体育:第15章。 3.教学论:第16~22章。 4.德育论:第23~26章。 5.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27~31章。 6.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32~33章。 这六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看做六编。现在按各 编的顺序逐一提示其要点。
夸美纽斯曾说:“我的主要事业之一是改
良教育。这是我许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 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 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 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和献身精神。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 和理论研究。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典范。他的全部著作大小共256种。夸美纽 斯是近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 是近代百科全书的先驱。
《大教学论》缺点

《大教学论》简介及优缺点班级授课制,泛智学校,《大教学论》,教育学成独立学科,普及教育,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论述人生目的、教育目的、普及教育改革的意义、体育、道德教育、教学原则、班级授课制、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它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目的宗教性目的:达永生。
现实性目的:培养有学问有德行有虔信的人→体现民主主义。
教育作用发展天赋,改造社会,建设国家教育主张1.普及教育(人人可接受教育,核心是泛智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普及教育措施:建统一学制,设泛智学校,行学年制,用班级授课制,编泛智教材,设督学统一学制(夸美纽斯NO.1提出统一的学校体系:国家层面的教育建设,四阶段:婴儿期1—6岁进母育学校,儿童期6—12岁进国语学校,少年期12—18岁进拉丁语学校,青年期18—24岁进大学。
)泛智论(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两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教人所必需知识,受周全教育。
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不论贫富贵贱,一切男女青年)泛智学校(实行泛智思想的场所,面向一切人,受周全教育,用班级授课制,行学年制,编泛智教材)学年制(针对:学校教学缺统一安排,无序。
解释:各学校各年级一年只招学一次,秋季始业,同开学同放假,学年结束要考试,并升级。
优点:利同年级学生统一学习进度)班级授课制(目的:实现普及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解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教学。
评价:优点:推动普及教育,促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强调集体教学,忽视个别教学)评价普及教育:优点:一是普及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
二是理论体系较完整。
三是关心贫民子弟,四是教育内容丰富。
缺点:一些重要问题认识不足,思想带有宗教色彩。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原则,贯穿《大教学论》,体现人道主义)内容一:批判:旧学校违背自然。
大教学论

学习材料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
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Jan Amos Comenius(1592—1670)一生著述265种著作。
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泛智学校》中提出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
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就可以自己总结了,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正规考试中,它会明确提问的,准确的应该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的第一本代表著作,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学独立的标志,也称为科学教育学的标志。
因此,你一定要注意是“近代”还是“现代”。
二、被称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什么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三、教育思想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在西方世界,整个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均活跃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雅典。
其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是柏拉图,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雅典的智者们的思想却与柏拉图的观点相反。
也由此,开启了教育史上持续几个世纪的关于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或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观的争论。
首先,在雅典,倡导民主、自由,反映在教育上,力图是个人的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多方面和谐发展。
而不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民,应该培养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
其次,柏拉图:教育首先是国家与社会的教育,教育属于国家所有,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而不是促进个人的发展。
极力推崇斯巴达政体中的国家教育理想。
其思想反映在《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强调个人是属于国家的,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公民;同时,他也主张,教育应使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正如他说的”必须依靠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本性-----” 遵循自然的教育观点,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著作中多次提到,并从此,为后来西方教育思想所倡导。
把教育分为实用教育与文雅教育,前者是不高尚的;后者才是高尚的,是服务于闲暇的,是符合人性的,值得大力提倡的。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计三十三章,每章的标题就直接概括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的观点。
2. 提出了一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普及初等教育、强调实用性和全面性、采用班级授课制等。
3. 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等内容,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
4. 认为学习应该是主动、自觉的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5. 主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相互配合和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教学论》是一部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对于当时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解析研读夸美《大教学论》一、概述《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杰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誉为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其中所蕴含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研读,探讨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意义与价值。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这一思想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等各个方面的论述中,为后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对《大教学论》的研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借鉴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教学论》中的“教育适应自然”教育思想,阐述其内涵、特点和实践价值,以期为当前及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简述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神学家和改革者,被誉为“近代教育之父”。
他的杰作《大教学论》(Didactica Magna)于1632年首次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等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系统阐述了其“教育适应自然”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还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地位来看,《大教学论》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后来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夸美纽斯在书中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为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成为后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在这部著作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与统一的教育制度以及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教学理论。
这部著作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夸美纽斯在教育中所坚持的“对象普及化,目的世俗化,内容泛智化,方法心理化以及组织班级化”的理论特点。
《大教学论》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教育学著作,是人类历史中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供挖掘和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我在这里重点想讨论的则是夸美纽斯在本书中所呈现的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以及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内容。
并希望通过分析能更加明确对各类学生所应采取的不同教育措施。
在本书的第12章“改良学校是可能的”当中,夸美纽斯详细地论述了他通过教育实践和观察对学生作出的分类。
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类前,夸美纽斯首先肯定了每个人都是可教的,都是能够掌握知识的,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夸美纽斯给出的这个“人人皆可教”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他承认人的才智是有区别的,但并未剥夺天性迟钝的人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泛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正是近代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论基础。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具备这样一种“人人皆可教”的理念更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承认每名学生都有被教好的潜质,一名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倘若一出现学生没学会的情况,教师就断言“这个学生天赋太差不可教”,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彻底失去发展成真正的“人”的机会,而教师本身也绝不可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倒会成为“人类灵魂的筛选师”。
但是时间过去了300多年,时至今日现实中仍有很多教师连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职业出发点”都没有,动辄就给学生贴上“笨”、“朽木”这样的标签,放弃对学生的培养,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大教学论》简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授学》(《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1632年出版。
共三十三章。
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
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
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
在《致意读者》中,夸美纽斯明确表述了《大教学论》的最基本的目的。
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
《大教学论》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教育工作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读后感:最近我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人。
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
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简介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
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
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
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
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
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
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
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
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
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
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
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
正如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
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
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
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
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
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
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
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
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
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
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
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
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
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
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
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
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
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
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
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
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
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
在这部分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
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
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
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
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
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