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国室内设计 的风格演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对称、和谐、天人合一等理念 现代风格:以西方现代设计思想为基础注重简洁、实用、功能性等理念 融合方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 融合特点: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使得室内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
民国时期:中西合 璧室内设计开始融 入西方元素
当代中国:多元化 发展室内设计风格 多样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
中国室内设计 的发展历程
近代室内设计的兴起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建筑和室内 设计
20世纪30年代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注重功 能性和实用性
20世纪初中国室内设计开始受到西方影 响
20世纪40年代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注重装 饰性和艺术性
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的体现
北方地区:以粗犷、豪放为主注重实用性 南方地区:以细腻、婉约为主注重装饰性 少数民族地区:以民族特色为主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代室内设计:融合中西方元素注重创新与个性化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与影响
传统中式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注重对称、和谐、庄重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
现代简约风格:以简洁、实用、舒适为 主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空间感和线 条感。
欧式风格: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础 注重华丽、典雅、高贵强调细节和装饰。
美式风格:以美国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由、 随意、舒适强调实用性和舒适性。
中国室内设计发 展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中外室内设计史》第三章

第三章 •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墙面、地面与顶棚
八角形藻井
莫高窟顶棚装饰
第三章 •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二、门、窗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多使用木构件制成,人们 对这些构件饰以彩绘、镂刻等,使其在满足实用功能 的同时更加美观。汉代早期及以前建筑的墙壁上开有 “牖”,牖比门小很多,其主要作用是通风而非采光 。汉朝的门以版门居多,上面以铺首作为装饰。汉朝 的窗棂常见的有直棂、卧棂、斜方格及琐纹等多种形 式,其中,以琐纹窗棂再涂以青色规格最高,为天子 所用。
秦汉时期的都城有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三 城。都城均只建有一城,城内建多宫,诸宫各为一小城, 占据城内的大部分面积与重要地段。衙署和民居布置于 诸宫之间的空当内。地方城市多在大城内建子城,大城 内安置居民,子城中布置各类衙署。
第三章 •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一、都城
西汉都城长安的整体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墙由夯土筑 成。长安城每面开3个门,城内纵向8条街、横向9条街, 以南北大道为城市中轴线。
第三章 •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与陈设设计 一、家具
曲栅木凭几
第三章 •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与陈设设计
一、家具
(二)几、案类
案为席地而坐时期室内用于放置物品的重要家具之一 ,分为食案、奏案、书案、祭案等。其以长方形居多,也 有圆形和方形的。案表面平整,有些以精美的图案作为装 饰。食案最为多见,分为有足和无足两种,无足案类似托 盘。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漆案无足,上有杯、盘等 物,纹饰十分精美。
艺术史4-1第四章 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一)

2.建筑材料---秦砖汉瓦
❖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 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 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 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 秦汉的砖瓦以质地坚硬、形式多样、纹饰 古朴精美闻名于世。
❖ 汉代的瓦当主要为圆瓦当,其端面有两种 装饰形式:图案和文字。
兵马俑雕塑
(秦)兵马俑
百 戏 俑 秦
---
陶塑
⑵汉代陶塑 ①西汉陶俑
多彩绘陪葬俑 题材:兵马俑、侍从俑、歌舞俑、家畜家禽陶塑 典型代表:咸阳杨家湾出土兵马俑、徐州狮子山、北洞山
楚王陵出土陶俑等 特点:关中陶俑造型丰厚、风格质朴;徐州造型纤巧俊秀
西 汉 步 卒 俑
西 汉 歌 舞 俑
❖ 陶塑 ❖ 高55cm ❖ 1957年四川成都出土 ❖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2.石雕与玉雕
西汉大型石雕 典型代表有三组: 河北石家庄小安舍村出土一对大型裸体石人 汉昆明池遗址出土的牵牛、织女石像 霍去病墓石雕
石雕
❖ (汉)霍去病墓石刻
霍去病墓石雕特点
技法上: 全部石雕运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 集圆雕、线刻、浮雕于一体,注重整体块面的 把握,人物、动物的肢体不作镂空处理,而以 浮雕和线刻表现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 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 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 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 市的中部和南部,贵族 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 阙一带,称作“北阙甲 第”。居民区分布在城 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 划分为160个“闾里”。 著名的“长安九市”则 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 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 市三市和西市六市。
❖ 四川 地区 出土 的东 汉晚 期画 像石 庭院 打扫 题材
❖ 四川地区 出土庭院 生活题材 东汉晚期 画像石.
中国室内设计史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室内设计史中国室内设计史一、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1、巢居、穴居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2、最基本的空间布局:方形和圆形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
方形居住空间近门的火炕安排有进风的浅槽,圆形居住空间入口处两侧,也设置起引导气流作用的短墙。
3、装饰与陈设:多为几何纹样,运用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①人面纹(人面和太阳结合)②鱼纹(单体/复体)③植物纹早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已经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即使是原始人穴居的洞窟里,壁面上也已绘有兽形和围猎的图形。
也就是说,即使在人类建筑活动的初始阶段,人们就已经开始对“使用和氛围”、“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同时给予关注。
二、设计萌芽和发育—夏、商、周、春秋时期1、社会背景奴隶社会阶段,又是青铜时代,西周的版图已近我国现今版图,西周是奴隶制完备与衰落时期,也是华夏民族进一步融合、国家巩固统一的时期。
商朝的宫室,从出土遗址显示,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正,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也提示了室内空间的围合、组织和利用是建筑室内设计的核心问题。
同时,从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有”与“无”,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对待的。
2、建筑概况与规划①建筑概况:城堡、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
(这些建筑更加适合于“礼”的规范)②建筑平面形式:平面大都是大尺度的矩形,有前廊、围廊和回廊围成庭院,大门基本位于中轴线上。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本章小结
强盛而短暂的秦帝国,在长城、宫苑、陵寝等工程上展现了巨 大的成就。 两汉时期迎来了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一, 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 建筑; 二,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多种多 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三,多层重楼的兴起与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发展,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 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 四,建筑组群达到庞大规模。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木构架建筑在两汉 时期已经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1 秦代建筑
秦咸阳宫殿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1 秦代建筑
秦始皇陵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1 秦代建筑
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 间战争频繁,秦、赵、魏、齐、燕、楚等国各 筑长城以自卫。靠北边的秦、燕、赵三国为了 防御匈奴的骚扰,又在北部修筑了长城。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将北部的长城连成一 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建造了大规模 的长城,长达三千余公里。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敦煌莫高窟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敦煌莫高窟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第二章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建筑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南北朝的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是以刀代笔在石板上进行雕刻,常用线刻,也有浮 雕式,是一种半画半雕的装饰。画像砖的载体是砖,其上 的纹样大都是模印出来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之所以盛行于 汉,与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有关,因为画像石与画像砖比一 般壁画耐久,用其装饰陵墓,更有永生的意义。同时,在 祠堂和寺庙中,也可见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砖与画像石的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神话传说, 如伏羲、女娲等;二是生产生活景象,如渔猎、出行、饮 宴、歌舞等;三是建筑,如宅院、门阙等;四是自然风光, 如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五是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等。
墓山 室东 之沂 藻南 井东 汉 画 像 石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宫殿祠庙中除彩绘木构件外,还用金银珠宝作装饰。汉代 就常在界面上的一些重点部位饰以金玉珠翠,以显示建筑 之高贵。《汉书》说,建章宫南部有玉堂壁门,“玉堂内 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可理解为以玉材铺砌地面, 以玉壁饰门。以门为重点进行特殊装饰的做法,还见于 《汉武故事》,“武帝好神仙,起伺神屋,扉悉以白琉璃 作之,光照洞彻”。这里的“白琉璃”,不是现在的琉璃, 而是珍贵的,具有透明感的石材。用这种材料装饰门扇, 自然也有以玉饰门的意思。
第二章 秦、汉至魏晋南北期的建筑 第一节 秦汉时期
四、装饰装修
界面装修
秦汉时期,其宫殿的墙壁大都是夯土和土坯混用的。其表 面先用掺有禾茎的粗泥打底,再用掺有米糠的细泥抹面, 最后以白灰涂刷。 这种做法是个不小的进步,因为已经分 出底层、间层和面层。 地面除传统做法外,多铺地砖。铺地砖以方形居多,上有 花纹。还有黑、红两色漆地的做法,《汉书· 外戚传· 赵飞燕 传》说,昭阳宫“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即为证明。 我国很早就有用兽毛和丝麻织成的毡毯,秦汉时,宫殿铺 有地毯。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甘肃汉长城
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战国瓦当
秦汉瓦当
战 国 两 汉 砖 墓 结 构
战国、两汉砖墓中的各种墓砖
模印花纹的汉砖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2.建筑成就:
时代
建筑成就
春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造高台和重屋
战国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东汉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四神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 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
。 5·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4· 从建筑材料看: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 ※ 两汉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 系形成期 ※ ※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基本的结构形式(抬梁式, 穿斗式)已经成型
斗拱已普遍采用
屋顶形式多样化(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皇家建筑 (宫殿、陵墓、园囿)、礼制建筑(明堂、 辟雍、宗庙)、居住建筑(第宅、坞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五、两汉时期建筑主要特点
一、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
东汉末年曹魏王城,城址位于今河北 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160米。
邺城
戚里 宫城
文昌殿(大朝)
衙署
铜雀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赤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城市建设
邺城的意义
邺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形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 南北轴线的都城。
将宫城设在北部,避免了宫殿与闾里的混杂; 将宫殿的主轴对准城市南北中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
不规则格局; 七座城门根据街道情况灵活分布,没有强求刻板的对
称;
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 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一节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甘肃汉长城
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数制,《营造法式》(李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三、古典后期(元明清民国)
停滞期(元、明) 元:移柱式,各种宗教建筑。 明:无梁殿,祠祀建筑大量出现 末期(清、民国):清:程式化、制度化
四、后古典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复古主义、折衷主义
五、近现代时期
秦汉
一· 特征 1· 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斗栱。
战国瓦当
秦汉瓦当
战
国 两 汉 砖 墓 结 构
战国、两汉砖墓中的各种墓砖
模印花纹的汉砖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陕西西安汉长安出土的陶制排水管
2.建筑成就:
时代
建筑成就
春秋
建造高台和重屋
战国
进一步发展高台建筑,铜器上还刻有二、三层房屋
西汉
高台建筑仍然流行
东汉
高台建筑渐少,而多层楼阁大量增加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 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 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 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 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 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 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 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 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 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 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 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 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 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 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 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 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 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 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 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 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 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 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 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 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 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翘、昂、斗、升
栱: 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
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翘: “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 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 叫“抄栱”。《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
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 角铺作。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 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
· 陪葬:兵马俑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屋顶形式——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有应用。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砖石拱已从叠
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 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 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 丰盛的林区。
2·从建筑类型看
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 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 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4· 从建筑材料看:
· 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最晚)在秦代 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 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 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 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 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
清朝的 三朝五门
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 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
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 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 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 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四神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 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
。 5·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秦汉时期的建筑
3、建筑技术
木构体系确立: 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木构建筑的优点: 首先在于承重与围护结构的明确区分,柱子承重,墙倒屋不塌,构件间以
利用抗震的铰节点(榫卯)相交接,而且取材方便,施工快捷。 木结构的三种类型(抬梁、穿斗、井干)和五种屋顶形式(庑殿、歇山、
榀[pǐn]: 一个房架称一榀;结构中一般指由 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
檩: 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 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 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 递。(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 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
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 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 木承重结构墙。
一斗三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斗拱重叠出跳
秦 建筑遗迹
一·城市、宫殿
1· 秦咸阳
·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 王朝后的都城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灭亡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
塬上、渭河的北岸。
· 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咸 阳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 遗址
雅安高颐墓阙
东汉望楼明器
秦汉时期的建筑
4、建筑装饰
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 出特征。汉阙与绝大多数明器、画像石所表示的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 还没有反宇与翘曲的屋角,不过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