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鳌《骨诊疗法》
骨伤复习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总论:第一章:发展史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
:5、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6、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其次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马上就诊者;旧伤: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2、损伤病机: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临床诊查1、行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难受;痛痹:难受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着痹:关节酸痛,重着,痛有定处;热痹:患部灼痛,得冷稍舒,痛不行触。
2、肌力的测定标准:(6级)0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Ⅰ级:肌肉有稍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Ⅱ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Ⅳ级:能抗地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反抗阻力(轻度瘫痪);Ⅴ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反抗肯定的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Ⅵ级:能反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 test)(做法、临床意义)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
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s sign)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难受麻木者为阳性。
摸骨诊病 正骨传奇

摸骨诊病正骨传奇作者:来源:《科学之友》2017年第04期正骨是指中医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
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
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
“正”字在此作动名词,即整治因骨关节损伤而致的变形肢体并使其恢复原位的一门科学技术。
元代以正骨专长的医学家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设有“正骨兼金镞科”,以专门论述骨关节损伤及金刃所伤疾病之脉因证治。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指出:“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
”正骨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
中医正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之一。
源起:巫、医之争在中医骨伤科中,正骨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其学术特色和诊治秘诀,主要体现在正骨手法方面。
祖国医学起源于原始人在生产活动中同伤病斗争的经验,是在同巫祝之术斗争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发展起来的。
原始人在与猛兽搏斗和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常常会造成外伤,他们用树叶、草本等捣烂涂裹伤口,这就是外治法的起源。
之后人类通过烤火取暖体会到热烘的方法可以解除某些原因引起的腹痛、关节痛等疾病,这就是原始的热熨法和艾灸法。
原始公社制度时期,产生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山海经.东山经》)。
“砭针,治痈肿者”。
“砭,以石刺病也”。
可见这是外科方面原始的医疗工具,也是我国针灸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低,人们对于诸如风、雨、雷、旱、冻、分娩、疾病、死亡等复杂的自然生理现象无法解释。
为了祈福禳祸,产生了天地之外另一种“力量”在主宰一切的迷信思想,从而出现了“巫术”活动。
骨痿中医诊疗方案

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骨痿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骨病学》(ISBN 978-7-117-16005-6/R·16006)(张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制定。
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多汗,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持重。
2、西医诊断: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骨痛和/或脆性骨折史。
(2)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值≤-2.5)。
(3)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疏松。
(4)应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
(二)证候诊断1、肾虚血瘀型: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可引起胸背剧痛,或腰弯背驼,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2、肝肾亏虚型: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弱无力;表现为早衰,发脱齿摇,健忘恍惚,舌红,脉细弱。
沉重乏力,有压痛。
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以“腰痛”相鉴别,二者共有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腰痛”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且有时向下肢放射;本病为腰背部广泛性疼痛,临床易于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做骨密度检查和拍X片可见“骨痿”患者骨量明显减少;而后者可见椎间隙变窄,但骨量无减少。
谈谈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

谈谈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发布时间:2023-06-28T11:51:32.49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2月2期作者:刘长江[导读]谈谈中医正骨之桡骨远端骨折刘长江(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中医正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骨骼关节疾病。
在中医正骨治疗中,针对不同部位的骨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正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
1桡骨远端骨折的症状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尤其在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该骨折的发生原因包括跌倒、撞击等,一旦发生骨折,就会出现手部肿胀、疼痛、局部压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手指活动受限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原理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原理是通过手法操作,恢复骨骼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正骨理论认为,手法操作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神经、气血等多种因素,达到疏通经络、疏风解表、祛痰止咳、活血化瘀等效果。
3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骨折复位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处的骨头复位,恢复正常位置。
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常见于意外受伤、摔倒等情况。
而复位则是指将骨折处的骨头通过手法操作恢复到正常位置,这对于骨折的治疗非常重要。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发生在手腕部位。
在这种骨折中,桡骨的远端会发生骨折,导致手腕关节的功能受损。
如果不进行复位治疗,患者将会面临手腕关节功能障碍、疼痛等问题。
在进行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治疗时,医生通常会在患者局部进行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然后医生会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处的骨头复位,恢复正常位置。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仔细和精准的操作,因为如果复位不够准确,骨折可能会再次发生或者导致手腕关节畸形。
骨错缝,试试整脊疗法

康复指南骨错缝,试试整脊疗法□安徽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王金山钱大伯在搬家时,将腰脊椎骨扭伤了,到中医院推拿科就诊,一位中医大夫用手摸了摸,建议他拍一个腰椎正侧位X线片看看。
拿到片子后,中医大夫说他是“骨错缝”,要给予整脊手法治疗。
他不明白什么是“骨错缝”,是不是骨头或关节脱位了?中医大夫给他“整脊”妥当吗?“骨错缝”是中医骨伤科或推拿(按摩)科的特有名词或专用术语。
它既是病名,又指骨及关节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正常情况下,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会使骨缝发生错乱,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这就称为骨错缝。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淤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这里明确指出“骨错缝”是外伤所引起的,应采用按摩等手法治疗,以通气散淤,使骨节合缝而痊愈。
《伤科补要》第十五则背脊骨伤中述:“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可采用攀索叠砖方法(传统正骨手法之一)治疗。
又如二十三则中关于足背受伤,载有“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传统医学基础上,我国专家首次提出了损伤性脊柱疾病发病和诊治机理的单(多)个椎体位移理论及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学说,并创用了脊柱(定点)施转复位法。
目前骨伤科的分类是:错位在1毫米以内为错缝,在1~3毫米之间的为半脱位,错位超过3毫米称脱位。
对于脊柱骨错缝,给予“整脊手法”治疗是可行的。
整脊疗法,又称“脊椎矫正复位法”,是在传统中医推拿基础上,借助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影像学等,靠纯手法帮助脊柱各个关节复位,恢复正常结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中医骨诊学刘鳌

中医骨诊概论寸录八、报名入口:前言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讲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等理论震烁古今,也决定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对此毋庸置疑!而其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更是世界医学中的瑰宝,内涵之深刻,诊断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由于中医学传承的独特体制,历史上很多独特方剂和技法绝学大多失传,令人叹息不已。
这也是目前中医地位不如西医的客观和历史原因。
也是机缘巧合,吾于不惑之年偶遇中医绝学“刘氏骨诊”的第十九代传人刘鳌先生,始知脊椎之重要性,也有幸知道了这几近失传的中医绝学:骨诊一一摸骨知病。
所谓绝学,绝非夸大其词,唯其几近失传,知者、会者甚少,且疗效显着,独具特色,否则怎敢妄称绝学?大道至简,其理相通!古语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可见其中道理。
对于摸骨知病之于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意义,实是感悟颇深!回想这些年他遭受的不解和不公待遇,以及骨疗在目前医学中的处境和地位,我愤慨之余,默默无言。
“红尘利为首,病患脊为根。
体味各不同,感悟在自身!”“传道”期间,果然是绝大多数的读者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还受到一些利益集团代表和一些素质低下或者是精神不正常之徒的攻击和责难,甚至是谩骂。
也有一些熟人和朋友,由于不能理解相关理论,戏称吾为:半仙、大仙、大师,甚或认为我精神出了问题。
对此,我大多一笑而过。
上善若水,生死由命,我传播的脊椎致病理念,“有缘者得之,无缘者得尤未得!”幸得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爱戴,时常光顾和鼓励,心甚宽慰!他们很希望我写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对于骨疗的迫切了解之情令人感动且压力倍增。
期间也有一些博友通过我的牵线搭桥,疾患得到了及时和科学的治疗,细想之下,努力没有白费,也就心安了!吾不忌学识短浅,技法粗劣,将对于骨疗的粗浅见解付诸文字,不怕贻笑大方,惟其无知,故而无畏!愿更多有识之士批评指正!2015 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年之计,惟在于春。
中医骨诊学

中医骨诊概论目录前言 (1)寄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骨诊(摸骨知病)的历史渊源和现状 (2)二、骨诊的理论基础 (2)三、骨诊的诊断 (3)(一)骨诊中脊椎病灶与对应病位图: (4)(二)骨诊脊椎病源歌 (5)(三)几种常见病症与对应反射范围(参考) (7)(四)与腰2椎有关的组合疾患(参考) (7)(五)骨诊的漏诊和误会 (8)四、骨诊的治疗和效果 (9)(一)骨诊治疗的原则 (10)(二)骨诊治疗中的禁忌症和不介入症 (10)(三)骨诊治疗中应注意的“量”的问题 (10)(四)骨诊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12)(五)病患者影响康复快慢的三个因素 (12)(六)骨诊治疗中的手法问题 (13)五、骨诊与按摩、正骨及美式按脊疗法(美国脊骨神经医学)的区别 (15)(一)骨诊与按摩的区别 (15)(二)骨诊与正骨的区别 (15)(三)骨诊与美式按脊疗法的区别 (15)六、骨诊的不足 (16)七、骨诊在医学中的地位以及深远的意义 (16)前言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讲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等理论震烁古今,也决定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对此毋庸置疑!而其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更是世界医学中的瑰宝,内涵之深刻,诊断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由于中医学传承的独特体制,历史上很多独特方剂和技法绝学大多失传,令人叹息不已。
这也是目前中医地位不如西医的客观和历史原因。
也是机缘巧合,吾于不惑之年偶遇中医绝学“刘氏骨诊”的第十九代传人刘鳌先生,始知脊椎之重要性,也有幸知道了这几近失传的中医绝学:骨诊——摸骨知病。
所谓绝学,绝非夸大其词,唯其几近失传,知者、会者甚少,且疗效显著,独具特色,否则怎敢妄称绝学?大道至简,其理相通!古语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中医骨伤古医籍选重点

《内经》《难经》1.《上古天真论》论上古之人年百岁的养生之道。
论男子二八…,八八…..。
女子二七,….七七…..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气,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2.《痹论》《痿论》中论痹、论痿,及肺热叶焦致痿的病理。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
其机理是风寒湿气侵袭机体后,引起机体内部气血逆乱、闭阻不通而发生痹证。
五痿的病因病理,主要是由于五脏有热,使津液气血内耗,不能营养皮、肉、脉、筋、骨等组织,使五体失于滋养,而发生五痿证。
因肺为诸脏之华盖,朝会百脉主敷布津液以行营卫阴阳。
若情志所伤,则气郁化热,津液被耗,肺热叶焦,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常,四肢不禀水谷精微之气,而发痿躄。
3.骨痹、肉苛的病状及病因病机。
病状: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
病因病机:骨痹的成因是“素肾气盛”,即平素肾阳虚而寒水之气盛,再“以水为事”易被寒湿之气所感,而形成此病。
其病机主要责之肾阳虚衰,阴不胜阳,阳虚外寒所致。
因阳虚生寒故身冷骨寒,得暖不减;寒性收引则骨节拘挛;由于本病只因肾阳虚未及心肝之阳,所以不发冻栗。
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
病状:虽近衣絮,犹尚苛也。
病因病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4.病机十九条中关于五脏、火热病机的条文。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鳌《骨诊疗法》
颈椎
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
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
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
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要注意
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