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培训教材
测量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

•
第二部分、高程、平面测量
一、水准测量
• 一、基本原理 •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
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 2、附合水准路线 由已知点 BM1 ——已知点 BM2
• 3、支水准路线 A。
由已知点 BM1 ——某一待定水准点
• 4、水准网:若干条单一水准路线相互连接构成的图形。
• 五、水准测量的实施 • 1、高程控制点距离一般地区1—3Km,工业厂区,城
镇建筑不宜超过1Km,一个测区不少于3个控制点。 • 2、高程等级测量限差
• 5、工程测量学:研究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各个阶段, 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包括规划设计阶段 测量、施工建设阶段测量、运营管理阶段测量。
• 6、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研究模拟地图和数 字地图理论、设计、编绘等。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 支持下,将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 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 应用的技术系统。
测量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 一、测绘学的分支 ➢ 二、测量学发展概况 ➢ 三、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二部分、高程、平面测量 ➢ 一、水准测量 ➢ 二、角度测量 ➢ 三、直线定向与方位角测量 ➢ 四、测量误差 ➢ 五、导线测量 ➢ 六、施工放样
第一部分、概述
一、测绘学的分支
• 测绘学按研究范围和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六大类
• 3、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利用对研究对象进行摄影或者 辐射感应所得到的像片进行测量工作的学科。分为航天、 航空摄影测量、地面立体摄影测量、遥感测量等。
测量培训ppt课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1. 室内地图制作
2. 室内导航服务
3. 室内物流配送
室内定位技术是近年来 发展迅速的一种技术, 可应用于商场导购、工 厂物流等领域。
室内定位技术的测量应 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通过室内地图的制作, 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室内 位置信息,包括商场的 店铺位置、公共设施位 置等。室内地图制作需 要采用定位技术、三维 建模等技术手段。
案例二:地质勘测中的测量应用
2. 矿产勘查
通过矿产勘查,对矿床的位置、大小、形状等进行测量和评估,为后续开采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矿 产勘查中需要使用探矿仪器、GPS定位等技术和设备。
3. 水文地质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水质状况,为水资源利用和水质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水文地质调查中需要使用水位计、电导率计等设备,采用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可以提高调查精度和效 率。
测量仪器的选用与维护
根据测量任务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 根据仪器使用说明正确操作仪器。 注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保证仪器的长期使用效果。
03
测量技术及应用
距离测量
总结词
距离测量是测量培训的基础内容,涵盖了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技术。
详细描述
距离测量是测量培训的基础内容之一,涵盖了多种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技术。传统测量方法包括钢尺测量、视距 测量和三角测量等,而现代技术则包括GPS测量、激光雷达测量和三维扫描等。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精度要求 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THANKS
测量培训ppt课件
目录
• 测量基本知识 • 测量仪器概述 • 测量技术及应用 • 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 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测量培训资料

测量培训资料xx年xx月xx日•测量基础知识•测量方法和技巧•测量仪器介绍•测量工作流程目•测量案例分析•测量安全须知录01测量基础知识测量是通过比较一个已知量和一个未知量,获得两者之间的比值的过程。
测量定义测量需要有一个测量系统、一个被测对象和一个测量结果。
测量要素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单位通常使用米、千克、秒等作为基本单位,再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和换算。
精度定义精度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大小。
测量单位与精度误差来源误差可能来自测量仪器本身、操作过程、环境因素等。
数据处理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整理和统计分析,以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02测量方法和技巧水准测量方法将水准仪安置在已知高程点上,将水准尺放在待测高程点上,然后通过水准仪的水平视线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从而得到两点之间的高差。
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通过在已知高程点和待测高程点之间放置水准尺,以测定两点之间的高差,从而推算出待测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误差水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水准测量距离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如钢尺、光电测距仪等)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或水平距离。
距离测量距离测量原理将测量仪器固定在两点之间,通过测量仪器直接读取两点之间的距离值。
如果需要测定水平距离,则需要使用水平仪进行测量。
距离测量方法距离测量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测量仪器的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距离测量误差经纬仪使用方法在使用经纬仪时,需要将仪器安置在已知点上,然后调整仪器角度,使其对准目标点,然后通过仪器上的刻度读取水平角和竖直角。
经纬仪概述经纬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仪器。
经纬仪误差经纬仪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
经纬仪使用全站仪概述全站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和距离的测量仪器。
工程测量基础知识培训教材(64张)PPT

在地形图上通常 用等高线来表示 地貌
§ 1.3 地面点位的确定
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由三维 坐标确定,包括
球面坐标(L,B,H)或(X, Y,Z)
平面坐标 (x, y)和高程H,可 写为(x, y,H)
起始大 地子午 面
E
N
• P(L B H)
H
•P
O
B
K
L
赤道
面
1、确定椭球的形状和大小 S 大地经度L 大地纬度B
Z Y
扁率 a b
a
数学模型
x2 y2 z2 1 a2 a2 b2
X
地球平均半径 R=6371km
R1(aab) 3
§ 1.2 地球椭球——参考椭球体
• 旋转椭球理论上是唯一 的数学球体
• 旋转椭球参数,难以全 球统一确定;各国自己 测定并采用的旋转椭球 称为参考椭球
• 同时顾及地球几何参数 和物理参数的旋转椭球 称为地球椭球体,又称 为参考椭球体
• 参考椭球面是测量计算 和制图的基准面
§ 1.3 地面点位的确定
地球表面所有地 理空间信息总称 为地形。
地形包括 地物和地貌两大部 分
§ 1.3 地面点位的确定
地物:地面上人造和天然 的固定物体
将地物特征点按比例缩小 在图纸上,并用一定的地 物符号绘制在地形图上。
§ 1.3 地面点位的确定
2、椭球的定位和定向 大地高H
§ 1.4 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统
地面点位的坐标与选用的地球椭球和坐标系 统有关,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天文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独立平面直 角坐标系
一、天文坐标系
球面坐标,称为地理坐标
全站仪测量培训教材经典课件(PPT78页)

TR 跟踪 Hm 复测均值
VD 高差
AV 平均 %/V 竖直角、坡度
SD 倾斜距离
SG 单次 △N 北向放样差值
* 测距正在工作 CT 连续 △E 东向放样差值
△HD 水平放样差值
△Z 天顶向放样差
°‘ " 以360°为角度单位 G
以400格为角度单位
页数 软键 显示符号
1 F1 OSET F2 HOLD F3 HSET F4 P1
• 5 △x>0, △y<0
6 △x>0, △y=0
tg
OA
yOA xOA
OAarctg xyO OA A
OA90
OA 270
OA180arct gxyO OA A
OA360arct gxyO OA A
OA 0
推算前进导线边OB方位角
• 根据已知后视边坐标方位角 后视边推算前进导线
边 前进边的坐标方位角。
计算B点坐标
XBXOXOB
YB YOYOB
博飞DZQ22-D+电子全站仪介绍
角度模式 V : 90° 10' 20"
HR: 120° 30' 41" 0SET HOLD HSET P1
F1 F2 F3 F4
距离模式
V : 90° 10' 20" HL: 229° 29' 19 "
HD:65.342m [S] MEAS S/H/V SIG P1
分类: 分体式 一体式
附属设备:反光棱镜、温度计、气压计。
气压计
电子全站仪使用
•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 角度测量 • 距离测量(平距、斜距、高差) • 三维坐标测量
公路测量实用培训教材

三、闭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第16页/共139页
若K≤K允,则表明导线的精度符合要求,否则应查明原因进行补测或重测。
第17页/共139页
第18页/共139页
四、附合导线的坐标计算
第19页/共139页
n包括转折角的个数(角B、角C),左角用减号,右角用加号。β左包括∂1和∂2,一级导线方位角闭合差±10√n,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5000。短边角改正数多1秒.
第24页/共139页
二.水准路线的布设
1.单一水准路线(1)闭合水准路线 如图(a),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A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依次测定若干个待定高程的水准点1、2、3、…,最后又回到水准点BMA,称为闭合水准路线。
在普通水准测量中,路线长一般不超过8km。
第一章 公路施工测量概述
第一节 公路施工测量的依据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就是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和仪器设备,依据交通部颁发的有关公路施工技术规范和经过批准的公路施工设计文件、图纸,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指导施工队伍进行公路铺筑的测量工作。实际上公路施工测量就是普通测量技术在公路过程施工中的应用。依据一:《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简称规范),等其它各种规范。依据二:业主提供的公路施工设计图表;业主提供给施工单位的设计文件,其中施工测量方面的有:公路平面总体设计图、路线纵断面图,路基横断面图、主线路面结构图(路面横断面结构图)、路基设计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曲线要素表、导线点坐标表(埋石点成果表)、逐桩坐标表以及边沟(排水沟)设计表、路基防护工程数量表(路堑及路堤)等。
第3页/共139页
第一章 小 结
“测量”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测设(放样),把图纸反映到实地,对于施工测量来说。若是设计测量,刚好相反。二是计算工程量,通过测量数据(高低、长宽)用正确的方法把实际施工的工程量统计出来。 公路施工通常在一狭长地带进行,由于受地貌影响,每个项目甚至同一个项目不同段落都不可能一样,经常会遇到新问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公路施工的特点,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其它只不过是实际操作中的实施方法不一样,公路施工测量并不复杂,均是常规的易操作的测量技术,不比国家测绘局和设计院进行测量研究。公路施工测量在施工中多次的重复操作,量大而繁,尤其是施工中的坐标放样和高程测量,每天要重复很多遍,同一个点位也要放样N多遍。如1km长的公路,每10m测设左中右三个桩位,则线路每结构层都要测300个点位高程,况且施工中随时都要补桩,这就要求施工测量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施工测量是公路施工的基础依据,就好比乐队的指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走向,测量工作过程中的任何一点疏忽和差错,都将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造成返工事故,因此测量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中要胆大心细,经常校核,一切以数据说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千万不可得过且过。
中铁一局五公司测量培训教材

前言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测量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施工现场培训无教材的难题。
我们力求从实用性出发,力求知识面宽,尽量将工程单位在施工测量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给大家做一简单介绍。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应用知识,重点讲述施工中该怎样去做。
本教材共分为十一章。
第一、二、三、四、五章介绍了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及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仪器的使用及检校;第六章介绍了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第七章介绍了施工放样的基础知识及部分实例;第八章介绍了线路复测的基本步骤;第九章介绍了隧道的控制测量;第十章介绍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测量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GPS的基本知识。
本教材所有引用的标准均为现行的相应规X,规X随时更新,应以新标准为准。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测量,很多测量方法、工艺均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X。
因此,本书也就是按现在国内部分试验段的测量经验,给大家做一介绍,等相应的规X形成后,应以规X为施工依据。
例如,《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对CPⅢ的测量说的相当含糊,现场技术人员很难具体操作,而且现在也没有单位对CPⅢ测量有一套很成熟的技术,大家都在试验阶段。
本教材由中铁一局五公司精测队周建东负责主编,并负责全书统稿。
由周建军主审。
具体参编人员章节分工为:第一、二、三、四、九、十二章由周建东编写;第六、八章由谯生有编写;第五章由周建东、蔡卫军编写;第七章由吕海军编写;第十章由文莉蓉编写;第十一章由周建东、曹文科编写。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教材。
得到了局、处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编者2007年9月XX目录前言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测量流程1 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11.2.新建铁路施工复测11.3.公路线路复测31.4.高速铁路复测42.测量学基本知识52.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基准面52.1.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2.1.2.参考椭球面62.2.测量坐标系及高程系统的概念72.2.1.测量常用平面坐标系82.2.2.点的高程122.3.测量工作概述132.3.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132.3.2.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142.3.3.从事测量工作的要求153.高程测量153.1.水准测量原理163.2.水准仪构造与使用163.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163.3.1.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173.3.2.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173.4.电子水准仪193.5.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203.5.1.地球曲率差203.5.2.大气折光差213.5.3.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的影响(i角误差)213.5.4.水准尺倾斜误差213.5.5.仪器、标尺升沉影响213.6.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213.6.1.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223.6.2.精密水准测量观测233.7.精密跨河水准273.7.1.跨河场地的选择273.7.2.观测方法274.角度测量294.1.水平角的观测方法294.1.1.测回法294.1.2.方向观测法304.2.经纬仪的检验及校正314.2.1.经纬仪各轴线间应满足的几何关系314.2.2.经纬仪构造上条件不满足对水平角的影响324.2.3.经纬仪(包含全站仪)的检验和校正334.3.水平角观测误差及减弱措施354.3.1.观测误差354.3.2.照准误差374.3.3.外界环境375.导线测量375.1.全站仪使用385.1.1.全站仪的主要特点385.1.2.全站仪的常用功能385.1.3.全站仪的检验、使用注意事项和维护385.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425.2.1.踏勘选点425.2.2.角度测量425.2.3.边长测量436.测量误差理论基本知识44 6.1.观测及其分类446.1.1.按观测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分446.1.2.按观测量之间的关系分446.1.3.按观测时所处的条件分456.1.4.按观测量在观测过程中的状态分456.2.观测误差的分类456.2.1.按照误差产生的来源分类466.2.2.按照观测误差的性质分类466.3.衡量精度的标准486.3.1.平均误差486.3.2.中误差486.3.3.或然误差496.3.4.极限误差496.3.5.相对误差506.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516.4.1.误差传播定律516.4.2.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516.5.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556.5.1.多余观测556.5.2.测量平差的概念566.5.3.测量平差的主要任务567.施工放样57 7.1.直线放样577.1.1.内插定线法577.1.2.外插定线方法—一正倒镜定线法58 7.2.水平角放样587.2.1.直接法587.2.2.归化法597.3.距离放样597.3.1.直接法597.3.2.归化法607.4.高程放样607.5.路基施工放样617.5.1.路基边桩的放样617.5.2.路基边坡的放样637.6.挡墙的放样647.7.隧道施工放样657.7.1.开挖断面的放样测量657.7.2.衬砌放样667.7.3.洞门仰坡放样677.7.4.端墙和翼墙的放样707.8.涵洞的施工放样708.线路测量728.1.线路复测728.1.1.新建铁路线路复测728.1.2.公路线路复测748.2.线路测设808.2.1.平面曲线808.2.2.竖曲线测设838.3.边长归算858.3.1.边长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858.3.2.边长归算到高斯投影面868.3.3.边长归算到抵偿高斯投影面869.隧道施工测量87 9.1.概述879.1.1.隧道控制测量的内容及其作用879.1.2.隧道控制测量的方法889.2.隧道贯通误差889.2.1.隧道贯通误差的分类及其限差889.2.2.贯通误差的来源和分配899.3.地面控制测量909.3.1.地面控制网布设的方法和工作步骤919.3.2.地面导线测量929.3.3.水平角观测939.3.4.GPS控制测量949.3.5.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949.4.控制测量数据处理969.4.1.坐标系的建立969.4.2.观测数据处理969.4.3.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以下资料96 9.5.洞内控制测量979.5.1.洞内导线测量等级979.5.2.洞内导线测量特点979.5.3.洞内导线布设技术规则和注意事项98 9.6.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999.6.1.测定贯通误差的方法999.6.2.贯通误差的调整9910.桥梁施工测量100 10.1.桥梁控制网的建立10010.1.1.点位的布设要求10010.1.2.布网方法10110.1.3.坐标系及投影面的选择10110.1.4.高程控制测量10110.2.桥梁墩台定位测量10210.2.1.方向交会法10210.2.2.极坐标法10310.2.3.桥梁架设施工测量10311.客运专线施工测量105 11.1.控制网的施工复测10511.1.1.客运专线施工测量工作流程10511.1.2.平面控制网施工复测10511.1.3.高程控制网施工复测10811.1.4.复测结果10911.2.CPⅠ复测实施11011.2.1.仪器设备11011.2.2.测量方法11011.2.3.平差处理11111.2.4.与相邻标段及坐标换带处的联测112 11.3.CPⅡ复测实施11211.3.1.仪器设备11211.3.2.测量方法11211.3.3.平差处理11211.4.CPⅢ测量11311.4.1.导线法CPⅢ平面控制测量11311.4.2.后方交会法CPⅢ平面控制测量115 11.5.施工放样11711.6.建立变形监测网11711.6.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布设11711.6.2.变形观测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119 11.7.加密基桩测量12011.8.无碴轨道竣工测量12011.8.1.维护基桩测量12011.8.2.无碴轨道铺设竣工测量12111.8.3.竣工测量成果资料12112.GPS测量121 12.1.GPS定位系统介绍12112.1.1.GPS概述12112.1.2.GPS的组成及GPS信号12312.1.3.GPS定位方法综述12412.1.4.GPS定位原理12512.1.5.GPS的优缺点12512.2.GPS定位误差12612.2.1.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12612.2.2.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12612.2.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12812.3.GPS网的技术设计及平差12812.3.1.GPS网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12812.3.2.GPS网构成的基本概念12912.3.3.构网的基本图形13012.3.4.构网的一般原则13212.3.5.GPS网的基准设计13212.3.6.GPS网的平差方法134参考文献136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测量流程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施工测量工作主要是对设计单位测量控制网的复测、结构物施工控制网的测设及结构物的平面位置及高程放样。
工程测量工培训教材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高技能人才评价示范标准》系列培训教材工程测量工培训教材王洪章主编中铁三局2010年5月III目录第一章水准测量 (1)第一节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 (1)第二节普通水准测量 (5)第三节三、四等水准测量 (12)第四节一、二等水准测量 (16)第五节精密水准仪、电子水准仪 (20)第六节E XCEL软件测量内业数据处理 (35)第二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43)第一节视距测量 (43)第二节光电测距 (44)第三节直线定向 (45)第三章全站仪 (49)第一节全站仪简介 (49)第二节全站仪的基本操作及功能 (50)第三节全站仪介绍 (52)第四章GPS测量技术 (61)第一节GPS的概述 (61)第二节GPS的组成 (61)第三节GPS坐标系统 (62)第四节GPS卫星定位原理 (66)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68)第一节测量误差概述 (68)第二节评定精度的指标 (70)第三节误差传播定律 (72)第四节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75)第六章平面控制测量 (78)第一节控制测量概述 (78)第二节导线测量 (79)第三节卫星定位测量 (85)第七章地形测量 (92)第一节地形图基本知识 (92)第二节全站仪数字化测图技术 (95)第八章铁路工程测量 (98)第一节铁道工程概论 (98)第二节线路初测与定测 (105)第三节全站仪任意点坐标测设曲线 (114)- III第四节路基工程施工测量 (121)第五节无砟轨道施工控制测量 (132)第六节无砟轨道铺设的施工测量 (150)第七节桥梁控制测量 (155)第八节桥梁施工测量 (157)第九节桥梁变形监控 (163)第十节山岭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168)第十一节山岭隧道洞内测量 (171)第九章城市轨道工程测量概述 (178)第一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述 (178)第二节城市轻轨控制测量 (182)第三节轻轨施工测量 (185)第四节地铁工程控制测量 (189)第五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 (205)第六节地铁工程变形监测 (226)第十章测量方案编制 (242)第一节测量方案编制内容 (242)第二节测量方案编制过程 (243)第三节测量方案编制示例 (244)IV- V第一章水准测量第一节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水准面和水平面测量工作是在地球的自然表面进行的,而地球自然表面是不平坦和不规则的,有高达8 848.13m 的珠穆朗玛峰,也有深至11 022m的马里亚纳海沟,虽然它们高低起伏悬殊,但与地球的半径6371km 相比较,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测量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施工现场培训无教材的难题。
我们力求从实用性出发,力求知识面宽,尽量将工程单位在施工测量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给大家做一简单介绍。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应用知识,重点讲述施工中该怎样去做。
本教材共分为十一章。
第一、二、三、四、五章介绍了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及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仪器的使用及检校;第六章介绍了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第七章介绍了施工放样的基础知识及部分实例;第八章介绍了线路复测的基本步骤;第九章介绍了隧道的控制测量;第十章介绍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施工测量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GPS 的基本知识。
本教材所有引用的标准均为现行的相应规范,规范随时更新,应以新标准为准。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测量,很多测量方法、工艺均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范。
因此,本书也就是按现在国内部分试验段的测量经验,给大家做一介绍,等相应的规范形成后,应以规范为施工依据。
例如,《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对CPⅢ的测量说的相当含糊,现场技术人员很难具体操作,而且现在也没有单位对CPⅢ测量有一套很成熟的技术,大家都在试验阶段。
本教材由中铁一局五公司精测队周建东负责主编,并负责全书统稿。
由周建军主审。
具体参编人员章节分工为:第一、二、三、四、九、十二章由周建东编写;第六、八章由谯生有编写;第五章由周建东、蔡卫军编写;第七章由吕海军编写;第十章由文莉蓉编写;第十一章由周建东、曹文科编写。
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教材。
得到了局、处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者007年9月宝鸡目录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测量流程..................... - 1 -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 1 -1.2新建铁路施工复测....................................- 1 -1.3公路线路复测............................................- 5 -1.4高速铁路复测............................................- 7 - 2测量学基本知识................................................. - 9 -2.1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基准面................- 9 -2.1.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9 -2.1.2 参考椭球面......................................... - 11 -2.2测量坐标系及高程系统的概念.............. - 13 -2.2.1 测量常用平面坐标系 ......................... - 13 -2.2.2 点的高程............................................. - 18 -2.3测量工作概述.......................................... - 20 -2.3.1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 - 20 -2.3.2 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 ......................... - 21 -2.3.3 从事测量工作的要求 ......................... - 22 - 3高程测量........................................................... - 24 -3.1水准测量原理.......................................... - 25 -3.2水准仪构造与使用.................................. - 25 -3.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 26 -3.3.1 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 ......................... - 26 -3.3.2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 - 27 -3.4电子水准仪.............................................. - 30 -3.5水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 32 -3.5.1 地球曲率差......................................... - 32 -3.5.2 大气折光差......................................... - 33 -3.5.3 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的影响(i角误差)- 33 -3.5.4 水准尺倾斜误差 ................................. - 33 -3.5.5 仪器、标尺升沉影响 ......................... - 34 -3.6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 34 -3.6.1 精密水准测量作业的一般规定 ......... - 35 -3.6.2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 ............................. - 38 -3.7精密跨河水准.......................................... - 43 -3.7.1 跨河场地的选择 ................................. - 44 -3.7.2 观测方法............................................. - 46 - 4角度测量........................................................... - 50 -4.1水平角的观测方法.................................. - 50 -4.1.1 测回法................................................. - 50 -4.1.2 方向观测法......................................... - 52 -4.2经纬仪的检验及校正.............................. - 53 -4.2.1 经纬仪各轴线间应满足的几何关系 . - 53 -4.2.2 经纬仪构造上条件不满足对水平角的影响- 54 -4.2.3 经纬仪(包含全站仪)的检验和校正... - 56 -4.3水平角观测误差及减弱措施.................. - 60 -4.3.1 观测误差............................................. - 60 -4.3.2 照准误差............................................. - 62 -4.3.3 外界环境............................................. - 62 - 5导线测量........................................................... - 63 -5.1全站仪使用.............................................. - 63 -5.1.1 全站仪的主要特点 ............................. - 63 -5.1.2 全站仪的常用功能 ............................. - 64 -5.1.3 全站仪的检验、使用注意事项和维护- 65-5.2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 71 -5.2.1 踏勘选点............................................. - 71 -5.2.2 角度测量............................................. - 71 -5.2.3 边长测量............................................. - 73 -6测量误差理论基本知识................................... - 75 -6.1观测及其分类.......................................... - 75 -6.1.1 按观测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分 ..... - 75 -6.1.2 按观测量之间的关系分 ..................... - 76 -6.1.3 按观测时所处的条件分 ..................... - 77 -6.1.4 按观测量在观测过程中的状态分 ..... - 77 -6.2观测误差的分类...................................... - 78 -6.2.1 按照误差产生的来源分类 ................. - 78 -6.2.2 按照观测误差的性质分类 ................. - 79 -6.3衡量精度的标准...................................... - 82 -6.3.1 平均误差............................................. - 82 -6.3.2 中误差................................................. - 83 -6.3.3 或然误差............................................. - 83 -6.3.4 极限误差............................................. - 84 -6.3.5 相对误差............................................. - 85 -6.4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 86 -6.4.1 误差传播定律..................................... - 86 -6.4.2 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 - 87 -6.5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 - 93 -6.5.1 多余观测............................................. - 93 -6.5.2 测量平差的概念 ................................. - 94 -6.5.3 测量平差的主要任务 ......................... - 96 - 7施工放样........................................................... - 97 -7.1直线放样 ................................................. - 98 -7.1.1 内插定线法......................................... - 98 -7.1.2 外插定线方法—一正倒镜定线法 ..... - 99 -7.2水平角放样.............................................. - 99 -7.2.1 直接法............................................... - 100 -7.2.2 归化法............................................... - 100 -7.3距离放样 ............................................... - 100 -7.3.1 直接法............................................... - 101 -7.3.2 归化法............................................... - 102 -7.4高程放样 ............................................... - 102 -7.5路基施工放样........................................ - 104 -7.5.1 路基边桩的放样 ............................... - 104 -7.5.2 路基边坡的放样 ............................... - 107 -7.6挡墙的放样............................................ - 109 -7.7隧道施工放样........................................ - 110 -7.7.1 开挖断面的放样测量 ....................... - 110 -7.7.2 衬砌放样........................................... - 112 -7.7.3 洞门仰坡放样................................... - 114 -7.7.4 端墙和翼墙的放样 ........................... - 118 -7.8涵洞的施工放样.................................... - 119 - 8线路测量......................................................... - 122 -8.1线路复测 ............................................... - 122 -8.1.1 新建铁路线路复测 ........................... - 122 -8.1.2 公路线路复测................................... - 126 -8.2线路测设 ............................................... - 136 -8.2.1 平面曲线........................................... - 136 -8.2.2 竖曲线测设....................................... - 140 -8.3边长归算 ............................................... - 143 -8.3.1 边长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 ........... - 144 -8.3.2 边长归算到高斯投影面 ................... - 144 -8.3.3 边长归算到抵偿高斯投影面 ........... - 145 - 9隧道施工测量................................................. - 146 -9.1概述 ....................................................... - 146 -9.1.1 隧道控制测量的内容及其作用 ....... - 146 -9.1.2 隧道控制测量的方法 ....................... - 148 -9.2隧道贯通误差........................................ - 149 -9.2.1 隧道贯通误差的分类及其限差 ....... - 149 -9.2.2 贯通误差的来源和分配 ................... - 150 -9.3地面控制测量........................................ - 151 -9.3.1 地面控制网布设的方法和工作步骤- 153 -9.3.2 地面导线测量................................... - 156 -9.3.3 水平角观测....................................... - 157 -9.3.4 GPS控制测量................................... - 159 -9.3.5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 - 160 -9.4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 162 -9.4.1 坐标系的建立................................... - 162 -9.4.2 观测数据处理................................... - 162 -9.4.3 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以下资料..... -163 -9.5洞内控制测量........................................ - 164 -9.5.1 洞内导线测量等级 ........................... - 164 -9.5.2 洞内导线测量特点 ........................... - 165 -9.5.3 洞内导线布设技术规则和注意事项- 166 -9.6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 - 168 -9.6.1 测定贯通误差的方法 ....................... - 168 -9.6.2 贯通误差的调整 ............................... - 169 - 10桥梁施工测量................................................. - 170 -10.1桥梁控制网的建立................................ - 170 -10.1.1点位的布设要求- 170 -10.1.2布网方法- 171 -10.1.3坐标系及投影面的选择- 171 -10.1.4高程控制测量- 172 -10.2桥梁墩台定位测量................................ - 172 -10.2.1方向交会法- 172 -10.2.2极坐标法- 174 -10.2.3桥梁架设施工测量- 174 -11客运专线施工测量......................................... - 177 -11.1控制网的施工复测................................ - 177 -11.1.1客运专线施工测量工作流程- 177 -11.1.2平面控制网施工复测- 178 -11.1.3高程控制网施工复测- 183 -11.1.4复测结果- 185 -11.2 CPⅠ复测实施....................................... - 186 -11.2.1仪器设备- 186 -11.2.2测量方法- 186 -11.2.3平差处理- 186 -11.2.4与相邻标段及坐标换带处的联测- 188 -11.3 CPⅡ复测实施....................................... - 189 -11.3.1仪器设备- 189 -11.3.2测量方法- 189 -11.3.3平差处理- 189 -11.4 CPⅢ测量............................................... - 192 -11.4.1导线法CPⅢ平面控制测量- 192 -11.4.2后方交会法CPⅢ平面控制测量- 195 -11.5施工放样 ............................................... - 198 - 11.6建立变形监测网.................................... - 199 -11.6.1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布设- 199 -11.6.2变形观测等级、精度及技术要求- 202 -11.7加密基桩测量........................................ - 203 - 11.8无碴轨道竣工测量................................ - 203 -11.8.1维护基桩测量- 204 -11.8.2无碴轨道铺设竣工测量- 204 -11.8.3竣工测量成果资料- 205 -12GPS测量........................................................ - 205 -12.1GPS定位系统介绍................................. - 205 -12.1.1GPS概述- 205 -12.1.2GPS的组成及GPS信号- 208 -12.1.3GPS定位方法综述- 209 -12.1.4GPS定位原理- 211 -12.1.5GPS的优缺点- 212 -12.2GPS定位误差......................................... - 214 -12.2.1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 214 -12.2.2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214 -12.2.3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17 -12.3GPS网的技术设计及平差..................... - 217 -12.3.1GPS网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218 -12.3.2GPS网构成的基本概念- 220 -12.3.3构网的基本图形- 221 -12.3.4构网的一般原则- 224 -12.3.5GPS网的基准设计- 225 -12.3.6GPS网的平差方法- 228 -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和测量流程1.1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施工测量工作主要是对设计单位测量控制网的复测、结构物施工控制网的测设及结构物的平面位置及高程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