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
(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翻译的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03
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感受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语义翻译的优缺点
语义翻译的优缺点
01
缺点
02
可能过于强调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导致 目标语表达不够流畅自然
03
可能过于依赖直译,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 言魅力和文化特色
04
可能过于追求准确性和忠实性,忽略译文的 读者感受和文化差异
要点三
文本类型分析
根据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译者需要对 原文的文本类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 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例 如,在信息型文本中,译者应注重信 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在号召型文本 中,译者应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 力。
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
01
语义理解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强调语义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机 器翻译中,语义理解是关键,机器需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 和理解来生成准确的译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不是互斥的, 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两种方法结 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都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 言基础、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素养,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 准确性。
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语义翻译是指根 据原文的语义、句法结 构和表达方式,使用目 标语的对应词汇和结构 进行翻译,尽可能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 息。
可能牺牲原文的艺术性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交际翻译可能过于注重信息的传递而牺牲原文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文化因素难以完全传递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交际翻译在传递原文文化因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难以完全准确地传递文化信 息。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研究

理论发展历程
初步形成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最初是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 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完善与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该理论 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 整的理论体系。
广泛应用
随着该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翻译实践者开 始关注并研究这一理论。
理论特点
产品说明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消费 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要求译 者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性的同时, 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市场的语言 习惯和文化背景。
法律翻译
法律文件翻译
法律文件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准 确性,Peter-Newmark翻译理论 在法律文件翻译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该理论强调了译文的准确性 和规范性,为法律文件的准确传 达提供了保障。
商务翻译
商务合同翻译
商业信函翻译
Peter-Newmark翻译理论在商务 合同翻译中具有重要应用。该理 论强调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为商务合同的准确传达提供了保 障。
商业信函的翻译要求准确、专业 和规范,Peter-Newmark翻译理 论为商业信函的翻译提供了指导, 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递。
产品说明翻译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是重要 的组成部分,Peter-Newmark 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 留原文的情感色彩,使译文读 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 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特定的 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PeterNewmark翻译理论要求译者 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 识,以确保译文中的文化元素 得到准确的传达。
03
Peter-Newmark认为,文化转换是翻译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 的任务之一,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以便更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

三、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
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
翻译应避免“翻译腔”(translationese)。
奈达提出了翻译要达到的不是语言的对等,而是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
奈达从几个方面科学地描写了功能对等的具体内容。
这里将他的理论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部分:①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②采用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概念以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③用同构体的理论(isomorphism)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现在分述如下。
五、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的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1.2.3 动态对等说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一种观点。
所谓动态翻译,就是在翻译交际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贴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知识一、翻译的定义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
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
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泰特勒,1790)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孙致礼:2003)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二、翻译的分类翻译分不同的类型。
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三、翻译的标准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
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
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
"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
"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
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
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
从大量的翻译实践来看这类翻译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可行的,但其缺点是执行起来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抽象,且人们对它的理解或阐释往往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怎样协调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让人棘手难办。
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aesthetic-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
这类翻译原则主要为文学翻译家所提倡。
如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5),我国的傅雷、钱钟书和许渊冲。
其中,傅雷提出了重“神似”,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标准时“化”一种境界。
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 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许渊冲提倡文学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beauty in meaning, beauty in sound and beauty in form),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译出了举世公认的优秀文学译作。
这里必须指出,美学取向的翻译原则多适合于文学翻译;以此指导翻译实践的确产生了不少精彩的文学译作。
但是,该原则对于不少人来说显得过于"高深"和"抽象",同时也不太适合用来指导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
在西方的有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
他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四.翻译的过程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这三个方面。
广义理解指对原文作者的个人、原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以及原文读者对该作品的反映。
狭义的理解仅指对原作文本的理解。
在翻译中为了透彻理解原文,必须注意一下几点,一理解语言现象,二理解逻辑关系,三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表达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
介绍两种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祖国的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2.意译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如: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
(不必自寻烦恼)直译“到了桥边才过桥”令人费解。
五、英汉两种语言对比1.英汉语言历史比较全世界语言共分七大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的历史起源于第五世纪中叶朱特人、撒克逊人及盎格鲁人的入侵,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英语是拼音文字。
由于外来的侵略,英语是欧洲语言中变化最大,词汇成分最复杂,词汇量最丰富的一种语言。
《牛津英语词典》有古英语、现代英语的词和成语共40多万条。
也有少数学者估计,英语词汇总量是100万个以上。
汉语历史较英语历史长得很,汉语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
汉字经历过许多变迁: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由单纯表意向部分表音方向发展。
但汉语的特点没有变,它仍然是表意文字。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2、英汉语言本质比较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俄语是综合型语言,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却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
所谓综合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主要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格、数、时等)。
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
如在汉语中,如果孤零零来看,“学习”,很难判断是名词,还是动词,或是形容词。
但在下列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其词性:“政治学习”(the study of politics);“学习政治”(to study politics)。
可见汉语词性往往要通过它在句子中的词序或位置加以判别。
可以说词序在汉语里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试比较:三天读一本书。
一本书读三天。
一会儿再说。
再说一会儿。
屡战屡胜。
屡败屡战。
英语则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
如英语book表示书的单数;books则表示书的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