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在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
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了中国政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接着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探讨了方法论及实证基础。
本文对研究的贡献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政治文本翻译,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策略、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方法论、研究贡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政治文本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中国政治文本的翻译工作也变得愈发重要。
由于语言、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将中国政治文本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研究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目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政治文本的翻译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文本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重要载体,其翻译涉及到国际交流和理解。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文本的政治意图和目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外政治文本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和翻译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目的性和策略性,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现有研究综述和方法论的探讨,有助于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指导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选择。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政治文本翻译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政治信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指导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提升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 正文2.1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体系。
研究者们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决策,并且影响着翻译产品的质量和效果。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姓名 .. 学号 .. 班级 ..论文题目:前言菜名既不同菜肴能反应其特色并且为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名称。
菜名翻译从奥运会举办以来才备受关注。
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项紧急而迫切的任务。
本文旨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地归纳出川菜菜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希望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的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国的特色,并让人们具体认识目的论在文体翻译中的作用,进而为菜名翻译或类似的应用型文本翻译提供启示。
正文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关于菜名翻译的文章屡见不鲜,其研究总的来说是从文化内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展开。
从文化内涵角度的讨论主要是围绕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讨论中式菜名的英译接受度。
阐述中式菜名音译的文章有:冯炜成的《浅析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作用》依据川菜的特点,讲川菜菜名可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可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秦艳容的《中国菜谱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
从中式菜名特点角度进行分析菜名英译的文章及观点的有刘琪的《论中式菜名英译》,分别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翻译的技巧将中式菜名进行分类分析。
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菜名研究的主要是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主导。
功能派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新闻英语的汉译的开题报告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新闻英语的汉译的开
题报告
开题报告: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新闻英语的汉译
背景和研究目的:
现在,新闻媒体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新闻英语汉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新闻英语的汉译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表达不清,句法结构不自然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提高新闻英语汉译的质量,进一步推进新闻传播的国际化。
研究问题:
1. 什么是功能派翻译理论?
2. 新闻英语汉译存在哪些问题?
3. 如何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来提高新闻英语汉译的质量?
4. 实践中如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1. 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功能派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实例分析:选择新闻英语汉译中常见的问题,采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 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新闻英语汉译的需求和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预期成果:
1. 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应用及其在新闻英语汉译中的价值。
2. 本研究将总结新闻英语汉译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新闻英语汉译的质量。
3. 本研究将为提高新闻传播国际化水平和加强中外交流做出贡献。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contents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献综述 核心理论——目的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在各类翻译领域的应用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
结语及参考文献
Translation Time
theorists
Works
Opinions
Remarks
• “目的原则” (skopos rule)指的是译文与“翻译 指令”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译文与翻译的目的 不同于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满足翻译指令的要 求。
目的论的三原则
在这个系统中,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 则,而连贯原则又从属于目春光一二!(《牡丹亭》)
图3: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文章类型比例图
38%
20% 5%
37%
研究性文章文学 性
文学类应用性文 章
非文学类应用性 文章
评价性文章
结果分析
1.研究内容单一 从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近年来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
我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多是在翻译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非文 学类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批评、翻译理论和翻 译教学中的研究相对缺乏。
但是要使目的论完全适应各种题材,仍需要对许 多方面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Second Edi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 ion Press.2004.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从古至今, 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逐渐形成了当代的多元化研究格局。
一、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翻译理论的起源。这一时期,翻译家们主要的是如何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例如,西塞罗提出了“字对字”的翻译理论,强调在翻 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种理论影响深远,至今仍在 许多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01 引言
03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了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不足,探讨 了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次演示认为,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在翻 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原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翻 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和交际活动。研究者通常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层面入手, 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2)语料库研究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翻译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对大量的 翻译实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者通过对语料库中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统计和分 析,揭示翻译的规律和特点。
(3)实证研究:目前语言学派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多以规范性研究为主,而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大量 的实证研究发现翻译的规律和特点,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结论
本次演示从发展历程、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语言学派西方 翻译理论进行了综述。虽然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中国政治文本翻译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治文本的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是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关键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且快速发展的国家,其政治文本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文献进行综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翻译活动应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和目标受众。
这一理论视角为理解和评估政治文本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维度。
本文将首先介绍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将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包括对政治文献、官方声明、法律法规等重要文本的翻译策略、实践和挑战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中国政治文本翻译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翻译目的论如何帮助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实现有效的国际沟通。
本文将通过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国政治文本翻译的文献,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翻译学者汉斯维尔姆弗里曼(Hans J. Vermeer)和凯瑟琳雷斯(Katharina Reiss)提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贯穿翻译实践的始终。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目标受众、文本功能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均对翻译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被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目的分析、策略选择和译文评估。
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共58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

2021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21第9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9㊀No.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9)以‘中国翻译“文献计量研究为例皖西学院㊀刘㊀虎摘㊀要:本文对‘中国翻译“新世纪以来刊发的所有理论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借此窥探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走向,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份翔实的历时研究参考资料㊂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㊁翻译实证研究㊁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㊂总体来说,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占据明显优势,但2009年后其发展势头减缓,稳中有降;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紧随其后,2010年后其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翻译实证研究从无到有,自2004年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后其发展逐年走高;翻译教学研究起步平稳,2009年后成为研究热点之一㊂最后,针对中国翻译研究 中西话语生态失衡 的缺陷,本文提出了 三结合 的解决方案,并将其纳入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中,期待为未来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一条道路㊂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献计量分析;高频关键词;高引用文章中图分类号:H059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21)02-0080-09一㊁引言以1987年 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和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 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正式起步㊂这两次研讨会 吹响了学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学科理论研究共同体正式形成㊂翻译学者整体展现出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中国译学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蓝红军2018:7)㊂从1987年到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中国翻译学界的理论意识不断觉醒,对翻译研究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㊂学者们围绕翻译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 翻译学科的性质问题㊁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问题以及建立独立翻译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 (谭载喜2012:7),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㊂这一时期,翻译学界的关注焦点从单纯的翻译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逐渐过渡到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又转向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㊂(韩子满2019)至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多维度㊁多视角㊁跨学科的特点,如胡陈尧(2019:106)所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走出了一条博古通今㊁融汇中外㊁跨域创新的研究道路㊂ 那么,21世纪20年以来中国翻译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其发展脉络和走向如何?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将致力于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期待总结21世纪头20年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经验,并为其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㊂二㊁文献综述国内学者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曾经做出过回顾和反思,将其划分为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成就㊂何刚强(2015)将过去3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就归结为3个方面:1)中国学界视野得到拓宽,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普遍比较深入;2)翻译研究被广泛看作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参与;3)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先导作用愈发明显,引发了应用翻译研究的异军突起㊂许钧(2018)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研究走过了一条开放㊁探索㊁互动和创新的发展道路:从初始开放和借鉴,引介西方翻译理论,到强化交流与反思,学习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关注理论话语建设,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翻译教育,探索具有自身学术品格的理论体系㊂韩子满(2019)则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划分为5个阶段,即恢复与整理期㊁对外借鉴活跃期㊁学科意识觉醒期㊁研究与深入拓展期和理论与对象创新期,并以每个时期内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这5个时期串联在一起㊂以上学者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中国译学发展的轨迹和成就,粗线条地勾勒出一幅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图景㊂然而,所有这些回顾和反思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是经验式㊁随感式的定性点评,得出的结论往往过于简单㊁笼统和泛化,其中遗漏了很多重要细节,更无法看清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趋势和走向㊂因此,它们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意义㊂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详细扫描过去20年间中国译学研究权威期刊‘中国翻译“刊载的所有理论文章,借此集中展示21世纪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脉络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中国翻译“上刊载的理论文章包括两大类:即针对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翻译家访谈以及翻译史研究等宏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与针对具体翻译技巧㊁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证研究的微观理论问题的文章,但不包括译著评析㊁人物介绍㊁翻译史话㊁读者论坛㊁译界动态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研究翻译问题,也不包含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没有明显的贡献㊂这样,本文收录的文章全部属于针对翻译理论㊁方法㊁技巧和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文章㊂三㊁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1)21世纪头20年以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含子类)呈现何种发展趋势?3)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在线检索‘中国翻译“2000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所有理论文章,并通过标题㊁关键词㊁摘要和全文通读将这些文章分类(含子类)㊂分别统计文章总数㊁年度文章总数㊁年度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总数,并考察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的分布情况㊂然后,借助图表和各种可视化研究工具(饼状图㊁折线图和柱状图)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21世纪头2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并对其将来发展提出建议㊂(三)数据分析1)总体分析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发表的理论文章总数和分类别(含子类)文章数量,通过后者与前者的比例关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㊂2)年度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含子类)文章年度发表的数量,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各类别研究(含子类)的动态和走势;对比各类别(含子类)之间的变化关系,据此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变化情况㊂3)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以位居使用频次前40的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为研究对象,找出它们所对应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据此旁证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分布和趋势㊂四㊁研究结果(一)总体结果中国知网在线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翻译“共发表理论文章1222篇㊂分类(含子类)如下:A类: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1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2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或范式来阐释各种翻译问题;A3西方翻译史研究)㊂B类: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2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掘整理;B3中国翻译史研究)㊂C类:翻译实证研究(C1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2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㊂D类: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1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2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㊂E类:翻译教学研究(E1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2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㊂表1㊀各类别(子类)文章发表情况总表类别(子类别)A类B类C类D类E类A1A2A3B1B2B3C1C2D1D2D3E1E2数量22624513274457650262152809321总数/占比484/39.61%395/32.32%76/6.22%153/12.52%114/9.33%㊀㊀如表1所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A类)论文共计484篇,占总数的39.6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B类)论文共计395篇,占总数的32.32%;翻译实证研究论文(C类)共计76篇,占总数的6.22%;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D类)论文共计153篇,占总数的12.52%;翻译教学研究(E类)论文共计114篇,占总数的9.33%㊂由此可见,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头20年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如下态势(见图1):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备受学界青睐和重视,其论文产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㊂其次,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在论文产出比例当中位居第二㊂学者们在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同时,也不忘思考并发展中国本土翻译理论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和翻译教学研究也是译学界关注的热点㊂翻译与文化传播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针对翻译教学的讨论也十分活跃,翻译实证研究则逐渐兴起,方兴未艾㊂图1㊀各类别文章发表情况此外,每个子类研究在整体上表现如下: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和述评和西方翻译家访谈(A1子类)㊁西方翻译理论的原则㊁方法和范式的应用(A2子类)以及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这3个板块共同构成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大半个江山,其论文产出占比高达60.97%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关注的重点;而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则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主要侧重点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和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论文产出只占很小的比例,单从数量来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发展趋势㊂(二)年度分析结果1)总体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研究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总体脉络和趋势(图2):图2㊀五大类别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共同占据了过去20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的主战场㊂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2000年到2009年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但2009年以后则有所起伏,虽然仍处于核心地位,但整体波动较大㊂从2000年到2011年,学界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显著强于中国翻译理论㊂但从2012年开始,对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关注则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㊂其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走势是平稳增长:该类别虽然在2000年到2010年间变化波动不大,但从2010年起则稳步攀升㊂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该类别从2009年起迅速升温,到2013年达到高峰,其后又渐趋平稳㊂总之,这两个类别在过去20年里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㊂翻译实证研究则从无到有,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从2004年起其关注度则逐渐攀升㊂2)详细发展脉络和趋势对比每个子类别的年度发展变化,可以发现近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详细脉络和趋势:其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㊁述评和西文翻译家访谈(A1子类)以及西方翻译理论的应用(A2子类)的研究呈锯齿状分布(见图3),表明它们虽然都是研究热点,但年度变化冷热不均㊂2007年以前,A2子类研究明显强于A1子类,但随后两者基本上交替上升下降,最后又归于平衡㊂西方翻译史研究则是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㊂图3㊀A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A1 A3)其二,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思考㊁评析㊁运用和中国翻译家访谈(B1子类)的研究逐年走高(见图4),特别是2011年以后的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A1和A2子类㊂中国翻译史研究(B3子类)似乎受到了特别重视,逐年走高㊂然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则萎靡不振,除了个别年度有所收获外,基本没有什么进展㊂图4㊀B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B1 B3)其三,翻译实证研究2003年以前一片空白,尤其是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C2子类)更是从2009年起才有所起色(见图5)㊂基于观察㊁实验和调查问卷的实证性研究(C1子类)2003年后获得发展,但其论文产出还是大起大落;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有所进展,但其成果仍然很不突出㊂图5㊀C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C1 C2)其四,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D1子类)似乎一直不受关注,20年来鲜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译介传播(D2子类)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其研究成果节节攀升㊂翻译与跨文化交际(D3子类)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但2010年以后渐趋平缓(见图6)㊂图6㊀D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D1 D3)最后,关于口笔译教材㊁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E1子类)的研究一直都有成果产出,并且在2009年到2013年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高潮(见图7)㊂MTI课程的思考㊁设计和优化(E2子类)的研究从2009年起异军突起,到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平稳下降㊂图7㊀E子类年度变化对比折线图(E1 E2)(三)高频关键词和高引用文章分析1)高频关键词分析考察表2和图8,可知过去20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领域多㊁跨度大㊁范围广㊂主要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表2㊀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翻译228翻译理论19误译13主体性11翻译研究66诗歌翻译18语料库13策略11文学翻译45法律翻译18翻译硕士教育13意义10翻译策略42口译研究17规范12忠实10英译38同声传译17翻译标准12汉译英10翻译教学35归化17语言服务12翻译原则10译者28方法论14翻译能力11翻译伦理10口译22口译教学14翻译史11翻译过程9异化21译介14意识形态11语境9翻译学21汉英翻译13机器翻译11隐喻9图8㊀高频关键词柱状分布图㊀㊀A.西方翻译理论研究㊂西方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术语,例如异化(21)㊁归化(17)㊁方法论(14)㊁规范(12)㊁意识形态(11)㊁主体性(11)㊁忠实(10)㊁翻译伦理(10)㊁语境(9)和隐喻(9)等出现总频次高达124次,可以说炙手可热㊂B.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㊂翻译教学(35)和翻译硕士教育(13)达到了相当高的出现频次㊂这与前文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翻译教学研究则常年保持一定热度 相吻合;而文学翻译(45)和译介(14)则受到了更为强烈的关注㊂这与前文D2子类 从2008年以后则受到了极大关注 和D3子类 曾经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互印证㊂C.语料库(13)也占据了一定的出现频次,但其热度还不十分显著㊂这与前文语料库量化研究成果 仍然很不突出 也形成了相互照应㊂2)高引用文章分析考察表3,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热点涉及的主题和其受追捧的程度:表3㊀论文最高引排序表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2179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592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1513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579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做好外宣翻译工作1473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569续表3论文名称引用频次论文名称引用频次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1346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568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130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556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1282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530生态翻译学解读1197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527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103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和翻译策略研究:以葛浩文为例515谁是翻译主体948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505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的启示866多元系统论495翻译选择的目的性820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域487选择与适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806伽达默尔哲学阐释与翻译研究478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736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460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726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456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707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变445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699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435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647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433也谈归化与异化636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424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607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409认知语言的翻译观604法国释意理论:质疑与探讨384㊀㊀首先,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枝独秀㊂其研究热度㊁可及度和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类别研究㊂在所有40篇论文中,有27篇属于这一类㊂排名前10位的高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此类,前20位中有12篇,前30位中有19篇㊂ 归化㊁异化㊁意识形态㊁功能主义㊁文本类型㊁语用顺应㊁接受美学㊁哲学阐释㊁关联理论㊁多元系统以及后殖民视角 等主题已然席卷了整个中国翻译研究空间㊂其次,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达到了相当的热度和可及度㊂在高引论文当中,也出现了众多此类论文,例如 中国的文学翻译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以及对翻译主体的讨论㊂还有从崭新的视角看待翻译本质的论文,例如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而且引用频次还非常高㊂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 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也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一致㊂最后,翻译教学类论文在最高引排行榜上也十分引人注目,其研究成果的可及度和接受度可见一斑㊂例如 口译训练:内容㊁模式㊁方法 译员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 和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这3篇论文的引用频次十分靠前㊂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20年间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三强三弱 的特点,即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㊂另外,各个理论子板块研究的活跃程度随着时间变化也有所波动㊂下文结合这些特点产生的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的分析,以阐明其背后的动因㊂从学术背景来看, 西方理论强,中国理论弱 的特点很可能是两者之间发展程度严重失衡造成的㊂西方翻译理论借鉴了包括语言学㊁文学㊁哲学㊁文化研究㊁美学㊁认知科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一个较为科学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多角度㊁跨学科地阐释整个翻译过程㊂例如语篇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翻译过程中语言转换的问题;意识形态㊁多元系统㊁翻译规范㊁后殖民等文化学派理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揭示翻译行为背后的各种操控因素;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原作㊁译者和译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从人类思维层面解释翻译现象㊂反观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却远未达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程度,缺乏逻辑性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用来指导翻译理论或实践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难题㊂这样,学界自然会青睐一个成熟可靠的理论体系,并推广运用,从而形成了目前 西强中弱 的理论格局㊂ 现代理论研究强,传统理论研究弱 可能是由于传统理论的现代阐释转换不易,或者过于抽象㊁笼统,并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㊂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见诸古代佛经翻译的序㊁跋㊁例言或评注之中,例如,唐玄奘的 五失本 三不易 求真喻俗 等等㊂它们以零散的方式存在于古籍当中,不成体系㊂严格来说,它们还只是翻译经验而非翻译理论㊂(周忠良2016)要发掘整理这些古代文献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可能收效甚微,不如直接从现代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合适的理论并加以运用更为方便㊂ 理论性研究强,实证性研究弱 则可能是实证性研究自身的特点造成的㊂一般来说,自省式㊁归纳式的理论思考总是先于实证研究㊂先是有了理论总结或假设,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㊂这样就会在大规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形成一个时间差,似乎前者总是要先于后者达到繁荣㊂语料库翻译学是翻译实证研究的代表,但是由于起步晚㊁数据采集和分析时而会遇到困难㊁研究周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当前翻译实证研究明显落后于理论研究的状况㊂从年度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0年前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教学和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逐渐兴起㊂这是 三强三弱 总体格局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㊂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这个特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官方政策的扶持㊁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深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等因素㊂首先,2012年以后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研究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官方大力提倡挖掘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给予了项目申请和出版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界意识到了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㊂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创翻译理论,例如变译理论㊁玄翻译学㊁大易翻译学㊁和合译学理论等等㊂其中,生态翻译学理论首次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本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㊂从高引文章分析来看, 生态翻译学解读 和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2篇文章被引频次竟都达到1000次以上,其热度和认可度可见一斑㊂这表明中国学者从一味追捧西方翻译理论回归到了理性,开始专注于本土翻译理论的建设㊂其次,翻译教学类研究从2009年起成为热点之一,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㊂这也归因于官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在政策上的扶持㊂自2007年以来,MTI学位教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其课程设置㊁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也火爆起来,从而大大增加了翻译教学研究的热度㊂再次,翻译与文化传播类研究自2011年起稳步攀升㊂这与官方政策的支持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密不可分㊂由于中国政府大力实施 中国文化走出去 工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自然成为研究热点㊂特别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学界更是聚焦于这方面的讨论㊂(二)建议上节 三强三弱 的讨论实际上暴露了当前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㊂一言以蔽之,就是 中西理论话语生态失衡 (周忠良2016:89)现象㊂中国学界似乎已经习惯于臣服于西方翻译理论话语,学会了用洋话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演讲的主题㊁措辞㊁腔调已然全盘西化㊂长此以来,离开了西方翻译理论话语,中国本土翻译研究大厦就会轰然垮塌,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核心理论支撑㊂这个状况必须改变㊂为此,本文强烈呼吁建立中国自身的翻译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为依托,融合西方理论话语中积极的成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三结合 ,即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㊁中西理论话语相结合㊁ 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㊂古今理论话语相结合,就是在现代学术话语规范的指引下,将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和转换,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服务㊂这方面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朱志瑜(2001)将中国古典玄学中的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进行现代转换,发展出了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rstly,The translation of by Gladys Yang is well worth researching. Bian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en Congwen, who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Known as a pastoral, Biancheng depicts the beautiful scenery, distinctive folklore and local customs in a small town in west Hunan in 1930s when it was little touched by mercantilism and modern ideology. It’s full of strong local culture and pure human nature.
诺德指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 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
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诺德首次提出“功能加忠 诚”的概念。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 (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 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 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的翻译即意味着“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 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目的论注重对翻译委托人的考虑,打破了传统只考虑原文作 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局限。 目的论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且认为原文主要发挥 提供信息的作用,从而将翻译的焦点由对原文的忠实再现转 译到译文的创作,推翻了原文的中心地位,从而树立了译文 和译者的中心地位。 目的论把翻译看做是一种文化比较,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 视。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对翻译目的的过分强调,强化了对译者 和译文的目的,忽视了原文的一些具体特征,很可能造成错 译、误译、漏译等;比如,把《格列夫游记》翻译成儿童作 品,可能会忽略掉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Border Tow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Reasons for Doing This Research
The Rational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German functionalism,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workabili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Gladys Yang’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rder Town from its perspective.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赖斯 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 分性。 她在对等的问题上,表现的更为灵活。可以通过适当的删减 和补充,最大限度的实现源语文本在目标语中功能的转换。 但是,这些翻译思想过分依赖语言学,忽略了文化、译者等 其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4、克里斯蒂安·诺德与功能加忠诚理论
克里斯蒂安· 诺德是德国翻译研究界的领袖人物。1997年,她 发表了英语专著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功能翻译理 论解释》。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同时说 明了她本人的功能翻译观点。她把忠诚原作引入功能主义模式, 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
1、赖斯与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 思想的雏形”。 赖斯认为,翻译批评的研究对象不仅只是文学翻译,还应包括 其他各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现象。她将语言的功能总结 为三类:描述、表达和诉请。但在现实文本中,语言的三种功 能不一定同时出现、同等重要。因此,她又根据文本中主导的 语言功能的不同将文本划分为三类:以内容为重的文本,以形 式为重的文本和以诉请为重的文本。 除了以上三种文本,赖斯还总结了一种语音文本。这种以声音 为媒介的文本可以根据其文本功能归属到上述三类文本中去。
功能翻译理论
国外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三、总结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对等” 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将研究视线从源 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 跃的学派。
To
analyze how the target text is able to arouse foreign readers’ intreres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while establishing a new image of China in the world.
Secondly, there are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work, including Emily Payne’s The Frontier City in 1974, Jeffery Kinkley’s Border Town in2009 and The Border Town by Gladys Yang in 1981. Gladys’ bilingual and bicultural competence is a representation. Gladys’s version belongs to an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work which has a clear Skopos, which is taken as a top-ranking rule, applicable to the annalysis of Gladys’ The Border Town.
Main Aim: To explore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Gladys Yang’s thanlation of The Border Town, chose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will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功能加忠诚构成了诺德功能主义方法论的两大基础。功能指 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 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人及翻译发起人之间的人 际关系。
诺德说,忠诚“使译者同时忠于源语和目的语两方面,但不 能把它与忠实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实仅仅指向原文与译 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
总结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 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译论转向更加注重功 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译论。这一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 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 系列研究性活动,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更大的理论包容性。这 使“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关于翻译转换的静态语言学分类”, 开始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对世界翻译理论界来说,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 意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 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翻译行为, 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译研究 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两千年来的直 译意译之争,提出只要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符合交际目标,就 可以自由选择翻译方法。因此,译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甚至 与原作者、编辑、客户同等重要。
2、汉斯·弗米尔和目的论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 的论”skopos theory(《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1978)。这是功 能主义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也是该理论学派最重要的理论。 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关注的是“译 作的目的”,因为这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和策略以及翻译技巧。 功能目的论包含三大规则:目的性规则(翻译中所要遵循的首要 法则)、连贯性规则(主要强调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读性及其交 际意义)和忠实性规则(即通常所说的译文要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