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功能翻译理论文献综述

功能翻译理论
国外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三、总结
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对等” 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将研究视线从源 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 跃的学派。
对世界翻译理论界来说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意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成为翻译行为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Border Tow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Firstly,The translation of by Gladys Yang is well worth researching. Bian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Shen Congwen, who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ture world. Known as a pastoral, Biancheng depicts the beautiful scenery, distinctive folklore and local customs in a small town in west Hunan in 1930s when it was little touched by mercantilism and modern ideology. It’s full of strong local culture and pure human nature.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contents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献综述 核心理论——目的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在各类翻译领域的应用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
结语及参考文献
Translation Time
theorists
Works
Opinions
Remarks
• “目的原则” (skopos rule)指的是译文与“翻译 指令”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译文与翻译的目的 不同于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满足翻译指令的要 求。
目的论的三原则
在这个系统中,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 则,而连贯原则又从属于目春光一二!(《牡丹亭》)
图3: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文章类型比例图
38%
20% 5%
37%
研究性文章文学 性
文学类应用性文 章
非文学类应用性 文章
评价性文章
结果分析
1.研究内容单一 从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近年来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
我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多是在翻译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非文 学类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批评、翻译理论和翻 译教学中的研究相对缺乏。
但是要使目的论完全适应各种题材,仍需要对许 多方面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Second Edi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 ion Press.2004.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收稿日期:2009-11-03作者简介:迟明彩(1985-),女,黑龙江东宁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迟明彩(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它是对传统/等值0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30-02一、形成阶段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P ossi b iliti es and Li m itatio n of Translati on C riticis m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做一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

这种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

然而,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Nord ,1997)。

第一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在她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

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e.g. 奈达早在1964年区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受到更多的关注, 翻译代为由词、短语转移到了语篇, 但基本的语言学框架没变。 在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 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德国翻译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Wilss 和Koller等。
科勒指出: 如果译文能够满足有关结构条件的某些要求,那么原文和译文便存在着对等。这些相关的条件跟内容、风格以及功能有关。因而对等的要求便体现为: 原文的质量必须得以保留。也就是说原文的风格、内容及功能必须得以保留,或者至少译文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征。 对等论者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 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e.g. 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 这个星期我们杀猪。 为实现译文功能。只能改写: 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删减与改写
删减和改写在文学类语篇翻译有时是一种必要。(见P39) 在应用语篇的翻译中, 则是常常必须借助的手段。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依着心目中的接收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 “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Vermeer) 费米尔的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 可见目的论中原文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_1672918320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_1672918320
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 被目
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
者所理解和接纳;
•-’ -
' - . ,'-•'•'CFi.i'rt* • L •*_»*1 -••*. 7 • k.•
昏喝涵_ -4 ;么祕釋蠢/ ;
?、■:I:?獨痛衡,•站 /
广
•“篇际连贯”(inter-
1/ textual coherence),或
目的论是_美尔在1978年出版的<< 普遍翻译结构》里第一次提出的.
M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 为理 论"” (action theroy).行为理论 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有箕目的的,或更 为精 确地说,“目的”是人_zr为的属 性.因 此,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 和策略 也取决于目的.“目的论”还杂 、T.和.: 了“交际理论” (theory of 象communication)和“文化理 论” (theroy of culture)等理论,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和特 定 文化背景下为某个特定目的和特定 接收 者制作的一个文本.
能K分为爻献型翻捧(documentary
ttrraannssllaattiioonn)),和提工出具了型忠翻诚译((loinysatlrtuym)原enWtaJl ,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 “厨的”。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是将
、:. " Skopos概念运用于瓣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Functional School

动、厶
匕 匕

和完
3

功冃 派 译 理
核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收稿日期:2009-11-03作者简介:迟明彩(1985-),女,黑龙江东宁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迟明彩(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摘 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它是对传统/等值0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30-02一、形成阶段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P ossi b iliti es and Li m itatio n of Translati on C riticis m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做一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

这种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

然而,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

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Nord ,1997)。

第一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在她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

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

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0(i n tegra l co mmun i cati ve perfor m ance)。

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式人物是汉斯)威密尔。

他是赖斯的学生,但是他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

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 post heory)。

威密尔的这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5普通翻译理论框架6(F ra m e work for a Genera lT ransl a ti on Theory ,1978)一书表露无遗。

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译理论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

威密尔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

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威密尔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所以翻译是一种有目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

由此,威密尔确立了他的/翻译目的论0。

Skopos 是一个希腊词汇,意思是目的。

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的听众的。

很显然,源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值论中的地位要低。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 olzM anttari 。

她也是一位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和翻译学者。

她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

她避免使用翻译这个名称,而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

曼塔利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翻译行为是她的核心基础理论。

她区别了/翻译translati on 0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 l actio n 0两个概念。

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 n)0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

而/翻译行为(transl a ti ona l acti on)0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

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包括Christiane Nord ,M a rgret Amm ann ,Paul Kuss m au,l H ans H o n i ng ,Kupsch 2Losre 2it ,H e i drun W itte 等,其中尤以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P olytechn i c ofM agdeburg)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因为她不但著有翻译工作者培训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作品数部,而且是德国功能翻译派里首位用英文著书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Translati ng As a Purpose f u l Acti vity 2Functi ona list Approaches Exp l a i ned ,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

诺德主张功能与忠诚相结合/f unc ti on plus l oya lty 0(Nord ,1997)的翻译原则,从而完善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二、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和概念11目的论(sko post heory))130)翻译目的论是由威密尔于1978年发表的5普通翻译理论框架6(Fra m ework for a Gene ra l Translatio 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语文本的有意图的、人际间的、部分地通过语言媒介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行为,翻译有意图性i ntenti onality。

翻译的意图性不一定体现了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体现由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所要表达的。

2)目的论认为,翻译有三个基本规则: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i ntra2textua 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实规则inter2textual rule or fi de lit 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他两个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忠实规则从属于连贯规则。

3)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的发起者i n iti a tor确定翻译的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 on br i e 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文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操作功能,告之译文的预定目的、译文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而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制作出目标文化的文本,以表达源语文化文本接受者re2 ce i ver的交际意图。

4)目的论认为,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 i va l ence。

功能翻译认为的合适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transl a ti on brie,f翻译要求决定译文合适的翻译属于哪种形式的等值。

21翻译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transl a ti ona l acti on)1)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

为此,功能翻译区别了翻译(translati 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 ona l actio n)两个概念。

2)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了翻译要求(transl a ti on br i e f)和翻译行为发起者(i n i2 ti a t or)的决定性作用。

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了翻译要求才能被认为是实现了功能翻译。

3)功能翻译认为的翻译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agents)有翻译发起者(initiator)、译者(translator)、源文本的制造者(source2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收者(target2text rece i ve r)等等。

这些当事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

4)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因为交际必须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符号的使用来实现,而翻译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符号。

5)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就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

6)功能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处理的行为。

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源语中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三、国内发展研究我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有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1987年到2000年为起步阶段,或者说早期阶段,以初步译介和应用为主;2002年至今为发展阶段,2004年达到研究高潮期。

自1987年该派理论被零星介绍到中国以来,译界学者在各类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有十余部学术专著涉及该派理论的有关论述。

相关研究涉及翻译学的构建、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如旅游翻译、商标翻译、广告翻译、电影片名翻译、中医药文献翻译、大学网站翻译、新闻翻译、法律翻译)等课题。

/中国翻译0在1987年第3期刊登桂乾元的文章5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6,简要介绍了弗美尔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第一篇功能派的译介文章。

沉寂数年后,张南峰和陈小慰于1995年分别在5外国语6和5上海科技翻译6上刊文,再次向国内读者介绍目的论,并认为该理论对我们非常有借鉴作用。

而陈小慰次年刊登在5上海科技翻译6上的文章5试论3译文功能理论4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6则是国内第一篇运用功能派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文章。

郭建中于1998年发表的文章只是提到了目的论这个名称,他称之为应用翻译的目的论;仲伟合、钟钰于1999年发表在5中国翻译6上的文章5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6,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功能派理论的学术论文。

徐泉和王婷于2001发表的5试论软新闻的翻译方法及其理论依据6主要以功能论解释软新闻翻译中的改译现象,该文尽管只是对功能理论的简单运用,但开了功能派理论运用于应用翻译研究的先河。

结语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理论与实践拉得更近,它考虑到具体的翻译要求和赞助人的意愿,因而目的性和操作性更强。

功能翻译理论区别了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注重译者的翻译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

功能翻译理论避免了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之争。

但是功能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功能理论特别强调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但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译者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要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三方面综合起来看。

再者,目的论有三个规则:目的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旦这三个规则发生矛盾或冲突,应该怎样取舍?在翻译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忠实不漂亮,漂亮不忠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