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讲解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对等甚至也并非是人们所期望达 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二、功能翻译理论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 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 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 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 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 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语文学派 文艺学派 阐释学派
西方翻译 流派
对等学派
语言学派 功能学派 认知学派
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概论、规范理论、操纵理论) 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 后殖民主义理论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一、发展背景
• 在功能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 言学派在德国翻译学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威尔 斯(Wolfram Wilss)和科勒(Werner Koller)等。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从以上代表人物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从源语转换为目的语过程中的变 化规律,而对等是他们理论共同点和契合点. 虽然此时的翻译研究有了朦胧的学科意识,进 入了科学的理论层面,但过分强调对等, 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庸而不是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不满。
• 对等论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 中得以保留。但是,“在翻译实用性文本(如广告,使用说 明书)而非文学作品时,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倾向于 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他们对不同的语篇体裁和文本 类型选择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标准来制定翻译方 法,这使得对等论更加让人迷惑不解。”
• 雅格布逊从语言学角度对语言首次把翻译分为三种类型即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和符际 翻译 这一分类准确概括了翻译的本质。
• 尤金` 奈达则是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他 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交际,提出了动态对等 的翻译原 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2. 代表人物
•凯瑟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 •汉斯·弗米尔→目的论 •贾斯塔·霍茨→翻译行为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凯瑟琳娜·莱斯
文本类型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翻译 学院,是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主要论著: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1971)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与其师费米尔合著)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以莱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 限制》一书为标志。建立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 第二阶段,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成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 第三阶段,在费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特瑞进一步 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诺德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 功能翻译理论》,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合了功能派各 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她对 目的论理论即继承又发展,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目的论功用主义的批评,扩大了 其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