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哲学与文化》ppt完美版1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PPT1

“郑人买履”--- 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 “刻舟求剑”--- 否认事物的运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 作用
结论:原来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 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 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思考
哲学的产生
《思想政治④·哲学与文化》
前 言
哲学是世界观 哲学是方法论 拄着哲学的文明杖 到思想的风景地去参观 举起哲学智慧的火炬 把自然、社会和思维 知识的疑问解答 教会你思考的方法 理清你心中的乱麻
啊!哲学 你是人类得力的认识工具 你是人类精神灿烂的玫瑰之花
唯心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如 唯物论中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中渗透着唯物论 思想,认识论中又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世界 观决定历史观,世界观、历史观又决定着价值观和人 生观,人生观又内在地包含着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
生活
亲自品尝 高一下学
期分科
哲学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②哲学反作用于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着时代的进程。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特别提醒 注意不能把哲学看成是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胡思乱 想”,否则就不能理解哲学所承担的重大的历史使命。
▲辩无析 论只正有确正确的的哲哲学学才还是是时错代的误产的物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一是认识世界; 一是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注意
世界
主观世界 (思维 意识) 客观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统编版政治《哲学与文化》ppt精美课件【新教材】1

统编版政治《哲学与文化》ppt精美课 件【新 教材】 1
•
7.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 是心理 中极原 始的一 种要素 。人在 理智未 发达之 前先已 有情感 ;在理 智既发 达之后 ,情感 仍然是 理智的 驱遣者 。情感 是心感 于物所 起的激 动,其 中有许 多人所 共同的 成分, 也有某 个人所 特有的 成分。
•
8.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 化的。 环境随 人随时 而异, 所以人 类的情 感时时 在变化 ;遗传 的倾向 为多数 人所共 同,所 以情感 在变化 之中有 不变化 者存在 。
唯心主义的常见观点:
统编版政治《哲学与文化》ppt精美课 件【新 教材】 1
统编版政治《哲学与文化》ppt精美课 件【新 教材】 1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史 上的“两个对子”。他们的区别在于,唯物主义与唯心 主义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 的是世界的状态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阅读课本第10页正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划分标准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统编版政治《哲学与文化》ppt精美课 件【新 教材】 1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关于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除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 观点。 阅读课本第10页材料。
•
9.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 转化为 饮食的 有机部 分,不 仅在于 地理条 件与自 然气候 为其提 供了生 长发展 的基本 环境, 更重要 的还在 于中国 人将其 放在“ 和”文 化的平 台上加 以吸纳 。
•
10.人 生 正 如 航 行, 有大风 大浪、 挫折低 谷,也 有风平 浪静、 微风和 煦,凡 此种种 接踵而 至,让 人不经 意间迷 失路途 。这时 的你, 最需要 的是给 予你方 向的路 标——梦 想, 而它, 正是带 你到达 目的地 的两只 翱翔的 翅膀! 就让两 只翅膀 的翱翔 带你飞 往人生 的目的 地!
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优秀课件1统编版1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物质世界处于 永恒 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1)自然界总是处在发展中。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 认识 也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1)实质:事物的 前进 和 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
[思考小测]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吗? 提示:不是。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 由无序向有序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 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倒退、下降的运 动、变化不是发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一句便运用了白描手法,“鲜红微肿”逼真地展现了母亲辛苦
的程度,“洗一两大绿瓦盆”说明了母亲的吃苦能干。
2.素材应用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
任务三:理解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 材料三 有则“笨人吃饼”的故事:有一个人饿了,狼 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 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 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的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 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 饼子,都是白白地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 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强调量变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 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 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强调质变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 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
【拓展】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 (1)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如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
新教材统编版《哲学与文化》PPT完美课件1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含义
即学即练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资产阶级革命。
3、学生认真思考。
4、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5、科学家研究新冠疫苗。
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三)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3)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提示:这种观点错误。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 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 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因此,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形式。
感性认识 我国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取得初步胜利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认识的含义及类型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 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为什么会发生新冠病毒的传染? 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传染病的发生呢?
预习自测(判断正误)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提示:这种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 识过 (2程 )学的 习新两 发展个 理念不 ,提同高思阶想段 认识。 ,是一种实践活动。
提示:这种观点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而学习新发展理念以提高思想认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表 现,不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
高中政治统编版《哲学与文化》优秀课件PPT1

(4)唯物史观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拼搏奋斗,在社会主义革 (2)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金砖国家合作有着诸多困难,各国也都面临各自发展的难题。 当地时间2019年11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
金砖国家合作中应不断创造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合作发展的新的制度体制和环境,创新合作的形式、方式、方法、途径,以适应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唯物论介绍的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辩证法说的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境界:贡献与索取
知识•学习
哲学的总体结构如下图:
议题•探究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典型例题1】观察下面漫画,并为其选配标题,你认为最贴
切的是( )
A.境界:贡献与索取 C.定位:主观与客观 答案:C
B.突破:抛弃与创新 D.奋斗:理想与现实
知识•学习
议题•探究
解析:漫画启示我们要认清自己,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符合 客观,C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了人生价值的实现,B项强调了创 新,D项强调了奋斗,都与漫画寓意不符。
②琴声来自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3)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中方期待同各方一道,加快推进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设,深入挖掘具体项目合作潜力,为五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丰富务实合作内涵,巩固“三轮驱动”合作架构。
(1)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问题、现状、特 (3)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统编版《哲学与文化》PPT公开课课件统编版1

任务三:明确借鉴外来文化时的正确做法 材料四 某电影是用世界听得懂的电影语言讲述的中 国科幻故事。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 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 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该电影精神和灵魂。 尽管该电影仍有不少瑕疵,有很大改进空间,但这充分证明 了中国电影正步上与世界一流水平作品相比肩之路。
在的文化事业单位的集合名词,文化事业单位是在文化领域 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 业。
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 (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 具体国情 相结合, 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剔”“排斥”观点错误。 8.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抓纲举目的作用。提升文化自觉度,增强文化自信心,助推文化创造
力,实现文化再创新,是当今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有着鲜明的文化自觉与文
化自信意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肌体上就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
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
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这种观点属于( )
A.全盘西化论
B.文化复古主义
C.民族虚无主义 D.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主张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属于文化复
古主义,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高中政治统编版《哲学与文化》课件PPT1

提示:不能。文化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 上。因此,文化入侵不能看作是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 丰富 。 (2)对本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 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 有益成果 。 (3)对世界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 且属于 整个世界 。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 了世界文化 。
(2)这种文化交流能够持续进行是坚持什么原则的结果?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是有无民,增进族文化在发展交与丰往富。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
答案:古代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相关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发展。 人类文化交融要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民族文化融合蕴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族文化交融则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顺从、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消亡。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还属于整个世界。
2.民族文化交融 不包含原民族文化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民族的产生。它强调的 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 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民族文化融合蕴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 族文化交融则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许多国家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是否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A项错误;国家利益是 (2)这种文化交流能够持续进行是坚持什么原则的结果?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 丰富 。 (2)对本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 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 有益成果 。 (3)对世界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 且属于 整个世界 。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 了世界文化 。
(2)这种文化交流能够持续进行是坚持什么原则的结果?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是有无民,增进族文化在发展交与丰往富。交流过程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之间最终完全
答案:古代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相关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发展。 人类文化交融要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民族文化融合蕴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族文化交融则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顺从、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消亡。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还属于整个世界。
2.民族文化交融 不包含原民族文化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民族的产生。它强调的 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 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 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民族文化融合蕴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 族文化交融则蕴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许多国家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是否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A项错误;国家利益是 (2)这种文化交流能够持续进行是坚持什么原则的结果?
[新教材]《哲学与文化》PPT统编版1
![[新教材]《哲学与文化》PPT统编版1](https://img.taocdn.com/s3/m/c78306dc5901020206409c3b.png)
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 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 的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 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笔不良记录。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用报告将成为跟随其一生的诚信记录。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大学毕业生,将会在今后的各类贷款、购买保险等须出示个人信用度的申请
中遭遇拒绝。
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
①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3)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 界,增强人的精神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4)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 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 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要促进 文化繁荣发展。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2)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特 征,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是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 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 量。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唯心主义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 素
唯物主 义
近代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你同意学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物质和意识 谁是本原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思维能否反存在
能够 反映
不能 反映
存在就是被感知
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 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 否存在?”
贝克莱回答说:“即使此前我没有 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 在。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 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 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 对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
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
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学生: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 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 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农民: 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是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表现在生活和实践中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董仲舒
“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也”。 ——曹思文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范缜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心外无物”
——王守仁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理在气先”
——朱熹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 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练一练
判断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唯物主义
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
唯心主义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形存而神存,形谢而神灭。 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哲学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 要探讨世界的本原 是什么、人与世界 的关系是怎样的, 就必须回答这一问 题。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是生活和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弗朗西斯·培根
哲学家,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 的问题。如: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谁决定谁?)
(2)二者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德谟克利特
范缜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 一切具有能被人感知的 自然之物的形体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灭
王夫子:气者,理之依也气:客观物质。 理:一切意念的东西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
“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 么?” 学者说: “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 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人 教 统 编 版 《哲学 与文化 》ppt完 美版1
王夫之
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 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泰勒斯等。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 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 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