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
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讲授新课:(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2)19世纪70年代国人开始自办报纸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汉口)问题:这时期的报刊,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它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答: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授课对象】
蕲春四中高一(8)班学生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5、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
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
发展——垄断、受限
繁荣——丰富多彩
二、影视的发展
(一)电影
无声→有声;
黑白→多媒体
国内→世界
奢侈→平民化
(二)电视——全民普及
(三)广播
三、互联网的兴起齐全、快速、便捷、便宜。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学生手册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方式和内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等方面。
2. 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包括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电视剧对观众的塑造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了解。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第二章:传统媒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了解。
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互联网的兴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
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四章:社交媒体的崛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了解。
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五章: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看法。
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数字媒体的普及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2 教学内容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数字媒体的了解。
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检测】【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
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
3.培养同学们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各种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难点
1.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兴起
1.大众传媒的概念
2.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新闻媒体、广告媒体和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1.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2.广告媒体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
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1.电视的兴起和发展
2.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运用归纳法,概括大众传媒的定义、特点和兴起;
2.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深入浅出地讲解新闻媒体、广告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比较法:比较分析各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
4.观看视频法:观看有关大众传媒的视频,并结合教案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讲授、分组讨论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等方式,测试同学们对大众传媒概念、特点、现状和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
3.评价内容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考试成绩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附属初中萧乐春 528100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教材版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授课对象】
广东番禺中学高一(2)班全体学生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的发展
兴起——近代报业的开端
发展——垄断、受限
繁荣——丰富多彩
二、影视的发展
(一)电影
无声→有声;
黑白→多媒体
国内→世界
奢侈→平民化
(二)电视——全民普及
(三)广播
三、互联网的兴起
齐全、快速、便捷、便宜
【教学反思】
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今,大众传媒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学生应该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由于本节内容容量大,时间跨度长,但是贴切生活,所以由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去发现和体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
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同时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有下面几个方面要注意:
(1)课堂内容容量大,需要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把握好课堂时间。
(2)学生课前预习或准备更加充分,切合自身体验,畅谈学生自己的见解,课堂更加高效。
(3)课堂气氛比较拘谨,需要运用教师的机智去缓和课堂的紧张气氛。
课堂资料准备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报纸都是对开4版,绝大部分公费订阅。
那时的报纸组织结构,几乎可以看作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的翻版……
从4版到8版、16版、24版、40版、50版,直到目前的特别策划时近百版。
市场开放,经济复苏,信息传递高度密集、不断加速…1994年,《羊城晚报》创办《金页》专版,在广州地区随报赠送,不断增加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内容,强调可读性和服务性,形成专版。
目前,《羊城晚报》的周刊以每周五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每周定期出版不同的专刊内容……配合周刊的刊出,每周还有更生活化和流行化的周刊《新新生活》,每周不定期推出3-4期。
”
材料三:1996年,中宣部批准成立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盖集团目前有19种报刊,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2000广告总收入达13亿,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收入第一位……目前我国报业集团有31家。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业发展出现什么变化?
[2]当前的报业发展有何特点?其发展原因是什么?
[3]你觉得报刊有什么不足?
【畅所欲言】:(约7分钟)
1、下面是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时期的一些报道材料:(通过媒体对一件事的报道,你会如何采信?怀疑?为什么?)
材料一:钱学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
今年汽车装不下,明年火车还嫌小”。
河南有的地方先后“创造”了亩产两千多斤和3530斤粮食的纪录,“土地所能给人们粮食的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我们,还远得很!”他说,太阳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亩产就可能达到“两千多斤的20多倍!”——《中国青年报》1958年6月16日
材料二: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批评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现象,提出“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同月,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要在十五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
12月,刘少奇向全国公布了十五年在钢铁和其他重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超英国的口号。
1958年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全国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中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结合材料一、二,为何会出现这种盲目生产的状况?
学生答:(钱学森为明哲保身蒙昧良心,导致大跃进的掀起,当时领带阶级“左”倾思想严重;农民缺乏自主意思,个人崇拜严重……)
2、下面是两则于2007年初对有关台湾马英九“马修路线”的报道,但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你有何看法?或你更会采信哪种说法或者你有自己看法,为什么?
材料一:
新快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提出蓝绿和解优于国共合作的“马修路线”,成为两岸政情分析人士关注的焦点。
有人认为,蓝绿和解将有利于台湾政治回归现实,且两岸合作必须有台湾内部先和解,让蓝绿阵营理性面对民间社会的要求,对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反而有利。
(来源:金羊网2007-01-04 09:26:20)材料二: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马修路线”讲稿内文曝光后,其中牵涉国共合作的内容,引起中共对马不耐与不谅解。
报道说,相关人士透露,这次马修路线讲稿引起对岸质疑的风波,与上次国民党发表“台独选项”,引发对岸疑虑如出一辙。
据透露,中共对马英九突如其来将国共合作的成果与国民两党的差距,摆在一起评析,感到非常疑惑。
对岸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国民党似乎有意抹煞或贬低国共合作平台的用意,若真如此,对岸难以接受。
(来源:时间:2007-1-8 9:46:58 来源:中评社作者:中评社)
注:所谓“马修路线”,是指马英九2007年新年之际提出的新政策,即国民党未来的政治主轴是推动“蓝绿和解”。
他还称:“国民党与民进党差距再大,也大不过我们与共产党的差距。
蓝绿同在一条船上,2300万人民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必要拼得你死我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