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8课文说明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

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十分、观、谬”。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诗中的那一句你最有感触?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内含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1.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山花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主景观,洞深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

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用心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

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3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3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的】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积累: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知识点】(除重点难点之外)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1、解题:本文体裁:游记散文;②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2、范读全文,自读。

3、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网页对照译文,辨析疑难)第一段:①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②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分析“其”字的用法。

④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第二段:①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②找出开窍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③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④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第三段:①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②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③读准音:“相之”④口译本段第四段:①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②悲夫FU第五段:①找出假借字;②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4、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分段讨论问题:①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提示: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案导读: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预习布置1、通读全文,掌握注释。

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三、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

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

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

”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

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

“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

《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

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

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

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

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

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

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

”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

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

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

4.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

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

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

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

《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

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

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

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

其理由是:一、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二、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

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这洞也非常深邃。

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

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

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

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四、学习课文检查预习情况:⑴提问注释中词语(回答时要合上课本)⑵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深度。

穷:a--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补充解释①偏义复词:庐冢。

②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非常、所以。

③一词多义,参见课后练习二、三、另补。

4、疑难句释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5.语言现象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名词用作动词⑵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名词用作动词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

形容词用作名词2.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⑵此余之所得也(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A.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B.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名词,观察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景象4.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7)此余之所得也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6.读准句读: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鼎足之形|成矣E.则谓||非草木|不得矣7.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五.整体感知1.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