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论证9专家拒绝签字
高边坡方案(专家论证)

目录一、工程情况 (2)二、编制依据 (7)三、施工计划 (9)四、施工工艺技术 (12)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0)六、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40)七、劳动力计划 (44)八、附图:1,高边坡临时放坡放阶示意图2,截水沟、栏杆布置图一、工程情况1,工程概况市巴南区长江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从长江右岸上游温家沱开始,经五布河,至羊角背结束。
堤防设计级别为4级,防洪标准为三峡水库蓄水初期20年一遇。
护岸综合整治工程由护岸工程、市政道路、景观(堤防综合利用工程)、园林绿化四大部分组成,本次招标为上游段护岸部分。
本工程施工段为A合同段,新建五布河上游段(长江右岸)K0+000-K1+178段防洪护岸高边坡土全部工作容。
计划总工期为24个月,2018年1月20日前完成K0+000.000~k0+882.400段围高边坡土施工工作。
2、工程情况高边坡土施工围: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一标段A合同段K0+000.000~k0+882.400属于土高边围,总挖量约为100000m3,其中土开挖60000m3、开挖40000m3。
3、水文地质概况3.1水文3.1.1 气象特征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暖夏热,日照少,无霜期长,湿度大,冬季多雾,降雨充沛,分配不均。
据市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为17.8ºC,月(8月)平均最高气温32.8ºC,12月平均最低气温6.3ºC,极端最高气温43ºC(1951年8月15日)。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26.7m/s,风向WN。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1.8mm,集中在4~9月,其间降雨量高达866.2mm,日降雨量大于25mm的大雨、暴雨日数占年降雨日数的2%,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40.8%,日最大降雨量可达225.7mm(1962年7月5日)。
常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
3.1.2基本资料在本工程上游31km处(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口下游7.5km处)有寸滩水文站。
三峡的决策

民主决策在150米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时,重庆市政府于同年11月间向中央提出不同意见。
重庆市认为,150米方案,大坝抬高水位有限,水库回水末端仅在忠县至长寿之间,长寿至重庆间的航道不能改善,万吨级船队不能直达重庆。
重庆市希望将正常蓄水位提高至180米。
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三峡工程问题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些政协委员从关心国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鉴于重庆市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乃于1986年6月联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要求:1、由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论证和修改,根据论证意见重编报告;2、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新编报告,再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最后交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审议。
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
1989年3月,长江委根据各专题论证报告重新编制的三峡工程175米方案可行性报告经论证领导小组研究通过。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
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
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0年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
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2.掌握景物的特点和描写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培养语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的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1.走近作者及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曾任御史中尉、河南尹等职。
他是一位奇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涉猎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所撰《水经注》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
《三峡》便是其中的一篇,是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性散文。
22.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3.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郦(lì) 阙(quē) 溯(sù) (yǎn) 属(zhǔ)4.指名朗读。
5.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6.教师点拨。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2)一词多义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B.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A.沿溯阻绝(断) B.绝多生怪柏(极) C.哀转久绝(消失)7.翻译课文。
是谁在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上欺骗公众?

最近今天,几乎所有的论坛上都出现了这样一篇《三峡大坝到底可以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的时髦文章。文章的内容不多,只列举了几个题目和相应的文章网址。分别是:2003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 年新闻〈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2008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但是,文章的立意却很清楚。就是说我们的新闻宣传关于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在逐年降低。2003年的时候说是三峡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2007年的时候首饰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2008年的时候变成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到了今年2010 年则变成了“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知道从三峡开始争论那一天起就知道三峡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就是把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配合分洪措施,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本来一个工程建成之后的防洪能力是确定,怎么可能会不断地随着时间变化呢?难道真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当年为了让民众支持三峡工程,曾经进行过各种虚假的欺骗宣传吗?抱着这个疑问,我不得不按照文章虽提供的网址看个究竟。看到原文才发现,原来这又是一些反坝人士造谣诬蔑三峡的新伎俩。
关于“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就更是一种记者断章取义的炒作宣传。整篇新闻详细的报道了三峡工程今年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之后,记者在结束语中引述了水利专家的一句内容作为节目的标题是极不妥当的。这是记者利用做节目的权力,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用专家的语言表示出来的一种误导宣传。我并不怀疑蔡其华专家确实跟记者说过那些话。但是,这些话具体是在什么语境下说出来的;是不是我们真的就会因为还有几个移民没按期搬走,三峡工程今年就一定不能发挥作用?这决不可能是哪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而且,就在这一期的节目中,记者所持有的这种错误观念已经遭到了专家的当面否定。
三峡反对论依据

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
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
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轮将直达重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最后却发现原来那很多描绘不过是谎言。
原来“空调论”虽然是真的,装的却是个夏热冬冷旱涝咸至的“反空调”。
终于蓄水成库了,由02年的135米而到05年的15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
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地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
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
虽不乏局部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全盘的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
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来给你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对这些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
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到他的痛脚。
但是自然地质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争论谁对谁错而稍有停留。
因此,我一直试图揭示些什么。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
在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
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250米的高度(此段长江河面自然高度不足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
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所以,哄哄外人的“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的说法,可以休矣!你不能以局部的坝址地质来偷换概念,诱导成是整个库区的地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三峡成库是个整体概念,它是在一个上千公里范围内发生在一个地球版块上的大工程,说地质,要全面地论证南北的支流和回水所至的地质情况,也要从东到西论证从坝头到库尾的地质情况。
三峡工程建设大事记

三峡工程建设大事记◆1950年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
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
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
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
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
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
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来总理为全国电力会议题词:“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环境之殇!近日,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
如果说长江三峡大坝与当前的旱情无关,那纯粹是放屁;当然,如果说三峡大坝就是引起这次旱情的主要原因,尚无充分证据。
无证据并不意味着不是,要证明有关或者无关,需要国家层面愿意立项花大把的钱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完成。
我们无法立即证明长江流域近几年频繁的自然地质灾害就是三峡大坝惹的祸,但非常明显的是: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建造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影响水源的工程,“必将对生态与环境问题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语)。
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这个“广泛和深远”一般也不会是对人类有利的“广泛和深远”。
有得必有失。
三峡大坝的建成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效益是空前的,拉动了GDP,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湖北、重庆两省市居民用电基本不用掏钱,全国人民也一劳永逸至少一百年不用担心电费涨价。
但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对库区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致命影响。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类的决策过程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其它利益而对环境痛下杀手,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得不承受的历史巨痛。
三峡大坝,环境之殇!!!1992年4月3日,三峡工程议案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投票25票通过。
非赞成票866票,这种情况在全国人大的历史上是空前的,绝后应该不会。
2003年三峡蓄水之后,三峡工程的问题慢慢呈现在国人眼前:移民安置问题、水质污染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位上涨引起的滑坡、崩坍问题,水库淹没区扩大问题、限制长江航运问题、珍稀动植物种类死亡问题等等。
05年重庆水灾、05年江西地震、06年四川旱灾的时候就有学者多次提出三峡工程是元凶。
06年国际水利专家费理森就预言过三峡摧毁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气候,大旱之后还有大雪,结果真的来了08年的特大雪灾。
周培源与三峡工程论证

作者: 田方
作者机构: 国家计委咨询小组 成员、中华全国记协特邀顾问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8-15页
主题词: 长江三峡工程 工程论证 三峡建坝 宏观决策 周培源 西南地区 开发大西南 科学依据 专家学者 编辑出版
摘要: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于1994年底正式动工。
但是正如新华社记者《关于三峡工程技术问题的报告》(新华社1994年12月15日宜昌电)开头提到的:"由于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人们依然十分牵挂和关注它的技术问题。
"田方同志这篇文章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忧虑。
编者以为,听听"反方意见"至少可使主其事者头脑更加冷静和清醒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工程论证9 专家拒绝签字
三峡工程论证20 年闪回9 专家拒绝签字
2011 年05 月24 日04:03
字号:T|T
1610 人参与64 条评论打印转发 4 月15 日上午11 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 岁人生旅
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
程论战。
5 月18 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
规划》。
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
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
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
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
且是可控的。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
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著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 年6 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 个小组,共412 位专家参与,历时 3 年。
同这场论
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 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 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
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
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
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
“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
”三峡研究
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
如
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
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
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
论。
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
“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
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
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
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
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
由于移民问
题是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论证组的专家规模相当庞大,唯
一没有签字的专家是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建设用地司总工
的李玉光。
而为了更好地做好移民工作,论证组还请来了45位地方负责移民、规划工作官员代表,其中唯一没有签字的是时任四
川开县移民办主任廖文权。
对环境的评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和不同时期。
“水库水质变差、支流的富营养化就是水库建成后出现的新问题,但都是
可控的。
”袁国林说,他尤其向记者强调了水库建成后的水
土冲刷问题。
这亦在当年的论证辩论议题之中。
在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组
中没有签字的顾问侯学煜尤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
弱”。
侯学煜时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于
1991年逝世。
在1988年的论证中,76岁的侯学煜指出:“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
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
日益加重”。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强制性的植树与禁垦指令在多地施行。
2005年时,当时生态与环境论证组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北京
大学教授陈昌笃等生态学家还被请回三峡,对湖北、重庆段
的三峡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评估。
“妥善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关系”
当年未在报告上签字的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曾在当时国
力情形下,考虑能否承担三峡工程。
在何格高看来,当时迫
切需要满足建设资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 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防洪组专家方宗岱于1988 年3 月20 日给中央领导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葛洲坝[11.36 1.52% 股吧]的兴建,原以发电为主,周总理审阅报告时,认为不对,应改为航运第一。
李先念同
志插话说:“若葛洲坝发生川江碍航,是要拆坝的。
”
为此,葛洲坝工程曾停工两年,做了大量模型实验。
在三峡
航运问题上,论证组结论认为“围堰发电水位135 米及初期水位156 米运用期越长,对航运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
事实上,1988 年的论证结论就已表明,防洪、发电、航运都
有各自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
其时,
许多航运专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三峡水库经常用于拦蓄一
般洪水,或者三峡电站承担调峰任务太重,都将影响三峡工
程通航条件,使航运效益受到损害”。
论证结论对此表示“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影响航运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泥沙淤积。
在此问题上,两位重
量级人物选择了保留意见,他们是陆钦侃和方宗岱,其时二
人分别担任防洪论证组顾问和专家。
“陆钦侃在民国时期曾被派往美国学习水利,就是当时准备
修建三峡工程”,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在三峡工程上马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陆钦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转而
谋求‘改良’,呼吁保留大坝的导流底孔”。
知名泥沙专家方宗岱于1991 年去世,在当年的论证中,方宗岱本应进入泥沙组,却被安排在防洪组,但他仍将意见集
中在泥沙问题上,指出“三峡是细沙、粗沙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
水利专家刘国纬回忆,在三门峡工程改建中,方宗岱力主打
开全部12 个底孔,“经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如今,三峡工程同样留有22 个导流底孔。
2011 年05 月24 日04:03
字号:T|T
1610 人参与64 条评论打印转发
?
“三峡工程不宜早上”
时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伍宏中因工作关系未
能参加论证专家会,亦没有签字。
他在给论证组的一份书面
意见中认为,三峡是一个好的电源站,远比建设火电来得经济,是应该开发的。
但他在做了三峡积极建设和适当推后的
比较后,认为后者较为经济,即以先开发西南和中南一批较
经济的水电站,再开发三峡水电站,比较有利。
时任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咨询的程学敏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
最后一次论证会,但他表示“不拟签字”,原因是他认为论
证的造价资料都是初步的,经济论证可靠性不足。
作为电力组的专家和综合规划与水位组的顾问,时任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咨询的覃修典均未签字。
覃修典是我国水电事
业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最早的几座水电站以及新中国第一批
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者,于1994年去世。
在覃修典看来,三峡工程不应急于建设,他在一份书面意见
中说,“三峡如果没有上游工程补偿调节,三峡本身库容相
对很小,调蓄能力很低。
这种不稳定电力要大范围长距离输
送,质量上是难以保护的。
因此不宜早上,大上。
”
世易时移,国内的经济翻番式增长,并出现了“电荒”。
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当年拒绝签字,理由是担心三峡工程会
否占用“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或已经筹
建的水、火、核电站”的建设资金。
对于如何在提高经济效
益情况下多发电,何格高曾给出一个三峡工程和溪洛渡、向
家坝、枸皮滩三个水电站相比较的方案。
他计算后认为,三
个水电站比三峡工程可多得保证出力(指水电站在多年运行
期间所能提供的具有一定保证率的电力)1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8亿千瓦小时,而移民数却少99万人,淹地少33.7万亩。
这一比较,被同组另两位拒绝签字的专家郭来喜和中国水利
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黄元镇所认同。
2006年,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但三峡总公司一位原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仅移民安置
费用标准,就比三峡工程高了数倍。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
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