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1、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份之几……的数,叫小数。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小数是两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3、小数的组成: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

4、小数的数位、计算单位、进率:①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与整数一样,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③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④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

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5、小数的读写:读小数时,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

写小数时,也是从左往右,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6、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

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7、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叫做带小数。

测量活动(名数的改写)(1)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克=0.001千克……学会低级单位与高级单位之间的互化(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

低级单位单名数化为高级单位时,先将这个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小数的认识和运算1. 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点,小数的位数等。

2. 小数的读写:能够正确读写小数,理解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3. 小数的比较: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理解小数的排序。

4. 小数的加减法: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5. 小数的乘除法: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二、观察物体1. 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2. 观察物体的应用: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觉。

三、对称图形1. 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对称图形的定义,认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2. 对称图形的性质:了解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轴、对称中心等。

3. 对称图形的判断: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找出对称轴或对称中心。

四、三角形1. 三角形的认识: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如边、角、顶点等。

2. 三角形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

3. 三角形的性质: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内角和、三角形的不等式等。

4. 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判断三角形类型的方法,如根据角度判断、根据边长判断等。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2. 梯形的认识:理解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基本性质。

3.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定:掌握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方法,如根据边长、角度判断等。

六、数据的整理和表示1. 数据的收集: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等。

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的表示: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一、整数与小数1. 整数概念:整数是正整数、零、负整数的统称。

2. 整数的比较:比较大小时,先比较绝对值大小,再根据正负判断大小关系。

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正整数加减正整数,结果大于等于零;负整数加减负整数,结果小于等于零;正整数加负整数,先转化为减法,再比较绝对值大小。

4. 小数概念:小数是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

5. 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前面的数字按数位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按位数读。

二、分数1. 分数概念:分数由分子和分母两部分组成,表示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 分数的基本运算:a. 分数的相加和相减:通分后,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保持不变。

b. 分数的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c. 分数的除法: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取倒数后进行乘法运算。

3. 分数的比较:通分后,比较分子大小,若分子相等,则比较分母大小。

三、长度、面积和体积1. 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2. 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和平方毫米。

3. 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立方毫米。

4. 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换算:根据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

四、图形的认识1. 点:形状没有大小,用大写字母表示。

2. 线:由无数点连成的轨迹,用小写字母表示。

3. 线段: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线段,用两个字母表示。

4. 直线:一直延伸,没有端点,用单个字母表示。

5. 射线:有一个端点,一直延伸,用一个字母表示。

6. 角: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所在直线的两个部分组成,用三个字母表示。

7.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用三个字母表示。

8. 四边形:由四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用四个字母表示。

9. 多边形:由多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用多个字母表示。

五、时间和日期1. 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有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和年。

2. 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24小时制以0-23表示小时,12小时制以AM(上午)和PM(下午)区分上午和下午。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如下:
1. 三位数的认识:认识三位数及其读法和写法,理解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2. 加减运算:进一法和退一法的运用,三位数的加减运算,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加减
法混合运算。

3. 成倍数的认识:认识2、5、10的倍数概念和判断方法,能利用倍数关系进行计算。

4. 时钟的读法:认识时钟的指针和读写时间的方法,学会判断时间的前后顺序。

5. 圆的认识:认识圆的形状和特征,画圆和用圆量角。

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7. 计量:认识千克、克和升的概念,会使用千克、克和升进行计量。

8.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会读写常见分数。

9. 二位数的认识:认识二位数及其读法和写法,理解二位数的大小关系。

10.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11. 分数的比较:学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使用分数进行比较。

12. 二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学会对二位数和三位数进行加减运算,进位和退位运算。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掌握数的认识、计算、测量和数据分析等基础数学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四年级数学下册主要包括如下知识点:加减法运算、乘法运算、数的整体认识、面积与周长、分数、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单位换算、小数、问题解决、统计与概率等。

一、加减法运算:1. 两整数的加、减法运算;2. 数字符号的认识(正数、负数);3. 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及运算。

二、乘法运算:1. 两位数乘两位数;2. 两位数乘一位数;3. 乘数与倍数的关系;4. 乘法的分配律和交换律。

三、数的整体认识:1. 数的分数形式;2. 数的四舍五入;3. 数的位置比较;4. 数的倍数和因数;5. 十进制运算。

四、面积与周长:1. 了解面积、周长的概念;2. 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五、分数:1. 分数的概念与认识;2. 基本的分数运算(加减乘除);3. 分数的化简和通分;4.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六、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 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和性质;2. 了解如何分类图形;3.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的性质。

七、单位换算:1. 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八、小数:1. 小数的概念与认识;2.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3. 小数与分数的关系;4.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九、问题解决:1.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运用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解决问题。

十、统计与概率:1. 图表的读取与分析;2. 利用图表进行数据统计和比较;3. 了解随机事件和可能性;4. 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以上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希望这份知识点总结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知识点一四则运算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5、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知识点二四则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2、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5、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7、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8、算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知识点三 0或1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 0(a≠0)7、任何数乘1都得原数; a ×1 =a8、被除数和除数相等时(0除外),商是1; a÷a=1(a≠0)知识点四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 +c=a+(b+c)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 (连乘形式)5、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 a×(b+c) =a×b+a×c 乘、加形式(a-b)×c=a×c-b×c 或 a×(b-c) =a×b-a×c 乘、减形式6、连减:a—b—c=a—(b+c)7、连除: a÷b÷c=a÷(b×c) 注意:前面是减号或除号时,添、去括号都要变符号知识点五简便计算一一、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50+50+98 =488+(40+60)=100+98 =488+100=198 =588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25×4×56 =99×(125×8)=100×56 =99×1000=5600 =99000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便计算:65+28+35+72 25×125×4×8=(65+35)+(28+72)=(25×4)×(125×8)=100+100 =100×1000=200 =100000知识点六简便计算二乘法分配律简算例子:一、分解式二、合并式25×(40+4)=25×40+25×4 =1000+100=1100 135×12—135×2 =135×(12—2)=135×10=1350五、特殊3 六、特殊499×26=(100—1)×26 =100×26—1×26 =2600—26=257435×8+35×6—4×35 =35×(8+6 — 4)=35×10=350这样的题易混淆:请注意看清符号25×(8×4)25×(4+8)= 25×4×8 = 25×4 +25×8 = 100×8 = 100+200= 800这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300这是应用乘法分配律知识点七简便计算三一、连减简便运算例子: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二、连续除法简便运算例子:3200÷25÷4=3200÷(25×4)=3200÷100=32三、其它简便运算例子:256−58+44250÷8×4=256 +44 −58=250 ×4 ÷8=300−58=1000÷8=242 =125知识点八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A、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B、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6、有关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做除数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

3、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不能准确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或物体。

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确定立体图形。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 × b = b × 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下面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整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是自然数、0及其负数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整数的加法、减法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分数的认识与运算1. 分数是整数除以整数的结果,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分子表示分数的份数,分母表示每份的份数。

2. 分数的加法与减法:将两个分数的分母取最小公倍数,然后按照分母进行相加或相减。

3.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将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相乘或相除。

三、长度、面积与容量的认识1. 长度的单位:厘米、米、千米。

换算时根据进位原则进行。

2. 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等。

换算时要注意单位的平方关系。

3. 容量的单位:毫升、升、立方米等。

换算时要注意单位的升降关系。

四、时间与钟表的认识1. 时间的单位: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年。

换算时要注意单位的进位关系。

2. 钟表的读写:学会读写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时间。

3. 钟表的加减运算:根据小时和分钟进行加减运算,注意进位和借位。

五、图形的认识与性质1. 点、直线、线段、角、平行线、垂直线等基本图形概念。

2. 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图形的性质。

3. 通过几何图形的旋转、翻折、平移、放大和缩小等操作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数据统计与分析1. 数据的整理与分类: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绘制条形图。

2. 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通过数据的比较、运算和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七、数的倍数与约数1. 倍数: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数整除时,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 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 约数:能够整除一个数的自然数。

八、计算与实际问题1. 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多个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出游等。

以上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加数+加数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 被减数—减数减数 = 被减数—差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 因数×因数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 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有关零的运算:(1)一个数加0,仍得原数。

A+0=A(2)一个数减0,仍得原数。

A-0=A(3)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4)一个数乘0等于0。

A×0=0(5)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0÷A=0 (0不能作除数,A不等于0。

)(6)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3、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4、租船问题关于“怎样租船最省钱”的解题步骤:(1)算单价,定船型。

(2)按单价最便宜的计算所需船条数。

(3)如果出现余数,再考虑租其他船型,尽量调整无空位。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结合在一起运算。

)3、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 c-b(去掉小括号后,括号里的“+”变成“-”)4、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5、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6、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a+b)× c=a×c+b×c a×(b+c)=a×b+a×c逆运算:a×b+a×c=a×(b+c)结合律是一种运算,分配律是两种运算。

乘法分配律也适用于减法。

(a-b)×c=a×c-b×c a×(b-c)=a×b-a×c7、除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b、c均不为0)在连除运算中,任意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a÷b÷c=a÷c÷b (b、c均不为0)(去掉小括号后,括号里的“×”变成“÷”)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4、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6、小数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最高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位。

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个位,没有最高位。

因此,没有最大的小数,也没有最小的小数。

个位和十分位的进率是10。

(最低位的计数单位是整个数的计数单位)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的。

7、小数的数位顺序表:8、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9、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九直接写“0”),再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10、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

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

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

要注意: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其他数位上的0不能动。

将整数改写成小数时,要先点上小数点,再在末尾添上0。

1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1)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2)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3)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分位;(4)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注意:比较小数的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

12、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右扩大,左缩小。

小数点向右移: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再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还是原数。

13、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用: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把一个小数缩小到原数的、、……就是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4、生活中常用的单位:质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长度: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面积: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时间: 1世纪=100年 1年=12月大月(31天)有: 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 4、6、9、11月平年 2月28天, 闰年 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1)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除以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2)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乘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如果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可以直接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注:把复名数改写成小数: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向左移动来实现。

15、小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1)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是要把小数部分省略,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的数字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一。

如果小于五则舍。

(2)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把第一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二位,如果第二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

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3)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就要把第二位小数以后的部分全部省略,这时要看小数的第三位,如果第三位的数字比5小则全部舍。

反之,要向前一位进一。

(4)为了读写的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向左移4位,即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就是小数点往左移8位即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注意:带上单位。

然后再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零去掉即可。

(5)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3个角、3条高。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只有3条高。

3、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或△ABC。

6、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7、三角形的分类:(1)按照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相互垂直的两条边叫做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做斜边。

斜边大于任意一条直角边。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