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归类(知识点、重点、典型例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归类(知识点、重点、典型例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归类整理第一部分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要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差【典型例题】根据864+325=1189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189-864= 1189-325=【知识要点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减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典型例题】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知识要点3】有关0的运算【重点内容】★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作除数,0可以作被除数。

【典型例题】计算0÷27+5×0+4【知识要点4】四则运算顺序【重点内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8单元知识与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8单元知识与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8单元知识与练习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1、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准确地、熟练地运用。

(1)如果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就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就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如果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分析题目中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比如这道题: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

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几小时能批改完?同学们通过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可以得出:要求几小时能批改完,要先求出还剩多少篇作文没有批改,再列出综合算式:(48-12)÷9 解答这道题。

练习1、递等式计算。

175-27+30×2 175-(27+30×2) 175-(27+30)×2 (175-27+30)×2(27-3×9)÷6 246÷41×17-32 16×(520-420÷20) 46+54-46+5421+6×(15-7) 120÷40+(5+12) 46+46-18×2 230-156+128+2812×(300-100÷25) 16+5×8×16 (42-12×0+8)÷5 56-0÷8+14×42、某打字员要在14天内打完一本书稿,已经打了7天,还剩624页,以后平均每天打78页。

她能按时完成任务吗?3、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12箱,梨每箱14千克,苹果每箱16千克,一共运来多少千克水果?4、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共12箱,其中梨有8箱,每箱14千克,苹果每箱16千克,一共运来多少5、读一本童话书,前5天每天读12页,后3天每天读8页才读完,这本童话书共有多少页?6、兴隆菜社现有蔬菜5600千克,上午2辆汽车一次共运走1600千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一、四则运算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 0不能做除数。

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5、混合运算中有中括号的,一定要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全部算完,才能去掉中括号。

6、列综合算式时,代换前后,算式的运算顺序要相同,如果运算顺序不同,要用加括号的方法来调整。

7、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最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这种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8、探究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是要租单价低的,二是要保证空位最少。

二、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重难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2~4页重点:明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知识点一:加法的意义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部分,求总量,用加法计算。

知识点二:减法的意义1.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已知总量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知识点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5~8页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知识点一:乘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知识点二:除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知识点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在没有余数的除法里,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3.乘、除法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知识点四:有关0的运算有关0的运算:a+0=a,a-0=a,a-a=0,a×0=0,0×0=0,0÷a=0(a≠0)括号教材9页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明确括号对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的影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1—8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1—8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1—8单元)度而变化的。

3、平行于正面的面叫顶面,平行于底面的面叫底面。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都可以通过计算各个面的面积再求和得到。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底面积再乘以高得到。

6、观察物体时可以用手绘制出物体的投影图,投影图是物体在一个平面上的影像。

7、投影图有正面投影、侧面投影和俯视图等不同类型。

8、在绘制投影图时需要注意比例关系和投影线的方向,以便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3)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时,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具体公式为:(a+b)×c=a×c+b×c。

此外,还有其他拓展公式,如(a-b)×c=a×c-b×c,(a±b±c)×m=a×m±b×m±c×m,以及(a+b+c)÷m=a÷m+b÷m+c÷m,(a-b)÷c=a÷c-b÷c,a×c±b×c=(a±b)×c,a÷c±b÷c=(a±b)÷c。

在简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哪种定律。

4、连除的性质有两点。

首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具体公式为:a÷b÷c=a÷(b×c)。

其次,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任意交换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具体公式为:a÷b÷c÷d=a÷d÷b÷c。

5、在简算中,需要注意一些易错的情况,比如0.6+0.4-0.6+0.438×99+99.此外,还需要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是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使用的表示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人教新课标)
领取更多资料请关注公众号:随听微课
分析
缩小到原来的 1
5.7
10
就是除以10
5.7÷10
就是把5.7的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
0.57
分析
缩小到原来的 1
5.7
100
就是除以100
5.7÷100
就是把5.7的小数点向左
移动两位
0.05
7
分析
缩小到原来的 1
5.7
1000
就是除以1000
5.7÷1000
2 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 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 数。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
÷商。
3 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该数位5.6
该 数 最 小为
5.55
百分位上是5、6、7、8、9,
“五入”后才能得到5.6
分析 用“五入”法求近似数
准确数<5.6,是两位数
该数位5.5
该 数 最 大为
5.64
百分位上是1、2、3、4,“四舍”
后才能得到5.6
6.一个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5.6, 这个两位数最小是多少?最大是多少?
1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2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 这种船,如果船没坐满,就再进行调整,考 虑租另一种船。调整时要做到多租租金便宜 的,少租租金贵的,且尽量坐满,没有空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3、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4、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3、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4、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①、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X除数②、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三、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得原数②、任何数减去自身都得0③、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④、任何数乘0都得0⑤、0不能作除数四、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一)小数的意义1、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分别是110,1100,11000,…也可以写成0.1,0.01,0.001…4、小数部分最大的计算单位是110,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5、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

6、在一个小数中,小数点后面含有几个小数数位,它就是几位小数。

小数部分末尾的零也要计入其中。

7、理解0.1与0.10的区别联系:区别:0.1表示1个0.1;0.10表示10个0.01,意义不同。

联系:0.1=0.10两个数大小相等。

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可以不改变数的大小,改写小数或化简小数。

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获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大小与小数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9、单位换算(1)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克=0.001千克较小单位的量化为较大单位的量的方法:当两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较小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进而用较大单位的量表示。

(2)复名数改单名数:抄相同,改不同。

(相同的单位抄在整数部分,不相同的单位按照上面的改写方法写在小数部分)。

(3)其他改写方法:单名数互化①低级单位名数÷进率=高级单位名数。

②高级单位名数×进率=低级单位名数。

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互化:抄相同,改不同(同单名数互化方法)。

(二)比大小1、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2、把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要先比较它们的大小。

再按照题目的要求按顺序排列。

当单位不统一的几个数量比较大小时,要先将这几个数量的单位统一,再按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最后答题应按照最目中给的原数进行排列顺序。

(三)小数加减法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①小数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②小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2、方法: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从末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如果被减数的小数末尾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一,在本位上加十再减;得数的小数点要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

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有括号的,先里后外。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图形的分类1、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已知图形进行分类(1)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2)按平面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的;(3)按图形的边数来分。

2、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不稳定性)的特点。

3、把三角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1)按角分,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本质特征: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4、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已知两条边的长度,那么第三边的长度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和小于两边之差。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

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5、四边形的分类(1)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

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①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②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菱形有2条对称轴。

③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三、小数乘法1、小数乘法的意义:(1)小数乘小数的意义表示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可以说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也可以说是求这个小数的整数倍是多少。

如:2.3×5表示求5个2.3的和是多少。

也可以表示求2.3的5倍是多少。

2、乘法的变化规律:(1)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a倍,积也扩大(或缩小)a倍。

(2)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 a 倍,另外一个因数扩大b 倍,积就扩大a×b倍。

(3)在乘法里,一个因数缩小 a 倍,另外一个因数缩小b 倍,积就缩小a×b倍。

3、积不变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a 倍,另外一个因数缩小a倍,积不变。

4、小数计算方法:(1)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有几位,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位数不够时,先在乘得的整数积的左边添“0”补位,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

5、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a×(b—c)=a ×b —a×c6、积和乘数(0除外)的大小关系: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个乘数;当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另一个乘数;当积等于1时,积等于另一个乘数。

7、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1100,1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2)小数点右移,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位,小数点移动完后,整数最高位前边的“0”要去掉;(3)小数点左移,位数不够时,也用“0”补足,点上小数点,若整数部分没有数,用“0”表示,若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应把末尾的“0”去掉。

(4)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在小数乘法中,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四、观察物体1、画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的平面图形,应明确观察到的形状,即由几个正方形组成以及几个正方形的位置关系。

2、用一定数量的正方形按指令搭立体图形,当给出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时,有时搭出的立体图形不是唯一的,会有多种情况。

3、根据从三个方向按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先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结合从其他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综合分析,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五、认识方程1、数量关系:用字母或者含有字母的式子都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用字母表示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①长方形周长公式:C=2(a+b)②长方形面积公式:S=ab③正方形周长公式:C=4a④正方形面积公式:S=a²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①加法交换律a+b=b+a②加法结合律(a+b)+c=a+(b+c)③乘法交换律a×b=b×a④乘法结合律(a×b)×c=a×(b×c)⑤乘法分配律(a+b) ×c=a×c+b×c (a-b)×c=a×c-b×c⑥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⑦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4、数字与字母乘积的表示法: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可以用“•”表示或省略不写,数字一般都写在字母前面。

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字母按顺序写。

如:a×b=ab、5×a=5a、1×a=a、a×a=a²5、区别a²和2a的区别:2a=2×a a²=a×a6、方程的含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方程必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是等式;②必须含有未知数。

)7、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区别:方程是等式,但等式却不都是方程。

8、等式性质一: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9、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10、解方程的书写格式:解方程前要先写一个“解”字和冒号;一步一脱式,每算一步,等号都要上、下对齐;表示未知数的字母一般都要放在等号的左侧。

1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六、数据的表示和分析1、条形统计图:①横向: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竖向表示类别,横向表示数量;纵向: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横向表示类别,竖向表示数量。

②不同的统计图中1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格表示几个单位。

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量就小。

③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数量多少。

2、折线统计图: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反映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②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4、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

它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5、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

①平均数=总数量÷数量个数②总数量=平均数×数量个数③数量个数=总数量÷平均数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