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史学教学辅导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㈠关于“史”字的含义历史,一般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过程。
历史纪录,是对人类发生过的事件或过程的记载。
所谓历史学,是在历史纪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鉴别、分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所作的判断、解释、说明和抽象概括,是指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中国的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那时候没有文字,为了传授生产经验和氏族传统,人们采用历代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痕记事等方式来记载和传授历史。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非常重视史学,朝廷中设立了史官,专掌记载历史,其记载就是史书。
研究人类历史,主要依据就是前人撰写的史书,还有出土的考古文物、各种文字记载等实物。
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史书编撰和史官建置沿革的历史。
我国旧有的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史部居于第二位。
“史”字的出现很早,甲骨文与西周铜器铭文已有多种字形出现。
对于史籍中有关“史”字的解释要能够理解,从史字本身意义的发展,可以推知我国古代对于历史记载极为重视,在现存的历史文献记录之前,当早已有史官存在。
我国古代设置史官,大约开始于夏朝。
商和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较大发展。
到了周代,关于史官的记载更多,诸侯列国也都有史官,其中不乏著名的史官,战国时期各国也都有史官。
秦统一后仍称太史,这些史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职务都是终身并且世袭的,这样就有条件使他们将大量的史料积累下来。
此外还有瞽史一职,在简略的文字记载之外,许多重要事件的具体情节,靠他们的记忆和口传保存下来。
㈡中国早期的史书我国史书的起源很早,据《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二书所记左史、右史所掌之事正相反,或者是所据不同,或者是所记并非同一时期的史官职掌,但是据此可知,我国远古的史书分为记事和记言两大部分。
我国早期用文字记载历史,就现有资料,只能从商代谈起。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高中历史课堂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探索

高中历史课堂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探索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探索中国现代史是一门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展变化的学科。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们将接触到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并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与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与探索,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重要阶段的历史进程。
一、近代中国的起点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揭示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二、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觉醒并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与腐败。
洋务运动成为了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一步。
通过推行洋务政策、修建近代工业企业和铁路,中国试图借鉴西方的经验来寻求自身的崛起。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未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作为中国尝试自上而下进行政治、法律和教育等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两次变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和反对派的阻挠,这两次变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四、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在中国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广大民众发起了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为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与压迫的思潮。
这次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现代化,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抗日战争与中国的独立解放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斗争。
05 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中古之世,天下大 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 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五蠹》
• •
章学诚史学经世之说,主要是强调知时而实用
提倡“史义”与“史德”
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藉为存义之资 也。……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夫子曰: “我欲托之空 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则史氏之宗旨也。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史者,当 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 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 德,乌乎可哉! ——章学诚
早期的史学的萌芽
• • 女娲、大禹、尧舜禹汤、禅让变为世袭等传说
作为“王官”之“史”
• •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 (《说文解字》)
涌现出金文、《尚书》之类的文献
(古代典籍)无论怎样重要,只能说是历史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必要 的材料,不能说他们就是历史。这些卷帙、册案、图表、典籍,全是这活 的历史一部分的缩影,而不是这活的历史的本体。 ——李守常《史学要论》
•
野史、杂史不下数百种,代表作有: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何乔远 《名山藏》、李贽《藏书》及《续藏书》
清初诸师,皆治史学……于宗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 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阨塞,以及其他经世之务。 ——梁启超
2023中考历史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学生版)

专题05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2022版课标要求(紧扣课标找准方向)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二.本专题复习目标(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隋文帝、隋炀帝、隋朝的统一;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隋朝的灭亡;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武则天与“贞观遗风”,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唐盛唐气象的表现(经济、社会风气、唐诗)。
3、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4、“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三.本专题知识建构(提纲挈领构建体系)四.本专题重点考向(把握重点冲刺满分)1、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曲辕犁、筒车、唐三彩、文成公主、唐诗3、鉴真东渡、玄奘西行4、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五.本专题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素养提升)【历史解释】本阶段时间界限为581年到907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政治上: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此后隋唐两朝的政权较为稳定,科举取士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前朝出现了盛世现象,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此后五代十国相继割据,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经济上: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
文化上: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到唐朝时期,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成就斐然,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与日本、新罗、天竺产生了频繁的文化交流。
高中历史的解析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的解析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挑战的过程,通过对高中历史的深入学习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清末的晚清政治环境、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来探讨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1. 清朝末年的政治环境清朝末年,国家政权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清政府陷入混乱之中。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内外交困逐渐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并在晚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一股寻求变革的力量。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建专制向民主革命的转型。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领导的联合俄国、西方列强统治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大规模群众性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4.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通过推进土地革命、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武装反抗,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也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6.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一场战争。
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阶段。
通过对高中历史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种种变革和挑战。
从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到辛亥革命的成功,再到五四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这些事件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则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主题05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课件)

重点详解 考点1.2:北伐战争
开始时间 1926年7月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伐 战
先锋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 称号
争 主战场 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胜利进军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山区进军.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 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治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 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读图学史
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 (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 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
地点 广州
内容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 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一大建党 二大定纲 三大谈合作
国民党一大-正式合作
意义 标志着国共合作和国民革 命的开始
重点详解 考点1.1:第一次国共合作
创办黄 埔军校
④成果
概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区分 国民革命:1924-1927年 北伐:1926-1927,是国民革命 期间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两 者不能等同
知识拓展
1.“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 危亡。”“这个学校”是指黄埔军校。
2.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 3.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4.除张作霖外,北伐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随后又出现 了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外部仍然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社 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5.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是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 与中国国民党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革命范围 非常广泛,有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和武装斗争等。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 运动的高潮。
中国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令人瞩目发展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其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的历史演进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成就。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和为人所知的王朝。
夏朝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朝代,例如商、周、秦、汉等。
这些朝代的兴衰更迭不仅影响着中国本土,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特点之一是其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农耕文明。
这种社会结构的特点是由君主统治的封建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农业社会所决定的。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经济支柱,农民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的历史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发展的起点。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史受到了外部势力的影响,包括列强入侵、战争和殖民统治。
这些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毛泽东的领导,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第三部分:中国的发展成就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军事实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包括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社会福利。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提高了教育水平、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使得更多人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和机会。
总结:中国的历史与发展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
从古代的王朝到近代的革命和建设,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