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医学教材第八版第九版外科对照异同表

《内科学》第八版人卫教材变更部分

一、肺癌 1、肺腺癌: 已超越鳞癌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第七版为鳞癌)。 旧称的细支管肺泡癌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肺泡上皮,影像学呈特征性的摩擦玻璃样病灶(GGO),显微镜下见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不侵犯间质。 2、临床表现: (1)早期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往往无任何症状,大多在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发现。 (2)局部晚期肺癌压迫或侵犯临近器官时可产生下列症状和体征: @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肺上沟癌;@副癌综合征:骨关节病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肌无力样综合症)。 3、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I、II、IIIA期(如T3N1M0)的非小细胞肺癌。已明确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病人,手术可考虑在(新辅助)化疗/放化疗后进行。IIIB、IV期肺癌,手术不应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医学|教育网整理。 肺癌手术方式首选解剖性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2)靶向治疗:对于中国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最重要的靶向治疗药物是EGFR 的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对于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肿瘤,EGFR抑制剂治疗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时间远高于传统化疗。东亚肺腺癌病人

中,特别是女性和非吸烟者,EGFR基因突变比例超过50%,高于其他人种。 二、尿石症(黄健教授主编,P577): 上尿路结石治疗: (1)药物治疗:结石<0.6cm (2)体外碎石治疗:直径《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治疗的成功率比输尿管镜取石低。 (3)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2cm的肾结石,以及部分L4以上较大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医学|教育网整理。 术中术后出血是最常见及最危险的并发症,术中如出血明显应终止手术置入肾造瘘管压迫止血。术后出血常发生在拔出肾造瘘管后,如出血凶猛应立即行经血管介入止血。确实无法止血时应切除肾以保存病人生命。 下尿路结石治疗: 1、经尿道膀胱镜取石:结石<2-3cm 2、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为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膀胱感染严重者,应先做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尿液,待感染控制后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 三、上尿路肿瘤(P584) 膀胱肿瘤 【病理】 原位癌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一般分化不良,向肌层浸润性进展,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 【临床表现】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少数广泛原位癌或浸润性癌起始即有膀胱刺激症状,预后不良。 鳞癌和腺癌为浸润性癌,恶性度高,病程短,预后不良。 【治疗】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UR-BT+术后灌注化疗。 2、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浸润性鳞癌和腺癌、原位癌细胞分化不良,癌旁原位癌或已有浸润并出现明显膀胱刺激症状时:膀胱全切除术,同时行尿流改道(非可控回肠膀胱术,对年轻

(完整版)有机化学复习(人卫第八版)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立体化学 1、费歇尔投影式书写原则 连接原子或原子团的水平线代表伸向纸面前方的化学键,垂直线代表纸面后方。 2、外消旋体、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化合物概念(区别和联系) 3、R/S构型标记法 第四章烷烃和环烷烃 一、烷烃 1、构象异构(锯架式和纽曼投影式的书写) 2、化学性质①稳定性 ②卤代反应(自由基的反应)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二、环烷烃 1、化学性质取代、开环加成(一般为三元环或四元环)原则(连氢最多和连氢最少的两个碳原子之间) 2、构象环己烷的构象:椅式和船式(书写<两种>椅式的顺式和反式以及取代反应的稳定性即优势构象) 第五章烯烃和炔烃 一、烯烃 1、顺反异构及其命名 2、化学性质①亲电加成反应 (1)与卤素加成(在四氯化碳中进行):反应机制烯烃与氯或溴的加成反应通常生成反式加成产物 (2)与卤化氢的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HI>HBr>HCl>HF 不对称加成(马氏规则)正碳离子的稳定性诱导效应 (3)与硫酸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烷基硫酸氢酯在水中加热可以水解生成醇稀硫酸下即可反应,硫酸越浓越不易加成不对称加成也遵循马氏规则 (4)与水加成在酸催化下(如磷酸或硫酸)与水加成生成醇 ②催化加氢常用Pt、Pd、Ni等金属作催化剂主要生成顺式加成产物取代基增多空间位阻增大越不利于加成 ③自由基加成反应 (1)过氧化物存在下加溴化氢只有溴化氢反马氏规则 (2)烯烃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④氧化反应 (1)高锰酸钾氧化酸性条件下、稀冷条件下(顺式、褐色MnO2沉淀) (2)臭氧氧化最终生成醛或酮以及过氧化氢

第八版人卫出版社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围绕在许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n 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内一些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应这些变化,最终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体内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前馈feedforward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二章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一些脂溶性(非极性)小分子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指物质在膜蛋白(生物泵)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 被动运输 胞吞 通道扩散 载体扩散 伴随运输 出胞exocytosis 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 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死亡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效应的过程。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是兴奋标志。 电紧张电位

卫生学考试重点(人卫第8版)

1、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3、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 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精校修订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第8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 (一) 主要任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 ◆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二)地位桥梁学科 (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 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2、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 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 生物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具有的特点: (1)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 (3)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各自都可能发生改变。

第八版人卫教材变更内容(部分)

第八版人卫教材变更部分 一、肺癌 1、肺腺癌: 已超越鳞癌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第七版为鳞癌)。 旧称的细支管肺泡癌是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起源于肺泡上皮,影像学呈特征性的摩擦玻璃样病灶(GGO),显微镜下见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不侵犯间质。 2、临床表现: (1)早期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往往无任何症状,大多在行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发现。 (2)局部晚期肺癌压迫或侵犯临近器官时可产生下列症状和体征:@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肺上沟癌;@副癌综合征:骨关节病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Lambert-Eaton综合征(肌无力样综合症)。 3、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I、II、IIIA期(如T3N1M0)的非小细胞肺癌。已明确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病人,手术可考虑在(新辅助)化疗/放化疗后进行。IIIB、IV期肺癌,手术不应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肺癌手术方式首选解剖性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 (2)靶向治疗:对于中国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最重要的靶向治疗药物是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对于携带EGFR

基因突变的肿瘤,EGFR抑制剂治疗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时间远高于传统化疗。东亚肺腺癌病人中,特别是女性和非吸烟者,EGFR基因突变比例超过50%,高于其他人种。 二、尿石症(黄健教授主编,P577): 上尿路结石治疗: (1)药物治疗:结石<0.6cm (2)体外碎石治疗:直径《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治疗的成功率比输尿管镜取石低。 (3)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2cm的肾结石,以及部分L4以上较大的输尿管上段结石。 术中术后出血是最常见及最危险的并发症,术中如出血明显应终止手术置入肾造瘘管压迫止血。术后出血常发生在拔出肾造瘘管后,如出血凶猛应立即行经血管介入止血。确实无法止血时应切除肾以保存病人生命。 下尿路结石治疗: 1、经尿道膀胱镜取石:结石<2-3cm 2、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为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膀胱感染严重者,应先做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尿液,待感染控制后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 三、上尿路肿瘤(P584) 膀胱肿瘤 【病理】 原位癌属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但一般分化不良,向肌层浸润性进

人卫第八版教材口腔医学考前复习重点(原版)(2014年12月整理)

1 口腔医学 1.口腔颌面部的常用检查器械包括:口镜、镊子、探针。 2.牙齿的组织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 3.牙周的组织结构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4.恒牙名称,从中线起向两旁,分别是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5.龋病(dental caries/tooth decay )的病因:细菌、食物、宿主、时间。 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蔗糖等适宜的细菌底物,敏感的宿主,在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 6.龋病根据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深龋。 7.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 浅龋:窝沟龋的龋损部位色泽变黑,用探针探查时有粗糙感或能钩住探针尖端。平滑面龋一般呈白垩 色、黄褐色或褐色斑点。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对冷、热、酸、甜刺激也无明显反应。X 线片检查有利于发现隐蔽部位的龋损,还可采用荧光显示法或氩离子激光透射法辅助诊断。 2) 中龋:龋坏达牙本质浅层形成龋洞,洞内牙本质软化呈黄褐或深褐色。有主观症状,刺激后有酸痛感 觉,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颈部牙本质龋的症状较为明显。 3) 深龋:龋洞深大,达牙本质深层。位于临面的深龋,外观略有色泽改变,洞口较小而病损破坏很深。 无自发性痛,若食物嵌塞于洞中,可出现疼痛症状。遇冷热和化学刺激是,产生较为剧烈的疼痛,去除刺激后症状立即消失。 8.急性牙髓炎(acute pulpitis )的临床表现:(特别是疼痛特点) 1) 剧烈疼痛: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疼痛加剧,温度刺激疼痛加剧,疼痛不能定位。 2) 患牙可查及极近髓腔的深龋、充填物、深牙周袋或外伤等。 3) 探诊常可引起剧烈疼痛,有时可探及微小穿髓孔。 4) 患牙对温度刺激极为敏感,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进行牙髓活力电测时,患牙在早期炎症阶段,反 应性增强,晚期炎症则表现为迟钝。 5) 晚期炎症的患牙有垂直向径叩痛。 9.急性牙髓炎的应急处理方法: 开髓引流:局麻下直接进行牙髓摘除,完全去除牙髓后,放置无菌小棉球暂封。 10.成人牙周炎的临床表现: 1) 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少数患者仅发生于一组牙或个别牙。 2) 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病程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 3) 牙龈呈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大量牙石,菌斑,暗红色,松软,水肿,边缘钝圆。 4) 牙周袋形成:袋内壁出血、溢脓。 5) 牙槽骨吸收。 6) 晚期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急性牙周脓肿。 7) 其他症状:牙移位,食物嵌塞,继发性颌创伤,牙根暴露对温度敏感或发生根面龋,急性牙周脓肿,逆行性牙髓炎,口臭。 11.牙周炎晚期的四大特征: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牙松动。 12.复发性阿佛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RAC )的临床表现: 1) 轻型阿佛他溃疡(MiAU ):1-5个孤立散在的溃疡,直径2-4mm ,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好发于唇、 颊。溃疡中央凹陷,表面有黄色假膜,疼痛明显。愈合不留痕迹,需1-2周,具有自限性。 2) 重型阿佛他溃疡(MjAU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腺周口疮:溃疡大而深,直径10-30mm ,深达 粘膜下层、肌层,“弹坑状”。单个发生,周边红肿,边界清晰。病程长达数月,自限性。疼痛较重,愈合后留瘢痕。 3) 疱疹样阿佛他溃疡(HU ):溃疡小而多,直径小于2mm ,散在分布,黏膜充血,疼痛较重,溃疡可融 合,唾液分泌增加,伴全身症状,愈合后不留痕迹。 13.口腔白斑病与口腔扁平苔藓鉴别: 口腔白斑病特点:由长期外来刺激引起。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口内颊部,外形为不规则的白色斑块,稍高于正常粘膜,质地较硬,缺乏弹性,表面粗糙无光泽周围粘膜无炎性反应。属于癌前病变。 口腔扁平苔藓特点:病因不明,与精神、内分泌、免疫、感染因素有关。多见于中年女性,好发于颊部,

眼科学重点总结人卫第八版(详细版)

眼科学基础 一、.眼球的构成. 二、角膜的组织学结构及生理特征 组织学结构:1.上皮细胞层:5~6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排列整齐,易受外界损伤,但修复快,24小时即可生长,不遗留瘢痕 2.前弹力层(Bowman’s membrane):均匀无细胞成分,损伤后不能修复,遗留瘢痕 3.基质层:占角膜厚度90%,由排列规则的胶原纤维组成,损伤后由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Descemet’s membrane):与前弹力层厚度大致相等,修复能力强 5.内皮细胞层:由一层六角形扁平细胞构成 生理特点:排列规则有序,具有透明性 良好的自我保护和修复特性 富含感觉神经,感觉非常敏锐 角膜无血管,营养主要来自房水、泪膜和角膜缘血管网 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快速修复,不留瘢痕 三、房水循环途径. 睫状体产生→后房→前房→前房角的小梁网→Schlemm管→集液管→房水静脉→睫状前静脉→血循环四、瞳孔光反射路径. 传入路:与视觉纤维伴行,在外侧膝状体前离开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至中脑顶盖前核,在核内交换神经元,一部分纤维绕中脑导水管,到同侧E-W核,另一部分经后联合交叉,到对侧E-W核

传出路:两侧E-W核发出的纤维,随动眼神经入眶,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由节后纤维随睫状短神经到眼球内瞳孔括约肌 五、视网膜的组织学结构. ①色素上皮层;②视锥视杆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核层;⑤外丛状层;⑥内核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 六、眼眶骨的构成. :额骨,蝶骨,筛骨,腭骨,泪骨,上颌骨,颧骨 七、泪器的组成. 八、六条眼外肌的名称及功能. 上直肌上转,内转内旋下直肌下转,内转外旋 内直肌内转外直肌外转 上斜肌内旋,下转,外转下斜肌外旋,上转,外转 九、视路的定义及组成. 定义: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 组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中枢 眼睑病 一、睑腺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表现:1.患侧眼睑红肿,疼痛,硬结,压痛 2.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3.反应性球结膜水肿 4.2~3天后脓肿局限,形成黄色脓点 5.眼睑蜂窝织炎,伴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表现 治疗:1.局部热敷,促进眼睑血液循环,炎症消散 2.局部滴用抗生素眼水 3.症状重者全身应用抗生素 4.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二、睑板腺囊肿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定义: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临床表现:1眼睑皮下肿块,无疼痛及压痛,无急性炎症征象 2相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 3肿块较大,患者眼睑沉重感,压迫眼球,产生散光,视力下降 4可自行吸收或破溃 5继发感染,临床类似内麦粒肿 三、三种睑缘炎临床特点的比较。 鳞屑性溃疡性眦部睑缘炎 病因睑缘皮脂溢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莫-阿双杆菌感染 诱因屈光不正,视疲劳,营养 不良 屈光不正,视疲劳,不良卫生 习惯 维生素B2缺乏 临床睑缘充血潮红,表面有鳞睫毛根部小脓疱,去除痂皮有发生于外眦部,痒,异物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 第一章 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 是 否 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随机分配? 设立比较组? 是 否 是 否 随机对照试验 非随机对照试验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向?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暴露→结局 暴露←结局 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 k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精校修订版)

---------------------------------------------------------------最新资料推荐------------------------------------------------------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8版(精校修订版) 病理生理学人卫第 8 版(精校修订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学第 8 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 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 (二)地位桥梁学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1、疾病概论 :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又称典型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 1 - 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概念要清楚第二节常用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 1 / 3

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 2、临床观察: 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3、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疾病概论◆ 病因学◆ 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 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 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 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 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 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 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 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3.5 ~5.5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Dehydration) 概念: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体重),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征:失盐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人卫《妇产科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妇产科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源自医学“干细胞”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套53种。本套数字教材编写团队由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体编委,联合医学数字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总计1300多位组成,覆盖近百所医药院校。教材内容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内容为蓝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触控等技术,整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习题、扩展阅读等媒体内容和交互效果,支持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阅读终端。 《妇产科学》数字教材在纸质教材基础上增加约一千张图片、上百个视频、三十多个动画,并将纸质教材黑白线条图全部彩色绘制,提供全新生动的阅读体验。本数字教材覆盖需要本科生掌握的基本技能,难于理解的知识配有3D或2D动画阐释。每章增加辅助理解和记忆的素材和同步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学习要点。全书适当增加拓展知识和典型病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理论联系临床。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立体生动的妇产科学教材,希望大家更加热爱妇产科学的学习。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5 第一节外生殖器 5 第二节内生殖器 6 第三节血管、淋巴及神经8 第四节骨盆9 第五节骨盆底10 第六节邻近器官11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13 第一节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13 第二节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15 第三节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15 第四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21 第五节月经周期的调节24 第六节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26 第四章妊娠生理28 第一节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28 第二节胚胎、胎儿发育特征及胎儿生理特点29 第三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32 第四节妊娠期母体的变化36 第五章妊娠诊断42 第一节早期妊娠的诊断42 第二节中、晚期妊娠的诊断43 第三节胎姿势、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44 第六章异常妊娠47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源自医学“干细胞”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套53种。本套数字教材编写团队由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体编委,联合医学数字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总计1300多位组成,覆盖近百所医药院校。教材内容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内容为蓝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触控等技术,整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习题、扩展阅读等媒体内容和交互效果,支持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阅读终端。 《系统解剖学》数字教材全书增加高质量多媒体素材数百个。在纸质教材黑白线条图基础上,增加了实物照片和彩色图片;增加了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视频;增加了3D动画。并根据解剖学内容特点,将图片制作成画廊等形式,方便读者阅读。增加了交互功能,增强阅读趣味性。 教材截图: 目录: 绪论1 一、《系统解剖学》第8版的定位1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1 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2 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 4 五、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4 六、人体器官的变异与畸形 6 运动系统7 第一章骨学7 第一节总论7

一、骨的分类7 二、骨的构造9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10 四、骨的发生和发育10 五、骨的可塑性11 第二节中轴骨12 一、躯干骨12 二、颅17 第三节附肢骨28 一、上肢骨28 二、下肢骨32 第二章关节学37 第一节总论37 一、直接连结37 二、间接连结38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40 一、躯干骨的连结40 二、颅骨的连结46 第三节附肢骨连结47 一、上肢骨的连结47 二、下肢骨的连结51 第三章肌学59 第一节总论59 一、肌的构造和形态59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60 三、肌的命名法60 四、肌的辅助装置60 第二节头肌62 一、面肌62 二、咀嚼肌64 第三节颈肌65 一、颈浅肌与颈外侧肌65 二、颈前肌66 三、颈深肌67 四、颈部筋膜67 第四节躯干肌68 一、背肌68 二、胸肌70 三、膈72 四、腹肌73 第五节上肢肌76 一、上肢带肌76 二、臂肌77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 是

否 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 是否是否 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向?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 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 生态学

研究 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 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

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数字教材 人卫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数字教材,源自医学“干细胞”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套53种。本套数字教材编写团队由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全体编委,联合医学数字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总计1300多位组成,覆盖近百所医药院校。教材内容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内容为蓝本,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触控等技术,整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习题、扩展阅读等媒体内容和交互效果,支持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移动阅读终端。 《皮肤性病学》数字教材在纸质教材基础上增加约四百余张图片,电子版教材图片采用数字化处理技术保证每一张图片图像逼真、色彩真实自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增加二十余个临床检查及治疗视频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立体生动的皮肤性病学教材。 目录: 第一篇皮肤性病学总论1 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1 第一节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1 第二节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1 第三节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现状2 第四节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3 第五节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路径4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5 第一节表皮5 第二节真皮9 第三节皮下组织10 第四节皮肤附属器10 第五节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12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14 第一节皮肤的屏障功能14 第二节皮肤的吸收功能14 第三节皮肤的感觉功能15 第四节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15 第五节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16 第六节皮肤的代谢功能16 第七节皮肤的免疫功能17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8 第一节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18 第二节皮肤性病的诊断23 第五章皮肤组织病理学26 第一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目的及基本要求26 第二节皮肤组织病理学的常用术语2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