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概述_冯少华

合集下载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策略研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策略研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策略研究当今世界,药物研究与开发的进展日新月异,但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经过生物转化后能够到达生物体内部的目标部位并发挥药效的程度。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降低用药量,从而降低患者的药物负担,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代谢和排泄途径等。

因此,要想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研究和优化。

一种常见的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策略是通过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来提高其溶解度和渗透性。

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是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可以提高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率,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另一种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策略是通过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来提高其吸收率。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药物代谢和排泄途径也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后,其生物利用度会显著降低,因此,通过研究和优化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对机体的毒性。

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在研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时,需要对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充分的考虋。

此外,药物的毒性也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时,也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对机体的毒性。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代谢和排泄途径等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研究和优化。

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自微乳释药系统在提高中药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中的应用

自微乳释药系统在提高中药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中的应用

自微乳释药系统在提高中药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中的应用刘艳平【摘要】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s a new delivery system,which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poorly soluble drug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iled of Chinese medicine of self microemulsion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which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se medicinal plants are clear and significant,including ba icalin,camptothecin,tanshinone Ⅱ A,silymarin,puerarin,quercetin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paration of insoluble Chinese medicine to self microemulsion.%自微乳释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本文依据查阅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综述了自微乳的特点、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及在中药应用中的实例,介绍了作为一些药理作用明确的中药活性成分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黄芩素、喜树碱、丹参酮ⅡA、水飞蓟素、葛根素、槲皮素等成分,以期将难溶性中药制备成自微乳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31【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自微乳释药系统;难溶性中药;生物利用度【作者】刘艳平【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自微乳释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MEDDS)是由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或少量水组成的外观均一透明溶液,口服后遇到胃肠液后在胃肠道的蠕动下自发分散形成O/W型、粒径小于100 nm的乳剂[1]。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策略研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策略研究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策略研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是药物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生物利用度是指给药后药物在体内转化成可测定的药物浓度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程度,因此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开发研究的重点之一。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主要受到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个方面的提高策略。

一、吸收的提高策略:1. 优化药物分子的物化性质: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脂溶性和离子性等对于药物的吸收有重要影响。

通过分子结构的改变或者合适的配方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2. 适当调整给药途径:对于一些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可以考虑通过静脉给药、肌肉注射或者透皮给药等方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使用辅助剂:一些辅助剂可以通过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或者肠道通透性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辅助剂包括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复合胶囊和酯醚类化合物等。

二、分布的提高策略:1. 控制药物在体内的蛋白结合率:某些药物与血浆蛋白紧密结合,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活性。

可以通过设计药物结构,减少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2. 改善药物进入组织的能力:某些药物在组织间的转运和渗透能力较低,导致在体内的分布较差。

通过增加药物的亲脂性、酸碱性或者通过结合小分子转运体来提高药物的组织分布。

三、代谢的提高策略:1. 优化药物结构:合理设计药物结构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酶的识别度,从而减少或者避免药物的代谢。

2. 抑制肝脏代谢酶:某些药物在肝脏中容易被代谢酶降解,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可以通过抑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创新技术:近年来,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新的方向。

例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磁性导向技术等都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传递系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制剂中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生物利用度的增强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进入体内后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它直接关系到药物治疗效果的好坏。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生物利用度增强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一、改善药物溶解度溶解度是药物进入体内被吸收的首要因素之一。

一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低,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不高。

因此,改善药物的溶解度成为提高生物利用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常见的改善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制剂方法。

物理法主要包括增加药物粒径和采用胶束等。

通过粉碎、球磨等方法可使药物颗粒更加细小,从而增加溶解度。

而胶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和药物分子组成的胶束结构,它能够包裹药物分子,增加其溶解度。

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化学修饰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例如,酯化、酰化、磺化、氨基酸衍生物化等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物化性质,提高其溶解度。

制剂方法主要包括乳化、分散、包封等。

通过制备乳剂、分散剂和微胶囊等制剂,可以增加药物与体液的接触面积,提高其溶解度,从而增强生物利用度。

二、增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是药物进入细胞和生物膜的重要因素。

一些药物由于脂溶性较低,导致其跨膜传递的困难,从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为了增强药物的脂溶性,可以采用化学修饰和制剂方法。

化学修饰的方法主要有酯化、酰化和磷酸化等。

通过引入疏水基团,可以显著增加药物的脂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制剂方法主要有乳化、微乳化和纳米乳剂等。

这些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使药物与油酯相互结合,从而增加脂溶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三、调控药物的肠道吸收肠道吸收是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关键步骤,对于口服给药而言尤为重要。

目前,调控药物的肠道吸收主要有增加肠道通透性和延缓肠道排空。

增加肠道通透性的方法主要有使用吸收增强剂和肠道黏附剂等。

吸收增强剂能够增加肠道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吸收。

而肠道黏附剂则能够吸附在肠道黏膜上,使药物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吸收机会。

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究) 的生 物 利用 度 有显 著 提 高作 用 , 进食 标 准 餐 和脂 肪餐 较 在禁 食 条件 下 , 物 利用 度 分别 提 高2 2 和 生 .倍
36 Ⅲ。 .倍
2 改善 难 溶性 药 物 吸收 的措 施
药 物 在 吸 收 之 前 必 须 先 溶 解 于 胃 肠 道 消 化 液 中 , 后 才 能 以 被 动 扩 散 或 主 动 转 运 等 吸 收 机 制 通 然 过 消 化 道 粘 膜 , 入 血 液 循 环 。 溶 性 药 物 在 消 化 液 进 难 中 的 溶 出 通 常 为 其 吸 收 的 限 速 阶 段 。 此 , 高 难 溶 因 提
维号 :0 18 5 (0 2 0 — 3 80 1 0 —2 5 2 0 ) 70 5— 4
提 高 难 溶 性 药 物 口服 生物 利 用 度 的方 法
江 波 , 印春 华
( 旦大学生命科学 学院, 海 20 3) 复 上 0 4 3
法 不 能使 兔 胃完 全 排 空 , 在 严 格 控 制 其 胃排 空 和 但
降 低 给 药 剂 量 条 件 下 , 可 得 到 与 人 体 吸 收 相 关 性 也
较 好 的 试验 结 果_ 。 5 J
食 物 对 药 物 吸 收 的 影 响 较 复 杂 , 药 物 和 受 试 随
动物 种 属 的不 同 而不 同 。如 食 物 可降 低磷 霉 素 在人
中 图 分 类 号 :R9 3 4 文献标识码 : A
药 物 的体 内 过 程 除 血 管 给 药没 有 吸 收 阶段 外 , 通 常 都 要 经 过 吸 收 、 布 、 谢 和 排 泄 等 过 程 , 物 分 代 药 的 吸 收 和 体 内处 置 是 影 响 药 效 的 重 要 因 素 。 在 口 服

药品的制药工程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品的制药工程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

药品的制药工程中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给药后被机体吸收并发挥药理作用的程度。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在药品的制药工程中,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合理用药、药物制剂技术和新型药物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一、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基础。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疾病特点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几种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合理用药策略:1. 考虑口服给药的可行性: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

一些药物可能会因为被胃酸破坏或不能通过胃肠道吸收而降低生物利用度。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给药途径,如注射或外用。

2. 考虑与食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一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以避免与食物相互作用,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配餐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3. 个体化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疾病状态,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老年人和儿童的药物代谢能力较差,需要减少药物剂量以避免药物堆积和不良反应。

二、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技术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制剂技术:1. 改进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是影响其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一些药物因为其物化性质的限制而难以溶解,导致生物利用度较低。

通过药物多晶型转换、溶剂选择和添加助溶剂等手段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2. 增加药物稳定性:药物的稳定性对其生物利用度有重要影响。

一些药物在制剂过程中容易分解或失活,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下降。

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剂技术和添加稳定剂等手段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

3. 控释技术:控释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通过制备缓释剂型、微胶囊和纳米粒子等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延长药理作用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提高难溶性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_王金蕊

提高难溶性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_王金蕊

┃2011.04(下)┃首都医药 CAPITAL MEDICINE52肠腔里生理环境复杂,药物在肠腔中的总量还会由于水解、代谢、胃肠道酶降解以及药物由血浆向胃肠道的排泌而减少。

近年研究发现,胃肠道生理环境对药物的吸收有显著影响,如受试动物种属、食物、胃肠道的蠕动、排空及pH 值等均会影响吸收。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较复杂,食物可增加、减少或延缓药物的吸收[1]。

因此,要提高难溶性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必须根据药物的特点和影响其吸收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

2 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方法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因此,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成为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首要步骤。

2.1 合成水溶性前体药物 通过成酯、成盐或进行分子结构修饰形成以共价键结合亲水性大分子的前体药物,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有利于在胃肠道的吸收。

前体药物在体内通过酶解或水解等作用转化为原药而发挥疗效。

如LY544344[2], LY354740[3],MGS0039[4]形成前药后,生物利用度都有所提高。

2.2 制备成磷脂复合物 亲脂性药物固体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都比较低。

主要原因是其在胃肠道液体的溶解度低,溶出速度慢或者溶出不完全。

当这些药物与磷脂结合形成磷脂复合物后,可改变其溶解性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严俊等[5]研制甘草酸二铵磷脂复合物注射液,家兔实验表明,该注射液生物利用度较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有所提高。

2.3 固体分散体技术 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的药物分散状态是影响溶出和吸收的主要因素。

若将药物通过一定方法与无生理活性的载体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以微晶态、无定型态、胶体分散态或分子分散态存在,则具有很大的分散度,当与胃肠液接触后,药物的溶出速度加快,可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黄秀旺等[6]研究表明,姜黄素-聚维酮固体分散体在胃肠道的吸收率是姜黄素混悬液的6.75倍。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灌胃可显著增加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较高。

提高难溶性中药生物利用度的技术方法

提高难溶性中药生物利用度的技术方法

提高难溶性中药生物利用度的技术方法
逯文敏;王向涛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3
【摘要】口服给药是最方便和广泛使用的药物给药方法之一。

然而,许多药物由于其吸收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而难以口服给药。

根据药物溶解度和透膜性,本文介绍了低生物利用度中药成分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并以提高难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口服吸收为立足点,综述了近年来可提高难溶性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各类制剂技术,以期为相关新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11页(P739-749)
【作者】逯文敏;王向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哈尔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
2.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概述
3.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进展
4.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5.提高难溶性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为5
为 50~ 62h, 达到血药浓度稳态需 2 周时间 [1] 。维
生素类药物的吸收属于主动转运 , 试 验证明它们 的脂溶性 衍 生物往往具有较好 的口服 生物 利用度。 由于 氨基酸 类化 合 物有特定的 转运系统 , 在 药物 分子结 构中 引入氨 基酸 基团 , 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 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胃肠道生理环境对药物的吸收有显著 影响 , 如受试动 物 种属、 食物、 胃肠道的蠕动、 排 空及 pH 值等 均会 影响。胃 肠 道环境因动物 种 类的 不同 而 有很 大差 异 , 通 常以 大 鼠、 狗、 猴、 猪的消化道 生理情 况较 为接近 人体。狗 体型 较大 , 可 以 完整剂型 给药 , 但药物 的吸收 受食物 的影响 较大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5 年 10 月
第 21 卷
第5期
Pharm J Chin PLA
Vol 21
No 5
Oct 2005
373
结构没有化学键的变化 , 合成齐墩果 酸钠盐后可 使其在水 中 的溶解度提高到原来的 27 倍。 Yoshimi 等 的研究 表明在 难 溶性药物分子中 引入 亲脂 基团 , 药物 脂溶 性增加 的同 时 , 水 溶性降低 , 并不能改 善吸 收 ; 但此时 若再 引入 氨基酸 分子 制 备成水溶性前药 , 药物的吸收可显著增加。 2 . 2 合成磷脂复合物 药物 与磷脂结 合形成药物 磷脂复 合 物可使药物的溶解度等理化性质发生显著 改变 , 从而促进 药 物吸收进而 增 强药 物 的药 理作 用 与疗 效 , 延 长药 物作 用 时 间 , 降低药物毒 副作用。 难溶性 药物 与磷脂 形成 复合 物 , 可 使药物的脂溶性显著增强 , 尽管药物 在水中的溶 解度并没 有 提高 , 但是由于磷脂 与细 胞膜的 高度 亲和 性 , 可促进 药物 分 子与细胞膜结合而促进吸收 , 提高药物的口服 生物利用度。 水飞蓟素为一有效的 保肝药物 , 难溶于水 , 口服吸收差 , 将其制成磷脂复合物 , 大鼠体内口服 给药药物动 力学研究 表 明 : 给予复合物后水飞蓟素在尿液与 胆汁中的回 收率较单 纯 给予水飞蓟素有显著提高 , 分别从 0. 032% 和 0. 001% 提高 到 3. 26% 和 3. 73% , 血 浆 中 的 水 飞 蓟 素 浓 度 也 大 大 高 于 后 者 [9] 。人体内研究也呈现类似情况。可见 , 将水 飞蓟素制 成 磷脂复合物 , 可促进 水飞 蓟素吸 收 , 提高 血浆 和胆汁 中药 物 浓度。 Girand 性。Kimural
; 家兔 消
化道生理状况与 人相 差较 大 , 胃 排空 时间 长 , 用一般 饥饿 方 法不能使兔胃完全排空 , 但在严格控 制其胃排空 和降低给 药
作者简介: 冯少华 ( 1979- ) , 男 , 浙江金华人 ,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中药制剂。Tel: ( 010) 66933324 通讯作者 : 肖小河 ( 1963 ) , 男 , 湖南怀化人 ,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 中药新药研发。Tel: ( 010) 6693332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2 医院 中医药研究所 北京 100039; 成都中 医
( 天津大学 药物 科学与技术学院
天津 300072;
要 :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能否发挥正 常疗效的关键之一 , 提高难溶性药 物的生物 利用度一直 是药物制 剂研发的重 点
之一。本文综述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几个因素以及改善难溶性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 难溶性药物 ; 生物利用度 ; 制剂 药物有 效 性 , 取决 于 药物 的 有效 成分 及 药物 的化 学 结 构。同时 ,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是药 物能否发挥 正常疗效 的 关键。影响生物利用度的药物主要有两类 : 一类 是难溶性 药 物 , 由于颗粒大小或加入赋型剂不同 , 虽然 口服剂量 相同 , 疗 效却有很大差异。另一类是安全范围较窄 的药物 , 有效剂 量 和中毒剂量 非常接近 , 吸 收量 的多少 直接 影响到 用药 安全 , 所以怎样提高 上述 药 物的 生物 利 用度 是药 剂 研究 的 难点。 在口服给药 中 , 胃肠 道的 生理状 况较 复杂 , 药 物吸收 的速 度 和程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尤其当药物溶解 度较 h, 常常吸 收不完全 , 生物利用 度低 , 严 重影响 药物 的临 床疗效 和对 疾 病的治疗。针对难溶性药物口服给药生 物利用度低 的问题 , 国内外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 综述如下 : 1 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药物通 过胃肠 道生物膜 的吸收 过程是 一个复 杂的生 理 过程。与药物本 身的 理化 性质、 吸收 部位、 剂型 以及 消化 道 生理环境等因素有 密切关 系。大多 数药 物自 胃肠道 的吸 收 机制属于被动扩散机制 , 吸收效率由药物 分子大小、 pka 电 荷 性质、 油 / 水分配 系数 等因素 决定。通 常药 物需 要有 合适 的 亲水 / 亲脂性才能有 较好 的粘膜 透过 性 , 一味地 增加 药物 的 水溶性或脂溶性并 不一定 能促 进药物 的吸 收。有些 难溶 性 药物尽管吸收缓 慢 , 但生 物利用 度很 高 , 推测 可能存 在主 动 转运机制 , 如唑尼沙胺在人体内几乎 100% 吸收 , 但 T ~ 6h, T
[ 10] [ 8]
率增 加 ; PEG 分子 量的 增加可 提高 药物 的吸 收量 , 但 药物 的 吸收速率不受影响。以 磷脂 为载 体制备 的固 体分散 体可 提 高药物的峰浓 度 , 缩 短达 峰时 间 , 但药时 曲线 下面积 无显 著 差异。 制备固 体分散 体的关 键在于形 成并保 持药物 的高度 分 散状 态 , 一般采用熔 融法 和溶 剂法 ; 对于 热稳 定性差 和难 溶 于常用有机溶 剂的药 物 , 则可 使用增 溶剂、 混 合溶剂 以及 喷 雾干燥、 冷冻干燥等制 剂技术。如 Hideshi[ 15] 等 以 Eudrag it E 100 为增溶剂 , 乙 醇 - 二氯甲 烷为 混合溶 剂制 备了盐 酸贝 尼 地平 的固体分散 体。药物 的体 外溶出 速率 显著增 大。向 大 雄
1/2 max
剂量条件下 , 也可得到与人体吸收相关 性较好的试验结果。 食物对药物吸收 的影响 较复 杂 , 食 物可 增加、 减 少或 延 缓药物的吸收。如食 物对托 物罗 定 的 24h 缓释 胶囊 的生 物 利用度无影响 [ 3] ; Sun JX[ 4] 等对洛 伐他汀 缓释 片的药 动学 研 究结 果发现 , 早餐后 服药 , 洛 伐他 汀的生 物利 用度比 空腹 下 降 ; 但有时食物会提高一些药物的相 对生物利 用度和峰浓 度 ( C 2
[ 2]
) 或低剂量 ( < 100mg kg
-1
) 下 , 前 药较之 原药的 生物 利
用度皆有约 19% 的提高。 孙志勇 [7] 等用 NaOH 和 齐墩 果酸 为原 料 制备 齐墩 果 酸 钠盐 , 应用熔点法对 合成 品进 行定性 鉴定 , 并 通过紫 外光 谱 检查齐墩果酸分子主体结构。结果表明齐墩果酸 熔点为 315 ~ 319 , 齐墩果酸钠盐熔 点为 305~ 340 , 齐墩果 酸钠盐 酸 化样 与齐墩果 酸熔 点 完全 一致 , 三者 的紫 外 吸收 光谱 也 一 致。合成品主要成分是齐墩果酸钠盐 , 合成过 程中分子主 体
[16]
等采用溶剂 法制备 齐墩 果酸 PVP 固体 分散 物 , 利用 差
热分析、 X 射线衍射和体外溶出度 测定等方 法研究 固体分 散 体中齐墩果酸的结晶性质及对溶出 度的影响 , 差 热分析及 X 射线衍射证明药物的晶型消失 , 溶出度 增加 8 倍。 2 . 5 共研磨技术的应用 1960 年代 初药物与 辅料共同研 磨 技术开始在药 学领域 应用 , 它 通过降 低药 物的结 晶度、 增加 表面积、 改善可润湿性等作用促 进难溶性药 物的溶出。这 种 技术具有简便易行、 成本低廉、 无毒无害及效果明显等特点。 储茂泉 [17] 等将难溶 性药物丹参酮 (T anshinone TAN) 与 预 胶化淀粉 ( Pregeletiniged Starch PGS) 共研磨制备成共研磨混 合 物 , 测定了 TAN 原料药和 共研磨 混合物 的溶出 度 , 通 过扫 描 电镜分析了丹参酮 的存在 状态。 结果表 明共 研磨混 合物 的 溶出度较 TAN 原料药有显 著提高 , 共 研磨 3h 的研磨 混合 物 中 ,TAN 以无定形态 或超微 颗粒 附着于 载体 表面 , 提 高了 生 物利用度。 2 . 6 超微粉碎技术 超微粉 碎技术 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 后 为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派生的一 种物料加 工新技术。 超微 粉碎技术可将中药 材从 传统 粉碎工 艺得 到的中 心粒 径 为 150~ 200 目 的 粉末 ( 75 m 以上 ) 粉 碎 到中 心 粒 径 达 5 ~ 10 m 以下。 在 该 细 度 条 件 下 , 一 般 药 材 细 胞 的 破 壁 率 95% , 细胞内的有效成分可 直接被吸收 , 达到 快速、 高效的 治 疗效果。此外 , 超微粉碎在低温状态 下进行粉 碎和速度快 的 特点 , 可最大程度地保留中药材中各种 活性成分。 李晓明 [18] 等对超微 粉碎前后决 明子进 行大黄 酚溶出 量 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 同提 取时间 的条 件下水 煎煮 决 明子药材 , 大黄酚的提取率只有 7. 6% , 而经不同条件超微 粉 碎后的各组决明子的提取率 分别提 高到 69. 7% 、 57. 1% 、 32. 4% ; 5min 水浸泡下 , 决明子微粉中总大黄酚含 量与药材水 煎 煮 90min 的含量相当。 2. 7 制 成生 物 黏附 制 剂 生 物黏 附 给 药 系统 ( bioadhesive drug delivery systems) 是 利 用材 料对 生 物黏 膜 表面 的黏 附 性 能 , 使给药系统在生 物膜 的特 定部位 滞留 时间延 长 , 或达 到 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的目的。将药物制 成生物黏附 制剂 , 可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 如胃肠黏附能 延长给药 系统在胃肠 的 滞留时间 ,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Tiwar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