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1)

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1)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授课时间:24——26课时★授课教师:赵明悦★授课对象:七年级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安排,七年级下期期末进行地理中考。

七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各种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逆反心理表现突出。

八年级学生既无较重的学习负担,也无对环境的不适应,所以难管。

在地理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基础扎实,有些学生学习上掉队。

本期由本人继续任教地理,师生彼此熟悉,有的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积极学习地理,但也有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发了对异性的朦胧感情。

学习上的分化开始,明显地出现学科兴趣的偏向。

要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直接兴趣,还要争取班主任的支持,协助班主任搞好思想教育工作。

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为地理会考做好准备。

二、教材分析:本期使用新课程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该教材着眼于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联系中国基本地理国情,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教育和实践能力教育。

教材深入理解和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课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可教性都很好,给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地理,包括地域差异、认识区域,共分两大板块:(一):地域差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认识区域。

1.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类型】:基础学科课程【教学材料】:星球地图出版社2022年6月第2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授课时间】:25课时【授课教师】:曲阜市实验中学蒋德旺【授课对象】:曲阜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能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判情趣。

(二)专题目标1.认识大洲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纲要

七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纲要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地理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材来源:《地理(七年级下册)》,星球地图出版社授课对象:七年级授课时间:38课时背景分析: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入门,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基础差,地图掌握较差,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少,大多数学生懒惰,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里,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读一读、地图册、课件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以提问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

通过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希望新学期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4、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特点6、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的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星球地图出版社。

充分利用教材的图形、正文、实验、相关链接、以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

2.助学:《地理(七年级下册助学)》,星球地图出版社。

合理利用助学各环节,指导学习,并及时巩固提升,达标检测。

3.课内资源:文中插图、表格、活动、多媒体。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纲要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纲要
位置
主体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三个温度带。北、东、南三面分别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洋。
分区
按地理方位分为(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东南亚)六个地区。中国位于(东亚)地区,与(西亚)不相连。
亚洲自然环境
地形
地势中部(高耸)四周(地势低下);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熟悉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青臧高原的位置。
位置范围
本区位于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赤道)横穿中部,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广大,被誉为(“热带大陆”)。
自然
环境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号称(“高原大陆”)。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乞力马扎罗山在(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山顶终年积雪。
城市
首都(莫斯科),市中心有著名的广场(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是(圣彼得堡)。
中东
长期的国际热点地区:因为(水资源)、(石油)、(宗教)、(领土)纷争引发冲突。
重要
位置
三洲五海之地: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掌握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的位置和沟通的海洋。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经济
工业
资源
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著名矿区有:(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和(库兹巴斯煤矿)。
工业
特点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在世界占重要地位。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初中地理》★授课时间:24——26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授课对象:郑州市第76中学七一班——七六班一、课程目标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求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地域在各种地理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的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要“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

2.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2课时)第二节人文环境(2课时)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2课时)第二节东南亚(1课时)第三节印度(2课时)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2课时)第二节欧洲西部(2课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课时)第四节澳大利亚(1课时)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3课时)第二节巴西(2课时)第十章极地地区(1课时)共计24课时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课程纲要
•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 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同时 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 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 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 续学习作好铺垫。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章节 名 称
课时数
第六章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2
第二节 自然环境
2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2
第二节 东南亚
2
第三节 印度
2
第四节 俄罗斯
2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2
第二节 欧洲西部
2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
第四节 澳大利亚
2
第九章 第一节 美国
2
第二节 巴西
2
第十章
极地地区
2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 评价内容: • 1、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 2、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 • 3、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
行评价; • 4、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 评价形式:
• 1、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学习本单元以来的变 化,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 声音,做作业的质量,上课的表现等等。
七年级地理下学期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地理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授课教师:程群飞 授课时数:26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程单元章节】
•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 第十章 极地地区

7下地理课程纲要

7下地理课程纲要

1. 课程目标
以上五章内容,包括了初中地理的 两大方面:
1.自然地理:位置(半球、纬度、海陆)、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 2.人文地理:农业、工业、经济、人教版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章 节 3 课时分配
1.我们生活的亚洲
2.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4.西半球的国家 5.极地地区
8 重难点内容
4 重难点内容 1
3.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8
3.课程实施 (1)实施进度:
周次 1—2 3—6 7—10 11—12 13 -14 实施内容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综合复习
(2)教学方式:
开展讨论活动。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 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七年级下册地理
课程纲要分享课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七年级下册地理 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3.授课教师: Olive 4.授课对象: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 5.教学材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内容 6.授课时间:七年级下期 7. 授课总时数:24左右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4、课程评价
世界地理
1. 课程目标
(1).认识大洲 l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 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 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 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l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 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知识纲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知识纲要

七年级(下)地理复习纲要第六章认识大洲一、亚洲1. 亚洲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2)海陆位置:东-太平洋,南-印度洋,北-北冰洋,西-欧洲(土耳其海峡),西南-非洲(苏伊士运河),东北-北美洲(白令海峡)。

2.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跨纬度最多)3. 亚洲地形特征:(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4)特色地形;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弧形群岛(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4. 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最低处-死海;亚洲最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5. 亚洲气候特征:(1)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2)大陆性特征显著(内陆面积广大);(3)季风性气候显著(海陆差异大)。

6. 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极”—奥伊米亚康,“雨极”—乞拉朋齐。

7. 亚洲河流特征:(1)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2)内流区面积广大8. 国际性河流:亚洲—湄公河;欧洲—多瑙河。

9.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欧洲1. 欧洲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2. 欧洲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三、非洲1. 非洲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东半球,地跨赤道南北;(2)东-印度洋,西-大西洋,北-欧洲2. 非洲地形:(1)高原面积广大,“高原大陆”;(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世界最大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陆地最长裂谷带—东非大裂谷。

3. 非洲气候:(1)大部分位于热带,“热带大陆”;(2)干旱区面积最大;(3)热带沙漠、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

★气候类型分布特征: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4. 非洲河流:最长—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流量大—刚果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5.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富饶大陆”.四、美洲1. 美洲地理位置:北美洲-北半球,南美洲-地跨南北,东-大西洋,西-太平洋,北-北冰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10 月第3 版《初中地理》★授课时间:24——26 课时★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授课对象:郑州市第76 中学七一班——七六班一、课程目标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求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地域在各种地理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的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要“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一)、知识与技能1. 能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

2.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 2 课时)第二节人文环境( 2 课时)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2 课时)第二节东南亚( 1 课时)第三节印度(2 课时)第四节俄罗斯( 2 课时)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2 课时)第二节欧洲西部( 2 课时)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 课时)1第四节澳大利亚( 1 课时)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3 课时)第二节巴西(2 课时)第十章极地地区( 1 课时)共计24 课时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

课程3、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亚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中的问题。

目标4、通过实例说出亚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学习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和河流分布的关系。

3、亚洲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学习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地难点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本章内容的学习主要用到三种方法:①比较分析归纳法;②图表法;③趣味数字记忆法。

第六教法建议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自然、人文特点比较复杂的大洲,教材着重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亚洲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其他大洲的学习方章法,以便今后自主学习区域地理知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头脑风暴”式引入,通过设置多个亚洲相关问题,复习整理有关亚洲的相关知识。

2、利用半球位置图、亚洲的范围图,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建议活动建议3、开展“地图巧利用”活动,通过读亚洲地形图和亚洲地形剖面图,认识并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

4、通过课件展示“亚洲服装秀”,切入亚洲复杂多样的人文环境。

5、课下延伸,分组收集除亚洲以外的其他洲的资料,归纳整理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展示。

1、七年级学生读图能力有限,会对本章学习带来影响,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薄弱方面2、七年级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和迁移方面能力有限,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其他大洲,分析其相关的地理问题。

教学资源《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课本》、《教师教学参考》、《地图册》、班班通信息资源、自制头饰和服装图片等辅助教具。

2地理学习评价应当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第一,地理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第二,地理学习课程评价评价要从鉴定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1、能准确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特点,。

2、能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3、利用导学案进行作业测评,并将作业当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给予纠正。

4、进行一次作业展评,提高作业正确率。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目标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1、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特征。

学习2、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河流与城市的关系。

重点3、印度的自然特征及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4、俄罗斯的自然特征,资源状况和对俄工业的影响。

第七章学习难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马六甲海峡在海洋交通运输上的重要意义。

2、印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这一章是国家和地区地理的开篇,是世界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邻近的教法建议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章教学方法可采用1、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总结归纳。

2、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以多媒体展示近邻国家的相关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国3、层层设问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家4、歌谣助记法:自编歌谣有助于学生记忆。

和地区教学建议活动建议1、探究学习,前往日本用何种交通方式,认识日本的岛国特征。

2、读图归纳,进而推断河流对东南亚城市分布的影响。

3、绘制印度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加深对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4、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

薄弱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学生的弱项,该章节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利用方面该模式进行学习,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资源《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网络地理资源等1、利用导学案进行适量反馈作业测评,并将作业当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给予课程纠正。

评价2、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扮演分述代表国家的自然特征及相关知识。

3、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测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3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课程2、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目标3、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住址。

4、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1、中东的位置,范围,以及石油的分布等。

第2、运用图表说出欧洲的地形,气候及其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八3、单一商品经济的主要特征,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章4、正确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里的国家”的含义。

东半球其学习难点1、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及宗教纷争。

2、欧洲西部的农业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3、单一商品经济的成因及特征。

4、贩卖黑人的根源。

教法自主合作法,图片展示法,视频展示,分组讨论等。

他的建议国1、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家2、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线路,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和活动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地教学建议3、观看介绍某一国家地理概况的录像。

区建议4、讨论某一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讨论这些动物为什么唯独生活在澳大利亚。

薄弱澳大利亚动植物的单一性的正确认识,贩卖黑人的历史原因。

环节教学展示东西半球图,语文课本中《死海不死》的介绍,利用电子地图认资源识该部分内容。

课程评价1、利用导学案进行适量反馈作业测评,并将作业当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给予纠正。

2、进行一次作业展览,控制作业错误率。

3、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测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第九课程目标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5、了解巴西的民族融合,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6、概括并归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保护措施。

章7、正确认识巴西的城市化问题。

学习重点1、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2、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43、探讨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

西半球的国学习难点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巴西的热带雨林危机。

养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

地理教学用图法,结合美国高科技发展视频,巴西热带雨林视教法建议频等资料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

例如扮演政府官员,世家活动建议界环保组织成员,热带土著居民,开发商等,讨论亚马逊河流教学建议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等问题。

薄弱环节正确的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区别;对过度开发热带雨林人类的影响认识不够。

教学资源利用学校的板报,墙报等,网络资源等进行展览。

1、在学生中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应课程评价以鼓励为主。

例如对学生搜集资料的评价,回答课堂问题的评价。

2、在活动中对学生在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表现出的质量及探索精神进行评价。

3、评价学生分析地图资料,及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等。

课程1、指图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目标然环境特征。

2、简述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十章学习难点1、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2、南北极地理自然环境的形成教法建议利用图片展示,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1、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制作板报、手抄报、宣讲等形式活动建议进行展示和交流。

2、搜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图像文字资料,进行比较并展极地地教学建议开讨论。

薄弱环节南北极方向的判断,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区教学资源1、南北极的视频展示,图片、文字等资料的补充。

2、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

1、利用导学案进行适量反馈作业测评,并将作业当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给予课程纠正。

评价2、进行一次作业展览,控制作业错误率。

3、进行一次单元复习测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