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思考
浅谈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

浅谈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民族舞蹈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舞蹈的形态和动作表达民族特色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民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编舞技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舞技法不仅能够帮助舞蹈创作者把握动作的灵感和形式,而且能够使舞蹈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本文将浅谈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来创作出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的作品。
一、情感表达技巧在民族舞蹈的创作中,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舞蹈动作和形式,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编舞创作者可以通过以下技巧来实现情感表达:1. 动作的选择:在编舞时,可以根据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来选择适合的动作。
例如,如果要表现快乐的情绪,可以使用轻快、跳跃的动作;如果要表现悲伤的情绪,可以使用缓慢、流动的动作。
2. 舞蹈结构的设计:编舞创作者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来表达情感的起伏和转变。
可以运用对比、重复、变奏等手法,使舞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变化。
二、形式创新技巧民族舞蹈创作中的形式创新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吸引力和观赏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形式创新技巧:1. 舞蹈构思的独特性:要创作出有特色的民族舞蹈作品,创作者可以根据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等方面,赋予舞蹈作品独特的构思,使之与众不同。
2. 舞蹈结构的创新:可以在舞蹈的结构上进行创新,使之具有新颖的形式和变化。
例如,可以运用多层次的编排方式,将不同的舞蹈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舞蹈结构。
三、舞蹈动作设计技巧舞蹈动作是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元素,如何设计出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是编舞创作者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舞蹈动作设计技巧:1. 动作的变化与组合:编舞创作者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速度、大小、力度等因素,使动作看起来更加独特和富有表现力。
同时,可以将不同的动作进行组合和变化,形成多样的舞蹈动作序列。
2. 舞蹈动作的曲线美:在舞蹈创作中,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究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究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非常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编舞技法。
编舞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对舞蹈动作、形式和结构的设计安排,表现出了丰富的舞蹈美学和文化体现。
本文将探究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讨其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需要充分考虑舞蹈的意境和主题。
在舞蹈创作中,编舞师需要根据舞蹈的主题和意境来设计动作和形式结构,使得舞蹈能够更好地表达出特定的情感和内涵。
在黎族的舞蹈《打黎舞》中,编舞师通过运用手部动作、腰部摆动等技法,表达出了黎族人民勤劳、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朴实和热情的气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编舞技法的运用要符合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不同民族、不同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编舞师在创作时需要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并根据舞蹈的民族性和传统特色来进行编舞设计。
在藏族的舞蹈《藏锅舞》中,编舞师通过运用藏族特有的手部动作和跳跃形式,表现出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得整个舞蹈充满了神秘和激情。
编舞技法的运用还需要考虑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舞台效果。
在舞蹈创作中,编舞师需要根据舞蹈的表现形式和演出场地的特点,合理运用编舞技法,使得舞蹈在舞台上能够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在壮族的舞蹈《百鸟朝凤》中,编舞师通过在编舞设计中运用大量的鹰击、大跳等技法,使得整个舞蹈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编舞技法的运用还需要考虑舞蹈的舞蹈形式和舞蹈结构。
在舞蹈创作中,编舞师需要根据舞蹈的形式结构和节奏变化来进行编舞设计,使得舞蹈既能够贴近生活、深入民间,又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傣族的舞蹈《泼水节舞》中,编舞师在编舞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傣族传统的闹水方式和跳舞形式,使得整个舞蹈既具有丰富的当地特色,又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欣赏。
舞蹈编排知识:分析舞蹈编排时的思考模式

舞蹈编排知识:分析舞蹈编排时的思考模式在舞蹈编排过程中,思考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思考模式能够帮助编排者更好地理解舞蹈表达的内涵和技术特点,从而使得舞蹈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舞蹈编排过程中常见的思考模式,来探讨如何让舞蹈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一、舞蹈表达内涵的思考模式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舞蹈表达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舞蹈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表现艺术形式,过于理性和漠视情感的舞蹈,很难打动观众的情感,也就缺乏说服力。
因此,编排者需要对舞蹈的主题、目的和情感状态进行充分的把握。
在思考舞蹈表达内涵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主题表达:舞蹈作为一种语言,必须有一个明确可靠的主题和文学基础。
编排者应该充分理解舞蹈主题的含义,将之内化成自己思考、表达和设计的基础。
2.情感抒发:舞蹈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们在编排舞蹈时,不仅需要理解情感的内涵,还需要将这种情感融入到动作、形态的变化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中,从而真实地表现出情感的内涵。
3.意象和符号:符号是文字语言和舞蹈语言的核心,意象是一种视觉形象的表达。
艺术家需要挖掘并表现出舞蹈中的符号和意象,从而能够深刻地表达主题和情感。
二、舞蹈技术特点的思考模式舞蹈技术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表现舞蹈内涵和情感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舞蹈编排中,分析舞蹈技术的特点是不可避免的。
在思考舞蹈技术特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基本功的熟练运用:编排者需要熟练掌握舞蹈基本功,技术的纯熟度和动作的流畅性都是其前提条件。
编排者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良,使舞蹈更具有个性和创新性。
2.运动形态的变化:艺术家需要通过变化的运动形态来表现舞蹈的内涵和情感,从而让观众在观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情感的人文内涵。
3.摆脱拘泥于技法:编排者应该有意识地减轻技法对舞蹈的束缚,让动作更加自然和舒适,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三、整体美感的思考模式在舞蹈编排过程中,整体美感的构建是非常关键的。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思考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思考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舞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关系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而且关系到学生专业舞蹈的启蒙与开拓。
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编创可以准确反映民族民间舞的动态特征与风格韵律,对提高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组合分类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学组合为主要教学方式,其可以利用精巧的构思,将舞蹈动作组织串联起来,通过鲜明的风格、明快的节奏和深沉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民族民间舞蹈独特魅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组合主要包括:1.基础训练。
利用简单的动作组合进行训练,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身体条件,如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力量和心态情感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动率与核心元素。
2.复合训练。
在基础训练上融入更多的动作,使学生在身体协调前提下学会处理动作的空间和节奏,以强化动作训练的效果。
例如蒙古族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硬肩基础上配合趟步,进行旋转、后退与前进等变化,以丰富舞蹈表演的形态。
3.表演训练。
在学生可以灵活处理舞蹈技术动作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和内心情感,将舞动从技术阶段升华到表演阶段,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身心合一。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编创方法(一)教学素材方面的编创方法。
民族民间舞蹈因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动作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素材的编创,以明确舞蹈教学的目的。
如朝鲜顶水组合和东北秧歌小看戏组合等,其舞蹈教学取材于民间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由衷热爱;教师可以依据民间舞蹈动作进行教学组合编创,通过风格鲜明、节奏统一的表演程式,利用动作的变换与叠加,形成完整的舞蹈段落表现。
(二)动作动机方面的编创方法。
动作动机是指单一的动作或者短句经过变化和分解,从而形成新的舞蹈动作组合体系,可以充分体现舞蹈作品创作的主题内核。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究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究
编舞是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注重编舞技法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达舞蹈作品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下面将从构图、节奏和动作表达等方面探究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
构图是编舞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合理的构图能够展现舞蹈作品的整体形象和舞者的形态美。
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可以运用对称、层次和动线等构图手法来布置舞蹈形式和空间。
在一些团体舞中,可以通过编排舞者成锥形、圆形等特定形态来展现团体的整体美感;在一些独舞中,可以运用对称和镜像手法来突出舞者的个体特点。
节奏是编舞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带给观众视听上的愉悦感。
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特点来编排舞蹈动作。
如果音乐节奏明快,可以用快速的舞动来表达;如果音乐节奏缓慢,可以运用柔和、流畅的舞姿来表达。
还可以运用一些节奏变化手法,如加速、减速、停顿等,来营造舞蹈的节奏变化和层次感。
动作表达是编舞中最为直接的手段,能够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传达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可以运用丰富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表达手法来丰富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
可以运用身体的扭转、抖动、弯曲等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可以运用手腕、手指等细腻的动作来展现细腻的情感;可以运用跳跃、旋转等力量感强的动作来表达激情和精神状态。
论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

论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民族舞蹈是每个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其编舞技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民族舞蹈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民族舞蹈创作是一个需要历经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技艺的过程,而编舞技法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角度来深入探讨。
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编舞技法必须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无论是挖掘和传承传统舞蹈,还是创作新的民族舞蹈作品,编舞者都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只有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舞蹈创作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如果编舞者在创作藏族舞蹈时能够融入藏族传统服饰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藏族人民的喜庆、热情的性格,那么这样的舞蹈作品就会更加贴近藏族文化,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编舞技法需要注重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舞蹈动作是民族舞蹈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编舞者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来传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展现出舞蹈的艺术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编舞者需要注重舞蹈动作的整体布局和编排,以及舞蹈节奏、韵律的搭配和变化,使舞蹈动作既能够贴合音乐旋律,又能够表现出舞蹈作品的特色和魅力。
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编舞技法还需要注重舞蹈舞台效果的营造。
舞台效果是民族舞蹈作品在演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整体视觉效果,包括舞台布景、灯光效果、服装道具等。
通过巧妙的舞台设计和服装编排,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增强舞蹈作品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在演出一台关于傣族文化的舞蹈作品时,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道具,能够更好地营造出傣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究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探究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编舞技法的运用可以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编舞技法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一、灵活运用舞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舞步是舞蹈表现的核心。
由于各个民族舞蹈的特点不同,编舞者需要根据舞蹈的主题和氛围来设计、组合舞步。
在编舞过程中,可以增加或减少舞步的数量,改变舞步的大小、方向和速度等,以达到艺术的目的。
此外,编舞者还可以选择使用传统的舞步,或运用现代舞蹈和现代舞蹈元素,创造出新的舞蹈形式。
二、巧妙运用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民族民间舞蹈中另一个重要的编舞技法。
舞蹈的意境和感染力不仅取决于舞蹈者的表演,也与舞蹈空间的布局有关。
舞蹈中的人物可以分布在舞台的各个角落,通过纵深感的构图,体现出空间的广阔与深远。
编舞者还可以运用空间的分割与分层,在不同的舞蹈节目中巧妙地组织人物的动静关系,增强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运用节奏和节拍变化节奏和节拍是民族民间舞蹈中最基本的编舞技法之一。
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的主题和内容,运用不同的节奏和节拍,设计出独特的舞蹈动作,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例如,快节奏的舞蹈可以表现出第一条,迅猛激烈的动作;而慢节奏的舞蹈可以表现出柔美、委婉的情感。
编舞者还可以通过改变节奏和节拍的变化来调整舞蹈的氛围和情感。
四、运用表情和动作表情和动作也是民族民间舞蹈中至关重要的编舞技法之一。
从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出舞蹈主题的内涵和情感。
编舞者可以运用生动、传神、真实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出舞蹈中的情感,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例如,在表现快乐、喜庆的场面时,舞者应表现出明快热情的动作和表情;而在表现悲伤、忧愁的场面时,舞者应表现出落寞、忧伤的情感和动作。
总之,编舞技法的灵活运用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和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舞步、空间布局、节奏和节拍变化、表情和动作等技法,舞蹈能够更为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主题的内涵和情感,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论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

论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情感的产物,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而在民族舞蹈的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编舞技法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表达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本文将从运用编舞技法的角度探讨民族舞蹈创作,并回顾一些成功的民族舞蹈作品,分析其中运用的编舞技法。
一、内涵表现与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的创作中,要有鲜明的内涵表现才能使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编舞技法在此起到联系和表现的重要作用。
编舞家需要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和故事情节,通过编舞技法来塑造舞者的形象,使其更好地传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白茶馆》就通过编舞技法生动地展现出了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的民俗风情。
整部舞蹈以舞者的细致舞姿和婉转的旋律为基调,通过灵巧独特的编舞技法,展现出了当地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生活情趣。
编舞家在编创这部舞蹈时,充分运用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特技法,例如手部动作的柔美流畅和腰部的协调转动等,形成了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编舞风格,从而使作品在艺术上获得了更高的评价。
二、动作设计与编舞技法内蒙古舞蹈《锡林格勒河畔》中的“站马、奔袭、叼硬、摔跤”等动作设计,运用了满蒙舞蹈表现力量感与速度感的技巧,在演员的动作设计和节奏变化上具有独特的编舞风格。
这些经典舞蹈动作在编舞技法的指导下,使作品具有了单纯的舞蹈美感与高度的视觉冲击力。
蒙古族舞蹈《阿尔泰山的颂歌》通过编舞技法设计出了一系列准确细致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来表现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豪情。
编舞家在设计这些舞蹈动作时,充分考虑了舞蹈的音乐与情感走向,从而使舞蹈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具有感染力。
四、艺术形象与编舞技法广东妈祖舞蹈《海韵妈祖》就充分运用了编舞技法来设计舞者的形象。
在这部舞蹈中,编舞家通过运用轻盈、柔美的舞蹈动作和灵活多变的编舞技法,使舞者的形象更加具有中国南方温柔细腻的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06-06T11:17:52.63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2月作者:任俊霖尖措太[导读] 千百年以来,民族舞蹈作为我国艺术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融合了丰富的时代与民族精神。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730030
摘要: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民族舞蹈在编排上,出现了大量误区,且面临着创新乏力瓶颈,现代艺术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创作者务必要找到一条民族舞蹈多元发展之路。
文章从民族舞蹈编排原则入手,分析并探讨民族舞蹈编排技法,旨在为民族舞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舞蹈;编排技法
前言:千百年以来,民族舞蹈作为我国艺术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融合了丰富的时代与民族精神。
近年来,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虽然我国民族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但也面临着创新不足问题,很多作品开始偏离时代感,缺乏本土情愫,甚至正脱离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民族舞蹈创作初衷背道而驰。
故加强对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族舞蹈编排原则
(一)现代原则
艺术民族性建立在民族独特艺术形式、特点基础之上展示生活。
民族舞蹈技术正是这样提炼出来的,能够体现出民族性文化风格的艺术形式。
目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部分民族舞蹈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民族舞蹈只有积极创新,不断突破传统思想、形式的束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
因此民族舞蹈编排要树立现代化意识,在民族文化、人文内涵基础上融入当代文明,使得民族舞蹈能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传播方式。
(二)生活原则
民族舞蹈源于民间,反映的是民族人民真实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民族舞蹈编排要想传递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要深入到民族生活中,从中汲取创作素材,寻求灵感。
(三)动律原则
受到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不同民族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决定了民族舞蹈的“动律”也要保持自身特殊性。
舞蹈编创者,只要抓住民族舞蹈“律动”特点,便能够从中挖掘和掌握民族舞蹈发展规律,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二、民族舞蹈编排技巧
(一)丰富舞蹈题材
民族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由题材、结构及音乐等构成。
题材作为衡量民族舞蹈艺术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创作者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素材的提炼、升华。
为了不断提高作品质量,编创者要努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中汲取更多灵感,对素材进行甄选和提炼。
目前,民族舞蹈艺术编排应将民族文化、现代艺术等充分融合,符合当代人审美,且能够保留民族舞蹈的内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1]。
一般来说,好的舞蹈作品能够引起观众联想,以达到“景外之景”艺术效果。
如在《小溪、江河、大海》作品中,充分利用女子群舞动作过程中的起伏变化,透过女性的柔美展示自然界神奇的魅力,以此来引起欣赏者丰富的联想,向观众传递“天人合一”的人生哲理,从中体会到自然的力量。
(二)合理选择音乐
自音乐出现以来,舞蹈也随之产生,最大限度上诠释音乐。
民族舞蹈音乐与一般音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其具有自身艺术特征与形式。
舞蹈编排者在编排过程中,要根据舞蹈形象予以选择,气势恢宏、优雅动听都要合理搭配,才能够展示舞蹈美学的升华。
音乐结构要具有节奏点突破,与动作结构相同,编导应多次尝试设计连接,把握结构创新,将音乐与气口完美结合,达到“破茧”后的细腻。
此外,编排者还可以根据舞蹈,将多首音乐杂糅到一起或直接进行自我创作,使得舞蹈与音乐能够相互协调和影响,形成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协调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由全身、某一部分活动构成,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舞蹈形象。
民族舞蹈动作是由多个独立动作构成,故编排者要将注意力放在此处,充分考虑单个动作的难度及其价值。
一般来说,民族舞蹈动作主要分为转体、平衡及跳跃等多项技术。
民族舞蹈艺术动作往往表现在反身、重心移动等方面,舞动动作要素自身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如速度快、力量足的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示欢快、热闹;反之,速度慢、动作悠扬,能够给人一种轻松、伤感等感受[2]。
基于此,舞蹈编排者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演员自身实力、动作要素等,形成独特的编排风格,并注重创新,为舞蹈演员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重视舞蹈结构
民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完善的艺术结构。
其中结构作为民族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作品主题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具体编创中,一是要强调内部结构完整性,符合客观生活发展规律,也要兼顾不同舞蹈艺术体裁的需求,符合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舞蹈艺术作品要做到布局合理,浑然天成,做到静中有动。
特别要注意的是,编创者要加强对舞蹈高潮部分的创新和设计,提高舞蹈作品展示效果。
从专业层面上来看,民族舞蹈外部结构,是指舞蹈画面在时空层面的动态结构[3]。
在实践中,针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外部结构设计,要考虑其与作品内容、人物思想相协调,直接影响舞蹈艺术作品质量。
除此之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精神世界愈发丰富,将当下文化精华、表现方法融入其中,能够推动民族舞蹈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艺术体系的一部分,作为一项非常专业的艺术形式,民族舞蹈在编排上,我们要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
加强对民族舞蹈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分析,将此作为基础,合理选择音乐,协调舞蹈动作,使得舞蹈演员能够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传递舞蹈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要重视对舞蹈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汲取现代元素,丰富民族舞蹈表现形式,使得民族舞蹈发展突破瓶颈,能够在当代社会寻求到最佳发展路径,不断提高民族舞蹈编排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民族舞蹈走向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万哲旭.关于民族舞蹈的编排技法与创新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3,(04):141.
[2]姚琳.浅议编舞技法在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3,(12):59.
[3]吴玉宝,吴显云.少数民族舞蹈休闲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武陵山区苗族舞蹈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05):101-1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