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22张)(共22张PPT)

均田制 明朝多次丈量全国土地
(3)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思考:重农抑商政策最早什么时候提出? 如何发展?推行的目的是?原因是?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 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而商贾大者积贮备息,小者坐列贩卖,操起奇赢,日游都市, 乘上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 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
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客观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3.影响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外敌的作用 消极: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 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 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1.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1)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层层分封,不转转让和买卖;缴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劳动 形同井字
(2)破坏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维 护社会的安定,巩固统治。
消极作用: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 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 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 力勾结倭寇
(2)内容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闭关锁国” (1)原因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22张PPT)

——《史记•商君列传》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
——《商君书• 垦令第二》
材料: (雍正帝)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
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 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 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 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 之人。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 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 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 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 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 的物质财富。
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土 地
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兼 原因: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并
影响: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危害统治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抑制兼并政策
按亩纳税(明清)
多角度归类法理解土地兼并现象
二、“重农抑商”
概念: 主张发展农耕、限制和打击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大清会典事例》
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他的根据是 什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共22张PPT)

——
此借立国 事端意初 实累比海 大无驱禁 错辜鳄严 黄。,。, 遵 宪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二)“海禁”政策
1.含义: 2.表现:
3.影响: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
②消极(主要):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以极端保守 和封闭的面貌进入近代。 •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小试牛刀
1、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景帝
时期,更明确指出:“黄金珠玉,机不可食,寒不可衣,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如谷物和丝麻……”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
D 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 B.农商皆本
C.重商抑农
D.重农抑商
2、《汉书﹒ 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D 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
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说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小试牛刀
3、清代康熙曾经下令,限令南洋一带商人须三年内回国,
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
D 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重农抑商政策
民农则重(稳定)重,公重则轻少私私、义中,央少集私义权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财安产土丰富重)迁,、其便产于复管则重理(不轻易)徙,重徙则死
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利听于从国号家令安),全不令则不可以守(守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21张PPT)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 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 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四、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 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
1.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狭小、缺 乏自由劳动力;政府征收重税. 2.缺乏资本积累 3.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封建制度如何阻碍发展?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地主和商人将赚 来的钱大量买房 置地,严重影响 了手工业的扩大 再生产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文化专制,缺乏实 用性人才
资金
国际 市场
技术
趋 国内
势 市场
:
发 展
劳动力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束缚在土地上
北京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 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④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2)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4)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5)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质课件(31张)(共31张PPT)

把 常 规 教 育 和培养 幼儿良 好的行 为习惯 作为本 周工 作 的 重 点 ,根 据幼儿 的年龄 特点组 织
贝夏 币商
和 西 周 的
两秦 半
汉 五 铢
宝开 元 通
布币
2、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实质是雇佣关系产生)。
养蚕图
手工工场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 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 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 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 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创实成果。 二 、 主 要 工 作及措 施
(一 )德 育 工 作 1、 飞 速 发 展 的幼教 形势使 我们清 醒地认 识到,在 改革 大潮的 冲击下 ,幼儿园 产生了 严 重 的 危 机 感和紧 迫感,要 想在激 烈的竞 争处于 不败之 地,必须 更新教 师观念 ,本着 “ 一 切 为 了 孩子,为 了孩子 的一切 ,为了一 切孩子 ”的宗 旨,加 强师德 队伍建 设,开展 爱 岗 敬 业 教 育,提高 服务意 识,时时 刻刻以 身作则 ,为人 师表,教 书育人 ,按照“ 三个代 表 ” 的 思 想 要求,加 强理论 学习,健 全学习 制度,实 行“ 三统一 ”即统 一时间 、统一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原因:
具体:1.反对倭寇的侵扰
原先的“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
二十倍”。 提高所交税额 ——康熙《江西志》卷172
材料三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
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
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 动力流失。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
(三)战国至清朝---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
鲁国“初税亩”: 实质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 秦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几种形式?
2.组成:
材料二 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 中少一耕稼之人。”
1.原因
(1)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可以通过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重农 (3)有利于稳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重
要原因) (4)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
因) 抑商 (5)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
——《孟子·滕文公上》
形同“井”字
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为国王所有); 土地层层分封; 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兴盛和瓦解的原因
兴盛的原因:分封制的作用 瓦解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变化
铁犁牛耕的使用 农业发展
私田出现 井田制瓦解
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 易,但仍然允许个别地方、小范围的对外交往,广州十 三行就是例证。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

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且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
这一部分题目,题型较为灵活,除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关键考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考生需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知识点总结1.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派劳动产品。
(2)夏商西周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井田制:此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儿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②瓦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表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②抑制土地兼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影响: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重农抑商”政策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日益严重。
2.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1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20张PPT)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 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为干扰项,张 居正之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 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正确理解为A。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 •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井田制) •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
③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 制。
3、后果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暂时维护了国家安 全。 ②消极(主要):
妨碍了——抑制了——阻碍了——使——
材料一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政府鼓励 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 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 节、商人,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唐对外经济文 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 私载海舡(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 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 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永乐实录》
材料三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 起山东南至广东沿海的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 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汉)晁错《论贵粟疏》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 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 朕(雍正帝)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 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 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 矣”。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内容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认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理解区域经济管理方式的差异与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和历史鉴别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一课时
(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表现: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
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
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
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
(2)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
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汉:征收重税;盐铁官营;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②.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③.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五).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禁奢侈在某种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2)效果不佳的原因:奢侈之风往往自上而下蔓延,由于贵族高官崇尚奢侈,民众效仿,而形成社会风气。
所以对奢侈世风的纠治,应当先“上行”而“下效,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1、单选题
(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新征服的六国实行重税重役的政策,目的是()
A、削弱当地的力量以防止六国故地人民威胁其统治
B、秦人对六国故地无感情
C、六国故地经济较秦地富庶
D、修建的重要工程都地处关东,所以就地取材
(2)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②农民羡慕从商利润丰厚,弃田从商③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④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3)唐宋以后中国的东南地区赋税较其他地区更为沉重,这是因为()
A、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百姓相对富裕
B、统治者对非统治中心的地区往往课以重税
C、削弱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防止人民的反抗活动
D、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重税传统
(4)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为争取农民支持纷纷实行该政策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
(5)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
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问答题:长安(今天的西安)、洛阳等北方名城在历史上曾是商品云集、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著名城市,尤其是唐代的长安还有许多外国人前来贸易学习,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
而唐以后这些北方名城渐渐失去他们往昔的繁华景象,经济地位被扬州等南方城市所取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1、单选择题(1)A (2)B (3)A (4)B (5)B
2、材料解析题(1)南宋时对外贸易兴盛,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统治者鼓励海外
贸易。
(2)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不大;政府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3、问答题:北方当初的繁荣是因为北方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就比较发达,有浓厚的基础;而且北方是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心,由于统治者的地区性经济政策的倾斜,使得当地经济繁荣。
转移到南方是因为唐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而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
南宋等朝统治中心也迁移到南方,加上南方优越的条件。
南以南方渐渐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