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

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概述钢结构房屋是一种具有轻质、高强度、可塑性好等特点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等级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承受的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及其影响因素。
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一般分为7个等级,分别为A、B、C、D、E、F、G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其抗震能力越强。
抗震等级的确定通常考虑到结构的性能、位移容许值、地震作用等综合因素。
影响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的因素1.结构形式:钢结构房屋的结构形式会直接影响其抗震等级,通常采用框架结构、筒体结构等形式能提高抗震性能。
2.纵横向抗震布局:设计时纵横向抗震布局的合理性会对抗震等级产生重要影响。
3.材料选择:钢结构房屋所使用的钢材质量、连接件性能等材料选择也会对抗震等级有一定影响。
4.地质条件:建筑地基的土质、地震烈度等地质条件也是影响抗震等级的重要因素。
5.设计参数:结构设计参数的选择和精度对抗震等级有着直接的影响。
提升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的方法1.合理使用高强度钢材,提高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
2.设计时采用合理的抗震设防烈度,并考虑地震影响因素,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采用刚性连接和变形能力强的连接件,增加结构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4.在设计时合理设置剪力墙、抗震支撑等抗震构件,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等级。
结语钢结构房屋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建筑形式,在设计和施工中合理考虑抗震等级是确保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材料,提升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将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造成的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钢结构抗震性能

钢结构抗震性能
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
本文将从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定义、影响因素、提升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定义
钢结构抗震性能是指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能力。
抗震性能好的钢结构能够在地震外力作用下较好地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减少破坏,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
2. 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
钢结构抗震性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设计: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包括梁柱节点设计、整体结构形式选择等;
•材料选择:选择具有较好延展性和韧性的钢材料,能够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对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大,质量差的施工容易导致结构破坏;
•地基状况:地基状况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地基情况恶劣时容易导致结构抗震性能下降。
3. 提升钢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
为了提升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加固设计:在原有结构上增加加固措施,提高钢结构抗震性能;
•抗震构造设计: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如双层剪力墙结构等;
•控制结构变形:合理控制结构变形,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仍能保持稳定。
结语
钢结构抗震性能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合理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提高钢
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钢结构抗震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以上是钢结构抗震性能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轻钢结构房屋的五大性能

轻钢结构房屋的五大性能轻钢结构在很多房屋的建筑当中得到的广泛的应用,由于轻钢结构就有抗震,抗风,自重轻,造价低,保温,耐用和环保等优点,因而是轻钢结构房屋的最佳建筑架构。
今天,苏州恒光钢构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轻钢结构房屋的五大性能。
第一,结构抗震、抗风1、钢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抗震性、抗风性能好且受损轻。
在地震实验室里得到的数据表明,轻钢结构的房屋的抗震性是传统砖木房屋的2-3倍,砖木结构房屋倒塌,而轻钢结构房屋只发生可恢复性弯曲,而且由于钢材便于加工,灾后容易修复。
2、轻钢龙骨结构建筑的构件与外墙板形成"蒙皮效应",抗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3、房屋主体采用螺栓组装,房屋形成一个整体,与基础紧密相连,抗震可达9度设防。
4、钢结构采用的是热镀锌高强冷轧钢板,镀锌量185克/平米,使用寿命更长。
5、采用的轻钢结构,结构自重轻,抗风抗震性能极佳,可抵御12级台风。
第二,自重轻、基础造价低,增加建筑使用面积1、轻钢龙骨结构建筑构件的截面面积在所有建筑类型中最小,在满足相同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重量最轻,且采用轻质功能建筑材料,整体重量约为砖混结构建筑的1/5-1/6。
建筑基础要求较传统建筑低,工程造价相应降低。
2、轻钢龙骨结构建筑的围护墙厚度为14-20cm,建筑使用面积比混凝土结构建筑增加10%。
3、超轻钢结构住宅相比砖混住宅来说,可以避免烧结砖带来的资源浪费。
4、超轻钢结构住宅的综合经济指标不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三,保温、隔热性能1、轻钢集成房屋外墙使用挤塑板或聚氨酯包裹,形成连续的外保温,隔断冷桥,形成优良的保温层。
2、外墙挂板与结构板材之间形成通风间层,远离酷热。
3、先进的外保温方式,满足我国最新建筑节能标准,杜绝冷热桥现象,使建筑远离潮湿变形、霉变、锈蚀等伤害。
独有的热反射及通风间层设计使得建筑围护隔热效果更优越,温度可下降5-8℃。
第四,经久耐用、节能环保1、节能:耗能减少65%-90%。
钢结构抗震能力

钢结构抗震能力
钢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在抗震性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钢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拉强度,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下面将从钢结构本身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抗震加固方面对钢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探讨。
钢结构的特点
钢结构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施工快等优点,使其在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自重轻,使建筑物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抗震性能。
钢结构设计原则
在钢结构设计中,抗震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设计师需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案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通过增加水平抗震支撑、设置适当的防护层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钢结构的抗震能力。
钢结构抗震加固
对于一些老旧建筑或者抗震性能较差的钢结构,可以采取一些加固措施来提升其抗震能力。
常见的加固方式包括增设钢筋混凝土墙体、加固构件连接节点、提高梁柱连接强度等方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钢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钢结构抗震性能,合理设计结构方案,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钢结构的抗震能力不仅关乎建筑物的安全性,也对人员财产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提高钢结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及设计优化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及设计优化第一章:引言钢结构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由于其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钢结构建筑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等领域。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及设计优化。
第二章: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2.1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评价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取决于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刚度决定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能力,而强度则决定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抵抗能力。
评价结构的抗震能力常用的指标包括刚度、自振周期、动力特性及动态相应等。
2.2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是基于工程力学原理和地震工程理论,包括重力体系、水平刚度体系、质量体系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以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
第三章:钢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优化3.1 结构层次优化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层次优化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包括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采用合适的材料、优化结构布局等。
此外,利用基于先进技术的结构设计工具,如有限元分析、结构优化算法等,也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优化结果。
3.2 材料选用与强度设计优化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了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合适的材料选用可以提高结构的刚性和韧性,增强其抵抗地震力的能力。
此外,通过强度设计优化,例如使用高强度钢材、结构构件的优化设计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3.3 设计参数与结构系统的优化设计参数的优化可以提高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这包括优化结构的刚度系数、减小结构质量、调整结构的阻尼比等。
此外,选择合适的结构系统也是优化设计的关键,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结构系统来提高抗震能力。
第四章:钢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案例研究4.1 地震灾害前后的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对比以某个地震灾害前后的钢结构建筑为案例,通过对比地震前后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评估设计的有效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钢结构房屋抗震性能

钢结构房屋抗震性能钢结构房屋是一种结构强度高、耐久性好的建筑形式,其抗震性能是评估其在地震中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可以提高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钢结构房屋的特点钢结构房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轻质高强:钢结构房屋的材料轻、强度高,可以减轻结构自重,提高抗震性能。
2.构件制作精度高:钢结构构件可以在工厂中精确制作,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了整体的抗震性能。
3.可再利用:钢结构房屋可以拆除后再利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影响钢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因素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结构设计: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小结构的变形和破坏,提高抗震性能。
2.材料选择:选用高强度、抗震性能好的钢材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3.连接方式:连接构件的方式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应选择可靠的连接方式。
4.基础设计: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有效地分散地震力,减小地震带来的影响。
提高钢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措施为了提高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加固设计: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抗震要求,合理设计结构形式,增加抗震设备。
2.加固构件:对于承受地震力比较大的构件进行加固设计,提高其抗震性能。
3.定期检查:定期对钢结构房屋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修复。
4.加强维护:加强对钢结构房屋的维护工作,保持结构完好,提高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是建筑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施工和有效的维护,可以提高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与优化

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与优化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震给城市带来的灾害性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钢结构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地震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针对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如何优化其抗震性能。
第一章钢结构材料的特点及其影响1.1 钢结构的优点与不足钢结构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刚度,可以有效承受地震力的作用,但其在抗压和抗弯方面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
1.2 钢材的力学特性钢材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这些特性对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重要影响。
第二章钢结构建筑的地震反应及其分析方法2.1 钢结构地震反应的分类钢结构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反应包括与建筑物的整体位移、变形、应力以及地震能量的分散等。
2.2 钢结构地震反应的评估方法常用的钢结构地震反应评估方法包括静力弹塑性分析、时程分析和模态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评估钢结构在地震中的性能。
第三章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3.1 强度设计原则钢结构的强度设计原则是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超过其强度极限,从而保证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3.2 刚度设计原则钢结构的刚度设计原则是通过控制结构的变形,降低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响应。
3.3 能量耗散设计原则能量耗散设计原则是通过设计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结构元素和装置,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第四章钢结构抗震性能优化方法4.1 结构配置优化通过优化钢结构的布置和构造形式,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分布,增强其抗震性能。
4.2 材料选择和性能优化选用具有较高屈服强度和延展性的钢材,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4.3 防震措施的改进与完善加强连接节点的设计,增加剪力墙、支撑等措施,可以提高钢结构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
结论在地震中,钢结构建筑具备较高的抗震性能,适宜于抵御地震所带来的力量。
通过合理的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能力。
钢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能

钢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能钢结构建筑是一种采用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形式,具有结构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能好等特点,因此在地震灾害中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
本文将从抗震设计、材料特性和实际案例等方面探讨钢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能。
一、抗震设计钢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能首先得益于其抗震设计。
以地震工程为基础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使得钢结构建筑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结构稳定。
抗震设计按照地震的破坏机理和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进行,通过在结构系统和节点设计中考虑地震力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内力分布、位移控制和阻尼控制等因素来提高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中的关键参数是震级和设计加速度,根据地震破坏特点和结构参数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根据地震波的频谱特征进行地震响应谱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钢结构建筑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能够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材料特性钢结构材料本身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为钢结构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能提供了保障。
钢材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强度较高,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钢材的延展性和韧性也较好,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另外,钢材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小的准则收缩。
弹性模量表示了材料的刚度,钢材的弹性模量较高,能够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准则收缩指标影响了钢结构在地震中的能量耗散能力,钢材的较小准则收缩使得其能够在地震中耗散能量,保护结构免受破坏。
三、实际案例钢结构建筑在实际的地震灾害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能。
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成都益州大道的鲁能凤凰国际大厦(地震烈度7度)是一座采用钢结构的高层建筑,成功地抵御了地震的袭击,充分展示了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此外,钢结构建筑的使用寿命也较长,能够经受住多次地震的考验。
钢材的易于维护和更换特性,使得钢结构建筑在经历地震后能够快速恢复和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
摘要:建筑中一般都运用了很多的钢结构,这类结构有超高的坚固度和很强的抗震性能。
所以设计出抗震性能优秀的钢结构,对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非常有帮助。
在设计钢结构时,要充分了解钢结构的震害特点、设计要求、抗震结构体系和构造要求等,以便全方面地、综合性地设计出优秀的抗震性能高的钢结构。
关键词:钢结构;抗震性;建筑
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01-0002-02
引言
钢结构有很高的抗震性能,工业化生产程度高,同时还节能环保、运输便利,所以目前在建筑结构当中都大量采用这种结构。
在建筑过程中,采用钢结构设计能够提高施工速度,而且其结构的延展性能够有效减弱地震波,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在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钢结构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地震多发的日本采用的钢结构设计比例甚至达到了65%。
相关研究显示,钢结构设计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坏远低于混凝土结构建筑。
在设计钢结构的抗震性时,除了要提高钢结构的设计强度、刚度,还要注意钢结构设计下塑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1 钢结构设计中的震害
1.1 破坏建筑节点连接
建筑钢结构要成为完整的结构系统,必须通过节点进行连接,因
此节点是钢结构中的重点分析对象,许多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都是由节点的失效引起的。
建筑节点连接的破坏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焊缝金属冲击韧性不高;焊缝缺陷引起的连接不连续问题;因梁上翼缘有楼板加强,而且上翼缘焊缝无腹板妨碍焊接,所以裂缝一般出现在下翼缘;梁端焊缝因为应力集中产生裂缝且延伸至平材;梁翼缘端部全熔透坡口焊的衬板边缘会形成人工裂缝且继续扩大等。
1.2 结构的整体倒塌
建筑物的倒塌是震害的根源,建筑结构合理的抗震设计对整体抗倒塌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钢材发生平面外弯曲失稳是造成倒塌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多个建筑体的相关的震后分析发现,纵横向垂直支撑设置偏位引起刚度中心和质量重心的距离过大,从而在地震发生时引起较强的扭转效应,使钢柱受力超过其承载力,引发建筑倒塌和严重破坏。
结构规则对称的建筑有利于抗震防害。
在强度相同的地震中,采用新的钢结构设计标准来建造的房屋倒塌数量要比传统的建筑物少很多,结构的抗震水平高低决定了震害的严重程度。
1.3 破坏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的破坏主要指框架梁和柱等的破坏。
梁的破坏形式有腹板开裂、腹板屈曲和翼缘板屈曲、扭转屈曲等等。
柱的破坏主要有柱子受拉断裂、翼缘屈曲、翼缘撕裂失稳等等。
在框架-支撑结构中,容易出现支撑杆件的整体失稳、局部失稳和断裂破坏等。
支撑
杆件类似于两端简支轴心受力构件,只要合理设计,使其保持弹性的工作状态,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整体稳定。
中心支撑构件在特殊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整体失稳,并且以塑性屈服方式分散消耗地震破坏能量。
建筑支撑失去稳定会损害压弯杆,使其承载力大幅降低。
构件发生的塑性弯曲变形,要受到反向塑性铰的作用才能恢复。
运用研究发现,建筑构件长细比小的支撑会有相对较小的承载力丧失。
支撑构件的部件偏大时,整体失稳会伴随产生局部失稳,从而带来相应的断裂破坏和低周疲劳。
有关研究表明,在钢结构设计中要严格限制支撑板件的宽厚比,对于防止板件在相应作用下引起局部失稳和后续破坏的问题产生具有显著效果。
2 抗震结构系统
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框架-中心支撑结构和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等几种。
纯框架结构一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抗震性能,但是其抗侧刚度较差,当建筑结构超过一定的高度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移较大,需要增加一定的梁或是柱截面来保持结构稳定性,从而失去了经济合理性,所以不适合用于高层数的建筑。
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特点是抗侧刚度大,适用于高层数建筑,但是支撑构件的滞回性不高影响了地震能量的耗散作用,所以它的抗震性能要比纯框架稍差。
沿建筑周边设置密柱深梁框架会构成框筒结构,它的抗侧刚度大,抗震性能较好,所以可用于房屋刚度很高的建筑设计当中。
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由于结合了
中心支撑钢框架强度高、刚度大和纯框架结构耗能能力好的优点,加上偏心连梁的良好剪切屈服作用,在保证支撑的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分散损耗地震的破坏能量,减少地震破坏。
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被广泛采用。
3 抗震设计的标准
3.1 对钢材性能的要求
抗侧力结构的钢材采用b级的q235碳素结构钢或q345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比较合适,或者采用性能符合要求的其他钢材也可以。
例如:钢材的伸长率不低于20%,而且要有明显的屈服台阶;钢材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实际测量值比例要大于1.2;钢材的焊接性能良好、冲击韧性合格;采用345n/mm2以下屈服强度的钢材作为偏心支撑框架中的耗能连梁等。
3.2 合理布置结构
在进行房屋的平、剖、立体面设计和结构体系设计时,要以建筑物设计体型简单、平面对称规则为设计原则,均匀对称布置建筑抗侧力结构,使建筑楼层的总体刚度重心尽量接近建筑的质量中心,同时使建筑的质量和刚度都沿着竖向均匀连续没有突变。
不要采用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方案来设计钢结构房屋,同时要设置防震缝。
若建筑设计中出现复杂平面,可采用防震缝将不规则平面划分为多个规则对称单元。
防震缝的宽度大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1.5倍时,可以有效避免发生地震时各部分单元之间的互相碰撞。
3.3 优化结构设计
建筑的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设计高度、地基地形、材料施工条件等要素的影响,结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体系设计。
结构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地震破坏作用的传递耗散途径,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保障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
此外,加强建筑的局部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性能,防止局部结构的破坏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设计。
采用在节点附近削弱梁翼缘截面法,可以避免传统的梁柱刚性节点发生脆性破坏;在节点处加强梁段,保证梁段的地震能量耗散能力和塑性转动能力充分发挥。
加强建筑结构中可能薄弱部位的抗震防害能力,注重连接点的抗震能力设计,避免节点先被破坏引发相应震害。
3.4 合理设计抗震构造
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指导规范行业内不同的建筑钢结构设计。
其目的和手段都是通过限制受压构件的长细比、构件组成板件的宽厚比、梁平面外的长细比和采取措施增强连接节点的承载能力等手段,使钢结构能在遇到罕见地震破坏时能承受较大的往复塑性变形、吸收和耗损地震输入能量,以确保房屋的稳固。
4结束语
钢结构设计的抗震能力在研究和运用中都得到了检验。
在进行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时,要注意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局部设计中的抗震性能。
依据实际设计、施工条件和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选择合
理的结构、部件、施工材料和技术。
既要提高整体的抗震性能,也要注意局部构件的能力要求,保证整体建筑满足抗震设计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洪波,谢礼立,邵永松.钢框架结构的震害及其原因[j].世界地震工程,2008(04):47-51.
[2]李国强,孙飞飞.关于钢结构抗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03):108-114.
[3]蔡益燕.阪神地震后日本钢结构的发展[j].建筑钢结构,2010(08):22-25.
作者简介:刘鸿禧(1983-)男,籍贯:山东烟台,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