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人教版必修2.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
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概述:
该电子课本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讲授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知识。

本文档将简要介绍该电子课本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一些使用建议。

内容和目标:
该电子课本旨在帮助高中化学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分类、性质和性质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讲解物质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式等基本概念;
3. 物质的变化:探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4. 物质守恒与计算:教授物质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使用建议:
为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该电子课本的内容,建议学生采取以下几
个策略:
1. 阅读前预:在阅读每一章节之前,先浏览章节标题和主要内容,对将要研究的知识进行预;
2. 系统研究: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阅读,理解每个概念和原理
的内在联系;
3. 独立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发散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应用:通过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到的知
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理解。

总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电子课本
是一本综合介绍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教材。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学生可以获得对物质的理解和化学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系列专题三 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2010.4.14北京101中学 张俊华【引入】播放视频:让人欣喜让人忧的石油——石油与战争【问题】石油为什么会引发战争?没有石油我们的飞机不飞啦,汽车不跑啦!……..——燃料 石油还能为我们提供什么?【讲解】石油不仅是一种能源,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面对石油不可再生的现实,石油也是一种战略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国。

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石油——燃料; 石油——塑料。

任务1:从原料到产品?你想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料的成分? 产品的成分?获得的方法和依据? 反应的条件?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生产过程中,是否污染环境?环节1——从石油中炼制轻质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石 油轮胎水杯衣服眼镜墙漆锅大棚任务2:从石油中如何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油?学生的思考过程——石油的成分?汽油等轻质燃料的成分?获得的方法和依据?【资料卡片1】1、石油的成分组成元素:主要是C、H;同时含有少量的S、O、N元素化合物种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数是烷基苯)。

组成的混合物。

在石油中一般不含烯烃。

状态:大部分是液态烃,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态烃。

【资料卡片2】2、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油:烃的沸点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烃的相对分子质量(碳原子的个数)3、提炼的方法和依据:液体混合物,沸点不同,采用的方法是——蒸馏4、实验室石油的分馏装置和工业的分馏装置的对比:环节1-今天,你的角色:石油——塑料制品的探秘者,分析一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石油。

【分析】实验室的蒸馏和工业的分馏塔环节2:石油(重油——石蜡油——乙烯)任务3:重油如何处理?(弃之?合理利用?怎么用?) 学生分析:重油是什么? • 含碳20以上的烃的混合物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另外含有部分的(约0.1~4%)的硫黄及微量的无机化合物。

配套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配套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氮气与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2、氮的固定
⑴概念:
使空气中游离态的N2转化成 含氮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2)分类:
氮 自然固氮 的 固 人工固氮 定
高能固氮
生物固氮 合成氨 仿生固氮
1.氮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氮气的固定 3.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性质
2NH3 可逆反应
③ N2 + 3Mg
点燃
Mg3N2
(二)、氮的氧化物
名称
化合价
一氧化二氮
+1
一氧化氮
+2
三氧化二氮
+3
二氧化氮
+4
四氧化二氮
+4
五氧化二氮
+5
化学式 N2O笑* 气 NO N2O3 NO2 N2O4 N2O5
1、NO的性质:
NO是一种_无__色___无___气味_难__溶于 水的气体,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 生成_N__O_2_气体。
图1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一、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氮气的物理性质
状态: 气体 颜色: 无色 气味: 无味 密度: 比空气密度略小 溶解性: 难溶于水
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① N2 + O2 放电 2NO

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O+O2=2NO2
一氧化氮有毒性,因为它结合血红 蛋白的能力比一氧化碳还强!
2、NO2的性质:
NO2是一种_红__棕_色_有__刺__激__性_气味 _易__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的有毒
气体NO。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NO2+H2O=2HNO3பைடு நூலகம்NO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1.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课时作业(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当两个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原子的能量将()A.升高B.降低C.保持不变D.一个升高一个降低[解析]原子能量很高,当两个原子化合时形成化学键,能量降低,B正确。

[答案] B2.反应2H2(g)+O2(g)===2H2O(l)放出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O (l) 具有的总能量高于H2和O2具有的总能量B.H2和O2具有的总能量高于H2O (l) 具有的总能量C.H2和O2具有的总能量等于H2O (l) 具有的总能量D.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解析]首先应明确题中所给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则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这部分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放出,B项正确。

[答案] B3.下列变化过程需要吸收能量的是()A.氢气球发生爆炸B.向污染的河水中投放生石灰C.D.[解析]A选项中氢气球发生爆炸时发生了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是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B选项中向河水中投放生石灰时发生了CaO +H2O===Ca(OH)2,是放热反应;C选项中两个氯原子之间结合成氯气分子,原子之间形成了共价键,对外释放能量;因此,A、B、C三个过程均是释放能量的变化过程。

D选项中一个氢气分子分解生成了两个氢原子,破坏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所以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4.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的能量一定高于CB.B的能量一定高于D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解析]根据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只能判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不能判断具体某种物质的能量的相对大小,C对;放热反应有的可以不加热如磷的自燃,有的就必须加热(或点燃)引发反应,如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就需点燃,D错。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5章 第2节 第1课时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5章 第2节 第1课时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辨析·易错易混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 | 提能训练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氮气与氮的固定
1.自然界中的氮元素 (1)游离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化合态: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____蛋__白__质______中,土壤、海洋里 的__硝__酸__盐__和__铵__盐____中。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气稳定性的理解
2.结合生产、生活实例,了解 2.比较法学习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
氮的固定的概念及意义,培养 性质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方面的素 3.通过氮氧化物溶于水的原理,认识、

理解并能计算氮氧化物与氧气混合通入
3.掌握氮氧化物的重要化学性 水中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辨析·易错易混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 | 提能训练
化学 必修 第二册 配人教版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氮气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无法
被大多数生物体直接吸收。
(2)氮气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①与金属镁反应:___N_2_+__3_M__g_=_点=_=_燃=_=_M__g_3_N_2__________。 ②与氧气反应:______N_2_+__O_2_=放_=_=电_=_或=_=_高=_=温_=__2_N_O_______。 ③与氢气反应:__N_2_+__3_H_2_高__催温_化、 __剂高__压__2_N_H__3 _________。
质。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doc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1节化学反应的概念1.1 化学反应的定义1.2 化学反应的产物1.3 化学反应的宏观表现第2节化学方程式2.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2 化学反应的条件2.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4 化学方程式的实际意义第二章酸、碱和盐第1节酸和碱1.1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1.2 酸碱指示剂1.3 酸、碱和中性溶液的判断第2节盐2.1 盐的概念2.2 盐的制备与性质2.3 盐的应用第三章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第1节化学平衡1.1 化学平衡的概念1.2 平衡常数1.3 影响平衡的因素第2节化学动力学2.1 化学反应速率2.2 反应机理2.3 反应的速率常数第四章化学反应的热学过程第1节热能转化和热力学1.1 热能的转化1.2 热力学1.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础第2节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计算2.1 热力学定律2.2 热力学计算2.3 热力学图第五章化学制品和工业生产第1节化学合成与分解1.1 化学合成的概念1.2 化学反应的分解第2节化学工业的基本概念2.1 化学工业的概念2.2 化学工业的分类2.3 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第3节化学制品3.1 塑料制品3.2 合成纤维3.3 人工合成橡胶3.4 化妆品3.5 日用化学制品第六章电化学和电解过程第1节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1.1 电化学基本概念1.2 氧化还原反应1.3 电化学反应的实际应用第2节电解过程2.1 电解基本概念2.2 电解过程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律第1节元素的性质1.1 元素的基本概念1.2 元素的性质1.3 元素的同位素第2节周期律2.1 周期律的概念2.2 周期律的基本规律2.3 周期律的实际意义第八章化学分析和化学计量第1节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1 化学分析的基本概念1.2 化学分析的方法1.3 化学分析的步骤第2节化学计量2.1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2.2 元素的化学计量2.3 化合物的化学计量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目录》的全文。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课件-糖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课件-糖类

A [A 项,葡萄糖分子中不存在 H2O 分子;B 项,葡萄糖和果 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 项,葡萄糖与新 制 Cu(OH)2 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 项,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 是葡萄糖。]
2.下列关于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 B.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C.1 mol 葡萄糖分子可以消耗 5 mol Na D.完全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HCHO),所需氧气的量不 相同
(4)葡萄糖酿酒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点拨:淀粉在人体内的变化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糖类均有甜味且溶于水,且组成符合 Cn(H2O)m。 ( )
(2)所有糖类均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
(3)蔗糖、淀粉的水解最终产物均是葡萄糖。
()
(4)淀粉遇到碘单质才变成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 I-、IO- 3 等)
不变色。 [答案] (1)× (2)× (3)× (4)√
()
2.下列关于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能发生酯化反应 B.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C.葡萄糖充分燃烧的产物为 CO2 与 H2O D.完全燃烧等质量的葡萄糖和甲醛(HCHO),所需氧气的量不 相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糖类是高分子化合物,能发生水解反应 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 液反应 D.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发生完全水解
B [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 A 正确;单糖、二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二糖、多糖可以发生水解, 而单糖不能水解,B 错误;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 溶液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银镜和砖红色的 Cu2O 沉淀,C 正确;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因此可用碘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 解,D 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分析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I、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以及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讨,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并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Ⅲ、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I、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深化对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2、教学难点:
(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基本知识、电学的初步知识
2、学生特点:求知欲较强,思维较为敏捷,部分同学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设计
1、原理2、形成条件
电池总反应:Zn2H+Zn2+H2
++
2e-
(1)自发
的氧化还原反应(2)闭合回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