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辨治心肌缺血

合集下载

心血不足型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

心血不足型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

心血不足型冠心病中医诊断标准
心血不足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血不足型冠心病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所致,因此在中医诊断中,需要明确相关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心血不足型冠心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辨证施治、
脉诊舌诊、病史询问等。

首先,医生需要通过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
以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通过脉诊舌诊,可以了解
患者的脉象、舌象等信息。

最后,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可以对
患者进行针灸、中药等治疗。

具体来说,中医诊断心血不足型冠心病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症状:胸闷、心悸、气短等表现是心血不足型冠心病的典型症状。

2.舌象:舌质苍白、舌形扁平、舌体较粗糙等表现是心血不足的常见表现。

3.脉象:脉细弱、脉慢而无力等脉象是心血不足型冠心病的典型表现。

4.病史: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引起该病的
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诊断标准,中医治疗心血不足型冠心病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主要通过黄芪、人参、当归、川芎等中药来调理气血,增强心脏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同时,改善生活习惯,科学用药也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总之,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心血不足型冠心病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根据各位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调节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缺血性心肌病的中医药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的中医药治疗

缺血性心肌病的中医药治疗作者:陈波赵嵩琪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第08期[摘要] 从注射剂、口服中成药两大方面,分别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功补兼施的方法将近年来应用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期给中药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中医药[中图分类号] R5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08-30-02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型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或称硬化)。

为心肌长期血供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在中医学属“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饮”、“胸痹”等范畴,其病机特点是阴阳气血虚弱为本,或有气滞,日久血瘀,进一步饮停。

此病死亡率高,现有西医治疗手段尚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等理念,帮助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代谢,不但疗效良好,而且副作用小,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现将近年来应用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注射剂1.1 实则泻之1.1.1 疏血通主要成分是水蛭和地龙,活血化瘀力强。

近期疗效肯定且安全,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1]。

1.1.2 血塞通主要成分是从人参、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甙,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

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超声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2]。

1.1.3 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银杏达莫等)银杏及其有效成分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脑微循环等作用,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少[3,4]。

1.1.4 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力不如疏血通。

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心脏的冠脉供血,有效减轻缺血性心脏的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疗效明显好于复方丹参,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5]。

心肌缺血的治疗中药方

心肌缺血的治疗中药方

心肌缺血的治疗中药方患者,邵某,男,52岁,2009年11月初诊。

患者自述阵发性胸闷,胸痛一年余,加重一周。

一周前因劳累过度出现心悸、胸闷、发憋,心前区刺痛前来就诊,询问患者一年来一直服用丹参片、地奥心血康、消心痛等药物。

因近期症状加重,又觉天天服药繁琐,特来要求服用中药以治其本。

刻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不适,心烦易怒,口唇紫暗,舌质淡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

证属气血瘀滞,阻遏心脉,治以养血活血,逐瘀通脉。

处方:熟地黄15克,川芎6克,白芍10克,当归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丹参15克,三七粉3克(分冲),6剂。

二诊:服上方后,泻下黑色溏便3次,胸闷不舒,心悸气短明显好转,仍偶有心前区疼痛。

为巩固疗效,效不更方,再进6剂,服药后诸症消失。

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

嘱患者加强锻炼,保持心情愉悦,忌烟禁酒,少食肥甘厚味。

随访两月未复发。

按:中医学并无心肌缺血的病名,但根据病变部位及其病变症状应归属于“胸痹”的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阻塞及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与中医所说的瘀阻心脉相吻合。

桃红四物汤源于《医宗金鉴》,由妇科名方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而成。

熟地、白芍滋阴养血为主;当归、川芎同为血中气药,当归以养血为最,川芎以行气为妙,二药相合气血兼顾助熟地、白芍行气活血,散瘀通脉;桃仁破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二药并用瘀祛则血行自畅,血畅则缺血自除;丹参色赤入血分,善通血脉,活血化瘀;三七入血分养血去瘀,为理血之妙品。

诸药合用相互促进,活血、逐瘀、通络之效益彰。

且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三七药理研究可增冠脉血流量,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为治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供血不可缺少的药物。

来源:21nx/html/mifang/nakemifang/xinnaoxueguan/201004/29-9224.html中医中药秘方网建议吃汤药:红花25克桃仁20克熟地25克白芍25克当归25克川芎25克人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25克甘草20克茯苓25克远志25克元胡25克石菖蒲25克水煎服心肌缺血多是血瘀血虚引起的,活血补血是关键丹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瓜蒌15g薤白10g桂枝10g当归15g川穹15g炙甘草10g水煎、分两次。

中医对心肌缺血的理解

中医对心肌缺血的理解

中医对心肌缺血的理解心肌缺血,这可是个在现代医学中备受关注的病症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它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认为,心肌缺血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就好比一辆汽车,气血就是它的燃料和动力,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像汽车的油路堵塞一样,心脏这个“发动机”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从而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我自己就曾经接触过一些有类似问题的人。

有一位大叔,平时总是觉得胸闷气短,稍微活动一下就心慌得厉害。

经过中医的诊断,发现他体内有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这就好像是道路上出现了大石头,挡住了气血的通行。

中医通过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方法来给他治疗,慢慢地,大叔的症状得到了改善。

他高兴地说:“哎呀,感觉胸口没那么闷了,喘气也顺了,中医真是神奇啊!”从中医理论来讲,心肌缺血还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如果脾脏功能虚弱,不能很好地化生气血,就如同源头的水变少了,那流到心脏的气血自然也会不足;而肝脏要是疏泄功能失常,气机不畅,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就像交通堵塞了,车辆(气血)过不去。

在治疗方面,中医有很多方法和手段。

除了刚才提到的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会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就像是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加油添动力;对于痰湿阻滞的患者,则会化痰祛湿,让气血运行的道路更加通畅,好比清理道路上的泥泞和杂物。

当然啦,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

平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像给汽车做定期保养一样。

要注意饮食均衡,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有益气血的食物,比如红枣、桂圆、山药等。

还要适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不过运动也要适度,别像个拼命三郎似的,过度劳累反而会损伤气血哦。

另外,心情也很重要,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不然就像给气血运行按下了“暂停键”。

总之,中医对心肌缺血的理解是从整体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通过多种方法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治疗心肌缺血的中药

治疗心肌缺血的中药

治疗心肌缺血的中药
1.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降
低血压、降低血脂等作用,能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

2.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黄芪有利尿、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效果,可帮助增强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

3. 大枣(Ziziphus jujuba):大枣可补血、调节免疫系统、抗炎抗
氧化,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肌缺
血。

4. 熟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养心安神、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对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5. 金樱子(Cercis chinensis):金樱子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拓展
冠状动脉、降低心脏负荷等作用,可治疗和预防心肌缺血。

6.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三七有活血止痛、降低血脂、降低
血压的作用,并可扩张心血管,促进血流,有助于治疗和预防心肌缺
血。

7.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五味子有增强心肌收缩力、
降低血脂、降低血压等作用,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8. 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远志有镇静安神、增强免疫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

《中医辨证论治心肌缺血课件》

《中医辨证论治心肌缺血课件》

3 补肾壮阳
增强肾脏功能,提高心肌耐受力。
心肌缺血的中医病机
1
脾胃失调
2
消化功能不佳,影响养分供给。
3
气滞血瘀
气滞引发血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肾气亏损
肾阳虚导致气血不足,心脏供养不 良。
“胸闷”、“胸痛”、“心悸”解析
胸闷
描述心前区或胸骨后压迫、 紧梗的感觉。
胸痛
疼痛感可从间断到持续, 常伴随剧痛、搏动感。
常规用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
β-受体阻滞剂
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
阿司匹林
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血 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
降低胆固醇,改善血脂代 谢。
心悸
指心跳加快、不规则或有 力度感。
中医治疗心肌缺血的常见药物
当归
补血活血,调节心脏功能。
生姜
温中散寒,促进循环,防止 心脏虚寒。
山楂
活血化瘀,降脂减压,预防 心血管疾病。
“活血通络”治疗心肌缺血
1
穴位按摩
按摩关键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中药熏蒸
2
应用特定中药制剂进行熏蒸,促进
血液疏通。
3
气功调理
通过气功练习,调理气血,缓解心 肌缺血。
中医针灸治疗心肌缺血
穴位刺激
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 气血、改善心功能。
艾灸疗法
应用艾条熏灸,温通经 络,促进血液循环。
电针治疗
结合电流刺激,加强疗 效,促进组织修复。
心肌缺血的饮食调理
多摄入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鸡肉、鱼肉) 新鲜蔬菜和水果 纤维素丰富的谷物和豆类
少摄入 高盐和高脂肪食物 煎炸食品 刺激性食物(辣椒、咖啡等)
中医辨证论治心肌缺血课 件

心肌缺血针炙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针炙治疗方案

摘要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血流不足,导致心肌组织供氧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心肌缺血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心肌缺血针灸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病因病机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等。

中医认为,心肌缺血的病机为气滞血瘀、心脉瘀阻,主要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

二、治疗原则1. 调节气血:通过针灸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心肌供血。

2. 活血化瘀:针对心脉瘀阻,采用活血化瘀的针灸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3. 补益心肾:通过针灸补益心肾,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肌缺血。

4. 疏肝健脾:调节肝脾功能,改善血脂、血糖等代谢异常,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三、针灸治疗方案1. 取穴(1)主穴:心俞、膻中、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配穴:根据病情加减穴位,如高血压可加百会、风池;高血脂可加曲池、丰隆;糖尿病可加太冲、太溪。

2. 针灸方法(1)常规针刺法:采用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

(2)电针法:在主穴和配穴上连接电针仪,采用连续波或疏密波,频率为2Hz,每次治疗30分钟。

(3)温针法:在主穴和配穴上采用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将艾条点燃,置于针柄上,每次治疗30分钟。

3. 针灸治疗频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1.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过敏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

2.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 适当调整饮食,低盐、低脂、低糖,戒烟限酒。

4.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5. 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五、疗效评价1. 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结束后,患者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引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将介绍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常用名称,并详细解释其含义和临床应用。

2.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2.1 心脏气虚心脏气虚是指心脏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

舌苔白薄,脉象虚弱无力。

2.2 心阳虚心阳虚是指心阳失调,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功能降低,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胸痛、畏寒等。

舌质淡白,苔白薄,脉象沉弱无力。

2.3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指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乏力等。

舌质暗紫,苔黄腻,脉象涩滞。

2.4 痰湿阻络痰湿阻络是指心脏周围组织积聚湿气,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气促、咳嗽等。

舌质胖大而暗红,苔白厚腻,脉象滑数。

2.5 肾虚肾虚是指肾功能失调,导致心肾相交失调,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促、畏寒等。

舌质淡红或暗红,苔白厚或黄厚,脉象沉细无力。

3.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临床应用以上所述的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是根据中医理论对后循环供血不足的病理过程进行分类和命名。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这些诊断名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针对心脏气虚的患者,可采用温阳补气的治疗方法,如服用温阳补气的中药或针灸治疗。

对于心阳虚患者,则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血瘀阻络和痰湿阻络则需要采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肾虚患者可通过益肾壮阳、温肾散寒等方法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和针灸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例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等。

总之,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如何辨治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可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病症。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胸痹、心悸范畴,其病位在心,累及肺脾肝肾诸脏。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津液生化及运行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积(聚)等病理变化,从而影响心主血脉运行全身的功能,使心脉痹阻、心失所养,故而发病。

心血瘀阻型症见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肢麻,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脉。

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2克,丹参30克,檀香、砂仁、枳壳、柴胡、郁金、元胡各10克。

心痛剧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偏热盛,苔黄者加黄芩、苦参各10克。

痰浊壅盛型症见胸闷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恶心,纳差,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通阳宣痹、化痰降浊。

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全瓜蒌20克,薤白、法半夏各12克,薏苡仁15克,陈皮、枳壳、茯苓各10克,砂仁、生姜各6克。

瘀重疼痛甚者加丹参20克,川芎、红花各10克;热痰偏盛者加石菖蒲、黄连各10克。

心阴两虚型症见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或少津,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通脉。

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党参、麦冬、生地、五味子、炙甘草、黄芪各30克,阿胶(烊化)、炒枣仁各
10克,丹参、当归各20克。

气虚乏力明显者加人参10克;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首乌各10克。

心肾阳虚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汗出,畏寒肢冷,舌质淡或胖,苔薄,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强心复脉。

方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熟附子、桂枝、干姜各10克,熟地、麦冬、五味子各15克。

伴阳虚浮肿者加黄芪30克,防己15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