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习题提示与答案——【精品资源汇】
第十二章课后习题与答案.docx

第十二章课后习题与答案:1.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
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屮国的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Z—是开放性。
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白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
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示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木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耍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
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利川国外资源。
因此,从各个角度來说,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人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2.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对外贸易是国与国间经济交往、经济合作和经济分工的基本渠道和手段,也是衡量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重耍尺度。
改革开放以來,屮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速度惊人。
在贸易额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走向全球,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引进外资作为最为主要的经济政策Z—。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也注意了发展对外投资。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力度FI 益加大,参与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活动日益增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II益加强,在体制和机制上I」益与国际经济接轨,成为界经济屮最有朝气的重要纟fl成部分。
H益扩展和深化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力,有力的推进和加速了小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提高了国际经济地位。
《经济学基础应用》 第十二章课后答案[3页]
![《经济学基础应用》 第十二章课后答案[3页]](https://img.taocdn.com/s3/m/f9d8250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d.png)
第十二章课后答案:一、概念题1.名义汇率答:名义汇率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被直接公布和使用的表示两国货币之间比价关系的汇率,是一种货币相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相对利率水平和贸易平衡情况。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这些因素均可以单独决定两国之间的名义汇率,并由此产生了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和国际收支说等汇率决定理论。
公众预期对汇率水平能产生影响。
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反映的是两种货币之间供给和需求的状况。
公众预期是公众对这两种货币之间相对价值的判断,反映出公众对某种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变化,因此可以影响名义汇率的变动。
例如公众认为甲货币对乙货币应该升值,就会有更多的人卖出乙货币、买进甲货币,乙货币的需求小于供给、甲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这反映在自由浮动外汇市场上就是甲货币对乙货币的名义汇率的上升。
2.开放经济答:开放经济是与“封闭经济”相对而言的,指自由地与世界其他经济进行交易的经济。
“开放经济”包括个人、厂商、政府和国外经济部门等四个部分,所以又称之为“四部门经济”。
开放经济既考虑了消费、投资和政府预算对一个经济体产生的影响,也考虑到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对一个经济体的影响。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开放经济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只要具有对外经济联系就算得上开放的经济。
严格来说,在开放经济中,任何个人可以和本地区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发生自由的业务关系,也就是说,在这种经济中,货物进出口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不存在限制。
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可以用进口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率来表示。
3.出口答:出口是进口的对称,指本国生产的商品不在国内消费而是输出国外的活动,或者是劳务输出国外的交易活动。
将一定时期内所有出口商品的贸易额相加就得到出口总额,它反映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的水平。
4.进口答:进口是出口的对称,指一国本身不生产某种商品或劳务而从国外购买以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交易活动。
微观经济学-第十二章-外部性与公共产品-习题

第十二章外部性与公共产品一、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外部性的机理与解决思路2.效率改进方法(二)难点1.公共产品的供求问题以及相应的决策规则二、关键概念外部性交易成本科斯定理公共物品免费搭车一致同意规则三、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可用( )来描述一个养蜂主与邻近的经营果园的农场主之间的影响.A.外部不经济B.外部经济 C.外部损害 D.以上都不对2.某人的吸烟行为属于( )。
A.生产的外部经济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经济3.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照科斯定理,( ),问题可妥善解决.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B.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C.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D.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4.解决外部不经济可采取( ).A.征税的方法 B.通过产权界定的方法 C.通过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方法D.以上各项均可5.“搭便车”现象是对下面哪个问题的一种形象的描述?( )A.社会福利问题B。
公共选择问题 C.公共产品问题D。
市场失灵问题6.某一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D.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7.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理由在于( ).A.税收 B.反托拉斯法C.外部性 D.以上都是8.以下( )不是公共产品的特征。
A.非排他性B。
竞争性 C.外部性 D.由政府提供9.( )最准确地说明了产生污染的生产是缺乏效率的。
A.社会总成本高于私人成本B.社会边际成本高于私人边际成本C.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D.忽略了外在成本10.公共产品的定价( )。
A.由市场供求决定B.由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决定C.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D.由购买者决定11.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
A .垂直相加B .水平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 .加权平均数12.公共产品的生产可通过特定的社会体制决定,称为公共选择理论,下面属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为( ).A.集权决策 B .投票决策 C .阿罗不可能定理 D .以上各项都是13.关于科斯定理,正确的论述是( ).A.科斯定理阐述的是产权和外部性的关系B.科斯定理假设没有政府干预C.科斯定理一般在涉及的交易主体数目较少时才较为有效D.以上各项都正确14.通过税收或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是指( )。
高等数学同济第七版第十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I I
半径为 I,收敛区间为(-1 J).
(4)lim %" = lim —= 0 ,故收敛半在为+8,收敛区间是(-8 , ♦ 8 ). …14 | …2 (门♦ I)
第十二童无穷级数
221
由此可知.对任意给定的正数£ .取正整数 A m 岫十,当〃 >投时,对一切正整数 p, 都有 S--
力 < £ ,按柯西收敛原理.该级数收敛•
(4)本题与(2)类同.因 4 =丁\ + (
故对 3/1 ♦ 1 \3n +2 3n + 3) 3〃 ♦ I An
% = + .不论/!取什么正整数.取 p = 〃时.就有 1〃.,・h1 =%八+U..2 ।…+
219
解(D 此级数为公比 g =-5 的等比级数.因|°| < 1 ,故该级数收敛.
(2)此级数的部分和
即该级数发散.
lim sA = + oc , 冬■一
(3)此级数的一股项% =*,有 要条 忖% = lim(y), = 1 ,不满足级数收敛的必
件,故该级数发散. (4)此级数为公比 4 二方的等比级数,因|q| > 1 ,故该级数发散. (5)此级数的一般项% =3.二注意到与£ 上分别是公比”;
•
・a
散,故各项乘;志的级数 Ej 也发放,由比较审敛法知原级数 s 二二■? 发散.
1 解法二 因=1,而 y 1 发故.故由极限形式的比较审敛法知原 … I 2 1n
级数发散 (2) u = Lt: >二而 f L 发散.由比较审敛法知原级数 ・
1 > n2 n n2 n Sf”
222
一• 《高等数学》(第七版)下册习咫全解
管理学(马工程)课后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

管理学(马工程)课后参考答案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控制的类型与过程1.企业进行管理控制的目的有哪些?(1)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要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及时对那些构成组织的资源(财产、人力、知识、信息等)进行合理的组织、整合与利用,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要处于控制之下或在一定的控制之中运营。
(2)经济且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
制定和设计内部控制必须根据能否保证以最低廉的成本取得高质量的资源(经济性)和防止不必要的多余工作和浪费(效率)。
(3)确保信息的质量。
管理者需要利用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组织行为,同时,决策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依赖于内部控制系统来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和及时的信息。
2.根据控制的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原题目:根据控制的集权程度),控制可以分为哪几种?试比较其特点。
按照控制的进程不同,可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三种类型。
(1)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或预先控制,是指组织在工作活动正式开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
特点:首先,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可以防患于未然,以避免事后控制对已铸成的差错无能为力的弊端;其次,前馈控制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面对面的冲突,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但是,前馈控制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要求管理人员能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影响关系,同时必须注意各种干扰因素(例如,一些意外的或无法预计的因素)。
从现实看,要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组织还必须依靠其他方式的控制。
(2)现场控制也称为同步控制或同期控制,是指在某项工作或活动正在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
特点:现场控制一般在工作现场进行,容易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处理,从而避免更大差错的出现。
现场控制所具有的指导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11 《论语》十二章 学练精品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45张)

7.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
是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一其竹乐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 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
((89))学思而而不不思学则则·罔殆______迷疑____惑惑__,____意____思__是__感__到__迷__茫__而__无__所__适__从_____ (10)逝者如斯夫·_往__、__离__去___ (11)·三军可夺帅也__改__变____ (12)博学而·笃志__坚__定____ (13)切问而·近思__恳__切____ (14)·仁在其中矣__仁__德____
8
(1)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 子乎 (3)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
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6)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9 视交友为乐事。
第①句不同,第②③句相同。第①句“不亦乐乎
10 ”中“乐”是快乐的意思,因为碰到志同道合的
(节选自王明清《挥麈后录》)
【注】①晏元献: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②梗介: 即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③阑:栏。④践柞(zuò):登基。 ⑤常:同“尝”,曾经。⑥领郡:治理郡邑。⑦转官:调往别 处任职。 12.“循”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如“遵循”“循规蹈矩”等 ,请根据你对这两个词语意思的理解,推断【乙】文“颇不循 法令”中“循”的意思。(2分) 循:___遵__守__。___
16 因为晏殊为人正直,而蔡伯俙圆滑谄媚、不守法度。
第12章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经济学基础12第十二章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12第十二章习题及答案第十二章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开放经济习题答案【案例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波动提示:本周期初始阶段,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形成增长的原始动力,之后,改革动力释放完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放缓,而亚洲金融危机又恶化这种趋势,进入谷底,此后,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刺激经济复苏,伴随99年后东亚国家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外部经济环境趋好,我国经济进入下一轮增长。
【案例讨论】让“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提示:为了促进消费,政府在居民购买家电和汽车方面进行补贴,并且完善农村电网,并征收利息税以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并采取了其他措施。
进一步促进消费,政府需要根据现阶段特点,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保障,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着手。
【案例讨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创新高提示: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增加;使出口品价格相对上升,出口下降;外贸盈余下降。
【案例讨论】中美贸易摩擦会否愈演愈烈?提示:中国提升出口产品附加价值,美国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品。
【复习与练习】一、选择题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A 复苏、衰退、萧条、繁荣B 复苏、衰退、繁荣、萧条C 复苏、繁荣、衰退、萧条D 复苏、繁荣、萧条、衰退2.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A 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B 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C 存货的增加与总需求的减少D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3.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A 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B 人均GDP值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C GDP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D 以上各项都对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增长的是()A 投资的增加B 就业人口的增加 C发展教育事业 D 人才的合理流动5.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极好指标,是因为()A 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B 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C GDP不仅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反映经济福利程度D 以上说法都对6.小李欲出国一趟,需要从银行购入美元外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57
习题提示与答案 第十二章 制冷循环
12-1 设有一制冷装置按逆向卡诺循环工作,冷库温度为-5 ℃,环境温度为20 ℃,求制冷系数的数值。
又若利用该机器作为热泵,由-5 ℃的环境取热而向20 ℃的室内供热,求其供热系数。
提示:略。
答案: 10.72=ε, 11.72=ζ。
12-2 有一台空气压缩制冷装置,冷藏库温度为-10 ℃,空气冷却器中冷却水的温度为15 ℃,空气的最高压力为0.5 MPa 、最低压力为0.1 MPa ,试求制冷系数、单位质量工质的制冷量及装置消耗的净功。
提示: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循环中各过程可逆,制冷系数1
11)(12-⎪⎪⎭
⎫
⎝⎛=
-κ
κp p ε,制冷量q 2=c p 0ΔT ,循
环净功ε
q w 20=。
答案:ε=1.71;q 2=81.49 kJ/kg ;w 0=-47.6 kJ/kg 。
12-3 有一台空气压缩制冷装置,冷藏库温度为-10 ℃,冷却器中冷却水温度为20 ℃,空气的最高压力为0.4 MPa 、最低压力为0.1 MPa 。
若装置的制冷量为150 kW ,试求带动制冷装置所需的功率、冷却水带走的热量、装置中空气的流量以及膨胀机和压气机的功率。
提示: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制冷系数1)(
11)(1
2-=
-κ
κp p ε,装置所耗功率ε
Q P 2 =,制冷量q 2=c p 0ΔT ,冷却水带走的热量P Q Q +=2
1 ,工质流量2
2q Q q m =,膨胀机功率P T =q m w s =q m c p 0
ΔT ,压气机功率
P c =q m (w c )s =q m c p 0ΔT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58
答案: P =72.9 8 kW ;=1
Q 2 222.89 kW ,q m =8 159 kg/h ,P T =290.84 kW ,P T =218 kW ,P c =290.84 kW 。
12-4 按上题所述条件,若压气机绝热效率为0.8,膨胀机效率为0.85,试求装置消耗的功率及制冷系数。
提示: 膨胀机的压缩过程和压气机压缩过程的理想过程均为定熵过程。
压气机绝热效率:c c c )(w w ηs s ,=
,膨胀机效率:s
w w η)(T T T =,膨胀机压气机的功量w s =Δh ,制冷系数0
2w q ε=
,装置耗功w 0=w T +w c ,装置所耗功率
0w q P m =。
答案:P =228.3kW ;致冷系数ε=0.657。
12-5 一台氨蒸气压缩制冷装置,其冷库温度为-10 ℃,冷凝器中冷却水的温度为20 ℃,试求单位质量工质的制冷量、装置消耗的功、冷却水带走的热量以及制冷系数。
提示:过程热量q =Δh ;循环功量等于压缩机耗功:w 0=Δh ,各点焓值由压焓图确定。
理论分析时,可视冷库温度等于系统蒸发温度,蒸发器出口工质为干饱和蒸汽状态;冷凝温度等于冷却水温度,冷凝器出口工质为饱和液体状态,且工质节流前后焓值不变。
答案: q 2=1152 kJ/kg , w 0 =-150 kJ/kg ,q 1=1 302 kJ/kg ,ε=7.68。
12-6 若按上题所述条件,装置的制冷量为100 kW ,压气机的绝热效率为0.8,试求该装置消耗的功率、制冷系数以及装置中氨的流量。
提示:压气机压缩过程的理想过程为定熵过程,压气机绝热效率c c c,)(w w ηs s =
,制冷系数0
2w q ε=,装
置中氨的流量2
2q Q q m =。
答案:P =16.276kW ,ε=6.144, q m =312.5 kg/h 。
12-7 设把氨蒸气压缩制冷装置用做热泵,其工作温度与题12-5相同,试求该热泵的供热量及供热系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59
数。
提示:参照习题12-5提示,且供热系数|
w |q ζ01=。
答案:q 1=-1 302 kJ/kg ζ=8.68。
12-8 冬季室外温度为-5 ℃,室内温度为20 ℃。
设某建筑物的散热量按每1 ℃温差为0.5 kW 计算,现用氨蒸气压缩制冷装置作热泵供热维持室内温度,若室外蒸发器中氨的温度为-13 ℃,而室内冷凝器内温度为27 ℃,压气机效率为0.8,试求:
(1)热泵的供热系数、供热的功率以及热泵消耗的功率;
(2)如果采用电炉直接供热,则电炉消耗的功率为热泵消耗功率的多少倍?
提示:建筑物需热Q
正比于室内外温差;热泵供暖,过程热量q =Δh ,供热系数|
w |q ζ01=,循环功量
等于压缩机耗功:w 0=Δh 。
各点焓值由压焓图确定;压气机绝热效率c
c c,)(w w ηs
s =
理想情况下,压气机中工质经历的是等熵过程;理论分析时,可视冷蒸发器出口工质为干饱和蒸汽状态;冷凝器出口工质为饱和液体状态,且工质节流前后焓值不变。
答案:(1)ζ=5.17,Q
=12.5 kW ,P =2.2176 kW 。
(2) P =12.5 kW ,为热泵耗功的5.17倍。
12-9 有一台吸收式制冷装置,利用150 ℃降至100 ℃的循环热水作为蒸气发生器的热源。
已知蒸发器内的温度为-10 ℃、环境介质温度为20 ℃,假定在完全可逆的理想条件下工作,试确定:
(1)制冷装置的最大热量利用系数;
(2)若制冷量为2×105 kJ/h ,试求所需热水的最小质量流量为多少?
提示:最大热量利用系数为理想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量利用系数。
理想吸收式制冷循环中,所有热量传递都是在可逆条件下完成的,且理论分析时,可忽略系统所消耗的泵功。
理想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量利用系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