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6 生物与环境 训练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2.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淋巴管内的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体液、体液B.血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C.血浆、组织液、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3.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葡萄糖氧化分解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C.肝细胞合成载脂蛋白D.唾液溶菌酶分解口腔中细菌5.下列关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液C.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唾液和组织液D.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6.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人体内四种不同的体液。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只有在甲内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乙和丙中C.乙到丁的过程受阻可引起组织水肿D.甲、丁可分别表示肌细胞的细胞内液、淋巴7.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淋巴和血液都属于内环境B.血浆蛋白、抗体、呼吸酶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8.下列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B.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D.淋巴属于细胞外液9.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具有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功能B.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调节渗透压、免疫等C.细胞内蛋白质的水解通常需要其他蛋白质的参与D.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10.下列关于人体内血脂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可以来自于小肠的乳糜微粒B.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偏高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C.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D.脂高血糖素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二、综合题11.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人们把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综合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综合卷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补充练习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2.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3.某小组将100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4.近年来,我国西北某地频发蝗虫灾害,某农科院开展“降水量与蝗灾发生关系”的研究,下列设计与研究目标有直接关系的是()①研究降水量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②研究降水量与蝗虫卵孵化率的关系③研究降水量与空气湿度增加的关系④研究蝗虫性别比例与蝗虫产卵量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会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B.若甲是动物,乙一定是植物C.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D.该地区的环境变化诱导甲、乙不断向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异并进化6.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06生物、环境、人与生物圈

06生物、环境、人与生物圈
三 复习方法技巧
(一)本讲考点章、节综合为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生态学研究的层次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 第二条主线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及其相关知识综合;第三条主线是人与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之 间关系的综合。
1、以生命的结构层次为例,从低层到高层归纳第一条主线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将初、高中生物相关知识点有机 结合起来。
二 考点分析
l、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该部分的命题主要是选择题,考查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对 生物分布、生理方面的影响,其中生物因素又可以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考查生物适应环境及环境对 生物的影响等内容。
2、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种群增长的“J 型和“S”型曲线的原因和条件,若干个种群数量 的变动情况,既可以是选择题的考点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考点,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应当选取典型 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动物种群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以提高应试能力。
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农药、化肥对 环境的污染。③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建立、推广人工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系统的结 构,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南方农村建立的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这也是该部分的 一个重要考点。
(2)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西部大开发等环境问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干扰、破坏及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森林的过度采伐、围湖造田、工业生产的布局不合理等,使生态环境恶化, 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质量,要退耕还林(草),这是 因为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生态环境优越的指标之一是森林覆盖率 达到 30%以上,且分布比较均匀。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足 15%,这离“优越指标”还有相当大的差 距。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力争达 20%,其具体措施有:①加快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 林建设:②建方南方九省市速生林用材基地:⑨抓紧平原农田绿化和防护林建设:④营造薪炭林和发展经 济林;⑤疏林地和灌木林封山育林和抚育改造再生林;⑥合理采伐并及时更新;⑦提高综合利用率;⑧重 视森林防火和病虫防治。

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测试(一)

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单元测试(一)

1.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2.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影响是( )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A.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B.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C.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D.人口增长,使人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3.在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中,我国排在( )A.第2 位B.第5 位C.第8 位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D.第10 位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5. 1998 年9 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 含量大量增加C.大气中的CO2 含量增多B.环境污染,海区富营养化D.水中O2 过多6.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用于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 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直接使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7.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 A.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8.下列行为属于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 C.雨季回灌地下水B.建立垃圾发电站D.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土地资源9.下图表示两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0.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 O 1.0 2.0 3.0 人口出生率(%) 不正确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 2032 年前后,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 14.7 亿人左右1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优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人时间 ⅠA. Ⅰ 、 Ⅱ 、ⅢB. Ⅱ、 环境容量时间ⅡC. Ⅲ 、 Ⅱ 、 Ⅰ ( )人 原有 环境容量 口数 量 新的环境容量时间 ⅢD. Ⅰ 、Ⅲ 、 Ⅱ12.(改编)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专题强化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在人体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是A.CO2B.呼吸酶C.葡萄糖D.神经递质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B.内环境稳态调节只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C.兴奋的正常传导和传递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D.ATP的合成与水解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浓度、体内温度、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人体内环境中的每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D.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4.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①、①、①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指①①①构成的细胞外液B.①可以运输神经递质、气体和代谢废物等C.①回流受阻可能引起组织水肿D.①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5.图为人体细胞及内环境示意图,甲、乙和丙表示细胞或结构,A、B 和C 表示不同的细胞外液,图中箭头表示液体的移动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为毛细血管,血管中的C 包括血细胞和血浆B.丙为毛细淋巴管,B 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AC.由图可知,B 与C 中各种物质都可以双向交换D.甲若为肝脏细胞,C 流经此处后血糖浓度升高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之间趋于相等B.体温的动态平衡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作用C.大量出汗后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pH稳态的维持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共同参与7.图1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图2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6 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6 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B
考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必备 1.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 形 成 原 因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 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 人类活动中产生 烧导致大气中 CO2 大气中 SO2 和氮氧化物的 的氮氧化物和氟 的含量增多 含量增多 ①水体酸化; ②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③伤害植物的叶和芽; ④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利昂增多
3.写出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食用、药用、文学创作:________; (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________; (3)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________。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________; (2)________; (3)利用生物技术对________进行保护; (4)加强________。
误区剖析 区分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和增长速度 (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 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 增长速度比较快。
跟踪训练 1 2013· 宿迁二模 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 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 是( )
考点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必备
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是有 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 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 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 大量工农业废 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 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 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2010· 江苏· T24

2021-2023北京高考真题生物汇编:生物与环境

2021-2023北京高考真题生物汇编:生物与环境

2021-2023北京高考真题生物汇编生物与环境一、单选题1.(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所述目标的是()A.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成熟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B.向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形成内部无菌环境C.在目标个体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样方调查种群密度D.对外植体进行消毒以杜绝接种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

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A.放养多种禽畜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D.修筑混凝土护坡3.(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建立,以植物易地保护为重点开展工作。

这些工作不应包括()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B.从多地移植濒危植物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鱼腥蓝细菌分布广泛,它不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还具有固氮能力。

关于该蓝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属于自养生物B.可以进行细胞呼吸C.DNA位于细胞核中D.在物质循环中发挥作用5.(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6.(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7.(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在有或无机械助力两种情形下,从事家务劳动和日常运动时人体平均能量消耗如图。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6 遗传的分子基础-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06 遗传的分子基础-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与模拟题分类训练(学生版)

专题06 遗传的分子基础1.(2021·湖南高考真题)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B.真校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C.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D.②过程中,r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2.(2021·河北高考真题)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药物名称作用机理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放线菌素D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A.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B.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C.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3.(2021·1浙江选考)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4个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的单因子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B.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4.(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在格里菲思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5.(2021·广东高考真题)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2.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选取样方再确定调查对象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鲜艳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C.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D.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4.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5.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该种群所有生物个体的有机物总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C.个体体型的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米400只时最强烈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7.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条件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占优势B.5小时内,酵母菌经历了约1个细胞周期C.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原来的200倍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8.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C.非生物因素D.物质循环9.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

—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不会再有变化10.有研究表明,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

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有误的是()A.食叶甲虫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B.食叶甲虫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不应位于最底层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最高,把能量较多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与C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 A→B→C→E、捕食和竞争B.A→E→C、捕食和竞争C.A→D、竞争D.A→B→E、竞争和捕食12.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13.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14.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1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6.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7.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C所处的营养级C.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和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1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主要是因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B.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19.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经X射线诱导,产生高产品种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20.(2010·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21.(7分)(2010·福建卷,26Ⅱ)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日期6-1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月-日)棉蚜数量0.42 4.79 41.58 261.73 1 181.94 1 976.96 2 175.63 2 171.46 2 173.23(只/株)(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22.(12分)Ⅰ.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

图a和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及30 μ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比较a、b两图,还能得出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

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ⅠⅡⅢGP和NP GP=55.6×102NP=1.3×102GP=176×103NP=6×103GP=59.3×106NP=49.5×106NP/GP 0.02 0.03 0.85R 54.3×102170×1038.8×106未利用-62.8% 99.7%(1)Ⅱ所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__,其呼吸产生的能量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1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和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公敌。

而恐怖主义、金融危机不过是人类的手足之癣,全球气候变暖才是人类的心腹大患,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头等大事。

(1)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而导致这一气体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类大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使得吸收这一气体的植物大为减少。

(2)如图是与该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请回答:①写出图中含有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__。

若生产者有5 000 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