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性”及其在艺术中的表达——别林斯基的文学观

合集下载

浅析别林斯基的《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

浅析别林斯基的《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

浅析别林斯基的《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作者:杨海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别林斯基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

1853年发表了《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它是别林斯基的早期作品。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可以更好把握别林斯基当时的创作观。

关键词:文学评论;美学思想;创作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53-01别林斯基认为“最高的现实是真实”。

必须指出的是,在别林斯基看来,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概念”,不是哲学意义上抽象的“概念”,而是“肉身化了”的“具体概念”:“一部艺术作品是具体思想在具体形式中的有机的表现。

只有具体概念才能够体现在具体的、艺术性的形式中。

所谓“具体概念”,就是体现在具体艺术形式中的概念,或者说是体现了普遍事物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

在这里,概念和具体的形象完全是水乳交融的。

即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所以文中提及到“要十足真实和正确地把现实再现出来”后面又说到作品需要创造而不是制造,制造即内容虚构,一切按或然性的安排。

而是应该去创造对象。

这里创造对象体现了主体下意识的行为,这里要去除或然性。

而真实再现现实又体现了客观性,是否有矛盾呢?实际不然,再现现实就是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的具体概念意义,即普遍性,而创造对象就是具体个别的现象。

别林斯基的这一思想是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认为艺术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理想的表现,为要表现理想,必须“清洗”现实的偶然性因素,以适合表现理想的要求,也就是“还原”,这是典型的艺术表现理想的唯心主义观点。

黑格尔认为“清洗”现实为了表现主体心灵(理念);别林斯基则认为“清洗”现实为了再现现实,赋予现实以典雅优美的形式。

别林斯基的“清洗”说显然是对黑格尔“清洗”说的某种纠正,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一、果戈理创作的显著特征1.生活真实性。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维萨里昂.格里哥利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生于贫穷的军医家庭,童年在偏远小城谦巴度过,自幼酷爱历史、地理和文学。

1829年他以官费生资格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但1832年即因写作有强烈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被学校开除。

这之后,他便投身文学界,为《望远镜》等许多报刊撰稿,并先后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主持《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文学批评栏及《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团结进步力量,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他也不断遭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迫害,以致终身贫病,年仅37岁便不幸病逝。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曾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

30年代他受谢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曾从" 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的黑格尔命题出发,错误地认为世界是" 绝对观念" 的体现,专制制度既是现实的,便也是合理的。

40年代以后,在逐渐兴起的俄国农民解放运动和德国唯物哲学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很快转而认定思维只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专制农奴制是世上现有制度中最反动落后的存在,而且不可能通过和平改良道路来改造它,只有民主革命运动才能导向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

不过,在人类历史的看法上他还没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故有时仍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启蒙教育,在分析社会现象和文艺问题时也往往具有抽象的人性论观点。

别林斯基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以文艺批评活动来反对沙皇农奴制度。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尽管也曾一度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无目的性,但很快便转变成具有深厚历史感和鲜明针对性的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

在《艺术的观念》(1841)、《诗的分类和分科》(1841)、《关于批评的讲话》(1842)及若干文学批评论文中,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断言:" 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 ," 生活永远高于艺术" ," 剥夺艺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权利" 就是" 使艺术失掉它的活力和思想" ;同时也阐述了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提出艺术是" 寓于形象的思维" 的著名论断,断言文学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认为" 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 ,要求人物塑造"既表现一整个特殊范畴的人,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主张" 内容与形式的生动的有机结合" 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内在统一。

艺术“再现”与“表现”辩——兼评“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论

艺术“再现”与“表现”辩——兼评“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论

艺术“再现”与“表现”辩———兼评“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论潘利锋(广东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526100)摘要:文学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关系。

对复杂的认知,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为“再现说”和“表现说”。

“再现说”侧重从客体和社会学角度研究文艺的本质,强调文艺是生活的“反映”;“表现说”则重在深入作家的心灵而分析其情感,主张自然而然地复制现实,即不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以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意。

关键词:“表现说”;艺术摹仿;古代文论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9)10-0026-04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9年10月Oct.2019[收稿日期]2019-05-20[作者简介]潘利锋(1956-),男,贵州威宁人,广东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再现”与“表现”各自站在主客体立场和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文学艺术的性质。

“摹仿生活”还是“表现”生活?一直以来反复出现在东西方哲学和文学艺术理论的之质疑之中。

十分有趣的是;中国古典时期的文学艺术非常喜欢“表现”生活,表现作家中国的创作心灵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表现”无处不在。

反而西方的文学艺术确强调“艺术摹仿自然”,机械地复制“再现”现实。

今天的东西方文学艺术不仅强调创作“来源”于生活而更加追求创作的“精神独立”。

文学艺术创作唯其这样,才能有“独异”和“独创”。

一方面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一方面要表现作家的认识自然自我的真情。

一“表现”与“再现”是审理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的两大基本理论。

一般而言,西方早期文论中,“再现说”居统治地位,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表现说”则如飓风般席卷了西方文坛,“再现说”呈无立锥之地的态势。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我国恰好相左。

中国古典文学时期,“表现”说占居了整个诗界,“表现”无处不在,无诗不有。

然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表现说”几乎成了妖魔,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被“再现说”打得无立身之地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时间: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也早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成就;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等理论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反映社会时代,描绘生活风俗,再现社会历史。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侧重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等作家侧重表现外部社会形态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前期:19世纪30-60年代,中心在法国(发源地)、英国;后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

法国现实主义:(一)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时代的依恋。

奠基人:司汤达、巴尔扎克。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在其理论著作中,将诗歌(文学)分为戏剧诗、史诗和抒情诗三类,并以戏剧诗为主。

他认为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在别林斯基的分类中,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与悲剧的观念结合着的是阴森可怕的事件和不幸结局的观念。

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其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

此外,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还有特别的一类,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这就是正剧。

在戏剧诗、史诗和抒情诗三者之中,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所以悲剧包含着戏剧诗的全部实质,包括着它的一切因素,因而喜剧的因素也有充分根据容纳在内。

悲剧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本体力量,喜剧却离开了这种力量,因此悲剧富有诗意,而喜剧则是诗的死亡。

此外,别林斯基还提出,任何民族的诗歌,开始时总是和生活协调,但和现实性冲突的。

因为在任何一个幼年的民族中,生活常常是和现实性敌对的。

而在有关“理想的诗歌”的论述中,别林斯基将“现实”(生活)和“真实性”对立,认为“真实性”就是生活的真实。

他提出古代人对世间的一切了解的不多,生活对于他们是高度朴素和自然的,所以生活的真实他们无从了解,因而诗歌多是理想的诗歌,此时的艺术与现实生活是和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别林斯基的相关著作。

车尔尼雪夫斯基:定义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定义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定义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继承别林斯基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作家。

《别林斯基画传》他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坚持“尊重现实生活,不信先验假设”,在美学上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

费尔巴哈画像他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对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有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在美学上的最大功绩是提出了关于美的三大命题:一是美是生活;二是“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三是“任何对象,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的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图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观点是现实本身原已有美,美仿佛单纯的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艺术对现实的关系只是摹本对蓝本的关系,因此艺术所再现的不但不能多于现实,而且远低于现实。

正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尽量缩小创造想象的作用以及艺术典型化的作用。

他曾经说过:“只有在现实中感到太无聊的时候,妄诞无稽的幻想才支配着我们”。

显然,他把幻想、想象,理想和热情等因素,都看作是浪漫主义的病态。

这种抬高现实,贬低艺术想象的论点,可以说是为了现实主义而反对浪漫主义。

艺术想象与梦境但是,在他的小说《怎么办》里,特别在“第四梦”里,他就描绘了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物,充分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幻想,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不是如他原来所想的那样绝对对立,因为理想和现实也不是绝对对立的。

《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典型的创造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诗人在“创造”性格时,在他的想象面前,通常总是浮现出一个真实人物的形象,他有时是有意识地,有时是无意识地在他的典型人物身上“再现”这个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这种典型观在实质上有否定典型化的一方面。

既然“人能够在现实中找到真正的典型人物”,那么这种典型人物就可以不加改变地从现实中搬到艺术作品中去,其结果只会是现实形象的苍白反映与不明确的暗示。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第四节文学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章学诚:《文史通义》“《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8.3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

8.3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

文本分析库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1.知识点:文学典型2.知识点讲解:别林斯基认为想象的价值还突出表现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这就是艺术典型的塑造。

他认为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典型性,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3.实体内容:……我们回过来再回到第十一期。

紧接在我们所列举的几篇文章之后,在第十一期上发表了从小俄罗斯方言译成俄文(并且出色地改作过)的格利茨卡·亚斯诺伐宁柯的中篇小说《马鲁夏》。

我们无法形容读后所得到的快感。

公众的普遍的喜悦,所有杂志的一致的赞美,完全证实了这篇奇妙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印象。

可是,必须对一切事物作出真正的评价,关于对象的评判必须从被评判的对象本身得出,却不应该给它加上评判者的个人趣味和主观性。

纵然对作品的真正优点的赞美只是稍稍过了点份,也不会抬高作品,却只会贬低它,—般说来,当喜悦过去之后,过甚其辞的赞美往往会引起同样(或者更加)不公平的、不应得的谴责。

老实说,我们认为《马鲁夏》不是一部艺术性的作品,而只是一部诗情的作品,我们把“诗情的”这个字眼理解作一切被灵魂所浸透、被感情所温暖的东西。

纳乌姆、马鲁夏、瓦西尔——这都是些什么人物?——这些是模范的小俄罗斯人物的典型,人民的民族生活的花朵。

什么叫做作品中的典型?——一个人,同时又是许多人,一个人物,同时又是许多人物,也就是税,把一个人描写成这样,使他在自身中包括着表达同—概念的许多人,整类的人。

试举一个例来说明我们的意见。

奥赛罗是什么?——是一个精神伟大、但却带有情欲的人,这些情欲没有被教养所约制,没有被思想鼓舞到成为感情的程度,因此,是一个仅仅怀疑妻子不贞而扼死她的嫉妒的人。

奥赛罗是一个典型,是这些嫉妒的人的整个范畴、整个类、整个部分的代表。

奥赛罗们无论何时都曾经有过,而且现在也还会有,不过以别种形式出现罢了:现在的奥赛罗们不会扼死妻子或情妇,却更可能是自缢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收稿日期:2007-05-04作者简介:封秋昌(1940-),男,河北衡水人,河北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原主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1 -✧文学研究✧“现实性”及其在艺术中的表达——别林斯基的文学观封秋昌(河北省作家协会 理论研究室,河北 石家庄 050021)摘 要:别林斯基将“现实”区分为现实性和幻影性;将生活区分为内在生活和社会生活。

艺术作品所要表现的应当是“现实性”和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

但是,内在生活不能脱离外在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要有对人类和祖国的爱及责任感。

“现实性”和生活在艺术中的表达,必须要使“普遍事物特殊化”,其特殊化的条件是:民族性、独创性、典型性、锁闭性。

关键词:别林斯基;现实性;普遍事物;特殊化;典型性;民族性;锁闭性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001-04别林斯基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家。

他那充满智慧和理论洞察力的批评,对当时的俄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别林斯基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其文学观建立在认识论和反映论的基础上,他特别重视和强调现实、理性、典型之于文学的重要性,强调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观与客观的辨证关系。

显然,别林斯基的文学观,与后现代主义反理性、反传统的文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别林斯基的文学观是否过时了呢?我的回答是:既过时,也不过时。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面临着自己需要回答和解决的一些新的问题。

19世纪是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但到了20世纪,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潜意识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世界和人自身的复杂性,并由此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说,别林斯基的文学观似乎是过时了。

然而,人类认识到非理性的存在并不等于理性的不存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不是别的,恰恰就是因为人具有——理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放纵的是欲望,失去的又恰恰是应有的理性。

反映在当今的文学上,就产生了所谓“躲避崇高”和由此而带来的低俗、媚俗、恶俗化的倾向,而缺乏应有的精神高度;一些所谓现实主义的作品,常常是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滑行,对现实的无奈认同多于理性的审视和洞察。

从这个角度看,别林斯基的文学观并没有过时,特别是他对于“现实”、“生活”以及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得到表达的论述,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作家。

一、关于“现实”和“生活”要理解别林斯基的文学观,就必须弄清他是怎样看待文学与现实、与生活的关系的。

别林斯基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来思维。

”[1]既然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观察”,那么,真理存在于何处?我们到哪里去进行这种“直感观察”呢?别林斯基的回答是:到现实和生活中去。

他说:“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因此,它的任务不是矫正生活,也不是修饰生活,而是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表现出来。

”[2]接着,他把莎士比亚和法国的“热狂文学”进行了比较,他批评热狂文学往往割裂现实,择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仅仅喜欢津津有味地描写通奸、乱伦、弑父、杀子这些丑恶的图画。

莎士比亚的作品虽然也有热狂文学死抱住不放的那些生活图画,但这些东西却没有损害美学感觉。

为什么呢?因为莎士比亚在描写这些东西的同时,也描写了相反的东西,他不想“发挥”什么和“证明”什么,“而是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描写出来”[3]。

在这里,别林斯基反复强调的“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描写出来”,其中所谓的“实际”,指的就是“现实”。

那么,什么是他所说的“现实”呢?首先,他把“现实”区分为两类:“现实这个字眼意味着一切——可见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事实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

认识中的理性和现象中的理性——总之,显露在自己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2 -面前的精神,是现实性;另一方面,一切局部的、偶然的、非理性的东西,作为现实的反面,作为它的否定,作为若有,而不是实有,都是幻影性。

一个人吃、喝、穿——这是幻影世界,因为他的精神一点也不参加在里面;一个人感觉、思索,并且认识自己的机体,是精神的容器,是普遍、无限事物的有限的一部分——这是现实性的世界。

”[4](P103)在别林斯基区分出的两类“现实”中,一类是“可见的世界”;一类是“精神的世界”。

前者是“事实的世界”,后者是“概念的世界”,即理性的世界。

他认为只有理性的或者概念的世界才具有“现实性”,而“事实的世界”,只是“幻影”。

因此,“现实”不等于“现实性”;“现实”包含着“幻影”,而“现实性”则体现在反映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概念”之中。

“可见的世界”或者“事实的世界”之所以是“幻影”,因为它属于现象,而任何现象都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意味着易失和短暂,故而不具有永恒性,所以是幻影性。

别林斯基认为“最高的现实是真实”[4](P97),而只有体现为概念、理性、精神的现实性,才是他所说的最高的“现实”;没有“现实性”,就没有“真实性”。

这样看来,幻影性是不具有真实性的;因其不真实,所以是幻影。

在别林斯基的文学观中,“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术语。

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从统一的普遍概念产生的,一部艺术作品只有有了统一的普遍概念,才能有艺术形式,才能有内部和外部的统一。

”那么,什么是“概念”呢?别林斯基说:“概念便是普遍事物。

”[5](P112)必须指出的是,在别林斯基看来,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概念”,不是哲学意义上抽象的“概念”,而是“肉身化了”的“具体概念”:“一部艺术作品是具体思想在具体形式中的有机的表现。

具体概念,是一种丰满的、囊括一切方面的、完全与自己相等的、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的和绝对的概念,——只有具体概念才能够体现在具体的、艺术性的形式中。

”[4](P16)因此,所谓“具体概念”,就是体现在具体艺术形式中的概念,或者说是体现了普遍事物的具体的、个别的现象。

在这里,概念和具体的形象完全是水乳交融的。

其次,别林斯基的现实观,强调的是精神性的存在。

用他的话说,这种存在应当“既是自在物,又是自为物”[4](P104)。

比如,一根木头存在着,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是“自在物”;而“自为物”,则是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

自为的存在是精神性的存在,是现实性;自在的存在属于“事实的世界”,是幻影性;而“现实性的或者理性的现实,这是生活的肯定,以及幻影性的现实,这是生活的否定”[4](P106)。

这就涉及到了对于“生活”的理解。

别林斯基认为:“生活并不等于是这么许多年吃吃喝喝,为官衔和金钱奔波劳碌,空闲下来时拍苍蝇,打呵欠,玩纸牌……生活就是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

我们的感觉和思想所包含的内容越是丰富,我们饱受的苦难和享受快乐的能力越是强大和深刻,我们就生活得越多。

”[2](P452)又说:“是的,用精神来理解一切,用感情来拥抱一切,凌驾于一切之上,而不专门屈服于任何东西——这便是生活!”[2](P454)显然,别林斯基所说的“生活”,指的是“人”的生活,因为只有人才能“用精神来理解一切”,而动物只能靠本能来生活;山川、河流、草木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自为物”。

人的存在,既是个体性的存在,又是社会性的存在。

根据别林斯基的论述,宇宙在其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进程中,到人的出现,从此才进入了“精神的王国”而结束了“大自然的王国”。

于是,“精神在人身上发现了它自己。

人是肉身化的理性,有思考的生物——这个称号使他区别于其他生物”[5](P102)。

既然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就使他具有了双重属性,即动物性和人性;他既生活在理性即精神世界,也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由此,别林斯基把人的生活分为“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两个方面。

前者是内在的精神性生活,后者是外在的社会生活。

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并不是封闭的,不能将社会生活排除在外,这就是要有对祖国、社会、人类的热爱;人可以不爱自己的亲人(坏人),但却不能不爱自己的祖国。

不过,这种对于祖国的爱,不应该是偏狭的,而“应该从对人类的爱出发,正像局部从普遍出发一样。

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意味着:热诚希望祖国实现人类的理想,并且尽力促其实现”[2](P455)。

再次,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别林斯基一方面强调文学要再现现实,忠实于现实,要“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描写出来”;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诗歌(指广义的文学艺术作品—封注)不记叙、不抄袭对象,而是创造对象。

”[5](P92)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在别林斯基看来并不矛盾。

所谓“忠实于现实”和“按照实际的样子把生活描写出来”,是要求作家对生活和现实要从整体上进行认识、把握、表现,而不能让“整体被漫长的插曲吞没,崇高的诗意的美跟怪异的形象以及偶然性混杂在一起”[5](P201)。

这就是说:第一,要保持生活的整体性,不能割裂生活和现实,抓其一点而不及其余;第二,要排除一切偶然性即幻影性的东西。

所谓诗人“创造对象”,是指诗人笔下的形象的独特性、个别性、鲜见性,但在特殊性中,又被某种概念所浸染,所渗透;这一对象或形象,不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和抄写,而是出于诗人的想象和创造,在它被创造出来之前,甚至连诗人自己也不曾见到过它。

所以,所谓忠实于“现实”和“生活”,强调的是“普遍性”,而所谓“创造”,强调的则是概念的具体化和特殊性。

而这二者,在别林斯基的艺术观中,正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关于“普遍事物特殊化”的条件别林斯基认为,创作的过程,就是将普遍事物特殊化的封秋昌:“现实性”及其在艺术中的表达- 3 -过程。

“艺术的描绘对象,是我们跟读者们说明的那种意义上的普遍事物。

可是,在艺术中,……普遍事物若要不始终是抽象概念,就必须特殊化起来,成为单独的、有机的现象。

因此,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某种单独的、特殊的东西,但却渗透着普遍内容——概念。

”[5](P200)他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中,具体探讨了作家的创作过程,认为“普遍事物的特殊化”,一般要经过“三步”:第一步是艺术家对概念的感知和引发阶段;第二步是“概念”在艺术家心灵中逐渐成长、显现的形象化阶段;第三步是进行具体书写的艺术表现阶段。

这“三步”就是“概念”从不可见到可见、从模糊到清晰、从“藏在艺术家的灵魂里面”到走向观众和读者的过程。

由此看来,别林斯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由“概念”引发的,所谓“普遍事物的特殊化”,也就是“概念”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