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城年俗的调查报告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与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包括节日习俗、传统婚嫁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二、调研结果1. 节日习俗山西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例如,中秋节时,山西人民喜欢赏月、吃月饼、拜月等,形成了独特的中秋文化。
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
春节是山西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守夜、贴春联、祭祖、放鞭炮等。
2. 传统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在婚礼前,新娘会经历传统的嫁妆仪式,然后进行婚车游街展示仪式。
在婚礼现场,新娘会参与踩高跷、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山西的婚礼上还有独特的喜糖、红爵杯、飞羽扇等传统仪式。
3. 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有刀削面、炊饼、过烧肉等。
除此之外,山西的美食还有猪肉酱拌面、豆腐脑、小馍等。
在节日和婚宴上,山西人还会食用一些独特的菜肴,如掌柜的狮子头、继续淇奥酥饼等。
三、调研分析与总结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山西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被遗忘,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民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俗习惯,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保护。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民俗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民风民俗的宣传和传承。
2. 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可以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山西地区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可以打造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村落、文化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山西的传统文化。
晋城民俗调研报告

晋城民俗调研报告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晋城市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方面进行调研,并撰写1000字的报告。
晋城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婚俗是晋城市的一大特色。
晋城市的婚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如,新娘在结婚当天会身穿漂亮的红色嫁衣,佩戴红纱帽和挂饰,非常喜庆。
还有“临门一脚”、“喜字挂门”等习俗都是婚礼中常见的环节。
此外,在传统的婚礼中,晋城市还有以舞狮表演和踩高跷等特色活动为主的婚酒。
晋城市的节日庆典也是非常丰富多彩。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晋城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在春节期间,晋城市人会贴春联、过年夜等。
此外,清明节是晋城市的又一重要节日,人们通常会祭拜先祖、扫墓、踏青等活动来纪念逝去的亲人。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亲情和友情,还能够体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
晋城市还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
例如,晋城市有着悠久的舞龙舞狮传统。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以驱邪纳福。
此外,晋城市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例如,汾城县的凤凰刺绣、阳城石雕、沁水纸扇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晋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促进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晋城市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婚俗、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通过调研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晋城市的传统习俗,还对晋城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借助这些民俗活动,人们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归属感。
年俗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年俗实践活动调查报告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中国,年俗是人们庆祝新年的重要方式之一。
年俗代表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祝福的愿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年俗习惯逐渐被淡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为了了解当代人们对于年俗的关注度和实践情况,本次调查展开。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我们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调查问卷,收集了大约10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包括了关于年俗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庆祝活动、食物、礼品等。
3. 调查结果3.1 年俗庆祝活动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85%)在农历新年期间会参加家庭聚会和宴会。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10%)会选择去旅行或者外出度假。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5%)表示他们会在家中度过节日。
3.2 年俗食物对于年俗食物的选择,调查发现,传统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春节期间必备的食物“年糕”是最受欢迎的(75%),其次是饺子(15%)、汤圆(5%)等。
3.3 年俗礼品在年俗中,人们习惯给亲朋好友送礼物以表达祝福和关心。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80%)会购买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在礼品的选择上,红包以其便捷和喜庆的特点成为首选(60%),其次是水果(20%)、糖果(10%)等。
3.4 年俗活动参与意愿问卷调查还了解到,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农历新年期间参与年俗活动,但是有一些人并不是很愿意或者无法参与其中。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工作(40%)和出差(30%)等。
4. 结论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年俗庆祝活动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社交性质的家庭聚会和宴会是人们庆祝新年的主要方式。
为了保持和传承年俗活动,建议加强家庭聚会和亲友间交流的推广。
- 传统食物在年俗中仍然非常重要。
餐桌上的“年糕”和饺子等食物代表着团圆和祝福。
为了传承传统,我们可以通过厨艺课程等方式推广传统年俗食物的制作。
年俗文化调研报告

年俗文化调研报告年俗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年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入人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年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年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探究年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和表现形式;3. 分析年俗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网站,了解概念和历史发展。
2. 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向大众群体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年俗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3. 实地观察:参与一些传统的年俗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
四、调研结果1. 年俗文化的定义和内涵根据文献资料调研,年俗文化是指在春节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根据传统习俗和民俗传说,开展各种庆祝活动的一种文化形式。
年俗文化包括对祖先的祭拜、对农业丰收的庆贺、对新年的祝福等,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文化精神。
2. 现代年俗文化的变化和表现形式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现代社会中的年俗文化发展出了新的表现形式。
例如,许多家庭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微信、短信等形式进行亲友间的拜年祝福;各地的年俗表演也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如舞狮、舞龙、花灯表演等。
3. 年俗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根据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年俗文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个人而言,年俗文化提供了和传统文化联系的机会,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社会而言,年俗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凝聚人心,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结论年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俗文化也正在发生变化,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
总体而言,年俗文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六、建议1. 加强年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年俗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 注重创新与发展:传统年俗文化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晋城过年习俗(一)

晋城过年习俗(一)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又称“三元”、“元日”、“元旦”。
一元始旦,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
年增岁月人增寿,孩子们长了一岁,希望是愈大了;老人们又添了一岁,距离“寿比南山不老松”越来越近,毕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何况旧岁还收获了不少幸福与欢乐呢!据《泽州府志》载:元旦,长幼夙兴焚桑,名曰‘正火’。
高牲醴米巨米女礼神祭,先拜尊长,戚里相福,饮食宴会,数日始定。
“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
这里是泛指。
指的是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不是专门指牛。
在晋城,很多人是忌讳宰牛的,因为牛是劳动人家的好助手,好朋友。
“醴”是一种甜酒,“米巨”是古代的一种油炸供品,“米女”是古代的一种环形饼。
都是敬神用的献供。
古人多植桑。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诗三百,有二十二处写到桑。
古代中国,除了沧海,便是桑田。
晋·葛洪《神仙传·王远》:“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三为桑田”,可见中国桑林遍地之日久。
阳城有“汤王桑林”祈雨的故事,晋城有程子“回望桑林”的遗迹。
说明晋城古代是桑林遍地。
此“桑”乃为干柴的代称。
人们用干柴垒成塔状,中间塞些软柴禾,早上一点就着。
上边蒙些柏叶,不但可有火星飞进,那浓浓的香味也醉人。
因为晋城煤炭丰富,也有用炭块垒正火的,外边用炭块,里边用干柴与禾秸,烧起采通红,几天几夜,院子里都是温暖如春。
初一五更,男人起床后把新衣裳穿戴整齐,差不多像《祝福》中鲁四老爷的样子。
先放一个开门炮。
然后洗手,点蜡烛,摆献供。
家堂老爷的献供是一个大枣山,三个大杂献,一盘五个点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
水供即菜供。
佛爷,仙家,灶爷,财神爷,五谷神爷,老君爷,鲁班,孔夫子,都是一盘五个点心,也有只供一个点心的,献供的多少,丰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爷献一个面蒸的猪或一只面蒸的羊,也有献一只鸡以为牺的。
门神献一只刺猬。
龙王爷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龙神是碾,都是献一个枣花。
晋城的过年习俗作文

晋城的过年习俗作文《晋城的过年习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到腊月初八,晋城就开始有浓浓的年味儿啦!嘿,咱晋城过年的习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有意思呢!腊八这天,妈妈一定会熬上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各种豆子、米呀,煮得软软糯糯的。
我每次都能喝好几大碗,喝完浑身都热乎乎的。
这腊八粥啊,就像是过年的开场曲,告诉我们:嘿,快过年喽!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啦!这一天,爷爷会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好多好吃的,说是要送灶王爷上天,让他到玉皇大帝那儿多说好话。
我就好奇地问爷爷:“灶王爷真的会吃这些东西吗?”爷爷笑着说:“傻孩子,这就是个传统呀!”接下来的日子,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啦!扫房子、买年货、蒸花馍,那叫一个热闹。
我最喜欢看妈妈蒸花馍啦!她那双灵巧的手能把面团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小兔子、小老虎,还有漂亮的花朵。
我总是忍不住问妈妈:“妈妈,你怎么这么厉害呀?”妈妈就会笑着说:“这都是我小时候学的呀,等你长大了也会。
”到了年三十,这可是最热闹的一天!一大早,爸爸就会带着我贴春联、挂灯笼。
看着红红的春联贴上家门,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那场面可温馨了。
一道道美味的菜肴端上来,我都不知道先吃哪个好。
爷爷还会给我发红包,我开心地直说:“谢谢爷爷!”吃过年夜饭,就该放鞭炮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就好像在告诉全世界:新年到啦!我和小伙伴们也兴奋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放着各种烟花,那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可真美呀!大年初一,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上新衣服,跟着爸爸妈妈去拜年。
见到长辈们,我就会说上一句:“新年好!”长辈们就会给我发红包,还会夸我有礼貌。
哎呀,这一天下来,我的口袋都装满了红包呢!晋城的过年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呢,比如正月十五闹元宵、逛庙会。
这过年的日子呀,就像一个欢乐的大派对,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
我真喜欢晋城的过年习俗,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呀!难道你不觉得这些习俗特别有意思吗?。
晋城文化调研报告

晋城文化调研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晋城市文化调研的详细分析,探讨了晋城市的文化特点、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晋城市在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着人才流失、文化消费不足等困境,需要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融合和传承,遵循市场需求导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晋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包括完善文化政策法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文化服务体系等。
【关键词】晋城市、文化调研、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正文】一、引言晋城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因此,深入了解晋城市的文化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晋城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调研概述通过对晋城市文化调研的实地访查和数据收集,我们了解到晋城市的文化特点、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晋城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例如晋剧、晋绣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晋城市的独特标识。
同时,晋城市也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和企业。
然而,晋城市在人才流失、文化消费不足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三、文化发展现状1. 传统文化保护:晋城市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2. 文化创新:晋城市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鼓励创新创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 文化产业发展:晋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文化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
4. 文化消费:晋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程度有限。
5. 城市形象塑造:晋城市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存在问题分析1. 人才流失问题:晋城市在文化领域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从业人员。
年俗文化调研报告合集3篇

年俗文化调研报告合集3篇年俗文化调研报告(3篇)年俗文化调研报告篇1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形成聚落,春秋时期为肥子国地,战国时期属赵、秦为巨鹿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20__年)始建县,元升为永安州,旋复为县。
历经20__多年风雨,造就了灿烂的文明历史。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座冀中平原上的新兴城市,既传承着古老文明,又焕发着年轻城市蓬勃的青春活力,我们不仅有发达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1、历史文化资源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
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
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20__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20__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
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晋城年俗的调查报告
宋梦浩、宁帅、赵桂锐关于年俗的调查报告
前言:传统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节日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忘,节日越来越没有节日的气氛,越来越冷清,拯救传统节日的习俗刻不容缓。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过年,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已祭祀祖神、祈求年丰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在晋城,过了腊月初八即可以叫过年,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为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喝腊八粥来庆祝腊八节,晋城地区的腊八粥用当年收获的粮食和瓜果熬成,一般为甜的,主要食物有大米、小米、绿豆、黑豆、红枣、豇豆等。
对于过了腊八节即是过年,晋城还流行着一首名瑶。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锅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殷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浪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所以当新春到来之际,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的迎接这个日子。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
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年前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瓜子花生、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走亲戚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穿。
一、贴春联,供奉老爷
也叫贴门头,就是指大年三十中午吃完饭的时候在大门的左右两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今年我家的春联和门头都是我贴的。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就是福到了的意思,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当然了,不只是大门前要贴春联,厨房门前、客厅门前等还需要贴门(没有向大门一样贴的那么完整,只需要贴横批即可)。
供奉老爷,大年三十下午,每家每户将自己蒸的馒头,煮的油花,还有苹果等水果,香炉摆在桌子上以供奉太上老君爷,财神爷,天地爷,灶王爷,用来保佑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平平安安,财源滚滚。
二、吃年夜饭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子人都会聚在一起好好的吃年夜饭。
当然了,年夜饭都是一家子人一起做的,这样吃起来才有家的味道嘛,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那些在外打工或者上学的人是时候回家和家人团聚了,一家人
坐在一起幸福的吃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架年火,放鞭炮、烟花爆竹
大年三十下午孩子们去拣点柴火,松柏的枝条,玉米棒等放到院子正中央摆放到一起,等到晚上十二点新旧年交替之时点着,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过大年以及未来的一年红红火火。
架年火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四、发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是新年里孩子们向长辈们领取红包的一种方式。
发红包也叫发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长辈当众用红纸包裹起来分发给晚辈,也
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
枕头底下,晚辈得到压岁钱表示可以平平安安度
过新的一年。
五、走亲戚
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都在自己家里度过,头一天不出门。
过了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初三的时候都要出去走亲访友,大年初二一般是回娘家,大年初三一般去看望姑姑姨姨等,当然去看望的时候手不能空着,一般都会带点儿礼品以表示尊敬和过年走亲戚的气氛。
做完这个调查,我发现有很多过年的传统习俗已经被大家遗忘,一些老人甚至都不太清楚,这还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传统的节日,其他不太隆重的节日估计
八成早就被人们遗忘,所以传统节日及其习俗面临着极大的危机,通过此次调查我也对过年的传统习俗了解了许多,认识到许多好的传统还是应该被人们所保留下来的,但是也有许多不好的传统应该被适当限制,例如限制放很多的鞭炮、烟花爆竹,毕竟现在的空气污染很严重,大家应该在过年开心的同时不要忘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过一个既有传统年味又对环境保护有利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