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调研报告天津民俗

调研报告:天津民俗一、引言天津,位于中国华北,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天津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天津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俗传统、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了解和介绍天津独特的民俗风情。
二、传统节日天津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节日:2.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天津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天津会有各种庆祝活动,如花市、庙会、舞狮等。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并在午夜时分放鞭炮,以驱赶霉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2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天津人民热烈庆祝的节日之一。
在元宵节晚上,天津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灯笼展览活动,人们会带着灯笼到公园中赏月、猜灯谜,同时还有热闹的龙舞和舞狮表演。
2.3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天津也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天津的龙舟比赛非常有名,人们会组织队伍划龙舟,竞赛的同时还会有鞭炮、舞狮等表演活动。
三、传统习俗除了节日庆祝活动,天津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3.1剪纸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也是天津的民俗传统之一。
天津的剪纸工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常常被用于装饰窗户、墙壁和礼品包装。
3.2豆腐豆腐是天津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
天津豆腐以其鲜嫩可口、口感细腻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传统饮食中,天津人常常用豆腐来做汤、炒、煎等各种菜品。
3.3天津鼓书天津鼓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是天津地区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天津的节日和庆典中,人们会通过演奏鼓书来表达喜庆和祝福。
四、传统工艺天津的传统工艺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代表作品。
4.1刺绣刺绣是天津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之一。
天津刺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细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4.2糖画糖画是天津传统的手工艺品,以糖为原料制成各种立体造型的艺术品。
糖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作为糖果食用。
4.3泥塑泥塑是天津传统的民间工艺之一,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民风民俗调查报告篇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
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调查地点:某某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调查人:某某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某某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
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
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
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
《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
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
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
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
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
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
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
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
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
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
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岷县风俗调查报告

岷县风俗调查报告岷县风俗调查报告岷县,位于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岷县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文化。
本文将对岷县的风俗进行调查,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索。
一、岷县的传统节日岷县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岷县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在春节期间,岷县的街道上张灯结彩,人们穿着盛装,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此外,岷县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二、岷县的婚俗岷县的婚俗是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岷县,婚礼通常由三个环节组成:纳彩、婚礼和迎亲。
纳彩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礼品,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意。
婚礼是指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包括拜堂、交换戒指、敬茶等环节。
迎亲是指新娘离开娘家,到新郎家中开始新的生活。
岷县的婚俗注重家庭的团结和亲情的传承,体现了传统的家族价值观念。
三、岷县的民间艺术岷县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川剧、川曲、川绣等。
川剧是岷县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川剧的表演通常伴随着精妙的舞蹈和精彩的武打动作,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川曲是岷县的传统音乐形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川绣是岷县的传统刺绣艺术,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
岷县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岷县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岷县的民俗活动岷县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花会”。
每年春天,岷县都会举办盛大的“花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花会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参加花车巡游、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
此外,岷县还有农民画、剪纸、民间舞蹈等民俗活动,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种了解岷县文化的途径。
五、岷县的饮食文化岷县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川菜为主。
兰考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兰考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兰考县是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一个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经过对兰考县的调查研究,以下是我对兰考民俗文化的详细报告。
兰考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节日、婚俗、丧葬、饮食等方面。
首先是节日方面。
兰考县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节日,最有代表性的是兰考灯会。
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九日举行的兰考灯会,是兰考县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届时,民众会点亮各类灯笼,在大街小巷中欢乐游玩。
此外,兰考还有清明节祭扫、中秋节赏月等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兰考人民的深厚民族情感。
其次是婚俗方面。
兰考的婚俗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兰考,婚礼通常由五车队组成,分别是迎亲队、婚礼队、送亲队、号手队和笔影队。
新娘和新娘娘家族头顶着彩灯和红盖,坐在大红妆花车上,随着队伍的行进,喜庆的音乐和锣鼓声不绝于耳。
婚礼当天,还有一系列的仪式,如敬茶、拜堂、闹洞房等。
这些婚俗传统不仅展现了兰考人民的婚姻观念,还反映了社会家庭结构以及亲情的重要性。
再次是丧葬方面。
兰考县的丧葬文化同样独具风情。
在兰考,丧葬仪式通常分为丧家、送葬和回家三个环节。
丧家是指丧家居住的地方,人们会在这个地方筹备丧葬所需的物品,如纸钱、纸黄金、香烛等。
送葬是指将逝者送往墓地的过程,全体亲友排成队伍,白布覆盖棺材并搭建临时轿子,前往墓地,期间还会举行一些仪式和祭奠活动。
回家是指丧葬结束后,亲友回家的过程,一般会在丧家安排宴席来感谢前来吊唁的亲友。
这些丧葬仪式凝聚了人们的哀思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兰考人对亲情的尊重和思考。
最后是饮食方面。
兰考的饮食文化主要以传统河南菜为主,如开封菜系、兰考烩面、小炒肉等。
开封菜系以原料精细、做工精湛而闻名。
兰考烩面是兰考的特色面食,以面糊为主料,配以豆腐、蒜苗、大葱等蔬菜,制作工艺繁琐,味道独特,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此外,兰考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香油炸麻食、兰考肉夹馍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兰考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9篇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9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
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关键词: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家乡简介: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
辖内有四个镇六个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清镇市气候温和湿润,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之地”。
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东风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家乡的民俗文化我的家乡清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
据史记载:清镇县地,古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
下面,我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方面浅谈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镇风味小吃(1)刘姨妈黄粑刘姨妈黄粑是清镇市的著名商标,也是上百年的历史的著名小吃,黄粑又名黄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
从20__年开始,刘姨妈食品厂对传统产品进行了创新改进,在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现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
三国时期,贵州被称作夜郎。
据说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征战孟获,在夜郎国与黔国洞主作战。
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
诸葛亮一听,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
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
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命火头军士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
家乡年俗调查报告1000字

家乡年俗调查报告1000字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家乡的年俗习俗,传统风俗以及相关活动,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1. 采访:通过走访家乡的老人、村民和相关文化传承人,了解他们对年俗的认识和传承情况。
2. 调查问卷:设计问卷,通过发放给家乡居民进行调查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1. 年俗习俗在我家乡,过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年货,打扫房屋,贴门神,并在除夕夜整家人团聚共享年夜饭。
在大年初一,人们会拜年,给长辈拜年并送上红包,还会举行舞龙舞狮、打麻将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2. 传统风俗在我家乡,除了过年的习俗外,还有一些传统的风俗活动。
例如,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并在坟前祭拜。
在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举行划龙舟比赛,还会挂艾叶和菖蒲叶,以驱邪和祈福。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举行各种传统的游戏活动,如猜灯谜等。
3. 相关活动除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外,我家乡还有一些特色的年俗活动。
例如,在元宵节,人们会举行灯笼展览,观赏花灯,并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在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人们会举行盂兰盆会,为亡灵超度,还会放河灯、烧纸钱,以示孝心。
四、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家乡的年俗习俗丰富多样,传承有序。
人们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愿意将这些年俗习俗传给后代。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年俗习俗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年俗的宣传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五、建议和措施1. 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家乡的年俗习俗,增加人们的参与度和传承意识。
2. 组织活动:定期举办年俗活动,如灯笼展览、猜灯谜比赛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传授相关知识。
3. 教育培训:开设年俗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对年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政府支持:加大对年俗传承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年俗保护和传承中。
民情风俗调查活动个人总结

民情风俗调查活动个人总结活动名称:民情风俗调查活动调查对象:本地居民、民间艺术家、文化传承者等活动时间:XX年X月XX日-XX年X月XX日调查地点:XX市一、活动背景和目的民情风俗调查活动是为了深入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该活动,我得以亲身参与了解与调查了解本地的民俗风情,深入了解本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同时,通过调查活动,也提高了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活动过程与方法1.准备工作为了使调查活动顺利进行,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了本地的风俗文化基本情况,确定了调查的重点和目标。
其次,组织了调查团队,确定了每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
最后,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地点选择和调查方法等。
2.实施调查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首先,我们走访了当地的一些传统村落,观察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习俗风情。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与居民进行了交流和访谈,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节日习俗以及文化传统。
其次,我们组织了一些民间艺术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源泉和传统技艺。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三、活动成果与收获通过民情风俗调查活动,我获取了丰富的调查数据和信息,对本地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了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例如春节、清明节等,以及一些特有的民间舞蹈和音乐表演。
通过与居民的交流,我了解到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努力。
同时,我还结识了一些民间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与他们交流切磋,使我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此外,通过参与调查活动,我提高了自己的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与居民进行访谈,我学会了如何提问和倾听,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同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我培养了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汉中陕南风情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2011214505冯婉陕南风情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
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其中的精品。
“镇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
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
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猪肘子均是腊肉中的上等菜肴。
镇巴腊肉的吃法多样,煮熟以后可直接吃,肥肉不腻,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炖着吃,汤汁更是尽显其它炖菜无法比拟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后炒着吃,色彩比鲜肉更具魅力,口感和煮的味儿又有差别。
镇巴腊肉易于保存。
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镇巴腊肉”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省镇巴县所辖行政区域。
.2.镇巴面皮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以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汉中)3. 镇巴传统民居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
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
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
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
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
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
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
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
屋顶铺瓦或茅草。
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
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
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
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
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
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
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
,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4 .背手和解手的来历陕西和四川交界处的人,走路时爱把双手反背在后头,还把上厕所叫解手:大便叫解大手,小便叫解小手。
为啥有这种习惯和叫法?提起来还有段传说故事哩。
明末清初,经过多年的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
朝廷便从湖广地方大量强迫人民往川陕迁移。
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
”且说川北地方的一大批百姓,故土难离,不愿搬迁到外地去。
官府就把他们一个个背剪双手、绳捆索绑,由官差押解,成群结队地横穿大巴山往陕西前进。
百姓们一个个忍气吞声地、三步两回头地往北行走。
他们像犯人一样,没有行动的自由。
他们要大小便了,首先要报告给差人,得到允许后,暂时把手上的绳子解一解。
大便时间长叫大解,小便时间短叫小解。
大小便完后,再照样把双手反捆上,以防逃跑。
俗话说,水火不留情。
老百姓人多,吃的又是稀汤汤菜糊糊,一路上不是这个要解手,就是那个要解手。
官差人少,平时作威作福惯了,就很不耐烦,有时绳子解得很不及时,有时就干脆不动弹。
害得百姓们常常弄脏了裤子。
百姓稍有怨言,就要遭到毒打,还有不少人被活活地折磨死了。
百姓中有个叫王刚的汉子,为人正派,性格刚强,力气又大,很得大伙的信任。
他决定要带头造反,趁夜晚集中关押睡觉时,暗地联络好了大伙,商量好了暗号和行动。
第二天,大队人马牵成线线,路过川陕两省交界处的天池梁,这是大巴山的主峰,山高林密。
中午,王刚吹了一声口哨。
大伙纷纷要求解手。
官差们骂骂咧咧地先后把不少人的手解开了。
王刚又连吹了三声口哨。
他带头飞起一脚把官差头踢下了山。
大伙就一拥上前,官差们防不胜防,寡不敌众,全被推下了万丈悬崖,喂了野兽。
人自由了,祸事也闯下了。
他们不敢回老家四川,也不愿去新地方,就在天池梁附近的老林中定居了—下来。
他们结草为庐,刀耕火种,过着山高皇帝远、自食其力的生活。
这儿的人因为在押解途中双手被捆绑得久了,就养成了走路时背剪双手的习惯。
解手的叫法也习惯成了自然。
于是,这种习俗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5. 奇特的嫁妆---腌菜汉中地区有句俗语:“嫁妆没腌菜,女儿头难抬”。
当地风俗,嫁妆中必须有腌菜。
女儿长到十七八岁,母亲就开始为女儿做“嫁妆菜”。
其品种越多,女儿显得越光彩。
这风俗,在南郑县的南海、红茶、黄官等区,尤为讲究。
“腌菜”是陕南巴山地区的特产,味淳色泽亮:凡品尝过的人,无不为其美味叫绝。
久有“开坛香十里,尝过永留味”之说。
这种菜制作精细,品种较多,像春波浪、椿芽子、茴香菜、春笋等均可制作。
因所有菜都不用切,捆把人坛,故又称“把把腌菜”。
这种菜不仅是嫁妆必备品,也是招待宾客的佳肴。
而嫁妆中最为光彩的是“腌菜酒”和“腌菜茶”。
“腌菜酒”是新婚之夜“闹房”仪式中的必备品。
桌上摆出各种腌菜,并配有酒、糖、水果等。
新郎新娘坐在一起,闹房的姑娘、小伙子围坐在一圈,边吃边喝,连唱喜歌。
吃“腌菜茶”,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早。
先将“陪嫁腌菜”摆起,再泡上浓浓的巴山茶,然后请亲友和双方亲属围桌而坐,喝茶品茶。
同时,亲友们还要挨次歌唱助兴,如:“妹子手巧好嫁妆,什锦腌菜喷喷香;老汉吃了腰不痛,小娃吃了不尿床。
妹子贤慧郎勤俭,劳动致富建家园。
”奇特的嫁妆---腌菜,也有她美妙的传说:一年秋天,春香姑娘早早地在园子里栽上青菜,好好的作务,准备给久病的婆婆贮备青菜,让婆婆一年四季有菜吃。
冬去春来,青菜叶长得绿旺旺的,叶片大张大张的;春香一片一片地扳下许多,用这样那样的办法,一次一次地试验着,如何能保护好青菜,让它不黄不腐烂?但一次一次的失败了。
一次,她发现炒熟了的青菜,因为里边有盐,能放两三天不坏。
于是,她又扳了满筐青菜,在河水里洗得干干净净,在太阳下晒个半天,然后用盐抹了,用棕树叶子捆成一把一把的,把它装在坛子里。
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她又从坛子里掏出来,嗬,一股香味儿立刻冲入鼻孔。
她再撕下一些放在嘴里一嚼,怪好吃的,挺有味儿。
她高兴地跳了起来,立即拿了告诉婆婆,婆婆一尝,也喜欢得眼睛眯成了缝儿。
第二年青菜长高了,春香把保存在坛子里的咸菜拿出来:用油炒了端给婆婆吃,婆婆高兴地连说:“孝心,孝心……真是一片孝心啊!”春香做的长咸菜成功后,一传十,十传百,乡亲们都跑来看稀罕,学手艺。
从此,做长咸菜的人越来越多了,长咸菜就成了人们最喜欢吃的长存菜。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春香的女儿丽丽长成了大姑娘。
春香在她出嫁前,特意精心地给她做了一坛长咸菜做为陪嫁品,让女儿到了婆家,要孝敬婆婆,让婆婆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青菜。
所以青菜,也叫亲菜。
打那以后,大巴山的农产人家出嫁女儿,做父母的都学春香那样,做上一坛长咸菜作陪嫁品。
这个乡俗,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6.汉中乔迁之喜俗我国城乡历来有择吉日搬迁的习惯,由于迁入新居是喜庆事,人们便互相祝贺道喜,历久成俗,称为“乔迁之喜”。
“乔迁”这个词来自诗经小雅的伐木篇;“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行于乔木”。
翻译成现代的话是:“吹起树木铮铮响,林中小鸟嘤嘤唱;小鸟本从深谷出,飞来住到大树上”。
把迁人新居叫“乔迁”,借用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比喻人们搬进高大的新屋,得以饱览宽敞的天地和明丽的风光。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心花怒放的如意快事,难怪亲友也为之高兴而祝贺。
汉中地区的乔迁贺房之俗尚存,且有新的发展。
凡新修房屋或是租房搬迁,都有贺客临门放炮道喜。
尤其新修房屋,迁居时要选吉日良辰,设酒酬宾,十分热闹。
新朋好友贺房时往往带去围鼓、丝弦坐唱助兴,同时向主人赠送对联、单条、茶点等礼品。
单条内容多是即兴编写的诗词或顺口溜,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室内,活跃喜庆气氛。
7. 汉中茶馆与茶俗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日顾客人来人往,红火的地方就算茶馆了。
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和会友的好地方,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谈买卖,讲价格,拍板成交。
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进茶馆歇息片刻,顺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
至于闲老无事者,更是茶馆的常客。
解放前后,汉中的茶馆设备很简单,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但店家招徕茶客十分殷勤,语言谦恭,态度和蔼,使人宾至如归之感。
近几年有些茶馆新设棋类、纸牌、画报、书刊、收播新闻、音乐节目,或邀请艺人说书,活跃茶客文化生活。
这类文艺茶馆增添了茶客的雅兴,是一种崭新的茶俗,很受欢迎。
在乡村,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还形成“客来先敬茶”的风尚。
宾客登门,茶水当先,为客沏泡名茶,连茶具也很讲究。
献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亲切招呼,颇有茶礼。
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群众对饮茶解渴、消食、清热、降火、益思等性能有了认识,不饮茶的也饮起来了。
茶客们又总结出这样的茶诀:姜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
菊茶可明目,烫茶伤五内。
饭后共消食,酒后茶解醉。
午茶长精神,晚茶难入睡。
空腹饮茶心发慌,隔夜剩茶伤脾胃,过量饮茶人黄瘦,淡茶慢饮增年岁。
6 .汉中宴请待客俗汉中地区人好客,待人厚道,在过生日、满月、结婚、丧葬等事上,都要设宴待客。
但又因事情不同,宴席内容也不一样。
办丧葬宴席,不仅饭菜从简,还不备酒。
他们认为,家有丧事为不幸,不宜饮酒。
办生日、过满月的宴席,虽饮酒,不行令,让老人安安静静过个生日,不让高声行令吓着婴儿。
办“迎亲宴”大不一样,不但菜多、酒多,还让宾客开怀畅饮,大有一醉方休之势。
迎亲宴很讲究。
客人入座后,先上四盘色鲜味美的凉菜,四盘干果,一盘瓜籽,表示“四时春色”和“瓜果丰登”。
这段饮酒时间拉得较长,为的是让亲朋借酒谈心。
正式开席的第一道菜必是“红肉”,不管是什么肉,怎样做法,只要带红,就有“鸿宴满堂”之意。
跟着上“全家福”,取“合家团聚”和“有福同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