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

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安徽习俗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习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安徽的习俗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独特风情。
二、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安徽人民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安徽,春节期间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腊月二十三,人们会进行年货采购,准备过年所需的食品和物品。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终大扫除,以驱除旧年的晦气。
腊月二十八,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人们会进行拜年,互相祝福,并且举行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烟花爆竹、舞狮舞龙等活动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三、婚俗习惯婚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的婚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安徽,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婚宴。
迎亲时,新郎要带着一群兄弟和朋友,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
过门时,新娘会踩着红绸子,由新郎的兄弟和朋友扶着,以示新娘将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婚宴上,亲朋好友会一起分享喜悦,品尝美食,同时也会有一些传统的婚礼游戏和表演。
四、传统节日习俗除了春节,安徽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
比如,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祭拜先人,同时也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游戏和活动。
端午节时,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共度佳节。
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历史和文化。
五、民间艺术习俗安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徽黄梅戏和皖剧。
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皖剧则是安徽的另一种戏曲形式,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除了戏曲,安徽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花灯、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展示了安徽的独特文化魅力。
六、宗教信仰习俗安徽的宗教信仰习俗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安徽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本文将对安徽的文化进行调查,探索其独特之处和发展动力。
二、历史文化安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黄山、九华山等自然景观和庐州、宣城等古城镇都是安徽独特的文化符号。
安徽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强调家庭、礼仪和孝道,这种价值观在安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三、艺术表达安徽的艺术表达形式多样,包括戏曲、绘画、剪纸等。
安徽的徽派戏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安徽的绘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徽派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题,形式独特、意境深远。
此外,安徽的剪纸艺术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剪纸艺术可以感受到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传统节日安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和清明节。
春节是安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人团聚,共享团圆饭,同时还有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等。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扫祖先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花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五、饮食文化安徽的饮食文化以徽菜为代表,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而闻名。
徽菜注重原汁原味,追求原料的新鲜和口感的丰富。
徽菜中的名菜有“徽州扣肉”、“毛豆腐”等,这些菜品不仅在安徽广泛流传,也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喜爱。
六、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徽的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安徽的现代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安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的音乐产业也在崛起,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乐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此外,安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崛起,许多本土设计师和品牌在国内外展示了安徽的时尚风采。
七、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当今社会,文化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安徽积极参与文化保护工作,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技艺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安徽的文化遗产。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篇一:黄尾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黄尾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黄尾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北部边陲,距县城67公里,与该县头陀镇、青天乡和霍山县磨子潭镇接壤。
黄尾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
辖门楼、平等、云峰、严家、黄龙、黄尾6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
据当人民政府官方信息显示,20XX年末,全镇总户数1638户,总人口7326人,除10名少数民族外,均为汉族。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淳朴,实属休闲度假之胜地。
境内林深树密,山场广阔,云峰峡谷已初具旅游规模,引来八方游客。
马园千亩牛草山,中河10里银珠河,云峰阔滩一带的万亩原始次生林等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祖师殿,黄尾河暴动纪念亭等革命纪念地,极适旅游、休闲。
从西部上山,著名的五大景点“乌牛古石”、“赤壁丹砂”、“万年古松”、“南崖瀑布”、“北岭松风”可一览无余。
罗汉洞、蛇头洞、白莲洞、普陀洞、乌龟石、松波寺、响水岩、仙鹤衔桃、仙人桥等幽谷古洞、奇松怪石让人超尘绝口,流连忘返。
境内的九老亭、风波亭、松波寺、联庆堂、老虎石、琥珀嘴、转背桥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遗址错落有致,风景如画。
境内名木古树种类繁多,随处可见。
黄尾镇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树2600棵,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千年银杏、千年古槠、二级保护树种百年香樟、枫树、紫柳、桂花等。
黄尾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
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六潜高速早1已通车,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
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
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风土人情黄尾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民俗调查报告引言安徽是中国的一省,位于华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安徽民俗的调查,探索安徽的独特风情,了解安徽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 社会背景安徽地处河南、江苏、浙江和湖北四个省份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这给了安徽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使得安徽民俗独具特色。
安徽的民众主要以农业为生,农耕文化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 主要民俗节庆活动2.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安徽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春节民俗活动。
在安徽,人们会贴春联、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等等。
此外,安徽还有独特的“舞蹈花脸”表演,以及走街串巷的庙会活动。
2.2 清明节清明节是安徽民众祭祀祖先的节日。
在清明节,人们会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会举行祭灶、插柳等习俗,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2.3 端午节端午节是安徽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及进行踏青等活动。
尤其是安徽的芜湖市,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许多游客。
2.4 中秋节中秋节是安徽人们欢聚一堂,赏月的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并举办各种文艺演出。
安徽的池州市以其独特的中秋花灯表演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3. 传统民俗活动3.1 皖北舞龙皖北舞龙是安徽民间传统的舞龙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舞龙以其形象逼真、灵活多变的特点,吸引了许多观众。
表演者手持长龙,舞蹈般的动作使得龙蛇游走变幻,给人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
3.2 车顶戏车顶戏是安徽传统的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出场景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演员们在房顶搭建舞台,表演者需要站在特制的梯子底下进行演出。
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赋予了车顶戏独特的魅力。
3.3 门神在安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门神图画,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
门神图画通常以战国时期的名将为原型,画面鲜艳且富有力量感,给人以庄重神秘的感觉。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芜湖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芜湖安徽芜湖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和传统习俗。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芜湖的家乡文化,下面就以芜湖的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和传统习俗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统节日1.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在芜湖,端午节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
在芜湖市苏银山景区,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看。
2.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芜湖人有自己独特的中秋庆祝方式,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舞狮表演。
芜湖的舞狮表演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二、民俗艺术1.歌仔戏歌仔戏是芜湖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芜湖的歌仔戏以其细腻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每年都会举办歌仔戏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
2.木偶戏木偶戏是芜湖的传统民俗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芜湖的木偶戏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精湛的操纵技巧而闻名。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芜湖都会举办木偶戏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
三、传统习俗1.走亲戚在芜湖,每到过年期间,人们都会走亲戚,互相拜访,共庆佳节。
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家人团聚和亲情传递的方式。
芜湖人注重家庭和睦,通过走亲戚活动来加强亲情。
2.传统婚礼芜湖的传统婚礼有着独特的仪式和风俗。
新娘会穿上传统的红色婚服,新郎则会穿上古代的礼服。
婚礼中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如交杯酒、敬茶等。
这些传统的婚礼习俗不仅体现了芜湖人民对婚姻的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芜湖的家乡文化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传统节日、民俗艺术和传统习俗是芜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芜湖人民带来欢乐和激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调研这些方面,我们更加了解了芜湖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安徽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作文

安徽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作文《安徽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篇一:《戏曲之美》在安徽,戏曲可是咱文化生活里不能不提的重要部分。
说到安徽戏曲,那黄梅戏肯定是独树一帜。
小时候啊,村里但凡有个啥喜事,或者农闲的时候,总是能听到黄梅戏的咿咿呀呀声。
我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爷爷过大寿。
他家就在村子中间那块大空地上摆了戏台子,请了附近戏班子来唱黄梅戏。
天还没黑呢,大伙就搬着小板凳去占位置了。
那戏班子一登场,可真是有模有样的。
演员们都画着精致的妆容,尤其是旦角,那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
男角儿也一个个器宇轩昂的。
那天演的是《天仙配》,当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时候,台下好多老人都跟着轻轻哼唱起来了。
台上的演员那身段也特别柔美,水袖一甩,就像要把台下人的魂儿都勾走了似的。
小孩子们虽然不太懂戏词儿,但是就看着演员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还有那有意思的动作,也都看得津津有味。
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这黄梅戏的韵味里呢。
这种氛围在城里可很少能感受到的,村里的戏曲演出是大伙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共享的文化大餐。
像这样的戏曲表演,还真是能把村子里邻里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是咱安徽家乡独特的文化纽带啊。
篇二:《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咱安徽的美食那也是多得数不过来,每一道菜背后似乎都有自己的小故事和文化传承。
就说臭鳜鱼吧,这道菜可算得上是安徽美食的代表之一。
我在黄山旅游的时候,就专门找了一家当地的小饭馆品尝臭鳜鱼。
刚进店门,就能闻到那股特别的味道,真的是有点臭呢。
当时我还怀疑这东西能好吃吗?饭馆的老板看我那疑惑的表情,就笑着跟我解释说,这臭鳜鱼可是有讲究的。
以前交通不方便,鳜鱼要运到黄山这边来,路程远,鱼在运输途中就会微微发臭,但是聪明的当地人并没有扔掉,而是用独特的调料腌制、烹饪,没想到做出来的鱼味道特别鲜美。
不一会儿,臭鳜鱼端上桌了。
只见鱼身上盖满了红椒、青椒还有葱姜蒜等配料。
我小心翼翼地夹了一筷子鱼肉,放进嘴里。
那味道可真是奇特,第一口感觉臭臭的,但是嚼了几下之后,鱼肉又鲜又嫩,有一股独特的香味在嘴里散开。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
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
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
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二,称“四大红媒”。
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
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调查调研安徽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习俗文化安徽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
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
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
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二,称四大红媒。
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
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
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
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
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
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
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
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
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
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
日期一般都选择二、四、六双头日子,不用八,意在结结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说是一个月的尽头日子。
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有大礼和小礼之分。
首先下的是小礼,又称同心礼。
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准备四折礼,肉,鱼,糕点,酒到女方家,通知结婚日期,叫做同心礼。
结婚前三天前,男家要备大礼送给女家,大礼多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数目取双忌单。
大礼一般是是猪半个,要含猪头和猪尾巴、白酒24瓶、糕点24包、香烟两条、鲤鱼2条、鸡2只、大馒头24个、衣物若干等。
女方置嫁妆,婚期送往男家,称为陪送、陪嫁。
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灯、化妆品、日用品等。
迎娶旧时迎娶多用花轿,男为带亲,女称出嫁,伴有民族乐队和仪仗。
贫苦人家的闺女骑毛驴或坐二人抬小轿,或自己走到男家。
当时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结婚当日由媒人带着迎亲车队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车队基本都是面包车,新娘所乘车为轿车,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车前往男家,上车前,车门下放两条步步糕,新娘踩着糕上车。
车队出发后新娘不能回头看,否则有穷娘家的说法。
新娘母亲也要端一碰水泼出门外,意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同时车队也将女方陪嫁的被子,桌椅,沙发等随车拉走。
车队临近男家门时,绕过一段,俗说新人不走旧路。
车队到门前放下,放鞭炮。
开车门门后,车门下再放两条糕,新娘踩着,由新郎背或抱入家中。
男家选全命人搀亲、布置新房,将红枣、花生、栗子、钱等撒在新人床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贵,俗称撒床。
送亲者宴席后到新房中看望。
房中备有茶点。
新郎、公婆迎接,送亲者托以关照、原谅之辞,名为瞧房。
送亲者离去之后,邻里亲友进入洞房,祝贺取闹,称为闹房。
闹房不分辈份老小,俗称三天不分大小。
次日,新娘绞去脸上汗毛,以示与未婚女子的区别,称为开脸。
上坟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称为认亲。
从相亲到结婚,媒人在此间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好处也是很多,单单是在男方家就要吃上八顿饭,俗称媒八嘴。
分别是1.介绍看门头3.订婚礼4.定日期5.下小礼6.结婚前三天,男方请四大红媒到男方家吃饭,准备第二天下大礼7.下大礼当日晚上回男方家吃饭8.结婚当日。
回门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
与丈夫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同时女方家要找和新郎同辈的人同桌吃饭,因为当日新郎新娘要坐在上位,长辈不能坐在下位,所以只能找同辈人陪同吃饭,回门是新娘要提两包糕点,此糕点在回门期间不能食用,要来回提一个月才能食用。
饭后新郎新娘要在日落之前赶回男方家,不能在娘家过夜。
回家时女方家要烙两个油饼,一个咸的,一个甜的给新郎新娘大会给婆婆吃,意思是少说新娘娘家的话。
婚后第六日,娘家要派送亲的中男的去男方家接新娘回娘家吃午饭,当晚再送回男方家吃晚饭,不得在娘家过夜,两包糕点还是要提去再提回来。
婚后十二天,女方父亲到男方家接女儿回家住两天,再送回。
两包糕点还是要提去再提回来。
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住满一个整月,期间新娘给男方家媒人做一双鞋,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至此,就算结婚正式完毕。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好转,普通百姓逐步走向富裕,时至今日婚娶的习俗大部分保留了原先的婚嫁风俗,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部分随之而改变,婚嫁的规格有所提高。
下面我将叙述当今家乡的婚嫁变化。
当今基本没有媒人介绍,大多都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恋爱后一般都是互见双方家长后就是直接订婚。
订婚当日就是男女双方家长及亲戚,比如说男女双方的叔叔舅舅,姑姑姨姨等大家一起吃一顿饭。
虽然现在自由恋爱,没有媒人,但订婚当日男女双方还要象征性的找四个媒人,即四大红媒到场,以示有保留传统之意。
订婚当日男方给女方买一枚订婚戒指,两套新衣服,男方在给女方一万零一块钱,寓意万里挑一。
订婚没有以前那么繁琐了。
订婚之后就是选择一个吉日结婚,在初步选的结婚日期的前一个月,男方邀请四个象征性的媒人吃一顿饭,以定下结婚日期。
之后就是下小礼,基本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礼物包括半个猪,两条鱼,两箱酒,六包糕点等,基本和以前一样,甚至比以前有所简化。
在结婚前三天,男方要给女方家下大礼,男方要给女方家八万八或者六万六,男方要给女方买金银首饰,新衣服,还要给女方父母买立娘衣等,另外还包括猪,鱼,糕点等,以示保留风俗之意,现在大多数人也不太在意这些猪鱼等彩礼,下礼时只保留少数,意思一下便可。
结婚时和以前差别较大,主要是因为现在经济条件都较好,婚礼排场比以前好豪华很多。
现在结婚时都是新郎亲自带着车队到女方家接新娘,车队一般都是奔驰宝马等豪华轿车,更有保时捷,法拉利等豪车婚车队,现在婚嫁酒席基本都是在大饭店定的,酒席排场比以前豪华很多。
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时要带半袋米,新娘要坐在米上,新郎跪在搓板上给新娘洗脚,穿袜子,穿鞋,以示婚后要听女方的话。
女方穿上鞋后脚不能着地,由新娘兄弟背上车后,车队出发去新郎家。
现在婚后三天回门,不必像以前回门那么多规矩。
当今的婚礼除了上述不同外,其他基本与以前相差不多,但都有所简化,不像以前如此繁琐,规矩繁多。
再有就是现在结婚成本比以前高很多。
比如女方要看男方有没有房子啊,车啊,现在家乡还有一句俗话叫做一动不动,一动代表动的,即车,不动代表不能动的,即房子。
总结现在和过去婚嫁习俗的变化,就是婚礼比以前豪华,程序有所简化,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
附送:安徽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安徽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这个暑假,我随本系社会实践团在安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地点有中国科大。
中科院合肥分院,凤阳县小岗村等,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了解到了兄弟学校,兄弟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看到了本专业的相关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也接触到了曾作为农村改革先锋的小岗村.我们主要活动地点应该算是中科大,它是我国内陆省份里少有的几所中国顶尖大学之一.经过前往合肥后30年的建设,科大现在已拥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内环境十分幽雅,尤其是其新建成的西校区,以十几层高的图书馆为中心,周围绿草如茵,绿树池塘错落有致,中间掩映这各个实验室,教学楼,学生公寓,颇具一流大学风范.科大致属于中国科学院,虽说学校历史无法和一些百年老校相比,但她和中国科学技术的渊源却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中国科学院的许多院士都曾在科大进行过领导和教学工作.与我们系一道,科大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现在,科大承担着科学院许多基础项目和子项目,同时每年还为中科院输送大批研究生和博士生.基础实验设施先进是科大的一大特点,仅以我们参观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为例:这个实验室占地10万平方米,由20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800meV电子储存环,六条同步辐射光束线和六个试验站组成.这个实验室是80年代末开始兴建,90年代初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它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同步辐射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完工实现来,这个实验的用户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科大的同学可以如此近的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进展和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其在科研能力上占的优势确实是其他学校不能比拟的.超常儿童教育又是科大办学的一大特色.1978年,中科大创办的少年班开我国超常儿童高等教育之先河,而后至今的20几年了少年班已桃李满天下,少年班的学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在与科大少年班的老师同学座谈时我们更加感到了这一点.少年班的同学并不因为年纪小课程多就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相反,学校特别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他们尤其重视情绪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学校专门安排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跟班进行调研,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少年班的学生功课虽然比其他学生重,但各种活动却并不显少,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们的兴趣广泛,思想开放又不乏深度.在座谈中,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这些大好几岁的师兄师姐却没有好好想过.在中科院合肥分院的考察更是让我们这些以前很少接触尖端物理实验设备的人大开眼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是我们此行重点参观的一个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等离子体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