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的风俗作文

宿州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宿州,这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如果你不相信,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
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
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
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
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剪辫子”,俗称“剃龙头”,是宿州地区的部分农村的一种习俗:一些只有了一个男孩的家庭,从小就给孩子留起辫子,到男孩长到12岁左右,在农历二月二,由孩子的父母主持,将举行一个由亲戚朋友参加的“剪辫子”的仪式。
宿州绝大多数人家均以阴历二十四为祭灶节日。
祭灶又称“小年”。
这一天开始“忙年”。
家家扫尘,清洗家具。
陆续购置年货,并烙煎饼、蒸馒头、制作饺、做五香菜,所备煎饼、馒头往往足够一个月食用。
此习俗中的吃祭灶饼和自这一天起“忙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宿州饮食调研报告

宿州饮食调研报告宿州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中游,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宿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融合了安徽、徽菜、徽商文化等多种元素。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宿州的饮食习惯、特色菜品和美食文化。
首先,宿州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米面为主食,注重谷类的选择和搭配。
米饭和面食是宿州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早餐方面,宿州的典型特色是豆腐脑和油条,像其他地区一样,也有人喜欢吃包子、馒头等。
午餐和晚餐通常会有米饭、面食以及一些主菜和配菜。
此外,宿州人对辣椒的热爱也表现在日常饮食中,许多人喜欢吃辣味的食物。
其次,宿州的特色菜品有很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菜系是徽菜。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法、盛器和调味品闻名于世,深受宿州人的喜爱。
宿州的徽菜主要有宿州酱鸭、徽式扒蹄筋、宿州徽州牌豆腐等等。
徽菜注重食材的选择和烹饪过程的精细处理,使得菜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美味。
此外,宿州还有一些地方特色小吃如草鱼羹、宿州牛肉汤等,以及一些传统的糕点和点心,如桂花糕、双层红糕等。
最后,宿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彩。
宿州人对美食的热爱体现在他们对烹饪技法的研究和创新上。
他们注重食材的选用,追求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在宿州,美食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是社交和交流的媒介。
宿州人经常通过宴请宾客、相互赠送传统糕点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谊和美食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宿州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融汇了安徽、徽菜和徽商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特色菜品和美食文化。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宿州的饮食习惯、特色菜品和美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宿州的美食文化为它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饮食选择。
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宿州的美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它的魅力。
100字宿州的特色文化生活介绍作文

100字宿州的特色文化生活介绍作文
宿州,位于安徽省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宿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宿州的特色文化生活在历史的沉淀中渐渐熔铸而成,深具文化底蕴。
宿州人民以“诚实守信”为本,以“友爱、勤劳”为象征。
宿州人民讲究礼节,重视礼仪,尊敬长辈,热爱教育,尊重文化,具有非常浓烈的家庭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信仰。
宿州古城是安徽省最有名的地方之一,古城被誉为安徽省的文化之都。
古城内有著名的古文化景点,例如宿州城垣,宿州城门,宿州城郊,宿州古廊桥小桥,宿州宋城墙,宿州古关,宿州天门,宿州古神殿等。
这些古文化遗迹的历史文化气息令人神往,它们彰显着宿州古代智慧的痕迹,可以深刻反映宿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
宿州有浓郁的节庆气氛,每年许多节日都会有传统剧、独特节庆活动来庆祝,这些传统文化风俗都反映宿州人民的美好思想和高尚情操。
宿州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古老的戏曲文艺、古老的民歌、古老的投壶等,令人耳目一新。
宿州的文化生活是活跃而有趣的,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可供大家参与。
每年暑假,宿州会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包括戏剧演出、实景剧、运动会、歌曲大赛等,让宿州市民在欢乐、娱乐中欣赏文化、参与文化、体验文化。
宿州,有着灿烂的文化底蕴,宿州人民讲究文明礼仪,具有浓厚
的家庭观念,拥有众多的古文化遗迹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洋溢着浓郁的节庆气氛,每年有各种文艺活动令人赏心悦目。
这正是宿州独特的文化生活,也是宿州民众的自豪感和生活乐趣所在。
宿州文化的民风民俗作文

宿州文化的民风民俗作文在安徽的北部,有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宿州。
这里的民风民俗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魅力。
要说宿州的民风民俗,那首先得聊聊这儿的婚礼习俗。
我曾经参加过一场宿州乡村的婚礼,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的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男方家要准备新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大红的喜字,挂上喜庆的灯笼。
女方家呢,则忙着准备嫁妆,被子、衣服、首饰,样样都得精心挑选。
到了婚礼当天,天还没亮,男方的迎亲队伍就出发了。
为首的是一辆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婚车,后面跟着一溜儿的小轿车,那排场,可真不小。
迎亲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鞭炮声不绝于耳。
到了女方家,可没那么容易就把新娘子接走。
女方的姐妹们会堵在门口,要新郎和伴郎们回答问题、表演节目,还得塞红包,这叫“开门红包”。
好不容易进了门,新娘子还得坐在床上,等着新郎给她穿上新鞋,这寓意着以后的日子一起走。
接了新娘子往回走,路上也不太平。
遇到桥啊,就得扔红包,据说这样可以驱邪保平安。
回到男方家,婚礼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庄重和喜悦。
然后就是闹洞房了,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想出各种有趣的小游戏来逗新人,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除了婚礼,宿州的春节也别有一番风味。
一进入腊月,宿州的大街小巷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人们开始忙着采购年货,猪肉、鸡肉、鱼肉,各种蔬菜、水果、干果,还有新衣服、新鞋子,都得准备齐全。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大扫除的日子。
人们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擦得透亮,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那天,更是热闹非凡。
一大早,人们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有鱼有肉,有饺子,寓意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
吃完年夜饭,大家就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宿州市安徽省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宿州市安徽省
宿州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城市,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至今仍然流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过年时的种种习俗。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旧迎新,寓意着新的一年旧事皆忘,新事皆好。
除夕夜,全家团聚享用团圆饭,象征着团圆幸福。
子女给父母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传递着对下一代的祝福和关爱。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贴春联、放鞭炮、观灯展、舞狮子等各种活动,热闹非凡。
除了春节,宿州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风俗。
比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敬。
端午节时,流行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活动,以纪念屈原。
七夕节,人们会在河边放洗澡花灯,寄托着对爱情的向往。
中秋节,合家团圆吃月饼,观赏圆月,表达家人之间的情谊。
此外,宿州市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
比如在农村,人们结婚时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婚礼仪式,如接新娘、敬茶、猜灯谜等,让婚礼更具喜庆气氛。
在某些村庄,还保留着过年包饺子、上灯笼等传统活动,让节日更加隆重。
总的来说,宿州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体现了对家庭、对亲情、对传统的珍视和尊重。
希望这些传统风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家乡更加独具特色,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感受。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宿州民俗文化之韵】
安徽宿州,位于华东腹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里既有平原的广袤无垠,又有丘陵山地的起伏多姿,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孕育了其独特而深厚的民俗风情。
每逢农历新年,宿州地区的村民们遵循古朴的传统习俗,大年三十晚上的堂屋里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点亮红烛,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的新一年。
烛光摇曳中,供桌上摆满了精心准备的鸡鸭鱼肉等丰盛贡品,以此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贴春联是迎新春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各家各户都会在门楣上张贴寓意吉祥、对仗工整的春联,用墨香和红色的喜庆表达对新年的热烈期盼和美好祝愿。
宿州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埇桥区的唢呐制作技艺独树一帜,那激昂高亢的音色穿透岁月,在节日庆典和婚丧嫁娶中传扬着地方特色;砀山毛笔制作则是传承千年的手工艺瑰宝,每一支毛笔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文人的寄托。
此外,灵璧县的大鼓擂响的是力量与和谐的旋律,古庙会汇集了各地的商贾百姓,交流交易之余,更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大展示。
萧县剪纸和石刻艺术则以其细腻的线条与独特的造型,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淮北梆子戏”作为国家级名录项目,以激越的唱腔、动人的故事,将宿州的地方历史和人文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符离集烧鸡更是名声在外,这一美食的制作技艺不仅体现了宿州人的烹饪匠心,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
总之,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既有传统的农耕文明印记,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交织。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记忆。
安徽宿州家乡风俗作文

安徽宿州家乡风俗作文我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这里是一个充满了浓厚家乡风俗的地方。
小时候,我就常常听到爷爷奶奶讲述关于宿州的风土人情,让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宿州是一个典型的江淮河流域城市,地处黄淮平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这里的农作物丰收,人民生活富裕。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宿州的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宿州小笼包”了。
这是一道宿州的特色传统美食,包子薄皮多馅,汤汁丰富,一口咬下去便是满口的鲜美。
每每回到家乡,我总是要第一时间去品尝一下这道美食,让我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
除了美食,宿州还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每逢节假日,当地人都会举行各种传统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
这些活动既是民间传统的延续,也是人们表达节日欢乐的方式之一。
我记得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门口贴春联,过年的气氛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到温暖和欢乐。
另外,宿州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
当地的小戏台上常常传来悠扬的二人转、评弹等戏曲声音,引得人们驻足观看。
这些古老的戏曲文化不仅传承了宿州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当地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我记得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看戏,那种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美食和文化,宿州的民风民俗也令我难忘。
在宿州,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每逢节日,邻里之间常常会互相拜访,互送贺礼,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这种邻里之间的关爱和友情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也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总的来说,宿州是一个充满了浓厚家乡风俗的地方。
美食、文化、民风民俗,这些元素构成了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每次回到这里,我都会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魅力,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
我深深爱着宿州这片土地,这里是我永远的家园,也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宿州600字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风俗宿州600字作文六年级《家乡的风俗宿州》
俺们宿州是个好地方,有好多特别的风俗。
就说过年吧,一进腊月,大家就忙起来啦。
先是要蒸好多好多的馒头,有白馒头,还有带红枣的甜馒头。
俺最喜欢帮着奶奶揉面,小手沾满了面粉,可好玩啦。
到了腊月二十三,还要送灶王爷上天,妈妈会在灶台前摆上甜甜的糖果,希望灶王爷能在天上多说俺们家的好话。
除夕那天,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我总喜欢在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了,新的一年就会有好运。
晚上,大家一起看春晚,等到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起来啦,照亮了整个夜空。
大年初一,要早早起床去拜年,见了长辈要说吉祥话,就能拿到红包,心里别提多美啦。
俺们宿州的风俗可真有趣,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宿州》
咱宿州的风俗那叫一个多!
就拿端午节来说,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
妈妈会把糯米、红枣、粽叶准备好,然后坐在小板凳上慢慢地包。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
可我包的粽子总是漏米,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除了包粽子,还有赛龙舟呢。
河边可热闹啦,人们喊着口号,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
那场面,真是又紧张又刺激。
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会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
爸爸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望着天上的月亮,仿佛真的看到了嫦娥和玉兔。
这些风俗让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爱俺们宿州的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宿州分校学号:1434001465046
姓名:王珏
班级:14秋工商专科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
赛珍珠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
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
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
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
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
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
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现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
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
平原面积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
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
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棉花总产量8万吨,油料产量40.5万吨,水果产量86.5万吨。
境内拥有120万亩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
拥有80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和沿国道、省道纵向分布的40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带。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种达20个以上。
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砀山酥梨为果中精品,为海内外顾客所青睐。
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为《中国名菜谱》中的一品名肴。
夹沟
香稻米,清香浓郁,“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清嘉庆年间曾作为贡米。
饮食
宿州地处淮河流域,宿州菜是安徽菜沿淮风味的集大成者。
徽菜不等于安徽菜,仅仅指徽州菜。
那里优质丰富的特产资源、讲究菜品原料本味的特点,相得益彰。
只有产自黑龙潭的肥王鱼,加上独特的烹饪技巧,使宿州的奶汁肥王鱼成为其中不可多得的菜品,而符离集烧鸡更将宿州风味的高深烹饪技法表现地淋漓尽致。
品过大菜之后,再品砀山酥梨和萧县葡萄,清新爽口,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更衬出大菜的美味。
在宿州你可以品味到地地道道的沿淮风味,安徽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州、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中北部。
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
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
代表菜有:“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推荐名点: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蕲县马蹄烧饼、浍河鲤鱼
娱乐
宿州市埇桥区是著名的马戏之乡,汉朝时,马戏在宿州就十分盛行。
宿州埇桥区的马戏杂技魔术表演,在全国范围都十分有名。
宿州的传统娱乐活动还有戏曲等,如泗州戏和黄梅戏,历史悠久,非常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特产
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已有2000年栽培史,以皮薄色美、甘甜酥脆,驰名海内外,曾是宫廷贡品,系中国十大名优水果之一。
年产1.5亿公斤,远销40多个
国家和地区。
符离集烧鸡
闻名中外的符离集烧鸡,产于本市北30里位于京沪铁路大动脉上的符离镇。
已有80多年的制作历史,它以独特的风味,享誉遐迩。
灵璧石
灵璧县盛产玉石、故得名“灵璧”。
灵璧石分奇石、磬石和大理石。
奇石天然神韵,叩之有道,清帝乾隆封其为“天下第一石”。
磬石为灵璧独有,色如墨玉,敲击可发出美妙的声音,俗称“八音石”,四千年前古
人即用之制作磬石编钟。
玲珑剔透的磬石工艺品和大理石板材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名胜
皇藏峪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风景名胜区、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皖北萧县东南。
是江北罕见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地带,为皖北地区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
景区内有木本植物190多种,700多种中草药,58种鸟类,和野兔、刺猬、蛇、獾等野生动物。
皇藏峪古称黄桑峪,因昔日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得名。
公元前205年春,项羽、刘邦大战彭城,刘邦惨败,仅和十几名随从辗转逃进此峪藏匿才幸免于难。
后来,他登基做了汉朝开国皇帝,人们便将此峪改名为皇藏峪。
五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北部夹沟镇、符离镇及曹村镇境内。
是集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景观为一体。
具有深厚文化积淀以山、水兼备为依托的平原低山型度假休闲风景旅游区。
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以五柳龙泉湖为核心,包括闵祠、马皇后故里、流沟寺、大芳寺等游览区。
钟馗画、奇石之乡
在灵璧因盛产玉石而得名。
是中国著名的奇石产地。
这“一美”、“一神”、“一奇”,构成了灵璧县十分独特的旅游资源。
目前灵璧建起了渔沟奇石一条街,全长约1.5公里,街道两旁大型奇石千姿百态,沿街商店内五颜六色的奇石琳琅满目;灵璧传统的工笔“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年画艺术闻名中外,其中孙淮滨被外交部礼宾司定为国礼艺术大师,创作的钟馗画由礼宾司向相关部门推荐,灵璧钟馗图尤其深受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士的喜爱。
虞姬墓遗址正在扩建为“虞姬楚汉文化园”,届时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新颖的形式,迎接中外游客。
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
涉故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刘村,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似覆斗形,长67.6米,宽65.5米,面积4427.8平方米。
北高南低,台上树木成荫,台下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及光绪、民国年间的石碑。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涉(即陈胜)、吴广同被秦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
途经大泽乡,遇雨受阻过期,按秦律过期者斩首。
陈、吴即率众“筑坛而盟”,杀死押送军官,陈自立为将军,吴为都尉,举行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由此出发,攻下蕲(今埇桥区蕲县镇)、谯(今安徽省亳州市),然后直指秦都咸阳。
今涉故台已经修整,建有陈涉塑像,并建房数间,陈列有关陈涉、吴广起义史料。
涉故台作为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发祥地,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源头,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蕲县古城遗址
蕲县古城遗址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处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穿城而过,是安徽省内发现最早的一座古城。
秦统一六国时置蕲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蕲县镇历史源远流长,是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发源地。
林探花府
林探花府座在宿州市杨庄乡林庄,系清代武探花林方标的府第,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祠
闵子骞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镇闵祠村。
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
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
是我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德与颜渊齐名。
闵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宋朝皇帝褒闵子为“畿圣”,历代皇帝赐匾封公,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其懿行美德千古传为佳话。
淮海战役会议遗址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12月中旬,歼灭国民党黄维兵团后,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成员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蔡洼杨台子李春华家后院召开会议,研究渡江作战部署和部队整改方案。
会议休息时,五位首长在院内合影留念。
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萧县城西北1.5 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 余间寺依山势殿庭门廊颇为壮观。
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
圣泉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为矿泉水中的上品来此取水游乐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