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厚岸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大学

合集下载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安徽文化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本文将对安徽的文化进行调查,探索其独特之处和发展动力。

二、历史文化安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黄山、九华山等自然景观和庐州、宣城等古城镇都是安徽独特的文化符号。

安徽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强调家庭、礼仪和孝道,这种价值观在安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三、艺术表达安徽的艺术表达形式多样,包括戏曲、绘画、剪纸等。

安徽的徽派戏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安徽的绘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徽派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题,形式独特、意境深远。

此外,安徽的剪纸艺术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剪纸艺术可以感受到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传统节日安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和清明节。

春节是安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人团聚,共享团圆饭,同时还有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等。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扫祖先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献花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五、饮食文化安徽的饮食文化以徽菜为代表,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而闻名。

徽菜注重原汁原味,追求原料的新鲜和口感的丰富。

徽菜中的名菜有“徽州扣肉”、“毛豆腐”等,这些菜品不仅在安徽广泛流传,也受到了全国各地的喜爱。

六、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徽的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安徽的现代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安徽的电影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的音乐产业也在崛起,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乐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此外,安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崛起,许多本土设计师和品牌在国内外展示了安徽的时尚风采。

七、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当今社会,文化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安徽积极参与文化保护工作,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技艺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安徽的文化遗产。

安徽大学调研报告

安徽大学调研报告

环境认知调研报告-- 安徽大学环境认知调查研究报告--安徽大学这次我们的调研选择了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与翡翠湖相邻,翡翠湖整个景区占地面积2022亩(与安徽大学磬苑校区面积相当),其中湖面947亩,为古梗水库改建而成。

地势舒缓,兼有水面、各种树木,自然风光优美。

我在调研之前,通过网络了解了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的一些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安徽大学: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始创于1928年。

目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并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已成为安徽省和区域创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向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合肥: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45.7万人.◆调研方法:环境支持:一个特定的环境在相当程度上激发或抑制着人们的行为。

如环境设施是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他们有没有选择余地。

心理保障:促成行为的主观因素(是否安全)。

交通方便:使用者来自何处,在什么地方安排活动场地更为恰当。

◆实地调研◆◆调研目的:切身了解空间要素对于学校规划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对空间的感知、流线组织、构思创意。

选择对象现在状况: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已建部分为宿舍区和小部分教学区,待建部分多为教学区,东部为教师公寓。

校园的西面进入大门后,进入校舍区域和中部的部分教学用楼。

鸣磬广场、图书馆、磬苑广场三者连为一线将整个校园一分为二,校园规划对称统一。

我们的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研结果如下:问卷中涉及校园交通流线、景观节点、建筑使用率等问题,分析统计数据,制作表格进行解释说明。

调查人数:60人男:女——1:1 高年级:低年级——1:1回收问卷60份均为有效问卷◆校园空间形态分析:1.方向安徽大学以东西走向为主导,在东西轴线两侧发散生成教学楼,艺术馆,寝室楼等建筑,有明确的方向感。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

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等等。

以下是本次调研报告的内容摘要。

安徽省的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多样,这里居住着汉族、满族、苗族、侗族、瑶族、壮族等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等等。

安徽的民族文化非常多元化,让人们能够在这里欣赏到各种不同的文化表演和传统节日。

安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培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文化遗产。

比如,黄山被誉为中国的“五岳之一”,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黄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奇特的云海和壮丽的景色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此外,安徽还有众多的古老寺庙、古建筑和城堡等等。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安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除此之外,安徽还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例如,徽派文化是安徽的独特文化代表之一。

徽派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细腻的工艺品而闻名。

徽州古城是徽派文化的代表之一,这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宣州剪纸、徽州蜡染等也是徽派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各具特色,为安徽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的地方。

无论是民族
文化、历史文化还是地方文化,都各具特色和魅力。

安徽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地方。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安徽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安徽的独特魅力。

2023安徽实习报告

2023安徽实习报告

2023安徽实习报告2023安徽实习报告1一、背景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

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

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

西递村在黟县,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筑群。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严谨,雕刻精湛,特别是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三、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因素形式因素包括造型、色彩、空间、体积、材料、肌理等要素,徽州的历史悠久且文风日盛,建筑及装饰雕刻艺术风格深受文人派的影响,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高宅、深井(即天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以砖雕、木雕、石雕(统称三雕)为装饰特色。

具有徽派风格的“三雕”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安徽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安徽位于中国东部,被誉为“徽风四海流传”,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文化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二、历史背景安徽文化起源于古代徽商的活动,这也是安徽地区经济繁荣的根源之一。

在此基础上,安徽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融合了徽商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艺术等多个方面。

三、文化特点1. 徽商文化独特:徽商是安徽地区最早的商业阶层,他们注重商道和信誉,崇尚节俭和务实。

徽商文化对安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繁荣的经济。

2. 宗教信仰:安徽地区信仰的宗教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尤其是道教对安徽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安徽有许多著名的道观和佛寺,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3. 传统艺术:安徽地区有丰富的传统艺术,如徽剧、皖剧、徽派书画等。

徽剧是安徽地区最著名的戏剧形式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皖剧则是安徽的地方戏曲形式,曾经在安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四、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安徽地区的文化对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徽商文化的商道精神被华商传承至今,成为中国商人的楷模。

安徽传统艺术也在其他地方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比如徽剧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着大量的观众和演员。

五、当前问题及建议然而,近年来,安徽的传统文化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逐渐式微;另一方面,安徽的文化产业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安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投资,以确保安徽文化的独特性和活力。

六、结论通过对安徽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特点和丰富内涵,同时也能看到其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然而,当前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只有加强对安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使其继续发展壮大,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安徽大学生调研非遗报告

安徽大学生调研非遗报告

安徽大学生调研非遗报告标题:安徽大学生调研非遗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安徽大学生对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探究了安徽省的非遗保护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调研目的和方法;然后分析了安徽省非遗保护的现状;接下来提出了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次调研,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安徽省非遗保护情况,探讨非遗在大学生心中的认知和价值。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实地考察主要走访了安徽省的非遗项目承传人及相关机构,了解其保护现状和困境;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探讨他们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以及参与保护的意愿。

二、非遗保护的现状1. 安徽省非遗保护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安徽省已有多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名录,如安徽皮影、徽州木构建筑等。

2. 缺乏综合保护机制:现有的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名录认定和资金扶持,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护机制。

3. 非遗传承人严重不足: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较大,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较多。

4. 大众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尽管非遗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大部分大学生对非遗项目还存在认知的模糊和浅薄。

三、非遗保护面临的问题1. 传统文化的冲击:受现代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流失和遗忘的风险。

2. 传承人的流失:传承人的逐渐老去、年轻一代的缺乏参与意识,导致非遗技艺传承面临断层。

3. 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经费短缺和政策支持不够的问题。

四、解决办法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加强非遗文化的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2. 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完善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政策制定和实施。

3. 打造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建立非遗传承培训机构,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

安徽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安徽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安徽的历史文化1.1 历史沿革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商代晚期。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安徽曾经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2 文化遗产安徽省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重要文化遗址、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黄山、庐山等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古徽州城、颍州城等古代城区的建筑群落,以及皖剧、草船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了安徽独特的文化魅力。

1.3 名人和思想家安徽省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程朱理学、黄宗羲、徽派文化等都是安徽省独有的重要文化思潮。

三、安徽传统文化的特点2.1 徽商文化徽商文化是安徽省独有的一种商业文化形态。

徽商以其特有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道德,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一环。

徽商注重信用、勤俭节约,并且秉持“博采众长、厚德载物”的经营理念,为安徽乃至中国的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2 徽剧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戏曲艺术传统之一。

徽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徽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将安徽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生活通过戏曲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

2.3 徽派文化徽派文化是安徽省特有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是“精细、简约、雅致”。

徽派文化主张追求精神境界和领导品质的提高,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以此来影响和改善社会风气。

四、安徽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响安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不仅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同时,安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也成为了学术界和文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暑期社会实践赴宣城市厚岸乡扬古村落文化遗产厚岸文化调查报告摘要:厚岸是革命家王稼祥的故乡,这座古村座落于泾县西南边陲的太平湖畔,地处黄山余脉,有三条溪水汇聚于此,柳溪穿村而过,可谓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让人们记忆深刻。

本文主要讲述了厚岸的地理位置,当地的古民居特点和特色,当地伟大的革命家王稼祥,厚岸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如今当地的杰出人物。

关键字:泾县厚岸民俗古民居王氏祠堂正文:厚岸与王稼祥山清水秀的厚岸盛于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从现在存留的聚星桥,青云塔碑记中便可知晓,经过了咸丰年间的兵燹和同治光绪年间的复建,这座命运多舛的古村原模原样保留下来的东西也不少,而今他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感叹,去挖掘他所留下来的文化。

原先古朴的三孔拱形聚星桥是厚岸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如今政府将厚岸村与县道之间的原为前岸的区域划分到厚岸的名下,而厚岸当地人也在由县道进入厚岸的地方立了块巨石,上有题字“厚岸古村”,这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十分耀眼,金光闪闪,她向路人提示着“你已来到厚岸古村”。

沿着乡道一直走约百余米即可到达原来的村口,走不过一分钟的路程便可看到屹立多年的聚星桥和那连接着纵横交错深深古巷的千余米长的石板路街道。

街道两边的古民居现在几乎都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常见的平顶楼房,但往那两边的古巷深处望去,明清建筑的身影依稀可见,它们伫立在一群新式建筑中显得那么刺眼,不愿倒下的它们仿佛在向人们呼喊,想勾起人们繁华厚岸的记忆。

与古建筑相映衬得是脚下这条饱经风霜的路,不同于西递宏村的整片整片的大理石石板所铺就的青石路,在厚岸,在查济,人们常常见到的小路是中间铺着一条狭长的麻色花岗岩石板,两边摆满了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鹅卵石,这些小路曲曲折折延伸向远方,但人们只要记住石板延伸的方向就不会轻易走偏。

来到厚岸首先要看的是当地的祠堂文化。

厚岸以王姓居多,当地最大的是王氏祠堂。

王氏祠堂又名宁远堂,原为五楹三进,前进与二进之间有空坦间隔,建筑面积494平方米,前进大门内凹,两边前墙砌花砖框边。

祠堂内靠岸天井沿有6根方形石柱,方束腰型白石柱础,刻双狮戏球浮雕图。

天棚有卷棚轩和人字轩两种。

卷棚轩下为双步梁,人字轩下为三架梁和五架梁,两边有4根月梁,梁柱交接处都有雀替,出檐用撑拱,月梁和撑拱均有精美的雕刻。

前进屋后有10余米长的石板过道,通向第二进大厅。

二进大厅5开间,6列木柱。

檐前4根方型大理石柱,下为圆束腰形大理石柱础,刻鸟兽图案。

大厅后方形天井下有两个金水池,栏杆为大理石荷花、狮子柱头。

金水池之间及两侧,有3道6级石阶过道通后进。

后进为二层寝楼,4列木柱,大理石柱础上刻有鼎、香炉等图案,现部分王氏族人的灵位摆放于此,此祠建于清代,整体保存较好。

作为族人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王氏祠堂也是各种重大事件的活动场所。

当地的厚岸文物保护协会已入驻,会员全为王姓人士,他们每天值班为前来参观的游人介绍当地金鼎王氏的历史文化。

其次不得不说的是民居建筑文化。

大多数民居格式是一样的,院前有条小溪流从院门口的石板下娟娟流过,推开门往里走几米便能进入到院中,院子有大有小,一般在三十至五十平方米左右,正对房屋大门的照壁墙上大多都有一个“福”字,从屋中推门而出便可看到这个“福”字,进屋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带有明沟的天井,明沟的长宽与天井的长宽相对应,以便于下雨天排出屋面的雨水,有些较大的天井对应的明沟宽且长,一到下雨天,沟内积水有些似浅水水塘,正堂正中间是一张茶几,茶几两边是两张座椅,座椅后靠长条木桌,桌倚先人画像,从画像两侧可绕至后门,两边是生活起居所用的卧室。

值得一提的是在窗上,门上或楼台上无一不雕刻着奇妙的花纹:有麒麟、有嘉庆年间的元宝、有丹炉、有妙龄少女等。

正如安徽建筑大学的翟教授所说的,建筑特点产生的原因一是地理环境,一是人文历史环境。

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得泾县当地的建筑和徽州建筑有相通之处,同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背靠青山、傍依绿水。

总体上好似差不多,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瞧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是厚岸村的天井长宽约在三米左右,而徽州建筑的古民居天井则较之厚岸略小且高。

天井的大小取决于所处的地理纬度,因为天井有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所以长江以南的民居里天井的进深约在三米左右,江淮之间的约为五六米,而淮北的可宽达九米左右,以至延伸到北京那一块地方的时候,江南的天井就演变成为了四合院。

二是较之厚岸所处地势较为平坦,房屋大且矮,多为五开间。

而徽州建筑如西递、宏村的房屋则高且小,多为三开间,房屋也因有夹层而同为两层的楼房比厚岸的房屋要高出一米多。

三是泾县的古民居其厅堂和卧室是完全分开的,各有各的天井。

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公共的厅堂与私秘的卧室相互连通而又互不干扰。

西递、宏村的徽州民居则厅堂与卧室共用一个四水归堂的天井,公私不分。

徽州人善于经商,泾县人重文致仕,两个的文化氛围是不同的。

来泾县,不得不提的是当地的宣纸,宣纸出色之处是它的用料,每年的原材料的产量少,成品少,真正的宣纸在当地都买不到。

不仅仅是泾县的宣纸用材独特,泾县在建筑上也极其重视各项工艺中使用的材料。

泾县民居夏日十分清凉,哪怕外面太阳毒辣,进屋后都能感到丝丝凉意,这可能跟房屋搭建的用材有关,但最主要应该是因为当地采用了独特的地面用料。

厚岸民居地面几乎都是如此,青灰近黑的地面是由石泥,黄泥,铜油,糯米稀和少量咸盐混合打制成的,由于含有少量盐份,将近雨天时地面会泛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预报雨天的作用,而且炎炎夏日,地面吸热,寒寒冬日,不觉冷意,可谓是冬暖夏凉,低头知雨。

路面的石板也采用了花岗岩这种坚硬耐磨的材料,这是当地的一种天然材料,就地取材也极为方便。

用于门口墙面装饰的泾川花砖是厚岸独有的一类砖,不易积灰,图案漂亮由两种泥土混合而不搅匀烧制而成的,所以烧出的砖上的图案不一,可由人们自由发挥想象,赋予这些美丽砖块不同的寓意,同时丰富的想象也寄托了当地淳朴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古民居与古民居之间一般隔着一条狭长勉强只能通过两人的石板小道,长着青苔的小道在湿润的空气中曲折向前延伸着,向上张望,能望到夹在高墙中间狭窄而湛蓝的天空。

在这古朴的村庄里诞生了伟大的革命家王稼祥。

王稼祥的前十六年是在厚岸村度过的,在这里他上了小学又读了三年的私塾。

不得不提一下厚岸小学(当时是东台书院,后又为柳溪小学)是整个泾县第一所教授现代课程的小学,在这里王稼祥不仅学习了现代知识也接触到了英语,英语也是他学得最好的一门课,这为以后的出国留学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基础。

读完小学后家里人不放心让年纪小小的王稼祥出去读书,于是他又在柳溪小学里的私塾内读了三年的国学。

随后又读了几年教会学校,十九岁的他便出国留学,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良好的国学底子加上明显的语言优势,王稼祥出任过驻苏联外交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等职务,他处理国内问题有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考虑到中国利益。

王稼祥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有正确的选择,在国际问题上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要归功于他的可贵之处便是能站在世界的高度,却又能反复比较和思考中国的实际。

这样,处理国内问题有更高的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处处考虑到中国的利益。

而能有这样的考虑不能说和他的小时候的际遇无关,和厚岸无关。

在后来的文革期间,王稼祥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

但王稼祥写检讨,有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不乱说,更不给别人扣帽子;二是多讲自己的过,少讲自己的功,但是也绝不把不属于自己的过,说成是自己的过。

坚守自身原则的他就像那小路上居中花岗岩石板那般坚毅。

再看厚岸古镇,饱经风霜的房屋,曲折的小路,后人们走过前辈走过的路时,仿佛也能体会到当时前辈的心境。

厚岸的民俗文化厚岸最为特色的两个民俗文化是出会和出龙。

当地从前有个清官,人称晏公老爷,一次大水中,为救百姓溺水而亡,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将他神化成仙,并制做木像,红脸长胡子,每年农历十月初九便会抬着木像,后跟着村民扮演的众神将每个村子绕一遍,这便是出会。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一是来纪念他亲近他,二是来弘扬正气。

如果说出会表达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意和对正义的坚守,那么出龙则表达了农耕经济下的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能够五谷丰登的期望。

每年腊月的时候公家便会制龙头,大户人家会相约制龙身。

龙头重,一般由三至五人操控,龙身则相比较轻,但从古至今龙身的节数一般为单数,具体是为什么,人们逐渐也忘却了。

就这样制成的龙称之为板龙。

正月初五那天大家在拼接好的龙内摆上点燃的蜡烛,前有龙灯引路,后有众神相簇拥,晚上七八点就开始游龙了,队伍浩浩荡荡绕着村庄前进,观者甚众,热闹非凡,不过出龙有条规矩,只得逆流而上不可顺流而下,意为力争上游。

一旦造龙,即板龙到访,意味着这户人家来年将五谷丰登,升官发财,所到的人家便要接龙了。

厚岸的杰出人才:许新民:桃花潭镇厚岸学校菥荻教学点的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该教学点位于泾县县西南边陲,是泾县最偏远的教学点之一。

32个四季交替、寒来暑往,从昔日百余人规模的农村小学到如今仅有11人的教学点,许新民老师始终坚守在这里,坚守在偏远农村最需要的地方。

荣誉:2013年9月“安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王东:在基层卫生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几十年,业余文学创作,尤在影视创作上有所建树。

1987年发起创作电视剧王稼祥,得到了王稼祥夫人朱仲丽的支持,1989年7月,被朱夫人邀请到北京住处一起研究创作,《哦,王稼祥》,就是他们的力作之一。

近年来,他再次创作了30集电视剧《青年王稼祥》等十数部影视剧本和千余首诗歌作品等。

他也是我们暑期前往厚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牵头人之一。

王顺:创办安徽远程教育颇有成绩,对故乡古建筑情有独钟,2013年,他将拯待维修的厚岸中宪第官宅买下来,用自己的业绩收入修缮好,这栋古宅,将成为厚岸古民居旅游的一大特色。

厚岸历史上杰出人士追溯到明清时代,如明嘉靖九江知府王挺幹、清内阁中书王恕、甘凉边关镇守总兵王佐、清著名宮廷御前瓷画师王廷佐、著名墨刻画师王福等。

现代有许多很有成就的学子和创业成功者,如远在美国任博士的王自求、刘四九、在上海北京等地创业成功的安徽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小斌等,更有王稼祥的嫡孙河南省民盟常委、郑州大学教授王光龙,他们都无时不在关心家乡厚岸的建设和发展,并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资料:电视剧《青年王稼祥》1~8集剧本王东方义华著《王稼祥传》徐泽浩著注: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关于厚岸的书面资料较少,能有以上的成果要多谢安徽建筑大学翟光逵教授,厚岸当地的文化保护协会,王东先生,退休老教师查先生,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许新明先生的指导与配合。

后期报告制作期间,翟教授慷慨帮助我修正,完善报告,特此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