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__年2月16日调查地点:__调查人:__调查问题: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调查结果:1、贴对联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

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

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人员】:xxx【调查时间】: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调查地点】:xxx凤翔镇【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调查目的】: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前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

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

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

春节民俗调研报告怎样写5篇

春节民俗调研报告怎样写5篇

春节民俗调研报告怎样写5篇春节民俗调研报告怎样写【篇1】告别了20__年,我们迎来了让人兴奋的20__年。

在春节中,大街小巷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千家万户都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春节是个人人皆知的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祖国的东西南北,流传着许多的民俗!贴春联、挂灯笼、煮饺子、吃团圆饭……东北一带过年流传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

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

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

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陕西的民俗有许多:推上碾子压糕面,赶着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

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

秧歌拜年也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湖南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8篇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8篇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8篇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602字)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

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

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

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

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

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精选7篇)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精选7篇)1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调查时间:20xx年12月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传统流程与习俗腊月初八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

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

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

”(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

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

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

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

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

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

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1、办年货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春节民间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0篇)

春节民间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0篇)

春节民间风俗调查报告春节民间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0篇)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一般会把调查结果汇集成一份调查报告。

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民间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民间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调查时间:20xx年12月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腊月初八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

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

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

”(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

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

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

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

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

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

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春节调查报告(3篇)

春节调查报告(3篇)

春节调查报告(3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篇一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各地的人们都要放烟花爆竹、吃饺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做了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春节习俗的书籍,阅读报刊。

2、上网浏览春节习俗的资料3、和身边的人交流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三、结论:1、春节时人们都会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来,人们都会异常的高兴。

人们还会去走亲访友充满祥和的气氛。

2、民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一样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朴实的性格。

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而盛大的节日,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过去人们过春节主要是为了能吃好、穿好。

此刻可不一样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春节对现代人来说有着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幸福。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篇二春节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得情节中。

即使是洋节如此泛滥的今天却也没有哪个节日可以取代春节在每个华人心中的无上地位,没有哪一个节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

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会在春节这天通过各种途径向家人和祖国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因为时代的制约同我们渐渐拉开了距离。

但无可否认,这些今天看来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们的文化。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优秀5篇

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优秀5篇

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优秀5篇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篇1调查时间:20__年__月__日调查地点:__省__市__区调查方法: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问长辈调查人:__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

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篇2一、考察内容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二、考察原因在中国,几乎每年过春节都要吃饺子,这已经成了几百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调查地点:爷爷奶奶家
调查渠道:长辈、网络、书籍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
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昌邑市实验中学
八年级五班
朱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