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的多元文化走向(儒家篇)
轴心时代儒学的最高成就——孟子的心性学

轴心时代儒学的最高成就——孟子的心性学编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
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
本平台将持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轴心时代儒学的最高成就——孟子的心性学孙宝山孙宝山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作者简介:孙宝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
摘要:轴心时代在中国开始的标志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建立了仁和礼并重的哲学思想。
孟子继承了曾子、子思一派的学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心性学代表了轴心时代儒学的最高成就。
孟子的心性学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修养论为归结,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之一。
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把孟子的心性学作为其理论展开的依据。
以心性学为核心的孟子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品格,还将启迪中国文化的未来方向。
西方所谓的“轴心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代是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中国哲学实现了从西周初期观念的产生到基本类型的确立的跨越,为以后的发展、变化及走向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轴心时代在中国开始的标志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建立了仁和礼并重的哲学思想。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各立学派,有“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之说。
孟子继承了曾子、子思一派的学统,所以有“思孟学派”之称。
这一学派比较重视心性问题的探讨,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推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后世特别是宋代以后的儒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那么孟子则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心性学代表了轴心时代儒学的最高成就。
所以,宋代以后人们往往将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将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心性学内容丰富,层次繁多,总体而言,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修养论为归结,以下笔者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后世影响加以概述。
轴心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

轴心时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作者:邵友伟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5期摘要:古典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崇高的理念,古希腊追求“善”,而中国儒家思想追求“道”与“仁”。
在当代随着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也更加细致入微视角也更加多样。
本文试从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来寻找《理想国》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关键词:善;《理想国》;儒家;道在柏拉图那里善是一个最高的理念,他所说的善包含在劳动者、武士和卫国者身上,而他所说的善包含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德”。
柏拉图的“四德”与孔子所说的“知、仁、勇”三达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孔子在《论语》中对其有过阐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柏拉图所说的智慧指的是对于形而上的真理的体察,能够跳出洞穴之外来看问题,也就是《中庸》里所说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者都强调对于终极的把握,也都将这种智慧赋予给品德高尚的人和管理国家的人。
柏拉图所说的勇敢主要是指武士对城邦的守护,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因为义指的是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尽职尽责的意思,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武士守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他应该做的事。
柏拉图所说的节制就是儒学里讲的量力而行,也就是“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一、善的理念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理念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与儒学所讲的“道”的观念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单独的说“道”还不足以概括善的观念,还应该加入“仁”的内涵。
“这个给与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
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
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
”2可见在柏拉图的视野里善的理念是高于真理和知识的,它是获得知识和认识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和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得善的理念。
一方面,《论语》里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精选2021版课件
32
精选2021版课件
33
士作为一个拥有独立的社会政治地位,掌握专门文化知识,不耕 而食,不富而贵的专职脑力劳动者阶层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风云 激荡的历史舞台上,是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原因的。
经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的在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更高层次的 劳动分工,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完全分离;另一方面,也提供 了足够数量的劳动产品以减少一批“不耕而食”的劳心者。
精选2021版课件
29
稷下学宫有如下功能:
1.各派私学收徒授业的基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文则服。温柔孝 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 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管子集校·第子职》)这很可能是当时的学生守则。
——顾炎武《日知录》
精选2021版课件
14
4、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 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 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 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 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 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 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 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精选2021版课件
9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精选2021版课件
10
郡县制的出现
封建制的敝端既已充分显露,于是出现了郡 县之制。
儒学复兴论文

儒学复兴论文摘要:如今,随着国外一座座孔子学院的建立,有些人自豪地以为我们成了文化大国,以为我们的儒家文化得到了复兴。
但事实并非如此,回顾历史,儒学的命运可谓是起伏颇多,衰败或是兴荣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如今,在和平年代,儒学可以放弃历史赋予它的政治意义,单纯的发展学术本身,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不是营造一些复兴假象。
儒学复兴,任重道远。
关键词:儒学;复兴;新儒学;新轴心时代一、为儒学正名——儒学在新世纪的重新定位随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口号的提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气象。
尤其是在广大老百姓参与最广的文化建设方面,又一股“国学热”的浪潮开始了。
而儒学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掀起了复兴的热潮。
儒学是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也迈上复兴之路,儒学已经有了新的定位,其国家意识形态性质已经变淡,而儒学固有的那种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以及传统精神的基本内涵带来的社会功能愈加凸显,在精神之根柢处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
文化支撑发展,而儒学又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生命之根,国家的复兴依靠外来文化是远远不够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儒学的恢复与发展可谓是势在必行。
但是,以身边的朋友为例,一说到儒学通常的反映是对之嗤之以鼻,认为儒学就是几千年以前以孔子为核心的古人的思想,以及其后世世代代尊崇孔孟之人所做的一些研究等等。
作为一名浅资历的儒学学习者,笔者也曾试着想要为儒学正名,消除大家对儒学的误解,奈何自己的一知半解常常会被朋友问倒,在自责与懊恼之余,我也深深感受到儒学复兴之难。
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儒学的复兴几乎不再可能。
因为儒学产生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奴隶至封建社会早已一去不再复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只是需要儒学在行为方式和学术研究层面上的复兴。
在这两方面具体该如何发展,后文仍有论述,这里只需指出,学术研究层面的复兴主要依靠群体就是儒学的爱好者以及研究者,而数量最广的普通群众只要能做到行为方式上,即主要是指那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文化以及文明礼仪的“复兴”,那么,儒学的复兴就已经成功了一多半了。
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具有以下内容: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一、引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被众多学者称为“轴心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数千年,其中儒家伦理便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重要思想体系之一。
本文将对轴心时代的儒家伦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轴心时代与儒家伦理的兴起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
在中国,儒家伦理应运而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伦理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政治上,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体系;在经济上,农业生产的繁荣为儒家伦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文化上,孔子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儒家伦理的基本框架。
三、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儒家看来,仁德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只有具备了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义”则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公正无私、诚实守信。
_一阳来复_新轴心时代的儒学前景_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简论_段吉福

第10期段吉福 /一阳来复0:新轴心时代的儒学前景57/一阳来复0:新轴心时代的儒学前景)))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简论段吉福(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杜维明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不断开拓儒学论说的空间,创造性地提炼、转化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传播、贡献给人类社会,并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的设想。
本文在杜维明提出的"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和全球社群的宏观背景中,从其整体思想,即传统思想的现代化把握其解释理路及其论说的创新要点,彰显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向现代化创造性转化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儒学;人文精神;现代化;全球化中图分类号:B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10)0057)07收稿日期:2004-08-11作者简介:段吉福,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教学与研究。
杜维明是当今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著名学者,自1966年以来,他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致力于儒学的创造性诠释和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他意识到,对儒学的发展前景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估量,闭门造车的揣度绝对不行,必须进行广结善缘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开拓自己的洞识,另一方面也培养自己的耐性。
因此,他以/仁心说,学心听和公心辩0的态度,以容忍、共存、参照、沟通的兼容并包的胸襟,与世界各地的精神文化传统进行广泛的对话,追求一种/尊重、了解和学习的祥和之境0,[1](p 19)通过历史研究、哲学思考和社会学分析,不断开拓儒学论说的空间,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提升现代儒学论说的理论水平,创造性地提炼、转化儒家文明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传播、贡献给人类社会,并提出了/儒学第三期发展0的设想。
大陆学术界普遍将其视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对杜维明新儒学思想,大陆学术界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如汤一介、郑家栋、林梧生、郭齐勇、冷德熙、盛邦和、宋开芝、胡传胜等学者,从各自的视域对其思想的某些层面进行了阐发,并做出了一些回应。
新轴心时代

“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内容摘要: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古波斯有索罗亚斯特,等等,形成了不同文化传统。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学说、新理论。
关键词:儒学轴心时代解构性仁民而爱物汤一介古代思想新诠释西学和谐社会思想资源一、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
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国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希望了。
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我们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轴心时代”的中外文明_课件

孔子 (前551-前479年)
苏格拉底 (前469—前399)
(2008年江苏卷)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 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D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 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 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 可能是( ) A.孔子 C.普罗塔格拉 B.韩非子 D.亚里士多德
“轴心时代”的中外文 明 (前800—前200年)
【课标要求】 中国史部分: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 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 响。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制的弊端?与现代民主制的不同? 原因是什么?
少数人的民主,权力的误用和滥用;雅典是直接民主 制,近现代则为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制只适合小国 寡民,民主的普及,人口众多不适合,直接民主制的 弊端。
下列各项对于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点的表述正 确的是 A.采取措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B.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C.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垄断政权局面 D.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世界史部分: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 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 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 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 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 生活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④本:《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 下。”树木之根为“本”。引申为根本,基始。 • ⑤本立而道生:此句当是古逸诗。《说苑·建本》: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 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 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
• 范张之交(节选)《后汉书·独行传》 •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 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 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 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 尔何相信之审耶?”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 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示例
• 徙南门之木《史记·商君列传》 • 以卫鞅为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 烽火戏诸侯《史记·周本纪》 • 幽王以褒姒为后,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 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 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犬戎攻 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 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 ③易色:易有两解。一解作“如”,则“贤贤易色”与 “好德如好色”意思接近,《孔注》:“易色,言以好 色之心好贤则善也。”另一解释“易”为“改易”或 “轻略”之意。释作“改易”,则此句意为“改易好色 之心以好贤”,《皇疏》、《集注》都作此解;释作 “轻略”则此句意为“重德而不重色”。陈祖范、宋翔 凤等人认为,这一句与下面三句性质相同,下面三句分 别指父母之道、君臣之道以及朋友之道,则此句指夫妇 之道,意为娶妻应重德不重色。 • ④事:侍奉。下一句“事君”之“事”作“服事”解。 • ⑤致其身:《说文》:“致,送诣也。”有献出之意。 身,生命。
•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 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 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 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 “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 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 是不间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 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 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 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 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 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7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③,事④父 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注释】 • ①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小孔子 四十四岁。旧说《毛诗序》为子夏所作。 • ②贤贤:前一“贤”作动词,尊重之意;后一 “贤”为名词,贤人。
• 毛诗·关雎序 •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 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 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 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 • • • • •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④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 为孔子晚年弟子。 ②三省:三,多次。省,音xǐng,省思。三省即多次、 反复省思之意,不过这里 所省之内容恰好为三项。 ③信:《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释名·释 言语》:“信,申也。言以相申 束,使不相违也。”有多个本子“交”下有“言”字。
•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③事而信,节用 ④而爱人⑤,使民以时⑥。” • 【注释】 • ①道:治理。《马注》:“道,谓为之政教。”皇侃本 作“导”。 • ②千乘:乘,四马拉着的兵车。千乘之国即有千辆兵车 的国家。旧注对千乘之国 • 的具体大小纷争不已,但从《论语》其他篇章所述来看, 此时千乘之国已经不算大国了。 • ③敬:《说文》:“敬,肃也。”《释名·释言语》: “敬,警也,恒自警肃也。”
•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④不习乎?” • ④传:有两种解释。一指师所传授于己者;一指己所传 授于他人者。《集注》:“传,谓受之于师。”取前一 义;《皇疏》:“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 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郭翼雪《履斋笔记》云: “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 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甚于不忠不 信也。”焦循《论语补疏》谓:“己所素习,用以传人, 方不妄传,致误学者,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也。”都持后一种解释。
冯友兰:
• 儒与儒家两个概念,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 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
• “需(儒)” 。金文“需”,上为雨,下为天。“需” 的字形义为人在雨下,会意。 • “需(儒)”的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
• 综言之,儒原为司徒之官,后演绎为巫师术士,成 为一种巫的职业,再后演化为一个重视礼的学派。
二、轴心时代的文化特征
• 1.文化传统的塑造。
• 各大文化传统都奠定了属于自己的基本思想原则。
• 2.终极关怀的觉醒。
• 理智、道德、宗教、文化突破、文化类型
• 3.影响延续至今。
• 古希腊、犹太、印度、中国等轴心文化都影响延 续至今,而巴比伦、埃及这些未曾经历轴心文化 突破者都逐渐死去,并成为文化的化石。
•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⑥仁:有的本子作“人”。《郑注》云:“孝为 百行之本,言人之为行,莫先于孝。” • 《译注》:“作‘人’不能与‘本立而道生’一 句相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 • ⑦与:音yú,同“欤”,表推测语气。
•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⑥有朋:古本或作“友朋”。朋,《包注》:“同门曰 朋。”宋翔凤以为即指“弟子”。 • ⑦愠:怒。 • ⑧君子:《白虎通·通号》:“或称君子者,道德之称 也。”《礼记·哀公问》:“君 • 子也者,人之成名也。”《译注》:“《论语》中的 ‘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 • 者’,此处指有德者。”
三、先秦诸子
•儒 •道 •法 •墨
阴阳 兵 农
纵横家 杂家 小说家
四、先秦儒家
• 1.“儒”的本义 • 《辞源》释“儒” : “古代从巫、史、祝、卜 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后泛指学者。 • 《汉书》:“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 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 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 ——郭美华《论“学而时习”对孔子哲学的奠基意义》
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 • • • •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①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小孔子十三岁, 一说小三十三岁。《论语》中有若和曾参每被称 为“子”,说明有的篇章是由他们的弟子所记。 ②弟:同“悌”,善事兄长为悌。论 ③鲜(xiǎn):少。语
•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③事而信,节用 ④而爱人⑤,使民以时⑥。” • ④用:财用,开支。 • ⑤人:《皇疏》:“人是有识之目,‘爱人’则兼朝廷 也;民是瞑之称,‘使之’则唯指黔黎也。”刘逢禄 《论语述何篇》亦谓“人”与“民”对举,人指臣子, 民指百姓。 • ⑥使民以时:“使民”指征集百姓从事各种役作。“时” 特指农时,“以时”意为不违农时。《皇疏》:“以时, 谓出不过三日,而不妨夺民农务也。”
•
1.8 子曰:“君子不重 ①则不威②,学则不固③。主 忠信④;无友不如读己者⑤; 过则勿惮改。” • 【注释】 • ①重:庄重。 • ②威:威严,有威仪。《左 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威 而可畏谓之威。”
• ③固:此句有两解。一解“固” 作“坚固”解,则此句与前一句 联在一起,意为君子不庄重,则 既无威仪,且学习也不能坚固其 志。另一解释“固”义为“蔽”, 或“固陋”,则是将此章五句都 视为并列指五事,“学则不固” 意为“学习则能不蔽,不固陋”。 • ④主:亲近,或以之为主。 • ⑤无:通“毋”,不要。友,以 之为友。一解,“无”作“没有” 解,则“友”为名词。按后一解 语气与前后两句不合,似不切。
• 【思考与讨论】 • 《荀子·议兵》云:“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 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 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结合荀子 的这段话,理解本章“敬事”的含义,并思考它 在今日有什么意义?
•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④。” • 【注释】 • ①弟子:弟与子,对兄与父而言,泛指年小为弟、为子 之人。 • ②入:《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则 “入”指由自己所居之室到父母之室,下一句“出”指 出居己宫。 • ③仁:仁人。 • ④文:《马注》:“文,古之遗文。”《郑注》:“文, 道艺也。”二说可并通,学文并非仅指学习文字、文献。
• 2.“儒家”之义
• 孔子被尊为“儒家”鼻祖,学说为“儒学”,皆 从孔子从事的职业而言,而非如其他学说之命名, 如墨子“墨家”,老子“道家”。 • 提倡“礼”和“仁” 。研究并传播中国文化精神, 其最高形式是“礼”,传授以“礼”为首的六艺。 阐扬“仁”,通过“仁” 实现“礼”的秩序。 • 在职业精神方面强调“礼”,这一意义上的“儒 学”和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雷神崇拜祭祀活动的 “儒”的本义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