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东北与华北作物产量变化趋势模拟

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东北与华北作物产量变化趋势模拟
不同气候情景下中国东北与华北作物产量变化趋势模拟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9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 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9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9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 4.3℃。2019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未来温度继续上升,降水可能趋于增加。在高和低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预估21世纪华北区域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3~0.44℃/10年,与1980—1999年平均值相比,21世纪20年代华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可能增暖0.99~1.11℃,30年代可能增暖1.17~1.61℃,50年代可能增暖1.80~2.54℃,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大,春季最小;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8%~1.8%/10年,21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分别可能增加0.95%~1.11%、1.17%~1.61%、 1.8%~6.29%,其中,冬季降水量增加速度最快。 华东地区

中国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附件: 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 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在挪威政府、欧盟和UNDP的资金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支持包括新疆兵团在内的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制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在地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机构与能力建设。 我国政府公布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和意识,有效保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落实,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通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编制完成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相当部分省区市在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主动提出要运用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积极开发CDM项目,推动实施自愿减排交易,还有省份同时提出要探索建立省内碳交易试点,这与国家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综合考虑现阶段国情和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落实国家和地区提出的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要求,我国将从自愿减排交易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登记簿是所有碳交易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设计的登记簿体系是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推动国内自愿减排交易顺利开展,亟需开展相关研究,设计建立国内基于项目的碳减排交易登记簿系统。本项目成果将为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并将进一步扩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对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积极影响。项目办将聘请一家研究能力强、具有丰富相关经验的专业机构,就“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课题开展专门研究。 二、项目目标 结合我国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实际需要,研究设计我国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登记簿系统,开发相关的软件,为开展自愿碳交易、逐步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持。 三、研究任务 为完成该项目的目标,咨询机构需要完成以下研究任务:任务一:调研国外相关交易登记簿设计 调研京都议定书下联合国登记簿体系及设计要求,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自愿碳交易市场登记簿体系设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姚燕良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101601) 摘要:2015年11月,我国华北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雾霾成因和治理雾霾迫在眉睫。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然同为视程障碍物,但是二者之间却有极大差别。雾—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不存在着必然联系;霾—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二者可从空气湿度上进行大致判断,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作雾,小于80%时称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雾和霾一天当中,角色可能发生交替,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015年11月,华北地区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是由于华北地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增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h出现气压场比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不利于低空中的水蒸汽和颗粒物的扩散,特别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多发季节为秋冬两季。2015年11月大气环流于往年较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1月份,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极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再就是华北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 (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故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根据气象局资料分析,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 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均为为近10年最高。另外,今年华北地区暖湿气流也较往年异常,导致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1.2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冬季华北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我国华北地区重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1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4.3℃。2011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实施规则》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实施规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39)提出并归口。根据气法函〔2017〕39号《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18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实施规则》列为2018年行业标准预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Y-2018-02),2018年研究完成并通过了结题验收。依托该研究成果,2019年申报了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实施规则》,根据气法函〔2019〕58号《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 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实施规则》列为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项目(项目编号为QX/T-2020-09)。 2、编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量”转为“质”,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长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把天气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等级做出评定,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气候品质评价标识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农产品种植基地周边的气候环境情况。 编制《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实施规则》,对于从事气象信息服务的单位科学、规范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推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促进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4、标准起草人 于宏敏作为标准编写组技术和工作总负责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实施,确定了编写组人员。编写组人员主要是《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实施规则》2018年行业标准预研究项目的完成人员。根据人员分工,于宏敏、姚俊英制订了标准编写的总体思路并组织项目的编写、研讨和各项任务落实;于宏敏、姚俊英编写了标准初稿和编制说明;王莹、张海玉参与编写了标准初稿;于宏敏、姚俊英完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阙粼婧、张舒、邢德玺参与了标准的研讨和修改。 5、主要编制过程 (1) 成立起草组 2019年3月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成立了本标准的起草组,确定起草组成员,同时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华北地区专题

华北地区专题 地形 。 (1)简述图中①②两河流所在的地形区名称及其成因。(l0分)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气候 图7为汾河流域水系图,图8为图7中A地气候资料图。 (1)A地气温年较差比较大,请简要分析原因(8分) 河流 读海河水系图 1、请从地形、气候、水系等三方面简要分析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2、海河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达39721平方公里,汾河流域建有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3座,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图7为汾河流域水系图,图8为图7中A地气候资料图。 3据材料简述汾河主要水系特征。(9分) 农业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1、甲、乙省会所在两省目前都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说出两省各自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简析“湖广熟,天下足”格局改变为“中原熟,天下足”的原因。(12分)

环渤海经济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2、棉花是喜光作物,早期生长对水分和温度要求较高;后期生长需要充足光照,以有利光合作用;收摘期则最怕秋雨连绵。图中甲斜线区是我国商品棉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试分析该地区影响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8分) 3、大蒜在我国是一种秋播夏收作物,喜湿、喜肥、不耐旱,忌渍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中国大蒜出口约占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图14中的阴影区域为我国大蒜主产省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播种时在原有土地上覆盖地膜(图15)能够提高大蒜产量和品质,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2分) (3)试分析甲、乙两省区春季气候条件对大蒜生长的不利影响。(2分) (4)我国每年大蒜的种植面积波动很大,影响大蒜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大蒜在世界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请分析原因。(6分) 4、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新村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0分)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浙江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

浙江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 0 引言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多样化的地形地貌,给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农产品种类丰富独特,品质优秀。农作物的优质高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为此从2012 年起,积极探索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包括制订业务规范,统一标志管理,完善评价模型等; 经过3 年的实践,逐步在全省推广并渐趋规范,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科学评价技术不断提升。 1 制订业务规范,统一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标志 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是指天气气候条件对作物品质影响的优劣等级的评定。 1. 1 制定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规范 为适应气候变化和现代农业生产优化布局发展需求,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水平,推进浙江气象为农特色服务工作,提高为农服务效益,为农民提质增效,浙江省气象局率先提出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为了确保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省局组织制定了《浙江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暂行规定》,并以浙气发〔2012〕47 号文件行文下发,对农产品认证工作的认证流程、等级规定、标志管理,以及省市县气象部门的职责分工进行了规定。农产品

气候品质认证,依据农产品品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对比分析等技术手段方法,设置认证气候条件指标,建立认证模式,综合确定气候品质评价等级。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统一划分为4 级,按优劣顺序分别为: 特优、优、良好、一般。 1. 2 统一全省气候品质认证标志管理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使用全省统一的标志。农产品气候品质标志由标识图和批号代码两部分组成( 见图1) 。标识图以中国气象图标为主题图形,蓝色、绿色为主色调,寓意气象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标识图包含标志名称、气候品质等级、认证机构等信息。 2 稳步推广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气象部门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助推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省局《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2012—2014 年,连续3 年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省市县3 级分别确立3 年推广目标计划,稳步推广各项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2012 年确定为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探索年。2012 年初,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确定为省局气象为农服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后,省农业气象中心随即成立了以首席气象服务专家为负责人的技术研发团队,紧紧围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需求,通过收集指标、检测品质数据,建立初步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模型; 及时审核和制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华北地区

2013级高一地理学案 制作人:刘金英 时间:2014-4-20 班级: 姓名: 中国地理 第二课时 ——华北平原 【学习目标】: 1. 能够在地图上标出华北地区的范围,并能够通过经纬度定位。 2. 能够说明华北平原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3.分析说明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能结合实例总结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南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南方与北方地区工、农业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及工业发展方向。分析南北方国土整治工作的重点,掌握整治措施。 【课前预习】 1、 在右图中找到并标注出下列地理事物: 明确华北平原的范围。 淮河、太行山、古长城、渤海、黄海 2、在右图中绘出经过此区域的重要经线和纬线。 115°E 、 120°E 、 35°N 、40°N 3、 华北平原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4、 华北平原的地形特点?华北平原的成因? 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特点:A 完整,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 B 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 5、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班级 姓名 小组

【课堂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一】 1、华北地区农业特色:二年熟,旱地,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商品粮、商品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是(水果)基地,山东半岛(油料作物)。 2、分析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华北平原由黄河、海河、淮河等冲积而成,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米。地势平坦,便于耕作,加以土质肥沃,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在600~900毫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但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河床逐年淤高,下游河床高出两岸,以致黄河决溢、氾滥、改道频繁。黄河下游河道的改道迁徙又影响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宣洩,使华北平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浅平洼地,排水不畅,加重了洪涝威胁。低平洼地还容易使土壤盐碱化。华北地区春雨只占全年降水10%左右,春旱时有发生,且春季多大风,导致风沙严重。因此旱、涝、碱是华北平原的主要治理问题。黄河南、北的旱、涝、碱危害出现频率不同,一般洪涝南大于北,旱害、碱害北重于南。 结合资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3、分析华北平原春旱严重的原因? ① 夏秋多雨,冬季和春季少雨;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③春季多大风天气加剧了 水分蒸发 4、总结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形成的原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形成因素。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加上起伏和缓的地势,使华北平原极易 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1)与农业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不合理的开垦等生产活动,加重了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受灾严重的涝洼地、盐碱地和风沙地,会严重影响农产品产量、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等。 5、针对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气候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直接温度观测。气温观测资料证明20世纪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3摄氏度到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专家撰写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0.6℃。许多专家预测,如果人类能源消费格局不发生根本变化,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由于使气候变冷的二氧化硫排放将减量,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减少措施,预计到2010年,全球变暖温度可升高1.4~5.8℃,较1995年预测的1~3.5℃高出40%,海平面将明显上升,较严重的干旱将影响农业和供水,森林和珊瑚系统将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热带和亚热带谷物减产,干旱地区洪涝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增加。不少国家的首脑对全球变暖十分关注,美国将重新修订清洁大气法。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元。 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可能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高频率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另有其他证据表明气候确实变暖: 海洋温度: 据测量和估算,自1955年到1996年世界海洋的混合层有0.15℃的绝热增温。 大气温度:对流层及平流层低层的大气温度观测序列较短。探空资料显示对流层低层自1958年以来有0.1℃/10a增温趋势。而1979年以来的卫星微波探测则显示增温趋势为0.05℃/10a。但是,1976~1999年全球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为0.19℃/10a,可见对流层低层气温上升幅度不如地表面温度大。而平流层温度则下降趋势明显,而且高度愈高温度下降幅度愈大。 钻孔温度:根据有关学者整理的616个钻孔温度剖面,200-1000m深的地下温度在20世纪上升了0.5℃。大约80%钻孔的温度是上升的。 陆地雪盖: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但是下降是不均匀的,在下降趋势上迭加有7~8a振荡。前期下降明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约减少10%雪盖面积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这可能是气温上升的结果。雪盖面积与积雪区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60。重建的雪盖序列表明最近10a春夏雪盖可能是20世纪的最低值。但是北美冬季的雪盖可能有增加的趋势,前苏联雪盖也有类似的变化。这可能反映由于气候变暖北半球中纬度冬季降水增加。 海冰: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同时有5-6年的振荡。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 山岳冰川:冰川的前进后退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冰川所在高度较高,一般那里缺少气温观测。因此是研究气候变化的良好代用资料。但是无论冰碛石还是过去的绘画、照片大多只反映了某个时期的冰川状况。因此很少可能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序列。不过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世界范围冰川资料,20世纪之前只有缓慢的后退,20世纪初后退加速,到20世纪末不少冰川后退了1-3km。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有10-70a的滞后,从冰川后退来判断,气候变暖的开始应不迟于19世纪中。但是实际温度观测说明变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近20-30年热带的冰川后退迅速。有报告说近20年热带雪线上升约100m,大约相当温度上升

金华翠冠梨气候品质论证指标体系

葡萄气候品质认证指标体系探讨 徐腊梅杨举芳 (第八师石河子气象局,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通过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探求石河子地区葡萄基本气候条件及其主要生长发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经过筛选计算获得最优影响因子,将其与葡萄品质建立预测模型,形成气候品质认证指标体系。为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葡萄生长发育影响因子模型 目前新疆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不仅如此,新疆酿酒葡萄品质也是首屈一指。近年来,石河子垦区葡萄产业也迅速发展,全区现有葡萄总面积约20万亩。作物的种类和品质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1]。为打造垦区葡萄知名品牌提供支持,提高市场竞争力,气候品质认证将成为农产品畅销的“身份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指为天气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等级作出评定,评定方法是依据农产品品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实地调查、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等技术手段方法,设置认证条件指标,建立认证模式,从而综合评价确定气候品质等级。严艳、娄伟平等[2-3]进行了杨梅、龙井茶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研究,本文借鉴运用以上方法对石河子赤霞珠葡萄气候品质认证指标体系开展了相关探讨工作。 1资料与方法 以新疆石河子143团赤霞珠葡萄为研究对象,运用其近几年的品质和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气象数据,通过查阅资料、农业专家咨询及科学分析等方法,得出赤霞珠葡萄的基本气候条件要求,再对赤霞珠葡萄生长过程的气象影响因子与品质建立预测模型,形成气候品质认证指标体系。 2葡萄基本气候条件要求 热量条件。葡萄属暖温带植物,凉温区需要≥10℃的积温为3000~3500℃,春季当地温达到7~10℃时,葡萄根系开始活动。10~12℃时开始萌芽。葡萄新梢生长、开花、结果和花芽分化的适宜温度为25~32℃。冬季葡萄的根系是抗寒性最弱的,大部分葡萄的根系在-5℃左右即受冻致死。 水分条件。生长期间各阶段对水分需求不同,春季芽眼萌发、新稍生长、幼果膨大期需要较多的水分;开花期需要的水分适中,水分过多影响正常的开花授粉,水分过少影响花粉发芽;浆果期需要充足的水分,采收前徐璈水分较少,过多会影响糖分的积累,同时会影响葡萄生长。一般要求水热系数K<1.5为宜。 光照条件。光照的多寡对葡萄浆果的发育有一定影响,浆果成熟期光照不足时,浆果不仅酸高、糖低、品质次,而且易感病,风味不良。8、9月日照时数多,品质佳。 3葡萄主要生长发育期与气象条件关系 葡萄不同物候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同,物候期出现时段因所在地区,具体年份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葡萄物候期与气象条件关系具体见表1: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近年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4年底中美两国签署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接连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治信号,表明其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获得广泛赞誉。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日前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称榜样”的问题时指出,中国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她说,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在2030年前后使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法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国,期待中国为大会的成功提供支持。 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总统环境问题特别顾问尼古拉·于洛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他说:“中国有能力在提出目标后将其实现,甚至以更快速度实现目标。” 中国支持定期盘点包括减排在内的相关长期目标的实施进展,也表明其有能力与自信进行气候变化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也符合中国当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中国在加速本国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向广大经济、资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士对此非常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其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做出了榜样。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主张协议应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说,中方愿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气候分布 六大气候带

中国气候分布六大气候带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出版者的话 1980~1986年间,我们曾组织出版了一批地理知识读物,着重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这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注意和好评。但因时隔多年,不少读者要求重印,有的建议进行修订,增补更新的资料。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同时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我们约请了原作者对原书进行修订,增补了新的科研成果并更新资料,修改了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够准确的内容和提法,文字表述上也进行了修饰。书中的插图作了部分调整,还新增了彩色照片,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将《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及其极值》、《中国的河流》、《中国的湖泊》、《中国的沼泽》、《中国的土壤》、《中国的森林》、《中国的草原》、

《中国的沙漠》、《中国的海洋》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这11种书汇总起来,组成一套“中国自然地理知识丛书”出版,在开本设计上与原书相比亦有一些变化。我们还将继续组织编写一些有关的专题,纳入这套丛书之中。这套丛书适合于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自学阅读,又可作为中小学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参考资料,是一份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2年5月 UID1 帖子33677 精华39 积分37077 阅读权限255 性别女来自扬州在线时间183 小时注册时间2008-7-13 最后登录2010-1-30 查看详细资料 返回主题 TOP admin 开心豆豆 管理员

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梳理】 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1.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冰川融化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直击高考】: (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四川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暂行办法

附件1 四川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省气象为农特色服务工作,确保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实地调查、实验试验、对比分析等技术手段方法,设置认证气候条件指标,建立认证模式,综合评价确定天气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最终评定出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 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统一划分为三级,分别为:特优、优、良。 第三条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活动以及获得该项认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四条四川省气象局制定统一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基本规范、规则,统一的合格评定程序,统一的标准、标志。认证结论面向公众公开。 第五条原始气象数据的管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

第六条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遵循申请自愿、受理及批准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七条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实行省、市、县三级业务分工和属地化管理。 第八条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由四川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监管,推进并完善认证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推动认证的法制化建设;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把控认证工作的技术细节,确保认证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四川省气候中心协助认证工作的开展,确保认证结论的合法性、权威性;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搭建并维护网络平台,为认证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 第九条市(州)气象局监管、协调辖区内农产品气候认证工作;并协调跨辖区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确保各类信息准确及时传达。 第十条县(市、区)气象局是认证具体实施单位,未设气象机构的县(市、区)由市(州)气象局承担或组织本行政区域内邻近县(市、区)气象机构受理该辖区内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申请、审查、实地勘验、气象数据采集分析等具体工作。 第十一条四川省气象局成立并管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专家组(下称:专家组)。专家组制定认证工作的相关技术规范,并对农产品气候品质进行论证评审,确保认证结论科学严谨。认证具体实施单位成立并管理本地农产品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