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副车架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汽车副车架是汽车重要的承载结构之一,在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性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强度和刚度对汽车的整体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汽车副车架的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汽车副车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汽车副车架是指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的用于支撑底盘组件的结构。
其主要作用是传递车辆的荷载,同时还要满足汽车悬挂系统的需求,以确保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日常使用中,汽车副车架还要承受来自路面的冲击和振动,并且要能够抵抗车辆制动时产生的扭矩和冲击力。
汽车副车架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汽车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安全可靠地行驶。
二、汽车副车架的强度模态分析1. 强度分析汽车副车架在使用过程中要承受各种不同方向的受载情况,主要包括拉伸、压缩、弯曲和剪切等载荷。
需要对汽车副车架进行强度分析,以确定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强度分析的目的是确认汽车副车架在设计工况下不会出现塑性变形或者破坏,从而保证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对汽车副车架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从而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 模态分析模态分析是指通过对汽车副车架进行振动特性的分析,确定其固有频率和振型。
汽车副车架在行驶过程中会受到来自路面的激励力,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振动分析,以确认其固有频率和振型与激励频率不发生共振,从而避免产生过大的振动响应。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确定汽车副车架的主要振动模态,并评估其对汽车驾驶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三、汽车副车架的结构优化1. 结构轻量化汽车副车架在保证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减小自身的重量。
轻量化可以降低汽车的整体质量,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加速性能,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轻量化的方法包括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优化结构布局和加强节点等。
2. 结构优化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对汽车副车架进行结构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和材料优化。
乘用车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边界当量方法研究

乘用车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边界当量方法研究乘用车副车架的计算模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用来评估车身的刚性和强度。
在该领域,边界当量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近似方法,通过将实际加载替代为等效静态和动态力载荷,以简化计算过程。
本文将介绍乘用车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边界当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优缺点。
边界当量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实际载荷替换为等效载荷,使得系统的动态响应与实际载荷下的响应一致。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减少计算时间和成本。
此外,边界当量方法可以将动态载荷解决为对应的静态载荷,以简化结构分析。
边界当量方法的缺点在于,其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误差,因为实际载荷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变化,而静态边界当量方法无法精确模拟这种变化。
边界当量方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静态边界当量方法使用最小和最大值的载荷范围来模拟实际载荷。
动态边界当量方法使用均方根振幅等参数来描述实际载荷的动态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边界当量方法,例如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在不知道实际载荷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近似估计。
乘用车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边界当量方法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对载荷的测量、建立边界当量模型以及验证模型精度等方面。
最近的研究还关注了不同载荷模拟方法的比较,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模态优化。
例如,研究表明使用动态边界当量方法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而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可以在无法确定载荷的情况下进行设计。
总之,乘用车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边界当量方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其优点在于简化计算过程,在有限时间内获得较精确的结果。
然而,该方法的缺点需要注意,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误差问题。
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边界当量方法与优化设计相结合,以提高车身的性能和强度。
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乘用车副车架的设计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副车架的设计中,计算模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评估车身的刚性和强度。
在计算模态分析中,边界当量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可以将实际载荷转换为等效载荷,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汽车副车架是连接车轮、车轴、悬挂系统等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车辆的行驶稳定性、路面适应性和安全性。
强度是汽车副车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次还需要满足轻量化、高刚度和振动控制等多种要求。
因此,对副车架进行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汽车副车架的强度分析通常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该方法基于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把副车架拆分为若干个有限个单元,通过数值求解计算每个单元的应力和应变,并进而计算出整个结构的应力和应变。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副车架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强度及变形情况。
同时,结构优化也是副车架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重新布局材料和构件,提高结构性能同时减少质量。
可以采用形状优化、材料优化等优化手段,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到最优的结构。
模态分析是副车架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先进的分析方法。
模态分析是一种通过计算系统的自由振动频率和模态形状来分析结构动态响应的方法。
模态分析可以得到副车架在自由振动过程中各个振动模态的频率和振动形状,分析副车架在道路行驶中的动态响应情况。
针对汽车副车架的实际情况,应该在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进行模态分析研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副车架的性能和优化方向。
同时,应该注意到,副车架的优化设计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对其进行平衡。
比如,轻量化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但过度轻量化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进行结构优化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多种因素,以取得最优的设计效果。
总之,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是汽车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副车架的性能和安全性,为汽车行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汽车副车架是汽车重要的结构部件之一,承担着支撑车身、吸收冲击力、传递动力等重要功能。
随着汽车的发展,人们对汽车副车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和安全性。
现有汽车副车架结构往往存在过多的冗余部分和设计缺陷,导致结构重量过大、强度不足等问题。
对汽车副车架进行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分析副车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特点和振动模态,可以发现潜在的弱点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其整体性能。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针对汽车副车架的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展开研究,旨在为汽车工程领域提供更有效的设计方案和优化策略,促进汽车轻量化、高效化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汽车副车架是汽车重要的结构部件之一,其负责支撑整车重量并承载各种动态载荷。
对汽车副车架进行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意义:汽车副车架的强度模态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从而预测可能存在的强度问题,为设计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通过分析副车架的振动模态,可以确定其固有频率和形态,进而评估结构的动力性能和耐久性。
结构优化可以有效地降低副车架的重量,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降低振动和噪音,进而改善车辆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提高汽车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还可以推动汽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促进汽车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和环保性能,满足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和法规标准。
对汽车副车架进行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汽车副车架的强度和振动特性,为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分析副车架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性能,找出存在的弱点和瓶颈,为提高车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汽车副车架是车身重要的部件之一,其强度对于车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对副车架进行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强度模态分析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分析。
在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首先需要进行建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边界约束和载荷。
通过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来评价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副车架的强度,但是过于理论化,容易忽略一些实际情况,如材料的实际性质、生产工艺上的缺陷等,因此在结果的准确度上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结构优化方面,目的是为了改善副车架的结构,提高其强度,减小质量,降低制造成本。
一种优化的方法是对材料进行选择。
选择高强度、刚度和抗腐蚀性能好的材料,如高强度钢和铝合金。
此外,也可以采用一些结构优化的方法,如加强副车架的节点和接头,降低不必要的重叠,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可以使用流体动力学模拟和模拟优化方法来指导实际的优化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的方法,以确保副车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类载荷和力的作用,如行驶过程中的悬挂连接、路面震动、碰撞等,以确保副车架不会发生破裂或失效。
此外,需要考虑到生产工艺和成本的因素,尽量采用简化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来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汽车副车架的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是车身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提高车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车身故障的出现,从而提高整个汽车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摘要:随着社会上经济的发展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而汽车也在社会上变得越来越普及。
现在就以轿车的副车架为研究的对象,在很多的软件当中建立起来的模型模拟,然后对这些结构进行新型的分析,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主要就是对强度和自由度进行的分析,在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也说明了,汽车的副车架本身的强度是符合要求的,并且汽车的副车架跟发动机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针对这样的问题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
关键词:汽车的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化分析;拓扑结构优化前言: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步,大多数人对汽车的品牌、汽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能还有一系列有关车方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而在这其中汽车舒适度和安全性能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汽车的副车架是现在大部分汽车底盘的最主要的承载件,使用的越来越普及,因为它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的频繁,所以应该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动态特性。
目前,世界上的很多人认为,在使用频率作为优化目标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方面的研究,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在相关的书籍中曾经有过记载,在选择使用轻型车车架的频率来当作拓扑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在这当中进行多部拓扑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来得到副车架横梁的最佳的拓扑结构。
还有在相关的书籍中记载里,在对汽车的副车架进行频率的拓扑结构的优化时,根据所得到的密度的图纸进行相关数据方面的分析,他的分析出来的计算的结果和实验的数值的数据一致,使得本来应该拥有的频率得到应有的优化,这样也就让更多的人们对汽车的副车架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汽车的副车架在有限模型方面的建立汽车的副车架在制作的过程中采用的原材料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在汽车的副车架和车架之间,应用四个轴向竖直的橡胶衬套相互连接在一起,纵臂上下摆臂,以及其他的后悬架零部件安装在汽车的副车架上。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探讨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汽车副车架是汽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车辆的重量、扭矩和振动的传递,同时在车辆碰撞时发挥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汽车副车架的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对于车辆的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汽车副车架的强度模态分析。
汽车副车架主要受到来自发动机和车辆行驶时的负载作用,因此在强度模态分析中,需要考虑副车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副车架的应力、应变和振动特性进行分析,找出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和强度情况。
这对于设计和改进副车架的结构和材料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结构优化是提高汽车副车架强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结构优化,可以改进副车架的设计方案,使其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强度和刚度。
可以采用新的材料和工艺,提高副车架的耐疲劳性和抗冲击能力。
还可以通过减少副车架的零部件数量和连接处,降低副车架的制造成本和装配难度。
这些优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汽车副车架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进行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需要充分考虑副车架的受力特点和工况,不同的车型和用途对副车架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分析和优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分析和优化工具,如有限元分析软件、拓扑优化算法等,以更有效地进行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和结构优化。
在进行结构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副车架的强度、刚度、重量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以找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
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是提高汽车安全性和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副车架的受力特点和工况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弱点和问题,通过结构优化提出改进方案,从而使汽车副车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希望本文的内容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有所帮助,促进汽车副车架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汽车副车架强度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

Ab s t r a c t :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c o t s u b - f r a m e 。 t h e n i r e e l e m e t n mo d e Z a n d mu l t i - b o d y d y n a mi c s m o d e Z t i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a s e d o s o f t w a r e C A T I A a n d H y p e r Wo r k s nd a o t h e r s o j  ̄ w o 3 e . T h e a n a l y s i s f o s t r e n g t h a n d m o d l a a b o u t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 he T na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s t r e n th g fs o u b - la f m e i s m 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b u t a m o d lf a r e q u e n c y fs o u b - r f a m e s i c l o s e t o t h e e x c h t a on i f r e q u e n c y o fe n g  ̄ n e , a n d t h u s m a y p r o d u c e a r e s o n a n c e p h e n o en m o n . T o s o l v e t h s i p r o b l e m, a d o p t s t h e u s e o f v a r i a b l e d e n s i t y t o p o l o g y o p t i mi z t a i o n et m h o d s ,e s t bl a i s h i n g t h e ve o r a g e f r e q u e n c y et m h o d d e in f e d o e c £ 西 e f u n c t i o n , v o l u m e ra f c t i o n a n d s t r e s s f o r t h e t o p o l o g y o p t i m i z t a i o n c o n s t r a i n t s . 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 t h t a t h e m o d l a f o s u b — f r a e m b e t w e e n t h e c l a c u l t a e d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l a i s v e r y s m a l l he T o n e m o d lf a re q u e n c y fs o u b - ra f m e i s i m p r o v e d a n d i n v o l v e s t h e b e s t d i s t r i b u t on i f o m a t e i r 1. a A f t e r o p t i m i z i n g a mo d lf a r e q u e ci n e s i t C n a vo o i d e 嚼船 e x c i t a t i o n f r e q u e cy n ,t o v e r i f y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v li a d i t y ft o h e s u b - f r a m 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前副车架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摘要:通过了解模态分析的定义及概念,学习模态参数识别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在介绍结构模态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以汽车前副车架为研究对象,采用锤击激励法和白噪声激励法进行了模态试验,又用3种模态参数识别软件作模态参数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关键词:前副车架,模态试验,激振,模态参数识别Modal analysis and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ofcar front subframeAbstract:By understanding the definitions and concepts of modal analysis,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the bas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tructural modal test methods, automobile front subframe for the study, using a hammer and a white noise excitation method encourage a modal test method, and use three kinds of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software for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error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results.Keyword: front subframe, modal test, exciting, identification modal parameters1.模态分析的定义及概念模态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
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的经典定义是:将线性定常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组中的物理坐标变换为模态坐标,使方程组解耦,成为一组以模态坐标及模态参数描述的独立方程,以便求出系统的模态参数。
坐标变换的变换矩阵为模态矩阵,其每列为模态振型。
由于采用模态截断的处理方法,可使方程数大为减少,从而大大节省了计算机时,减小了机器容量,降低了计算成本。
这对大型复杂结构的振动分析带来很大的好处[1]。
模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及预报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因此模态参数辨识是模态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
2.模态参数识别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模态参数辨识分为频域辨识法和时域辨识法。
利用频率域内的数据进行辨识成为频域辨识。
在结构动力学中,频率域内的数据一般为系统的频响函数(或传递函数),也可以是输出的傅氏变换。
频率域可以是实频域(傅氏变换),也可以使复频域(拉氏变换)。
模态参数辨识的频域辨识方法又包括:分量分析法、导纳圆辨识方法[2]、正交多项式曲线拟合、非线性优化辨识方法。
利用时间域内的数据进行辨识称为时域辨识。
在结构动力学中,时域数据可以是自由响应数据、脉冲响应函数数据、白噪声激励响应数据和一般的输入、输出时间历程数据。
模态参数辨识的时域辨识方法包括:系统的可辨识性、Ibrahim 时域法(ITD法)、随机减量时域法、最小二乘复指数法、时间序列分析法[1]。
3.汽车前副车架的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测试技术现代化是汽车设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汽车作为性能要求高、负荷变化大的一种机械产品,为了提供设计依据,往往需要经过试验测定瞬息即变的参数,对产品性能、参数以及质量进行检查、识别和评价[3]。
因此包括强度测试、振动测试和模态参数测试的测试技术已成为汽车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4]。
研究副车架的动特性是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中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副车架在汽车行驶时的振动常常是导致本身结构损坏的主要原因。
求得副车架的模态参数,就可进一步建立结构的振动方程,预估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的响应,为渗入研究疲劳、噪声等问题奠定基础。
运用模态试验技术对汽车的重要部件——副车架进行模态分析和参数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5]。
3.1 模态测试系统模态测试系统包括:激振系统、信号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和信号分析系统[6]。
激振系统由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和激振器组成。
试验采用纯随机激励信号和瞬态激励信号。
其中纯随机信号又称白噪声信号,属宽带随机信号,只需对输入能量加以控制,自动化程度较高。
瞬态激励信号是由激励锤产生的脉冲信号,以获得脉冲响应。
其特点是快速、方便,对被测结构无附加质量和刚度约束,特别适合于现场试验[7]。
信号测量与数据采集系统主要使用传感器和功率放大器以测出激振力和振动响应。
模态试验对传感器有较高要求,比如低频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好、体积小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试验压电晶体加速度传感器和阻抗头。
数据采集的作用是将电荷放大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数字信号,并予以保存,待计算机调用。
它主要由低通滤波器、采样保持器和模数转换器即A/D板组成。
信号分析系统可由模态信号分析仪或模态参数识别软件实现[8]。
3.2试验过程1)被测结构的支承被测结构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处于一定的约束状态。
在试验中模拟结构的真实约束往往比较困难,一般用自由状态来代替[9]。
自由状态可以通过弹性绳的吊挂或弹性基础来实现。
试验采用低压充气轮胎支承,以分布力的形式支撑结构,使得结构在横向和纵向移动或转动时均能达到很低的频率,使用简单且安全。
2)传感器与激振器的定位和安装传感器的定位一般选择在重要的响应点、部件的交联点和质量集中点等处。
此外,响应测点应尽可能避开各阶模态的节点[10]。
传感器的安装也非常重要,由于本试验方案副车架的结构形状较复杂,且为金属材料,故采用可靠而方便的磁吸联接固定方式。
激振器采用下置式激振方案,激振器与力传感器之间,用较细的柔性杆连接,以保证激振力单向作用。
3)激振方式选择多点激振能量输人合理,在结构中传播均匀,测试精度比单点激振高,但对于副车架这类较小型、较刚硬的构件,单点激振已有足够的能量输人,也能得到较高精度,故本试验采用单点激振法,即对结构的某一点激励,同时测得激励点及响应点的时域信号,经A/D转换和FFT变换,变成频域信号并运算求得频域响应函数,再以参数识别方法识别出模态参数。
4)试验步骤①按照测点布置原则,在副车架上设置7个测点,测点示意图如图1 所示。
②将副车架置于低压充气轮胎上。
锤击法选尼龙作为锤头材料;白噪声法的激励信号来源于动态分析仪本身的随机信号发生器。
③激振点固定在c0。
为提高测试精度,锤击法试验在该点上连续锤击动态信号分析仪的时间信号平均次数设置为64 次,对每点测得图 1 测点布置示意图的频响函数进行平均。
④激振力信号和加速度响应信号经电荷放大器送到动态信号分析仪的A、B 两个通道中,获得各点的频响函数。
⑤将两路信号经电荷放大器后同时输送到14 通道TEAC磁带机中,以便用自编的模态分析软件对各点的频响函数进行曲线拟合,识别其模态参数。
3.3 模态参数识别程序编制在工程上普遍采用频域法识别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一般分为图解法和计算机分析法两类[11]。
本研究在编制频响函数计算程序基础上,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中的分量分析法、导纳圆拟合法和复模态参数迭代法,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
频响函数计算程序可产生振动系统频响函数的实部、虚部、幅值、相位和相干函数;分量分析法是将频响函数分成实部分量和虚部分量进行分析,可在动态分析仪上识别出模态参数;导纳圆法利用测取的加速度频响函数数据,采用单模态导纳圆拟合方法,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复模态参数迭代法通过对加速度频响函数进行拟线性优化,采用分步迭代法识别出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复振型等复模态参数[12]。
3 个程序软件连同数据采集由主控系统以模块方式运行。
各模块采用下拉菜单式,其界面层次丰富、直观,操作简便,且能独立运行。
程序用C语言编写,参数输人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功能,输出结果为清晰整齐的表状式。
本试验采用的信号采集系统见图2图2 信号采集系统图3.4 模态试验及参数识别1)锤击法模态试验[13]仅列出了采用分量分析法由动态分析仪产生的拾振点c6频响函数,测出该点前五阶模态的频率、半功率带宽和虚频峰值,再经过平均计算,由动态分析仪识别出的副车架结构频率、阻尼比等模态参数。
本试验又分别运用导纳圆法和复模态参数迭代法程序对模态参数进行识别,获得频率、阻尼比等参数,其中复模态法识别结果是将导纳圆分析结果作为迭代初值而获取的。
2)白噪声法模态试验[14]采用分量分析法由动态分析仪产生的拾振点c6频响函数实频图和虚频图,由实频图和虚频图可获得c6点前五阶态的频率、半功率带宽和虚频峰值,再经过平均计算,获得各阶频率、阻尼比等模态参数。
本试验又分别运用导纳圆法和复模态参迭代法程序对模态参数进行识别,获得频率、阻尼比等参数,其中复模法识别结果是将导纳圆分析结果作为迭代初值而获取的。
3.5 模态参数识别结果分析本试验分别采用锤击法和白噪声法对副车架进行模态试验,再应用动态分析仪及识别程序对模态参数进行了识别,将识别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5]。
1)锤击激振的试验结果与程序识别结果的比较①固有频率比较由于试验结果一般能较真实、综合地反映结构的固有特性,故以动态分析仪读出的固有频率为基准,分别与导纳圆法和复模态法识别结果相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程序识别的模态频率除了第一阶模态频率误差偏大(10%左右),其余各阶模态频率的误差均小于2.5%。
此外,两种程序识别方法从总体上看,复模态法识别的精度较导纳圆法高。
这是因为导纳圆法建立在图解分析的基础上,辨识精度受到一定限制,但该方法较经典、直观,对于单自由度或模态耦合不很紧密的多自由度系统,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而复模态法则借助于所有测量数据,进行总体曲线拟合,并且能用于一般粘性阻尼系统,故能得到更为精确的频率估计。
②阻尼比比较在动态分析仪上无法直接读出阻尼比值,尽管可以通过读出实部峰值利用分量分析法计算得到,但实部峰值有时比较平缓,读数会有较大误差在此,仅比较由两种模态识别程序识别结果的误差,见表8分析结果表明: 导纳圆法和复模态法识别的阻尼比误差在3 % 以内,两种方法识别结果几乎相同2)白噪声激振的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的比较①固有频率比较仍以动态分析仪读出的固有频率为基准,分别与导纳圆法和复模态法识别结果相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所编制的程序识别结果较为精确。
除了复模态法第一阶模态频率误差偏大(9.75%) ,其余各阶模态频率的误差均小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