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
和顺古镇导游词(通用19篇)

和顺古镇导游词(通用19篇)和顺古镇篇1和顺古名阳温暾(tun),后来因为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和顺”。
后经一些文人的推敲,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腾冲毗邻缅甸,接近印度,历史上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和顺就位于这条“官马大道”的旁边。
所以从明朝以来,和顺到缅甸拓展事业的人日渐增多,并涉足公务翻译、交通向导等职务。
到了近代,和顺还出现了一批远涉重洋,到欧美日留学、谋生的人士,同时也有一批人在港澳台开拓实业,所以,和顺外出谋生、求学、经商者的足迹遍及亚太、欧美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六千多人。
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
因此,和顺成为了云南著名的侨乡。
导游带团软件和顺乡前一马平川,几条小河或绕村而过,或穿流田间,垂柳拂岸,荷花映日,难怪人们在这里总是流连忘返,称誉为“小江南”了。
踏进和顺的青石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时光,据考证古材料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在这得天独厚的小盆地中繁衍生息。
老人们常说,和顺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
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鱼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绕村而过的小河之上有两座石拱桥,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
桥下鹅鸭戏水,古树横卧,每当春花烂漫、秋月朗朗之时,双虹桥一代便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双虹桥畔矗立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清末,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有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
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入“咸新社”故址汉景殿。
身居海内外的热心乡人,踊跃投入捐书活动,使馆藏图书不断增加。
20xx年5篇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doc

2019年5篇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和顺镇位于腾冲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0xx 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20xx年5篇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一)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地方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的著名桥乡——和顺。
和顺位于腾冲县西南,古名叫阳温登村,因有小河绕村,所以更名为河顺。
又引言云涌吉祥,风吹和顺。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那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首先,和顺毗邻缅甸靠近印度,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
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
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
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
踏进和顺的青石板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历史的光阴。
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雨洲亭,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寸树声先生而建的,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介绍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3篇)

介绍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3篇)介绍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通用3篇)介绍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篇1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中的古镇,和顺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虽然和顺古镇都在开客栈搞建设,但是走进和顺古镇的一刹那,还是显得安静祥和,没有喧嚣。
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蓝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
(《明史&太祖本纪》)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
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
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
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
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
《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
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
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
之前尚有曾、蒋、丘、番、冯姓,可能迁居他处。
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
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二篇)

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欢迎来到云南和顺古镇!我是您的导游,将会为大家带来一次精彩的旅行。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丽江市宁蒗县南部,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镇。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和顺古镇的历史和景点,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座古镇的魅力。
和顺古镇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座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辐射型古镇,是古丝绸之路南段的重要节点。
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现在,和顺古镇已经成为一处集观光、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首先,让我们来参观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古城门。
古城门位于古镇的入口处,是古镇的门户和象征。
这座城门建筑气势恢宏,造型古朴,两边是高大的城墙,上面刻有精美的石雕,展现出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穿过古城门,我们可以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参观和顺古镇的古建筑群。
这里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府邸、民居、庙宇等。
这些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紫藤花爬满,显得十分别致。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和顺六堡”,它们分别是赵家堡、杨家堡、徐家堡、张家堡、蔡家堡、王家堡。
每座堡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是了解和顺古镇历史的重要窗口。
除了古建筑,和顺古镇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作坊。
这里有制作纺织品的纺车、染布作坊、制作木雕的工坊等等。
参观这些手工艺作坊,我们可以亲眼见到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体验到云南特色手工艺的魅力。
如果您对手工艺品感兴趣,这里也是购买纪念品的好地方。
除了古建筑和手工艺作坊,和顺古镇还有许多风景名胜值得一游。
比如,附近的羊角山是一处天然景点,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而著名。
从山顶俯瞰古镇,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景色。
此外,古镇周围还有一些古道和古桥,可以步行或骑车沿着这些古道和古桥漫步,感受古镇的宁静和韵味。
最后,让我们来品尝当地的美食。
和顺古镇是云南的一个美食之地,这里的菜肴以口味独特、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比如,豆腐脑、过桥米线、烤鱼等都是当地的特色菜肴,口感鲜美,值得一品。
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2篇)

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____公里处,始建于明代,因小河绕村而过故名“河顺”,后文人雅士取“士和民顺”之意而更名为“和顺”。
和顺古镇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更是茶马古道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古镇建筑环山而建,从东到西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遍布古镇,镇子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镇内主要景点有:滇缅抗战博物馆、中天寺、弯楼子、刘氏宗祠、艾思奇纪念馆、文昌宫和和顺图书馆。
沿着古镇蜿蜒的巷子,你可以去探访古镇内的老屋、老街和古老的宗祠。
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能让你打开眼界:建筑还可以是这样的。
怪不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就专门跑来,在此取景。
寸氏宗祠和翡翠大王故居,让你慨叹古镇建筑的精致。
走累了,可以在刘氏宗祠内的茶馆坐坐,喝一杯用当地龙潭水、栗炭火烹制的茶,唇齿留香。
在和顺图书馆,你还能看到匠人用土法制造宣纸,这可是腾冲三宝之一(腾宣、腾药、腾编),有兴趣可以买一些回去。
走累了肚子饿了,古镇内的各种小吃不仅能够果腹,更能让你回味那段绵长而沧桑的历史。
寸氏豆粉、蔺大妈松花糕都是有着岁月的味道。
或者随便找个饭馆坐下,点一份当地特有的“三滴水”、“头脑”或是“土锅子”,光是吃,就已经让你不虚此行了。
的洗衣亭上晒晒太阳,像当地人一样感受和顺的悠闲吧。
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范文(2)云南和顺古镇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云南和顺古镇!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镇。
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同领略和顺古镇的风情。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的南部,南距大理市约62公里,北距丽江市约150公里。
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据说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和顺古镇周围景色秀丽,山水相依,是大理洱海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理州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小丽江”。
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_导游词_1

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腾冲和顺就是腾冲县和顺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
下面是带来的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地方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著名的桥乡——和顺乡。
既然,能够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称号,呢么!和顺固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
位于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和顺乡,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人文气息,在这儿,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光可谓是,随处可见。
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
其次,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型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
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
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1 / 9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
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里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他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动的古镇”。
现在呢!请各位往车窗外看,位于盆地中的乡镇就是和顺乡。
小镇群山环抱,远远望去,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连绵一二公里。
说话间我们以到达目的地。
走进和顺之前,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和顺顺河”牌坊。
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
除了此之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红桥头的贞节牌坊。
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xx年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和顺导游词

和顺导游词【篇一:和顺景点导游词】和顺景点导游词解说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观游览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的著名侨乡——和顺。
我们是大家今天的导游,我叫虞红艳,大家可以叫我小虞,旁边的这位是我的搭档潘朝芳,大家可以叫她小潘,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刘师傅,他驾驶技术娴熟,大家对行车安全尽管放心,今天由我们一同为大家服务,希望和顺这个世外桃源,能够带给大家美的感受,心灵的归属,祝大家有个美丽而愉快的旅途。
关于他名字的由来,有朋友知道吗?和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叫做“阳温登”村,因有小河绕村而过,遂更名“河顺”,后人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以及“士和名顺”之意将河顺雅化为和顺,充分的表现了和顺人民对于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之所以成为著名的侨乡,和腾冲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毗邻缅甸,靠近印度,是连接川、滇、缅、印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和顺,就在这“官马大道”之旁,明朝以来,和顺到缅甸开拓事业的人日渐增多,和顺外出谋生、求学、经商者的足迹遍及亚太、欧美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和顺侨居的华人华侨就有一万多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6000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了著名的侨乡。
各位朋友,请大家往前看,这就是“和顺顺河”牌坊,穿过牌坊,我们就看到它的背面书写着“仁里”两个字,这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
此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虹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纪念碑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05年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
和顺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古镇”的称号,有六大独特的魅力,第一,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
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通用5篇)

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通用5篇)云南腾冲和顺篇1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
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
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来到了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一个神秘、美丽的和顺古镇便映入你的眼帘。
走进和顺,你就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
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
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走进和顺,你就走进了一幅天人和谐的桃源风景。
四面青山环抱,村前绿水环绕,杨柳含烟,一座座洗衣亭和石拱桥掩映其间,村妇捣衣,鸭鹅戏水,驮铃叮当;堤外荷塘飘香,稻浪泛金波;亭台楼榭与明山秀水相映交辉,雅趣盎然,一派韵味无穷的农家田园牧歌画卷。
如今的和顺古镇,居民依然保留着纯朴和谐、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成为一个现代人梦中的家园。
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篇2旅游特色1、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2、20__年CCTV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中,云南腾冲和顺镇以“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六大魅力入围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3、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
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最佳旅游时间和顺四季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
但春季的和顺风光尤其秀美,金黄的油菜花在徽派建筑的映衬下格外婀娜;夏季高原阳光猛烈,却步并不很热,荷塘的荷花次第开放又是另一番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腾冲和顺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旅游。
腾冲概况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滇越国,东汉属永昌郡,元明清时先后设署府、州、县等。
曾经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都派重兵把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区内的火山和地热景观以其独特的风采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河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景点;还有以“华侨之乡”“书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贾重地”驰名中外著名的侨乡——和顺乡。
和顺概况和顺古名阳温暾,因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河顺”。
后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城西3公里,它有3个行政村,占地17平方公里。
全镇有l 300多户,6 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以华侨出国历史长、侨属多而成为我省著名的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茂盛,古建筑保存较多,和顺古老的民居建筑和淳朴的民风、传统民俗一起历经了600多年风雨,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边远古镇的风采。
20xx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20xx年和顺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并夺得唯一的“中国魅力名镇年度大奖”。
20xx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个小镇之一。
历史据考古材料证实,新石器晚期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明朝初期,今和顺几个大姓的始祖就以军职屯守此地了,开创了和顺新的历史。
雨洲亭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雨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医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村口进入主村落的道路,直穿坝子中间,因形如双虹得名双虹桥。
桥下鸭鹅戏水,古权横卧,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远远看到的水边的洗衣亭依然有居民在洗衣。
双虹桥畔就是全国最大的乡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
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人“咸新社”故址——汉景殿。
热心人士踊跃捐书,使馆藏不断增加。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
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生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l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19xx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全钢混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该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
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的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
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
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还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
参观完图书馆,沿着右边这条路,经过文昌宫,现在我们来到了滇缅抗战博物馆。
滇缅抗战博物馆这里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
滇缅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从1840年中英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寇赶出国门的战斗。
这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
于20xx年7月7日建成开馆,馆藏6 000多件文物,l 000多幅老照片,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那段历史。
现在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我们一起去探访古老的民居吧。
民居和顺人依山面水而居,最初来到这里铲草立寨、屯田戌边的有寸、刘、李、因、贾五大姓,以后又有张、杨、赵、许、钏等各姓进入。
各姓氏的人分族而居,形成了依山势自上而下的许多巷道,每条巷道都设有一个总大门,就是古代所称的“闾门”。
闾门对面建月台,种植榕树、香樟之类的常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
有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以遮蔽风水。
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这与和顺在清朝中叶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分不开的。
这里的古民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壁的建筑。
这些民居不仅设计高明,雕绘优美,尤具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找造镶砌起高耸坚固的石脚,虽不施水泥,但上百年不变形。
弯楼子现在我们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它的墙壁是沿着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
它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号”的李氏家族的代称。
腾冲人过去每当说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
就说“东董西董弯楼子”,可见“永茂号”商号资本之雄厚,经营历史之长久。
现在这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洗衣亭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颇有江南水乡风格的洗衣亭,沿着和顺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为留在家中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修建的,在洗衣洗菜的时候为她们遮风避雨。
现在我们沿着村边的块石路去游览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为和顺八大姓祭祀祖先的祠堂。
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
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
刘氏宗祠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6年),虽然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沧桑,但仍然保持完整。
宗祠前是半月形荷塘,塘上有双孑L石桥直通月台,月台上建有精美的牌楼式大门。
进入宗祠,依次有过厅、厢房和正殿。
正殿是供奉肇腾始祖的地方,极其庄严肃穆。
过去宗祠是属于一族一姓的,但现在,它的存在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范畴,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前面是和顺的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因设有水碾水碓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现过一代哲学家艾思奇。
龙潭及元龙阁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
潭内清澈见底,潭外月台上,高大的古榕树和樟木枝叶繁茂。
说起这潭绿水还有个来历,这里原先并没有这个深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和顺坝子。
当地人们以为是“龙神”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
同时修筑了大坝,蓄水为潭,取名“龙潭”,接着又在潭边修建了元龙阁。
元龙阁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次递升高,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
主体建筑“魁星阁”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即人间龙首之意,这就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
艾思奇故居这就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属于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古朴典雅。
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
故居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日垓任云南民政、司法两司司长及矿物督办时所建的新居。
建筑面积932平方米,由客堂、居室、书房、庭园等组成。
大门上悬有“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这块屏风上有毛泽东题赠艾思奇的“学者、战士、真诚的人”8个大字。
楼上是艾思奇生平事迹展,楼下展示着艾思奇的部分手稿和用品,休息厅内有许多名人的题词。
和顺人在实践着一种亦儒、亦商、亦耕、亦牧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思慕的精神家园,也许和顺的魅力就在于此。
国民政府元老、一生追随孙中山的李根源先生写下了“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洲冠冕古名乡”的赞誉。
欢送词我们的和顺之旅将要告一个段落了,“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一路从雨洲亭、双虹桥、和顺图书馆、文昌宫、滇缅抗战博物馆、和顺民居等一直到最后的艾思奇故居,我们像朋友一样在这美丽的和顺观光了和顺的田园风光,感受了和顺独特的侨乡文化与欣赏了和顺特色民居等等。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配合,在有些方面我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大家谅解。
我们腾冲还有很多值得观光的旅游景区景点如为纪念滇西抗战而建的“国殇墓园”、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和瀑布及大树杜鹃王等。
希望大家有缘再聚。
最后,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旅途中旅途愉快,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事事顺心,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