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精品教案)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

(精品教案)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讲课稿预备工作,借助讲课稿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这么应当怎么写讲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讲课稿,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十册第五组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依照我国闻名古典历史小讲《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文章说述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讲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精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情况进展顺序举行叙述。
第三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关于增益智慧,提升素质,特殊是语文素质有着举脚轻重的作用。
所以,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算是让学生感觉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依照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课文,使学生领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缘故。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发,体味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而感觉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么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经过对故情况节的了解,感觉鲜亮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啥能成功,体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降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努力启示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究、发觉的过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8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优秀8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复习1、齐读课题。
2、提问: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⑴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⑴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⑴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二、新授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
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2、提出要求: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⑴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⑴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6、小结: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
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草船借箭知天文神机妙算晓地理能力+自信=成功善之人巧筹划【课后作业】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1. 课文题目:《草船借箭》
2.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争夺天下。
3. 主要人物:
诸葛亮:蜀汉的智者,本文中的主角。
周瑜:东吴的大都督,与诸葛亮有竞争关系。
曹操:魏国的领袖,被蜀汉和东吴联合对抗。
4. 故事情节: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为难他。
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但诸葛亮却说只需要三天。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艘草船,并让鲁肃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第一天、第二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才让鲁肃
和他一起去取箭。
此时大雾弥漫,看不清江面。
诸葛亮下令船队一字排开,并让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以为敌人来袭,便命令士兵放箭。
草船上的草人被箭射满后,诸葛亮下令船队返回。
此时,船上的草人上已
经插满了箭。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愧不如。
5. 重点语句: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现在大事已定,先生再也不用
操劳了,早晚都是享乐的时候了!’”这句话表达了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和不甘心。
“曹操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这句话说明了曹操的谨慎和聪明。
“诸葛亮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的机智和幽默。
6.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的从容应对能力。
同时也反映了周瑜的嫉妒和小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草船借箭》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三国,导新课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看过)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学生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学生各抒己见)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大多数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有些初步了解。
老师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2)、概括课文大意。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名师讲重点(概括主要内容——把握线索法)

以借箭为线索
结果
诸葛亮
周瑜
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挫败了周瑜的阴 谋,周瑜自叹不如。
5 草船借箭
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 葛亮在几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 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的故 事,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5 草船借箭
总结
概括主要内容——把握线索法
草船借箭
叙事的线索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线索来写的。
5 草船借箭
以借箭为线索
起因
诸葛亮
周瑜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他们约定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5 草船借箭
以借箭为线索
经过
诸葛亮
鲁肃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来船只和士兵, 在大雾弥漫的夜晚驶向曹营,以佯攻来 获取曹操的箭。
5 草船借箭
语5文草五船年借级箭 下册
5 草船借箭
概括主要内容——把握线索法
5 草船借箭
线索 定义
线索,指事情的头绪,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
脉络等。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
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
是叙事的线索,即究竟按什么顺序来叙述。
5 草船借箭
线索
作用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如果有了好的材料,
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
珍珠。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
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读课文,抓住了
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写作文时,
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草船借箭》说课稿(精选8篇)

例题4、把1至7这七个数分别填入图中各圆圈内,使每条直 线上三个圆圈内所填数之和都是10。
2
7
重数
1
6
5
3
4
练习4、萱萱把1、2、3、4、5、6、7这七个数填入下图的七 个方框里,每个数只填一次。使得三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 恰好分别是8、11、15。 请给出一种填法。
数阵图初步
例题1、在图中的三个圆圈内填入三个不同的自然数,使得三 角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1。
2
公共和
5
3
4
1
6
练习1、在图中的四个圆圈内填入合适的自然数,使得正方形 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14。
158
6
2
734
例题2、在下图的八个圆圈中分别填入八个不同的自然数,使 正方形每条边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现在已经填好了五个数, 那么每条边上各数之和应该是多少?并将其补充完整。
6
4
2
1
3
5
7
例题5、将1至9分别填入下图中的圆圈内,使得图中所有三角 形(共七个)的三个顶点上的数之和都等于15。现在已经填好 了其中三个,请你在图中填出剩下的数。
73
24
8 1
例题6、把1至11填入下面“六一”图形的十一个空格内,使 得每一条直线上的所有数之和都相等。
6 294
75 8 10
4
比较法
13
8
练习2、在图中九个圆圈中分别填入九个不同的自然数,使 得图中六条直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现在已经填入五个数, 请将其补充完整。
10 8 3
4 1 16
7 12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不同形象,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中要求学生体会的重点句子、自学要求等制成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人物特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
学生交流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教师小结导入: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谋略中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中的智慧。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谋略与智慧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把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出示词语:妒忌商议曹军退却都督军令状
延迟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
擂鼓呐喊支援虚实动静
学生认读,教师指导容易出错的字词。
(三)交流读书收获。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接受任务——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如期交箭),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们刚才读了课文,文中出现了哪些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一)同学们都觉得诸葛亮最聪明,那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诸葛亮果真是“神机妙算”吗?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可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研读,教师巡视辅导。
(二)交流研究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品读、感悟(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
知天文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课件:“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1)军令状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立下军令状?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
(2)假如你是诸葛亮,你怎么读他的这几句话?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课件:“第一天,不见.....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1)这句太罗嗦,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
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
(2)假如你是诸葛亮,看到这样大的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暗自高兴,得意的语气。
2、联系这两组句子:
“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找下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
“这场大雾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找上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1)完整地朗读这前后联系的两句话。
(2)评议、小结: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这正是所谓“知天文”(板书)。
识人心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
课件:“诸葛亮笑着说.....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1)“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葛亮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看你说得对不对?
(2)组织讨论,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肯定语气。
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象下雨一样。
”
齐读后讨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曹操的谨慎、多疑;放箭的多)
2、联系两组句子:
(1)诸葛亮对曹操的判断准确吗?
(2)评议、小结: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此乃诸葛亮的又一高明之处“识人心”。
(板书)晓地理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课件:“曹操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
”
什么是顺风顺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
(1)“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掉转船头,仍旧逼近”,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2)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评议、小结:通过有联系的这几句话,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如此的“晓地理”不正是神机妙算吗?(板书:晓地理)
3、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小结过渡: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么文中的另外几个人物,周瑜、鲁肃、曹操他们又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四、自由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一)自由读书,找出相关句子,感受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
可同桌分角色读,说说话里包含的意思。
课件提示: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二)全班交流,揣摩人物内心,体会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
(周瑜的妒贤忌能、用心险恶,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谨慎)
(三)练习感情朗读。
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学生质疑。
对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了?
学生质疑,简单的当时解决,值得讨论的有价值的问题留作课后讨论。
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的诸葛亮,如此的神机妙算才取得了草船借箭的成功,你能用别的四字词语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足智多谋等)
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识人心神机妙算
晓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