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结构演替

合集下载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考纲解读本节内容容易创设情境,出题切入点较多,是高考题的热点。

复习时,“种间关系”应多联系实例,同时用对比分析法或曲线形象地理解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以生物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思路去看待演替的必然性。

考点梳理考点1、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特征: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和空间结构等。

3、丰富度: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和两种。

巩固练习1、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孙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成的大肠杆菌菌落2、(2010年安徽理综T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考点2、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 1、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其特点 ,实例 (2)寄生:一种生物 与另一种生物的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其特点 ,实例(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和 等,一般 ,种间竞争越来越激烈。

实例 。

(4)捕食:一种生物以 作为食物,在数量上呈现 的为被捕食者,呈现 的为捕食者。

实例 。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 分布。

巩固练习3、(2010年重庆T31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 所示。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

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演替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本文将介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概念、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一、群落结构的概念与原理群落是指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的总体,其中包含了相互作用密切的多个种群。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丰度分布、空间分布、物种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1. 丰度分布: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状况。

常见的丰度分布模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2. 空间分布:物种在群落内的空间分布模式。

可以是聚集分布,即物种个体相互靠近;也可以是随机分布,即个体分布无规律性。

3. 物种间相互关系: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如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共存等。

群落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条件、生物间相互作用等。

它们共同塑造了群落的特征和功能。

二、演替的概念与类型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表明了群落从初始阶段向成熟阶段的持续演变过程。

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初级演替:发生在尚未有土壤或有极少量土壤形成的裸地上。

典型的初级演替是由岩石裸露开始,经过苔藓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侵入,逐渐发展为乔木和林地。

2.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被破坏的群落中,如火灾、风灾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破坏。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被破坏后,通过残存植物种子、根茎或种间关系的再生和重建。

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演替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过程。

三、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物种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环境条件对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2. 竞争和捕食: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度。

资源的争夺和捕食行为是物种在群落中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 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 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 就愈多。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 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和海洋的浮游动物 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个 体 数
2
竞争
A
B 时间
B
个 体 数 3
B
共生 时间
个 体 数 4
寄生 时间
A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⒈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特殊形式。
成层性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也具有成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成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 的反映。
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地上与地下成层)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 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有 ,甚至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 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
火灾后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农田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 响
内部因素(根本原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影响群落演 替的因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2/56
提示 初生演替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 木→森林;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但总植被量增加。 答案 A 解析 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阶 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 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而后灌 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 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 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由此可知, 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初生 演替
次生 演替
2.演替的原因 ⑴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⑵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⑶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⑷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⑸人类的活动。
17/56
3.演替类型 ⑴初生演替 ①过程 a.旱生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b.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 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 ②特点:演替缓慢。 ⑵次生演替 ①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 乔木 ②特点:演替快速。 ⑶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 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
A.许多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
27/56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
力。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
18/56
4.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方向 能量 结构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 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 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 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群落演替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群落演替:1. 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一种对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它表现为植物群落结构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时间上的不断变化,以及群落内种类的变化,结构变化而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2. 群落演替模式群落演替常见的模式有特定模式和不特定模式两类。

特定模式指具有特定顺序的种类替代过程,比如K 伯特斯特落谷演替模式。

不特定模式指种类受到环境因子制约,并不按预定顺序变化而无定向演替的模式,比如南西太平洋群落演替模式。

3.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变化、生境变化、生物因素等。

气候变化是外部环境因素中最显著的一个,它会影响到植物根系、芽、叶或花蕾的发育。

生境变化指土壤质量、酸碱度、水质等的变化,也会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植物之间和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竞争、借食、寄主关系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繁衍以及植物群落的演化过程。

4. 生态系统的重要稳定性有哪些?生态系统的重要稳定性有:(1)联系性稳定性:指各种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棘手的联系,也就是各种因素均衡发挥了重要作用;(2)反馈稳定性:植物群落在不同时期之间以及在不同空间上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反馈或调节作用,从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3)调和稳定性:又称位移稳定性,指在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中某些物种会发生位移或调和,从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4)缓冲稳定性:指植物群落在受环境刺激后,不受到太大影响或者拥有相对弹性,从而将受到的刺激缓冲,从而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5)多样性稳定性:植物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也是群落演替的一重要维度。

多样性不仅能够缓冲受到的环境刺激,更能在群落演替期间占据优势生存的几率。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和研究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生物及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反映群落演替的结果。

其方法是用格里高利(Gleissner)维数模型来分析植物种类、生物量、异种竞争指数、竞争比等生态指标及其变化状况,从而反映出植被群落演变过程中所受外部影响的品质性变化。

必修3 第4章群落结构演替

必修3 第4章群落结构演替
群落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群 落中的动物种类也就越多。 上:各种昆虫、鸟类 中:树栖兽类、鸟类 下:昆虫、蜘蛛、蛇、 小型鸟和兽类 地下:蚯蚓等
树冠层
下木层 (矮树)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表层
杜鹃、麻雀总是成群地在 森林的上层活动,吃高大 乔木的种子。
啄木鸟、煤山雀、黄腰柳 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 森林的中层营巢。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 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 如:一座城市,它除了 有大量的人和建筑物外,还 有各种绿化植物、还有菜地 和果园。有许多的植物及老 鼠苍蝇蟾蜍等动物。这就构 成了一个城市生物群落。
英国格拉斯哥市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特征: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
种间关系等。
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物覆盖的地面,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如:在沙丘、火山岩、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等。
次生演替
指原有的植被虽已不 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的繁殖体(如能 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如火 烧演替、弃耕演替、 放牧演替等。
A
量生 物 B 数
例如:蛔虫、绦虫、血 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 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 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 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 内部。
B 寄生虫
A 宿主(寄主)
B
体表寄生
A
时间
体内寄生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 “同生共死” 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的生物组合。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指在群落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群落结构是指在群落中各个物种的组成、相互关系和空间分布的方式。

而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从初始阶段逐渐演化为成熟阶段的过程。

群落结构可以分为物种组成和物种相对丰富度两个方面。

物种组成是指一个群落中具体存在哪些物种,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生物组合。

物种组成决定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相依赖程度。

而物种相对丰富度则是指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相对丰富度反映了一个群落的多样性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群落结构还可以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划分。

例如,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垂直分布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等。

不同物种的空间分布方式反映了它们对生境的适应能力和资源竞争的程度。

此外,群落结构还包括种内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因素。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发展和变化的重要过程。

演替分为原位演替和外来演替两种类型。

原位演替是指一个原有群落内的物种通过竞争、适应和选择等过程,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群落。

外来演替则是指一个新的生物群落通过入侵或移入,逐渐替代原有的群落。

演替过程中,物种之间的竞争和相互依赖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演替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先驱期、建群期和成熟期。

先驱期是演替序列中的初始阶段,此时种群数量较少,物种相互之间的竞争较小。

建群期是群落发展的快速增长阶段,此时物种数量增加,生态位分化,竞争逐渐加剧。

成熟期是群落内物种达到稳定状态,生态位分化达到最大,物种相对丰富度减少。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群落结构的稳定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而演替过程则使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动态平衡。

因此,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理解生态系统演化和维持的重要基础,对生态学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群落演替的六种类型

群落演替的六种类型

群落演替的六种类型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物种数量和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根据环境和外来物种的影响而发生的,而且通常很难预测。

群落演替一般是指物种数量的变化,但是有时候也会指群落中组成发生变化。

群落演替的六种类型是稳定转移、混合转移、凋亡、替代、复合迁移和向前迁移。

首先,稳定转移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比例或者数量稳定不变,只有当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外来物种影响时,物种比例会发生变化,但比例会回到最初的水平。

其次,混合转移是指在不受外来物种影响的情况下,群落中物种所占比例会发生变化,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如果外来物种入侵,这种演替会受到阻碍。

第三,凋亡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量减少,通常是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四,替代是指一个物种消失之后,会有另一种物种替代,这种物种有可能是新入侵的物种,也有可能是原来群落中的物种。

第五,复合迁移是指两种以上物种在数量和比例上发生变化,环境和外来物种都会影响这种变化。

最后,向前迁移是指一个物种或者一群物种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它们会发生迁移,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在不同形式的群落演替中,其原因也不同。

一般来说,环境变化是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这种环境变化不仅包括气候变化,还包括土壤条件的变化、水流的变化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

除了环境变化,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群落演替。

人类的活动可以直接导致群落演替,比如土地利用改变、森林采伐等活动。

此外,动物也可以改变群落结构,比如捕食者可以改变群落中猎物的数量。

在维持群落演替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群落可持续性的问题。

虽然一些群落演替可能有利于促进群落的多样性,但是过度的演替可能会损害群落的可持续性。

因此,在实现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群落的可持续性,这样才能保障群落未来的发展。

总之,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物种数量和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有六种不同的演替类型:稳定转移、混合转移、凋亡、替代、复合迁移和向前迁移。

这六种演替类型的原因不尽相同,主要受环境变化和外来物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菟丝子与大豆 ; 如果分开,则寄生
噬菌体与被侵染 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的细菌 而宿主会生活得更 好
数量上呈现出
同一培养液中大

“ 你死我活 ” 小两种草履虫;

的同步性变化
牛与羊;水稻 , 和稗草 。
类 数量坐标 能量
型图
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 为食 ,数量上

呈现出“ 先增加 , 羊和草;
考点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5年10考) 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垂直结构 。B图: 水平结构 。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 光照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条件 。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 、盐碱度的差异、 光照强度 、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演替 等。
2.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生态位的概念
①概念: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
时间和空间 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
②作用:生态位是种群赖以生存的“ 职业
”。
③生态位的种类: 基础 生态位和 现实 生态位。
(2)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
生态位重叠 越多 的物种,竞争越激烈。激烈竞争的结果,

者先减少,后增加 狼和羊。

者后减少”的不同
步性变化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2013·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
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
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
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 D )。
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
次级(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 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 地方
经历时间较短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
森林砍伐地、弃 。
耕农田上的演替 。
种群、群落综合知识及相关能力的考查
2.(2012·新课标全国卷,32)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 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 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 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 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 1 ) 该 草 原 上 的 雌 鹿 群 和 雄 鹿 群 属 于 _ _同_ _一_ _ ( 填 “ 不 同 ” 或 “ 同 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群__落__(填 “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 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 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 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 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_小__于____(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 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相__同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雌鹿或雄鹿 。
3.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
4.演替的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 → 地衣阶段 →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 灌木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
5.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类型 项目
初级(生)演替
在一个没有生命的
地方开始发生,或
起点
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特点
举例
地衣中的
相互 依赖 ,彼 此 有利 。如果彼此
藻类 和

分开,则双方或者一 真菌 ;
大豆与

方不能独立生存。数

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根瘤菌 ;
人和大肠

加,与鞭毛
的同步性变化
虫等
类 数量坐标 型图
寄 略

能量 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对宿主有 害 ,对 寄生生物有 利 ,
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3)生态位的分化 ①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有 重叠 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作用,生 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使它们共同生存下来, 叫生态位分化。 ②生态位分化的原因是生物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 自然选择 的 结果。
3.生态位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能量
数量坐标图

关系图
2.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 现象
镶嵌 分布
地形变化、 光照强度 、
(1)植物分层: 光照 。
决定
土壤湿度 、 盐碱度 的差异、
(2)动物分层:栖息空
因素
生物 自身生长 特点不同以
间和 食物 。
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 意义
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点强化]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
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
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

( C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第2讲 群落的相对稳定
2015备考·最新考纲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1 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生态位中生物之间的关系(5年14考)
1.群落的概念、特征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 ;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 丰富度 、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群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