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期末复习大纲
一、课程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

1.能够理解和记住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概念、理论和观点。

2.能够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3.综合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设计、实施及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二、考核范围及知识点
(一)模块一、基本理论(第一~第四章)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好奇,好问、自我中心、泛灵倾向;主动探索、方法具有试误性;获得经验层次的知识等。

小中大班具体特点:参见教材42-45页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分解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按其组合构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包括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提示:懂得制定活动目标)
4.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及分析:参见《纲要》教材49页
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阶段目标:参见教材54-56页,要求熟悉、能再认
6.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以知识为载体):参见教材60-63页
7. 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要求)
科学性、启蒙性:指符合科学的原理,尊重客观事实,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违背科学事实的内容。

内容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经过其努力能接受、理解。

系统性、整体性: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还要考虑科学教育各方面的内容,综合进行。

时代性、民族性:选编的内容要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同时要体现传统文化。

地方性、季节性:应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

还应联系季节变化特点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

广泛性和代表性: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尽可能从多个方面来进行,使幼儿能够获得较广泛的科学经验。

同时选择的内容要反映某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主要类型: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比较性观察
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幼儿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信息交流(记录):是指幼儿将所获得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和交换。

主要方式:描述、讨论;符号、图像、图片粘贴、手势、表情、动作等。

科学小制作:就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科学游戏的类型:利用实物的游戏,图片游戏(配对、接龙、拼图等),利用科技玩具的游戏,口头游戏,情境游戏,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运动性游戏等。

参见教材:104-108页
科学早期阅读类型:参见教材:109-111页
9.幼儿园专门性科学教育活动的类型:
预定性科学活动(集体科学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

选择性科学活动:幼儿在科学活动室、自然角或活动室的区角等设施内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10.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评价:包括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资源、师幼互动关系等的综合评价。

(二)模块二、集体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第五章及补充内容)
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本次不考核)、目标(分认知、情感、能力)、准备(知识、物质)、过程(导入-展开-拓展-结束)、延伸(生活、区角)
备注:活动设计要根据不同内容、年龄班及实际情况进行,下列步骤仅供参考。

1. 观察认识类活动设计与指导
核心目标:观察技能、科学认识、表达技能
活动设计:出示观察对象——提出观察要求、幼儿自由观察,教师指导——表达交流——教师引导观察——表达交流提升——结束。

活动指导: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多种感官参与;指导观察方法;明确观察要求;与操作相结合;
多种方式表达交流等。

2.小实验活动设计与指导
核心目标:科学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活动设计:导入——猜想、记录——提出要求、幼儿实验、探索,教师指导——表达交流提升——结束。

活动指导:提供充足、丰富的实验材料;足够的实验时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仔细观察、学习记录实验发现;组织幼儿对实验过程、结果展开交流讨论等。

3.信息交流类科学活动指导:选择合适课题(幼儿兴趣、重要、信息量大而不能直接探究的内容),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以幼儿为主,平等对话,避免老师“一言堂”,指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大胆表述对科学的认识(包括简单明确语言、艺术表演、游戏、图画、多媒体等)。

4.科学小制作活动设计与指导
核心目标:技术操作能力: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按程序进行操作和制作、设计并制作简单物品。

活动设计:认识制作品—讨论、探索做法(或演示)—操作—交流讨论—展示分享
活动指导:提供适当制作材料、工具(尽量是半成品,有选择性),使幼儿明确制作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让幼儿自己探索制作方法和技巧。

(三)模块三、科学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
1.科学角:参见教材152-154页
内容: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材料:参见教材156-157页
指导: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提供合适的内容、材料;指导儿童制定、遵守活动规则;观察了解学前儿童的活动,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参见教材160-161页
提示:能按照班级及主题设计科学区角(三种以上)
2.自然角:参见教材197
含义:在幼儿园的室内、走廊或活动室的一角,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一些非生物等,是幼儿开展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内容:动物、植物、非生物、学习档案(简要展开)
管理与指导:物品的摆放要做到整洁、美观、安全。

物品要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物品要经常更换;重视指导工作,让幼儿观察、接触、探索;让幼儿做自然角日常管理的主人。

提示:能按照季节和班级设计自然角
三、考核说明
1.题型及比例:单项选择题(30%);简答题(25%);案例分析题(20%);设计题 (25%)等
2.内容比例:模块1:约30%;模块2:约50%;模块3:20%
3.方式:闭卷
4.建议:以考纲、教材为基础,紧扣要点、全面复习、熟记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应用。

5.其他未尽事宜参考学校考试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