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孟子1从孔子到孟子夫子自道学案苏教版选修论语
夫子自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夫子自道-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写在前面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经典著作的研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论语》和《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从苏教版《论语》和《孟子》选读本出发,着重对其中的四篇文章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希望能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四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2.学会通过引用、对比等方式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阐释。
3.培养学生对儒家经典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对《论语》中的“学而篇”和“为政篇”,以及《孟子》中的“尽心上”和“天人感应”进行解读。
2.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典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于精神层面的把握和理解。
2.帮助学生发现并运用文学语言中的美和诗意。
教学内容一、《论语》中的“学而篇”文章简介《学而篇》是《论语》中开篇的一篇文章,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文章核心思想文章中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及其认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人际交往和内心情感的看法。
对文章的解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孔子的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说服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来帮助学生对文章中的思想深入理解。
二、《论语》中的“为政篇”文章简介《为政篇》是《论语》中道德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立身为政、执政为民。
文章核心思想孔子在《为政篇》中说过:“立人之道要先正其身,执政之道要先保民之需。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身为领袖需要如何行事的理想。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袖必须以身作则,保障百姓的需求和权益。
对文章的解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用原文、对比现实情况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核心思想。
从孔子到孟子教案

《从孔子孟子》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孔子孟子的自白,了解两位伟人的志向抱负和人生追求2.认识孔子孟子并名传世的原因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化做了的贡献3.诵读积累有哲理的名言名句学习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学习难点: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学法指导:读析、质疑、合作讨论知识链接:走近孔子与孟子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孟子》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课题:《仁者爱人》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二、初读感知1、识记:輗()軏()惮()硁()狷()筲()便()狎()弟同“悌”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三、读析、讨论、质疑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
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3)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
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
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
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
比喻器量狭小的人.(9)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10)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11)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 、巩固案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第一章:孔子的生平与思想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观念理解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2 教学内容孔子的出生背景与家族传承孔子的学习与成长经历孔子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道德观念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庸之道1.3 教学活动观看孔子生平介绍视频分组讨论孔子的思想观念小组展示孔子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学生分享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教师讲解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庸之道1.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孔子生平介绍短文绘制孔子思想观念的思维导图第二章:孟子的生平与思想2.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念理解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 教学内容孟子的出生背景与家族传承孟子的学习与成长经历孟子的仁政观念与民本思想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孟子的道德修养与君子人格2.3 教学活动观看孟子生平介绍视频分组讨论孟子的仁政观念与民本思想小组展示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学生分享对孟子道德修养与君子人格的理解教师讲解孟子的思想观念与儒家思想的传承2.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孟子生平介绍短文绘制孟子思想观念的思维导图第三章:孔孟之道的比较3.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分析孔孟之道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价值3.2 教学内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观念对比孔孟之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3.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小组展示孔孟之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分享对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价值的理解教师讲解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应对策略3.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孔孟之道比较分析短文绘制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思维导图第四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塑造4.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4.3 教学活动观看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介绍视频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与影响4.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演变中的思维导图第五章: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5.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孔孟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分析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启示5.2 教学内容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与价值孔孟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启示5.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小组展示孔孟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分享对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启示的理解教师讲解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5.4 作业与评估编写孔孟思想在现代社会启示的短文绘制孔孟思想对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思维导图第六章:儒家伦理与当代道德观念6.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关联探讨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理解儒家伦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儒家伦理的核心观念与价值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异同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6.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伦理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关联小组展示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学生分享对儒家伦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与挑战6.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伦理与当代道德观念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伦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思维导图第七章: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应用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价值理解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7.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传统政治治理中的作用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应用案例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实践与挑战7.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传统政治治理中的作用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应用案例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贡献7.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当代政治与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思维导图第八章: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8.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与挑战8.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与影响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8.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思维导图第九章: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9.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探讨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对全球化发展的贡献9.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全球化传播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价值与影响儒家思想在全球化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9.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全球化传播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在全球化发展中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9.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与价值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全球伦理建设中的思维导图第十章:儒家思想的未来展望10.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儒家思想在新时代下的创新与变革理解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10.2 教学内容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儒家思想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10.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小组展示儒家思想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分享对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教师讲解儒家思想在未来的展望与价值10.4 作业与评估编写儒家思想的未来展望的分析短文绘制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思维导图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的内容,涵盖了十个章节。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第一章:孔子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理解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论语》一书,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思考: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他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1.3 教案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孔子生平,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讲解孔子的主要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4 巩固案第二章:孟子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如性善论、仁政等。
理解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孟子》一书,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思考: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他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2.3 教案课堂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生平,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讲解孟子的主要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4 巩固案第三章: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3.1 教学目标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异同。
分析孔子与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了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思考:孔子与孟子在哪些方面有共同点?又有哪些分歧?3.3 教案课堂导入:回顾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讲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孔子与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4 巩固案第四章: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4.1 教学目标了解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传承。
掌握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2 导学案请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
思考: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有哪些特点?4.3 教案课堂导入:回顾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讲解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传承,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4 巩固案第五章: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5.1 教学目标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和《孟子》》

名句默写备考指导——以历年高考有关《论语》名句默写为例教学目标一、模拟高考,把握高考答题要求。
二、关注《论语》,熟记、会默有关名句。
三、掌握有效积累名句的一些做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微高考练习要求:1.按高考要求完成练习《历年高考名句默写题汇编》:填写个人信息——开始答题——检查——结束答题。
2.时间15分钟。
三、以《论语》名句为例进行备考指导1《考试说明》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如何解读?2识记要求音形义结合举一反三由少到多,从多到少勇于取舍3默写要求速度要紧读清题目书写正确看准语境四、小试牛刀1.子曰:“_____________,必有邻。
”(《论语•子罕》)2.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3.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4.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5.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6.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7.礼之用,______________。
(《论语•学而》)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刘立忠)。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学案《从孔子到孟子》

从孔子到孟子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2.体会文章的内涵与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新知探究
1.作品作者过关。
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_,字_____,_____。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_____和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_____和_____。
孟子(前372—前289),名_____,字_____,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_____。
2.生僻字注音。
惑._____
欲._____
逾._____
矩._____
侍._____
伐._____
裘._____
敝._____
憾._____
施_____
3.字词释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
不惑:_____。
天命:_____。
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课文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达标检测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中的“立”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事业有成还是道德有得?
2.结合选文,谈谈孔子是怎样的人?
3.结合选文,谈谈孟子是怎样的人?
4.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民本思想?
5.孔子所主张的“克己复礼”的含义是什么?。
高中语文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夫子自道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夫子自道全套教案模板范文【比赛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孟子,学习孔、孟的言行以及他们的为人与境界;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盍、裘、肱、叶、箪、女、尔、知、嘑、乡等;3.背诵和默写名句。
2学情分析学生对孔孟比较陌生。
3重点难点1.理解孔、孟的言行以及他们的为人与境界。
4教学过程1.《论语》和《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必修读本,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
这门学科并没有提供多少知识,而是提供了人生智慧。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子自道【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
“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子路不对..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也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
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二、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
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本板块选录的这七章分别写了以下内容: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只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认为,君子应“舍生取义”。
1.第一章中孔子用年龄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对此,你怎样认识?这一千古名言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立命安心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路标,是中国人人生自我评价的普遍标准,成为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
2.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他们各自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子路的回答显示了他重承诺、讲义气的豪勇气概;颜回的回答则显得谦虚、谨慎,很有修养;孔子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的“仁德”,已成为千古名句。
3.第三至六章是孔子的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你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三至六章都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好学好问,乐以忘忧,智、仁、勇。
简单的几句话,生动平易,描绘出孔子超越世俗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孔子最高的人生境界。
4.理解孟子所强调的“义”的内涵。
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它怎样的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者所强调的“义”是儒家的道义,这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苛责古人,要认识到,在两千多年前作者能有这样的抱负,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我们更要发扬“舍生取义”的精神。
阅读课文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A项,“没”通“殁”,去世。
B项,“卒”,完毕、终了。
C项,“辟”通“避”,躲、设法躲开。
D项,“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答案] B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一般单纯考查通假字的可能性不大,通假字往往结合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来考查。
通假字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替代。
其一是以声旁字(独体)替代同音的形声字(合体),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2.音近替代。
一种是声母相同,即双声通假。
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和“纳”的声母都是n,故相通。
另一种是韵母相通,即叠韵通假。
如“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通“嘱”,二者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与“披”因都含“皮”而通。
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1.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够做到自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岁,一切都能听之入耳,并能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第二》2.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
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遗憾。
”颜渊道:“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论语·公冶长第五》3.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罢了。
”——《论语·公冶长第五》4.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很多乐趣。
不符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像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5.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
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做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第七》6.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子贡说:“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论语·宪问第十四》7.孟子说:“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