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之政者,正也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
朱子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这叫为政。
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
为政的意思,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
它的意思,「政者,正也」。
「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
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夫子就讲,「政者,正也」。
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
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
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
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
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
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
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
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素说《论语》:为政篇(一)

素说《论语》:为政篇(一)为政第二02.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先师说:“为政者能够依据'仁之为人’的人伦秩序,行顺天时、相地利、安人和的'三才’和合之政,使民众百姓富庶安定而能有所得,从而成就为政者行仁道之善而有得于心的德性智慧。
这就象天极北辰一样,安居于天极之位,主动地为众星让出空间位置,使得众星能够自在无碍地守在各自的位置和轨道之上,循道依性地拱绕着自己运行,成就了和合不息的天道自然的德性。
”政《说文》:政:正也。
从攴从正,正亦声。
之盛切。
《广韵》:政:政化。
《释名》曰:“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亦姓。
之盛切。
汉字“政”从攴从正,攴为手持器械,表示惩不善使之归于正。
戴家祥认为:甲骨文正从口从止,口表示城邑,会征行戡伐之意。
征伐的目的是惩不善,使之归顺,故正引申义为正之是。
为了保持本义,加彳作征,强调征行,加攴旁作政,强调征伐。
古籍正、政通用,后世政又引申为治理之义。
金文政义与征通,用为正的本义。
《说文》:“政,正也。
从攴从正,正亦声。
”本义是征伐,凭借外力的引导、施行、督教,使其纠偏、校正而归顺于正,含有强制“有为”的教正含义。
引申指政事、政务、纠正、匡正等义。
以(㠯)《说文》:以: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
象形。
羊止切。
《广韵》:以:用也,与也,为也。
古作㠯。
羊己切。
汉字“以(㠯)”从反巳,甲骨文“㠯”像母亲的脐带和头朝下的胎儿相连之形,表示胎儿已经成形,要降生了。
章太炎《小学答问》中释:“巳即胎字,反巳为㠯,形少异民而音义同。
……古音巳、㠯本如胎。
……巳、㠯、胎、佀、嗣本㠯一文,衍为数意,更相孳乳,其体遂多。
”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朱希祖笔记二记:“反巳当作㠯(㠯)、胎、佀(古亦作巳)、嗣皆同,古只有巳字。
能左右之曰㠯,盖已怀妊未有手曰巳,已有手曰子。
未有左右手不能用,而我能左右之,故㠯训用。
” 林义光《文源》:“㠯即'始’之本字,象物上端之形。
诸子百家留下的经典语句如璀璨的明珠的句子

诸子百家经典名句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
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
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子路》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
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
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
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
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
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
这个就是“道”的体现。
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
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 孔子虽然没有点季氏的名,间接斥 冉求也没有正面公开地为民代言, 但他所声讨的是季氏聚敛百姓财富, 实际上他是站在民众一边,为民众 利益讲话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评点】冉求当时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替 季氏征收田赋。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 举其中,敛从其薄。”即给百姓的好处要 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而行,向百 姓索取的东西相对要少一些。结果冉求没 有听从老师的意见,反而邦季氏重税盘剥 百姓,还征收附加税,这就引起孔子的恼 怒,几乎不承认他是学生,还让其他学生 鸣鼓而攻之。可见违反了仁政的原则,即 使是相当亲近的学生,孔子也绝不轻饶。
• 【评点】本章有若秉承孔子重民思想,规劝鲁 哀公要知晓百姓富而后君主才能富,民富才能
国强。
•
本章记载与《说苑·政苑·政理篇》所载略
同。“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
富。’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
敛,则民富矣。’”可见,有若的主张体现了
孔子的一贯思想,就是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
要为老百姓着想,为政一定要清廉不贪。
•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 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 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 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 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 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 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 (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
•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 ①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 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解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
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孔子说廉

孔子说廉之一:政者,正也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意谓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这是鲁国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话。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
鲁国大权在握的季康子遵照其父季桓子“相鲁,必召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的遗嘱,花钱把孔子请回国内,不时找他问政,这是其中一次。
回到鲁国后,年轻的哀公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也从正己的角度作了回答:“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他认为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人民就有了方向,也跟着正道直行。
如果管理者心术不正、行事不正,百姓怎么能遵守秩序和法律,怎么能正道直行?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正,心里没鬼,说话办事方显浩然之气,自然有人愿意服从。
不正,心里总是有鬼,说话办事老让人觉得贼头贼脑,岂能让人心服口服?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人格扭曲、行为乖张的人不可能引导别人做到行为正派。
他提出“正己而物正”(《孟子·尽心上》)的要求,意谓自己正了,所行的事也就正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儒家强调正己修身的立论基础,是以个人为开端。
在个人、家庭、国家一连串的关系中,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划出一条射线,向外延伸,接着是“齐家”,接着是“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也是中心,中心确定了,从己身这个主体到家国天下,画出的是一个个同心圆,圆半径的大小则取决于天命。
也就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在其精彩的演讲中,他引用孔子“政者正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精辟名言,使得听讲者惊诧不已。
他说,这两句话“德国人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执政者依法治国的一种告诫”。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论语》及其教学一,《论语》的历史价值:《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2、口语性: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⑵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⑶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⑷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⑸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⑹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3、教材共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第一课:“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第二课:“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第三课:“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治到人生”第四课:“孔子的政治品格”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的内涵”第十五课:“孔子的价值本源观”《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定的解读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政 以
治 者 自 身 端 正 , 作 民 众 的 表 率 , 否 则 就 会 带 来 巨 大 的 负 面 影 响 , 流 露 出 他 们 对 当 朝 统 治 者 的 忧 虑 和 不 满 。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面 对 社 会 动 荡 的 局 面 , 孔 子 提 出 了 劝 君 治 世 的 良 策 : “安 上 治 民 , 莫 善 于 礼 ”、“上 好 礼 , 则 民 莫 敢 不 敬 ; 上 好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义 , 则 民 莫 敢 不 服 ; 上 好 信 , 则 民 莫 敢 不 用 情 。 夫 如 是 , 则 四 方 之 民 襁 负 其 子 而 至 矣 。 ”可 见 , 孔 子 是 极 力 提 倡 德 治 的 。 ”的 基 本 判 断 决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 下 移 , 民 心 不 古 ”。 当 时 周 天 子 权 威 日 下 , 日 益 失 去 驾 驭 各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德 的 作 用 来 缓 和 各 种 社 会 矛 盾 。 他 反 对 统 治 者 实 行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人”的 霸 道 , 反 对 统 治 者 横 征 暴 敛 、 严 刑 峻 法 , 主 张 兴 教 化 , 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 ”孔 子 的 为 政 以 德 形 成 了 中 国 政 法 思 想
菜 单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包 括 礼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本 板 块 孔 孟 都 强 调 为 政 的 自 身 素 质 , 孔 子 提 倡 德”, 孟 子 提 倡 “行 道 ”, 名 不 同 , 本 质 一 样 , 就 是 要 求 统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4.古 今 异 义 身 不 行 道 , 不 行 于 妻 子 .. 妻子和儿女。 古 义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今 义 : 男 子 的 配 偶 。 5.文 言 句 式 1 () 政 者 , 正 也 (判 断 句 )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他干什么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 () 齐 景 公 问 政 于 孔 子 (状 语 后 置 )
课 时 作 业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1.通 假 举 要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1 () 居 其 所 而 众 星 共 之 2 () 则 民 无 所 错 手 足 2.一 词 多 义
(“共”同“拱”) (“错”同“措”, 置)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民 敬 、 忠 以 劝 动 词 , 勉 励 、 奖 励 使 盗 贼 有 所 劝 动 词 , 鼓 励 1 () 劝 精 明 于 上 , 官 劝 力 于 下 动 词 , 助 、 佐 主 劝 权 召 瑜 还 动 词 , 劝 说 肃
课 时 作 业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政”的意思就是端正。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如 之 何 (宾 语 前 置 )
应该怎么办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菜 单
课 时 作 业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子 帅 以 正 , 孰 敢 不 正 自 度 不 得 脱 , 则 直 前 诟 虏 帅 失 信 予 中 主 将 军 三 乡 为 县 , 县 有 县 帅 4 () 帅 人 帅 以 听 命 , 唯 好 是 求 寡 李 祐 、 李 忠 义 帅 突 将 三 千 为 前 驱 命 率领 国 萧 、 曹 以 宽 厚 清 静 为 天 下 帅 相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3 () 子 将 奚 先
(宾 语 前 置
)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呢?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 () 夫 何 为 哉 (宾 语 前 置 )
诸 侯 的 力 量 , 而 各 诸 侯 之 间 为 了 争 夺 政 权 和 财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产 , 君 臣 、 父 子 、 兄 弟 之 间 互 相 残 杀 , 诸 侯 各 自 为 政 的 情 况 屡 见 不 鲜 。 孔 子 认 为 出 现 “礼 崩 乐 坏 ”的 原 因 在 于 人 们
课 时 作 业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域 的 扩 展 , 主 要 是 针 对 立 法 内 容 以 及 刑 罚 而 言 。 但 是 从 本 质 上来讲,依然是德治的范畴。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三 、 贤 人 治 国 孔 子 积 极 主 张 “为 政 以 德 ”的“德治”论 , 力 图 发 挥 道 “以 力 服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而 其 “为 政 者 欲 善 则 民 善 , 为 政 者 正 则 民 从 定 了 儒 家 思 想 的 重 心 在 寻 求 为 政 者 的 善 , 其 不 顾 一 切 的 培 养 、 选 择 、 寻 觅 圣 君 贤 相 的 努 力 必 然 与 不 顾 君 德 臣 行 的 法 治 主 张 相 冲 突 。 另 外 , 需 要 指 出 , 孔 子 在 主 张 恢 复 周 礼 法)的 同 时 , 又 提 倡 摒 弃 周 朝 的 法 律 制 度 , 主 张 以 德 去 刑 , 显 然 , 这 是 其 思 想 矛 盾 之 处 。
6 () 八 佾 舞 于 庭 (状 语 后 置 )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跳舞。 译 文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史 上 特 有 的 德 治 主 义 。 这 一 理 论 对 于 限 制 滥 施 淫 威 的 暴 政 , 维 护 社 会 安 宁 和 改 善 人 们 的 生 活 , 无 疑 具 有 积 极 的 意 义 。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四 、 以 德 去 刑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寓意点评】 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自私虚伪的人,他 们表面上看很有集体团结合作意识,实际上却暗中借此为自 己谋私利。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画面描述】 一 条 龙 舟 上 坐 着 四 个 人 , 船 头 插 着 一 面 写 有 “团结奋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进”标 语 的 旗 子 , 前 面 三 个 人 在 用 手 奋 力 划 船 , 最 后 一 人 手 中拿着一个网兜,表面上在划船,实际上是想在水中捞鱼。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政者,正也
课 时 作 业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动 词 , 带 头
名 词 ,
助 读 参 考 译 文
名 词 , 地 方 长 官 动 词 , 遵 循
动 词 , 带 领 、 名 词 , 表 率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苏教版 ·语文 选修《论语》《孟子》选读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3.词类活用 1 ( ) 举善 而教不能,则劝(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人、贤 . 能的人) 2 ( ) 故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词) . 3 ( )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 负 其 子 而 至 矣 , 焉 用 稼 . 作状语,表工具、方式,用背婴儿的宽带子) 4 ( )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 面而已矣(名词作状语,向南) . (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