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9页PPT
论语课件:诲人不倦

论语 文本研习(7.8):
启发式教学法
评析: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诱导,启发。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刺激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 效果。
论语 文本研习(5.9;3.8;11.22): 激励式教学法 谈话式教学
论语
教育者的素养
论语 文本研习(7.34): 教育者的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 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 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 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 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 育还是相通的。
论语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 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
(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贵族子弟
(如子贡)
商人子弟
(如颜回、曾参、子路等) 平民子弟
(仲弓)
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公冶长)
出狱的犯人
(颜涿zhuō聚)
做过盗贼
论语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智力,都能够进行教育。
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 的风范。—顾鸿安《论语解读》
论语 文本研习(1.15):
教育者的素养: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贫而乐”比“贫而无谄”的境界高出一层,“富而 好礼”亦比富而无骄更进一步。贫而无谄,只表明个人 的一种骨气,但未如安贫乐道更有价值。富而无骄,只 表明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骄慢,但不如“好礼”有更积 极的意义。故孔子就子贡所问,因势利导,鼓励子贡不 能止于现有的境界,而要追求更大的进步。
《论语》之《诲人不倦》优质课件

绘事后素 教学相长 礼后于仁
学思结合
学而习时之,不亦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不耻下问
如何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观 点?思想保守,只述不作,古代的东西只能陈
陈相因,就不会再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 不符合现代社会的。
好古,谦逊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 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子思: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 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 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 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 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 人……是以杂也。”
泛爱众而亲仁
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知识、实践、思想品德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三十而立时,由于学业广博,德行深厚,为社会所承认。 借从政的机会,开始收徒讲学,先后多达总数三千,身通“六艺” 的贤人有七十二。不受贵贱、贫富、老少、国籍等条件限制,大 都来自贫贱之家。只有少数是贵族,平民通过学习而了参与贵族 政治的机会均等,孔子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批人才,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世袭政治官职的局面。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总之:可以观察社。 ◆
◆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育原则
回能知一推十
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
因材施教
子贡与师的交谈: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贫而乐,富而好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夏与师交谈:
诲人不倦
教育的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圆PPT课件 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设计一、直接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论语》中《诲人不倦》这一课。
二、检查预习1.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效果。
2.指名读学案里的难读的字。
3.字音没有问题了,句意有没有弄懂呢?哪位同学愿意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给大家听一下?出示:(1)女与回也孰愈。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指名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的翻译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点拨:翻译的时候,注意第一个句子要分析它的虚词,加人名“回”,“与”这个实词要翻译成赞成的意思。
虚词有的要译,有的可以不译,这个“也”是一个句间停顿,可以不翻译。
第二个句子要注意它把引文中的意思要苦读,要注意一下“其师之谓欤”中的“之谓”。
学生自己练习翻译并整理笔记。
三、深入学文。
1.设疑,激发思考:这篇课文主题——“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可以说是贯穿全文。
诲,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梳理文章内容。
2.指名发言交流:为何诲,是第一第二章,讲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提升素养。
诲谁,第三章,讲的是教育的对象。
第4-7章是教育的内容,这内容很广,但也只是就孔整个教育内容而言,也只能是以一斑见全豹。
教育的内容,这四章主要是讲德行文理。
第8-10章其实可以概括为教育的方法,孔子这里从这些章节里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教育的方法、原则,14、15既可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讲教育者的素养。
3.孔子指出,有两类人,哪两类人?(上智者与下愚者。
)4.对于这两类人,教育的作用如何?5.第三章有孔子的理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一是做到通读,全面了解;二是选择自己最为认同或最有意见的,批注自己的观点。
6.联系你自己所接受教育的经历,谈谈你的感受,多对孔子的话的理解。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7.小结: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
四、总结全文。
《论语》-《诲人不倦》课件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 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 (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 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 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做过盗贼的颜 涿zhuō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 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 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
[疑惑]
[退缩]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好勇过人] [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
17.19: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的自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1.15:教育态度(教师素养)
教育者的素养: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逐步完善,德高为师。
为人、处世、做学问跟打磨玉器一样,需 要逐步去完善,不是某一个方面做好了就 算完美——逐步完善自我。
17.19:教育态度(教师素养)、教学方法和原则
[弟子的自称]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授受教育的权利掌握在 少数贵族的手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 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 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 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 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 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二)教育对象 15.39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1)无论出身的贵贱,都能接受教育。 (2)无论品行的善恶,都能进行教育。
十一《诲人不倦》课件50张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 得其所。”(9.15)
反:通“返” 正:形容词作动词,得到整理
《雅》《颂》是直接有关祭祀等重要仪典的诗。 使他们得到正确位置,表示继承了周公制礼作乐 的事业,维护了传统的礼制。
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
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 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
“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 ,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 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 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 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 ,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岁的。孔子并未因品 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 最好的学生。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 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冶长。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 、晋、楚、秦等国。
作:创造 古:指古代文化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是完美的社会,所以孔子提倡 “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阐述 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就是他的 使命。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PPT优秀课件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
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
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 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 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
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
也。「”注释」
(1)愈:胜过、超过。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
(2)十:指数的全体, 旧注云:“一,数之数; 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 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子路求学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 【读解】
•
一方面,“性相近,习相远。”
另一方面,“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
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
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
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 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 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 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 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
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
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 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 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 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 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 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 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理论根据。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学习 理解 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译文】:子曰:“默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而识之,学而不厌, (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
诲人不倦,何有于 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哉?”
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 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 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 也感,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译文】: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
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 先生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 “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以我鼓 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 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 再说。”
学习 理解 赏析
原文: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个重点:
文化典籍、德行修养、做事 尽心、做人诚实。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孔子教学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本章的文即是文学,行即是德行,忠为尽心竭力 代表政事,信是言而有信代表言语,四教就是四 科,说法不同而已。四是四教内容有三。所谓四 教,其实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指书本知识,行指 社会实践,忠信指道德修养。
•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 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 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 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课件

38.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 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就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 疑问的,还有闻君子之教,虽不能做弟子,但私下自学的。 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孟子·尽心上》
39.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似乎该在以礼 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为什么呢?”孟子说:“倚 仗着自己的势位来发问,倚仗着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着 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故交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在这五条里面)滕更占 了两条。”
4.孟子在第 36 章和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 36 章:孟子认为,在各种教育方式中, 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者,让他自己去反省觉悟,自我修 省,这与循循善诱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教诲的一种方式。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锐.。
的兵器
清.
24.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论语·为政第二》 25.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 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 呢?” ——《论语·述而第七》
26.孔子说:“自从带着十条干肉的薄礼来求学开始, 我没有不教诲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论语孟子选读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