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述评_王伟
2024年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中心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样本作为一名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在中学阶段,我们学习了许多学科知识,而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开始了解到中心组理论的重要性,并且从中受益良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中心组理论,并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中心组理论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中心性来描述。
中心性是指一个成员在群体中的重要程度,包括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
度中心性用来描述一个成员在群体中有多少直接联系;接近中心性用来描述一个成员在群体中的间接联系的程度;中介中心性用来描述一个成员在群体中的信息传递度。
通过这些中心性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体的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中心组理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群体和组织行为的重要概念。
首先,中心组理论强调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性。
一个成员的中介中心性越高,就意味着他能更好地在群体内部传递信息,使得整个群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使我意识到在一个团队中,及时的信息传递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中心组理论还强调了群体中的权力和领导的重要性。
一个群体中的中心成员往往是拥有较高度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的成员,他们在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学习中心组理论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领导者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及时地传递信息并促进团队的协作。
此外,中心组理论还强调了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
一个成员的度中心性越高,就意味着他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越强。
这使我意识到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成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与其他成员密切配合,才能够使团队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通过学习中心组理论,我对群体和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者署名排序论文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级别王伟独着作者a

作 者署名排序论文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级别王 伟独著作者A tentative research mode of comparability study in language testingand its applicationAnthropologist Feb-16SCI SSCI王晓静第一作者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论西北大学学报2012.09CSSCI胡伟华第一作者基于“输入”“输出”平衡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习得模式研究外语教学2012.05CSSCI何 芳独著作者中国西部外资法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求索2012.05CSSCI何 芳独著作者论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江西社会科学2012.08CSSCI刘晓平独著作者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管理科学2013.01人大复印资料王 铭独著作者媒介丰富内涵解析编辑之友2013.01CSSCI王晓静独著作者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外语教学2014.09CSSCI陈莉霞独著作者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功能分析中国外语教育2014.12CSSCI何 芳独著作者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法律问题研究人文杂志2015.07CSSCI马 瑞第一作者关于《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的几个问题鲁迅研究月刊2015.04CSSCI马 瑞第一作者碑别字全面整理精心研究的力作——《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述评中国出版2015.01CSSCI马 瑞第一作者碑刻古文字释疑5则考古与文物2015.12CSSCI王 铭独著作者媒介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戏剧存在形态与特色守护社会科学论坛2015.02CSSCI王 铭第一作者明清传奇创作中的填词问题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CSSCI王 铭独著作者秦腔流派与秦腔发展刍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CSSCI马 瑞第一作者关于李商隐撰书《王翊元夫妇墓志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016.06CSSCI王晓静独著作者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外语教学2016.03CSSCI巴 微第一作者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特里·伊格尔顿对形式主义批评的反思与批判中外文论与文化2014.12CSSCI杨保勤独著作者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的现实风险、法治理念和路径选择现代经济探讨2015.01CSSCI胡伟华第一作者“异化” “归化”视域下的中国市场奢侈品品牌翻译探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2CSSCI扩展版何 芳独著作者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性外资法的困境与超越——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05CSSCI扩展版李春燕第一作者存在主义视阈下祥子与何利的悲剧解读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05CSSCI扩展版何 芳独著作者涉外非婚同居的法律适用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04CSSCI扩展版巴 微独著作者仓央嘉措诗歌汉语译介中的国家认同与现代转换学术探索2015.07CSSCI扩展版何 芳第一作者当代国际投资条约的新型条款与我国未来取向河北法学2016.03CSSCI扩展版王 伟独著作者A Communicative-Competence Based Pedagogical Study of SecondaryEnglish EducationESE 2015国际会议2015.01CPCI-SSH(会议)检索王 伟独著作者A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merican University EnglishWritingEBMEI国际会议2015.08CPCI-SSH(会议)检索薛丽贤独著作者On Curriculum Reform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t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ESE 2015国际会议2015.01CPCI-SSH(会议)检索王 伟独著作者英语专业四级听力测试的问题预览研究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un-11核心李 娜第一作者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校ESP教学实证研究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2核心刘 丽第一作者网络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及其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02核心刘 丽独著作者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能力的实证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08核心赵春玲独著作者网络课堂中大学英语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1核心刘晓平第一作者人性和公司治理结构双重映射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前沿2011.09核心陈莉霞第一作者大学英语课堂学生话轮沉默的认知语用多角度分析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02核心胡伟华通讯作者模糊语言及其翻译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07核心邹 妮第一作者《金色笔记》叙事特点探讨芒种2013.11核心邹 妮第一作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短篇小说2013.11核心李文瑞独著作者跨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翻译鉴赏芒种2013.11核心梁满玲第一作者后殖民视域下《翻译》的译者主体性透析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4.03核心陈 睿独著作者契诃夫短篇小说《套中人》的文学特色及译本翻译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4.02核心蔺 云独著作者《包法利夫人》主题探索及译本研究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4.02核心韩 硕独著作者华兹华斯组诗«达登河»之河流意象解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09核心徐利兰第一作者就业需求视角下工科院校文科生显性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12核心翟 芳第一作者基于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探讨《美食总动员》欣赏价值电影评介2015.07核心胡伟华第一作者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路径——基于中德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04核心杨昕璐独著作者凯鲁亚克《孤独旅者》的文化记忆略述语文建设2015.12核心王 伟独著作者浅析功能主义的前景化理论与文体分析模式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02核心井春燕独著作者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造型特色与艺术价值电影评价2015.07核心麻 瑞第一作者浅析电影海狼对原著的再创作电影评介2015.07核心张 睿独著作者概念隐喻视域下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多重含义语文建设2016.06核心徐利兰通讯作者论寒窑戏流布及其经典化当代戏剧2016.04核心王瑾瑜独著作者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研究福建茶叶2016.06核心秦 伟第一作者A Study on Foreign Language Demand in Xi’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ournal of Conference ProceedingsCitation Index2016.02CPCI检索。
深化理论学习的三个抓手

深化理论学习的三个抓手
王伟伟
【期刊名称】《政工导刊》
【年(卷),期】2015(0)2
【摘要】如何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在掌握科学方法上下功夫。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深化理论学习效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科学方法。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王伟伟
【作者单位】96276部队政治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针深化理论学习不断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 [J], 李玉杰;王志刚;等
2.坚持三个“结合”和“着眼于”深化理论学习 [J], 李文成;王仕勇;
3.深入推进“三个三工程”建设——以“三个一批”为抓手不断深化国企改革 [J], 杨泽柱
4.坚持三个结合深化理论学习 [J], 无
5.深化理论学习需解决好三个问题 [J], 康德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汲取营养

从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汲取营养齐卫平2010年10月11日07: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
因此,深刻把握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从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汲取营养。
国外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经历了一个过程。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
所谓“组织学习”,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通过自觉和有效的活动获取信息、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重构组织心智模式,提升组织竞争力。
“组织学习”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使学习从个体行为上升为团体行为。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与组织的建构、发展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1990年,以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出版为标志,国外学者开始把研究重点从“组织学习”转向“学习型组织”:广泛探讨在企业、学校、医院、政府部门、民间机构等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问题,并成立了许多学习型组织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研究中心、华盛顿大学的学习型组织应用研究学会等,还出版了《学习型组织》等研究刊物。
在国外学者看来,“学习型组织”是注重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造未来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学习,因为学习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新的和开放的思考模式受到培育,集体渴望被释放,人们不断学会如何共同学习。
从“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意味着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其直接意义就在于将学习理论从教育学领域引入到管理学领域。
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发布的世界管理变革十大趋势中,“学习型组织”被列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学习型组织理论也被视为现代管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工作作风建设

作者: 王伟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135-13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基层党组织;工作作风;问题;原因;措施
摘要:在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和深入,但党的基层工作中,还存在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以及命令作风、形式作风、官僚作风和腐败作风,工作方法也缺乏创新。
改进党的基层工作作风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基层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党性修养;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唯上,只唯实,切实改进工作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基层党员干部的政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加大工作监督力度,增强制度约束力。
学习的理论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

学习的理论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领导者,他们的思想境界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效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而学习的理论可以为干部的思想境界提供有效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学习的理论如何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
一、认识学习理论对干部的意义学习理论指的是通过学习,人们能够获取新知识、技能和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干部来说,学习理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学习理论可以拓宽干部的知识面。
干部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干部了解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理论,使其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其次,学习理论可以提升干部的思考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通过学习理论,干部可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这对于干部在工作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冷静分析,快速做出准确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学习理论可以加强干部的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领导者,干部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操守。
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干部了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引导其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习理论也能够提升干部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观念。
二、学习理论提升干部的思想境界的方法为了有效提升干部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一是加强理论学习。
干部要定期学习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班或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学习。
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是广泛开展学习交流。
干部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如与同事的讨论、与专家学者的座谈、与基层干部的座谈等。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可以开拓思路,加深理解,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学会利用信息技术。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王伟
作者机构: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江苏常州213164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257-2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成就动机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途径
摘要:一直以来,对于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研究多从形式、途径、方法、理念等方面展开,而极少从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
试图从成就动机的角度,总结当前高职院学学生的成就动机特点,探索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与理论分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与理论分析
王伟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22(33)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与新时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是满
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富有政策和理论意义。
公民层面的政策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培育人民主人翁的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思想基础;民族层面的政策是处理好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层面
的政策是在国家主导下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层面的政策是建立新
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既有“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论内涵,也
有“共有家园”的话语体系内涵,是一个系统、发展和实践的理论。
【总页数】7页(P64-70)
【作者】王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铸牢路径
2.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
3.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
4.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议程设置研究——基于多源流理论模型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月 V ol.38 N o.1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Jan.2005 收稿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王 伟(1965—),男,河南郑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述评王 伟(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 要: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组织学习能力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核心能力。
组织学习研究很久以前就吸引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相关学者的关注,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
因此,从不同视角对组织学习的定义、组织学习的模式进行考察就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我们认清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组织学习;个人学习;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模式中图分类号:F 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1-0068-04 一、引言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这个领域是由许多学科的思想成果共同构建起来的,因为学者们常常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从别的学科中借入了许多思想。
对组织学习影响最广泛、贡献最直接的是管理学,这一点毫不足怪,因为对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比其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已达成共识。
帕沃夫斯基指出,组织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在理论上是建立在变化基础上的,组织学习应成为一种常态。
管理学家的研究框架是从五个方向展开的:即组织决策与应变、系统论、认知与知识构建、组织文化和行动学习[1]。
他们选择四个维度研究以上问题:即学习的系统层面,学习模式、学习类型以及组织学习的阶段。
社会学的贡献与管理学的贡献等量齐观。
盖拉尔迪和尼克利尼从社会学的五个传统对组织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探讨了工具理性传统怎样将组织学习概念化为问题驱动的搜索过程,如同激活了一个交易网络,从而构成一个学习生态。
对于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来说,虽然组织学习与它们均有关系,可是却没有受到主流学科的重视。
对于组织学习,心理学研究的焦点是个体,历史学研究的焦点是民族、国家和伟人,这就使得组织及其内部运作难以显现,也不能成为这两门学科感兴趣的分析单元。
人类学在传统上聚焦于文化,这一点实质上就把组织排除在了研究对象之外,该学科对连续性的热衷也降低了其对创造与变革的关注。
经济学家们致力于认识世界,而忽视如何改造世界,对微观组织的研究一直游离于主流之外。
但经济学的一些分支学科没有忽视组织学习,例如,研究创新的经济学家以及致力于发展公司理论的同行们,已经将模糊知识视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因为它很难模仿。
长期以来研究国际关系的政治学家一直对一个体系中产生的思想怎样被别的体系学习这一点感兴趣。
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商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圣吉,1990)。
彼得・圣吉提出未来适应变化的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这种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既有能力进行被动的适应性学习,也有能力进行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并以此作为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的组织。
今天,虽然组织学习的实施过程仍不十分清楚,但其远景已清晰可见:一是着眼于如何分享、使用和储存现有知识,二是着眼于如何创造新知识。
二、组织学习的定义(一)个人学习一般来说,所谓个人学习就是个人获取知识及技能的过程。
这里的知识及技能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和操作性的技能,指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指对各种经历在概念上的理解进行描述的能力[2]。
简单地说,前者是一种行为能力,后者则是一种思维能力。
很多理论家在这两者之间找出了一些联系,如阿基里斯和舍恩认为,只有当新的知识转变为可以复制的不同行为时才会发生学习过程。
吉特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调整活动与吸收活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调整活动指根据日常生活的经历去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而吸收活动指将我们的经历融入思维模式中去。
又如科尔布所说:“学习指的是经过经历上的变化去产生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的两个部分都是重要的:人们学到了什么(指操作技能)以及人怎样理解和运用客观存在的知识(指理解能力)。
因此,个人学习包括两个层次,即应用层次上的学习和概念层次上的学习。
(二)组织学习有关组织学习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个人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尽管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具有许多相似性,但如果不能将个人与组织的区别表述清楚,就无法把握组织学习的特性,要建立完善的组织学习的模型也就十分困难。
关键是,尽管组织是由其成员组成,但组织并不是其成员的简单加总,如果不能认识组织的复杂性,把组织学习简单地视为个人学习的延伸,我们将很难成功地进行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阿吉里斯和舍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今天组织学习已经成为全球化变革过程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心课题。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组织学习的性质、过程、条件和障碍等方面的研究要远比个人领域要少。
在汗牛充栋的管理学文献中,关于组织学习的定义首先涉及一个极为重要的假设,即从本质上来看,组织学习往往被作为个人学习的一种隐喻,它借用的是一些关于个人学习的心理学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组织这种有目标指向的社会结构。
换句话说,组织学习与个人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是一个通过获取和应用知识而获得组织行为的持续改进的过程。
专家学者由于自身的专业视角不同,因而对组织学习本质的认识有不同的表述。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组织学习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一致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对诸多定义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关组织学习的这些论述,事实上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触及到了组织学习多方面的本质属性。
其中较为集中的是以下这些观点:(1)组织学习是一种活动。
所谓活动一般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种由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运动形式。
巴纳德把组织学习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力量系统。
大卫・加尔文也把组织学习看作是一种活动,并认为该项活动包括系统地解决问题、试误,从自己的过去与经验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以及促进组织内的知识扩散等五项内容。
(2)组织学习是一种过程。
过程是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组织学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历程,它有一系列有效的活动程序,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过程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其一,组织学习是一种在由组织制度形成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学习的社会过程,它是一个包含学习和组织两个概念的隐喻,它俨然是一个能够学习、处理信息,反思经历,拥有大量知识、技能和专长的主体;其二,组织学习是关于有效地处理、解释、反应组织内部的各种信息,进而改进组织行为的过程;其三,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组织的潜在行为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组织是在学习。
(3)组织学习是一种系统。
很多专家和管理者发现,组织学习往往要受到组织的结构、流程、文化和技术等子系统的制约,换言之,要更好地推动组织学习的进行,必须从上述各个方面全面变革组织,从而为组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内部环境。
巴纳德是把组织学习看作一个系统的早期倡导者。
(4)组织学习是一种能力。
能力一般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
哈耶克把组织学习看作是经济组织面对变化的环境,协调使用各种由特定行为主体拥有的环境知识的能力。
一些知识创新学的学者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对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
他们把组织学习看作是企业促进知识创新或知识之获得并使之传播于全组织,体现在产品、服务和体系中的能力。
(5)组织学习是一种结果。
结果是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组织学习是一种行为上的改进,这种改进可以产生抽象或具体的积极结果。
组织学习使得企业面对变化的经济和商业环境能够改善和发展新的技术、结构和经营实践,它能推动无形资产的创造,而无形资产正是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
这类定义强调,今天的组织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学习,组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求组织的整体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改进[3]。
总之,上述的每一种观点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组织学习的本质,它们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全面认识组织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组织学习的若干重要结论:(1)关于组织学习的内容。
组织学习是围绕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而展开的。
阿吉里斯和舍恩、大卫・加尔文、米歇尔・D・迈克马斯特、盖拉尔迪等,几乎每个定义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学习中的重要性。
(2)关于组织学习的主体。
组织学习的主体指的是由谁来进行组织学习。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组织学习的主体主要不仅指个人,更是指组织中的团队和整个组织。
其中,巴纳德特别强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就是说,在这其中,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还可以是很多人,由此推展到组织学习不同层面的主体——包括个人、团体和组织。
(3)关于组织学习的目标。
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创新学等定义不同程度地论述了组织学习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所以组织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改进组织的行为绩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尝试对组织学习做以下定义:组织学习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而开展的包括个人、团体和全组织的持续创新过程。
3.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首先,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要提升组织学习力,首先必须提升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力。
著名学者西蒙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组织中的一切学习均发生于个人的头脑中。
组织学习研究的先驱马奇等人基于这样的观点构建了组织学习的一个基本模型。
阿吉里斯和舍恩等学者则深入探讨了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系,指出,组织学习主要是具有共同思维模式的个体行为的结果。
由此看来,一个组织要想有效的学习,首先必须提高每个员工的学习力。
其次,组织学习的成效并非组织中个人学习成效的加总,它可以远远超越个人学习的效果,但也可能大大低于后者。
因为个人学习的过程仅仅发生在个人神经系统之内,即使组织中的每个人在个体层面上都能够有效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组织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正如社会学家所揭示的,由于组织学习是发生在由组织制度形成的社会关系中,换句话说,组织学习的基本过程在组织特定结构与关系中采取行动的个人之间,因此组织学习的过程要远比个人的学习过程更为复杂。
再次,组织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个人学习的影响,相反,它可以主动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
每一个组织都存在着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相对稳定的特性,有些学者把组织的这些特性称之为“组织常规”,它们一般包括组织的价值观、规程、惯例、制度、战略以及组织所赖以建立和运作的技术等。
“组织常规”存在于组织的知识库中,发挥着类似生物有机体的基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