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

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

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

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

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

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

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

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

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 7分)民意和舆论童兵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

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

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

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

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

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

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

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

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

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

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

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

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

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

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

上海市静安区2020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原卷版)

上海市静安区2020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原卷版)

静安区2019~2020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5分)(1),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纵豆蔻辞工,,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3)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描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有人将这种手法命名为“从对面写起”;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句子是:“ ,、”。

2. 按要求选择。

(5分)(1) 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应受到尊重。

自尊、自重,就意味着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着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

我们常常发现,标榜者与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唯命是听的人往往不负责任。

与完全相反,宽以待己者往往严以对人。

这正是因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选择的人是负责的人,而又决不强人所难,自爱的人爱人,他们懂得。

①摧眉折腰事权贵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③不为五斗米折腰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A. ③①②④B. ①③④②C. ③①④②D. ①③②④(2) 青年作者王俐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文学月刊》的编辑李格非老师,王俐平为了投稿和请教方便,主动加了李格非老师的微信。

某日,王俐平将自己的短篇小说用微信发送给李格非老师,微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奉上一篇小作,请您多加指教:如有可能发表在贵刊,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李格非因为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该刊编辑,于是回复道:谢谢您的信任,很抱歉,我已调离编辑部。

下面是几位同学替王俐平拟定回复李老师的微信,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A. 太遗憾了!他们会为失去一位这么好的编辑而感到惭愧。

B. 噢,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祝您在新的岗位顺利。

C. 那是巨大损失啊,您现在做什么?我马上加入您的队伍。

D. 这样啊,你应该在杂志上通告一下,免得我们以后误投。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附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附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1.杜老师善用古诗句评价学生的作文。

一位学生的习作堆砌材料、事例冗长,杜老师的评语选用哪一句最合适?()A. 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

B.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C. 玉经雕琢方成器,字要丰腴句要安。

D.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乃是一个无限联系的网络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万有一体相通”现象②这就表明我们对当前的有限事物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③科学如果能把未显现的无限事物与已显现的有限事物综合为一个整体④任何一个当前显现出来的感性事物,都以其背后隐藏的其他事物为来源A. ①②③④B. ③①④②C. ④②③①D. ④①③②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6.0分)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文学应有怎样的写作伦理?宋时磊①在人工智能时代,小说创作者、读者和批评者或将彻底改变。

能够建立崭新文学艺术形式的,不再仅仅是人类,而是能够从事文学创作的机器人,或者是人机合一的创作体。

2016年日本古屋大学研发的机器人所创作的小说《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参加“新星一奖”比赛,能够通过初审;2018年作家陈楸帆刊登在《小说界》的作品《出神状态》,有两段是人工智能模仿其写作风格的成果。

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最为复杂的小说创作领域。

在文学发展史上,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下一阶段,或将会是人机主义、人工智能本位主义的新时代。

②我们想问的是人机主义、人工智能本位主义时代降临之时,人类文学是否存在?从人工智能最先引起震荡的围棋界观之,谷歌公布“阿尔法狗”源代码后,出现了强悍的围棋人工智能,人类顶尖的围棋高手在人工智能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已审阅)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已审阅)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 7分)民意和舆论童兵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

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

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

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

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

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

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

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

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

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

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

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

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

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

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

上海市静安区2020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答案(word版)

上海市静安区2020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答案(word版)

静安区2019~2020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0分)1. (1)纵使相逢应不识江城子(2) 青楼梦好(3)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5分)2. (1) C (2分)(2)B(3分)二、(70分)(一)16分3. 从未断绝,(1分)在整个封建时代都零星、片段地存在着。

(1分)4. D (3分)5. B (3分)6. D (3分)7. 文章首先提出,明末思想者重新解释天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1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尊身”观念,突出“身”和“生”,这是人文启蒙的先声;(1分)对“私”的回归意味着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是启蒙的必经历程;(1分)随后,大批思想者对“私”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使得20世纪初进入真正的启蒙时代。

(1分)全文围绕对“私”的重新解释,逐层推进,强调了“私”的意识觉醒实际就是思想启蒙的历程。

(1分)(二)15分8. ①江河只知自己,独一无二,彼此不容。

②江河的接触不是共存,而是吸纳和消化对方。

③美丽、苦涩而高傲,孤独前行。

(各1分〉9. 以“愚蠢”修饰清澈,是说单纯透明的水流未经冲刷激荡,处子毫无经验的天真状态;(2 分)而一当水流变成“油润”的“乳色”,则象征了反复磨合,由单纯走向了成熟;(1分)“铁锈色”“蓝绿色”的江水成功阻断了窥探隐私的目光,意味着河水的丰富、深沉。

(1分)10. 大江进入重庆岬角时,打磨陡岸,舔舐各色黏土,拥打了醉厚色彩,意味着大江“新生活开启”;(1分)进入岬角后与嘉陵江搏斗,大江变得水量充沛、春光焕然;品质能量都达到极致,为下一步进入险境预作准备;(2分)“岬角”是大江由透明向醉厚的转折点,其时大江的力量和心态在厮打后都走向了成熟,“开启”与“成年”是对“岬角”不同侧面的刻画。

(1 分)11. [评分建议]概括语言特点,得1分;举例准确,评价其效果,得1分。

举例略。

①动词使用精准;刻画江流奔腾有声有色。

精选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精选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 7分)民意和舆论童兵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

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

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

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

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

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

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

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

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

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

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

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

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

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

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强。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

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

上海市静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 7分)民意和舆论童兵①民意是整个社会普遍意志和意识的集中展现。

通过对一定空间和时间民众的观察、捕捉、测量、分析与呈现,人们可以感知甚至洞见民众的所思、所盼、所喜、所恼,从而了解及把握民心向背及民愿所求。

()能够以此为依据,为民执政,务实谋划。

()可以透过广泛的民意考问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应对大众的异同及短长,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则可以根据民意察情理,判是非,既为官方喉舌,又当民众耳目,力求于人于事,皆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群体意愿为取舍。

②从广义上说,民意有时也称作舆论。

舆论是大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认为,舆论实质上就是公共情绪。

林肯甚至说,“公共情绪就是一切”。

有了公共情绪,一切皆可成功;没有公共情绪,一切皆将失败。

因此,些铸造公共情绪的人.要比那些制造法律或者宣布判决的人要高深得多。

③然而,民意同舆论还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

其中,民意的突出特点是非表层性和相对稳定性。

民意是较大规模民众一般的内心活动和对某些事件、事态、机构、人物以及这些机构人物政策言行的相似或相同的评价,这种社会评价及社会情绪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相当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

而舆论只是民意的初期形态,是处于表层的群体情绪。

民众的所言所行,常常出于情感、心绪的激发而成,理智和理性相对较少,以言相传,以情相染的成份较重。

舆论还是变动不居和改变难料的,因而又缺乏稳定性和可测性。

朝意夕改,此事此地一种看法.另一地又持一种看法,是常有的情状。

一个事件的冲击,可以让一些人冷静下来,又可能让一些人焦躁不已。

一个意见领袖的一席话,可能改变一些人的意志,也可能坚定一些人的观点。

④民意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易于测知,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变动。

民意充盈着一定时域、地域特定人群甚至多数民众对公共事件、公共政策、公众人物的观察、思考与评价,这种砚察、思考与评价常常是理性的、务实的、感情成份少、客观成份多,因而作为民意的这种社会情绪,相对于一般舆论来说,显得厚实、有力、威慑性⑤相对于官方意志而言,民意表达的是大众的意见、意志、要求和愿望,而官方意志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2)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

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

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

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

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

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

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

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

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

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

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截至2020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 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

另外,2020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

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有删改)3.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4分)4.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这一现状。

(2分)5.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6.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用。

(4分)7.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神奇感 [英]毛姆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

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

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

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

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

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

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

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

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

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

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

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

(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

)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

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

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

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

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

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

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

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

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

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

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

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

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

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

船夫已入睡很久了。

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

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

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

我折身回舱。

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

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

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欢愉。

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8.有人认为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有人认为这正是一个西方作家在叙述中国见闻时独特的视角。

你认为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9.分析本文的结构思路。

(4分)10.第⑤段写老渔夫去世时作者感到一种狂喜,推断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