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

第十六课音乐之声教学目标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把握主要人物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
教学重难点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赏析剧本的画面美。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设计1:【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请安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我们就去文中认识一位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导入设计2:【设计意图:通过文章内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激趣型)《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该片生动的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堂实录一、展示交流1.积累字词峥嵘..(lián)(yī)..(zhēng)(ròng)山麓.(lù)远眺.(tiào)涟漪遐.思(xiá)窥.视(kuī)鳞次栉.比(zhì)2.掌握词语含义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额站立。
群峰环抱:山峦环绕,溪水围抱。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固执己见: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的行礼。
3.影视剧本概念:影视剧本是可供导演作为拍摄蓝图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与小说哦、诗歌、散文和戏剧(舞台本)等并列的重要文学体裁。
特征:形象性、运动性、综合性和艺术性。
(1)形象性:在影视剧本中要尽可能的避免说明性,陈述性的文字,无论是对剧情的交待,还是对人物的心理介绍,都应形象化。
(2)运动性:所有视觉造型,均应保持在动态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停止。
(3)综合性:影视剧本必须具有艺术张力,即有机融入综合性表现手段,以营构充满艺术魅力的戏剧内蕴。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学习欣赏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评论电影。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音乐,但对于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有限。
授课时数: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
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
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
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
先给学生充足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学生一定有更多新颖别致充满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赞他们吧,因为孩子是与诗最接近的人。
如果有的学生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音乐之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与文字的结合之美,提高实践能力。
在《音乐之声》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文学鉴赏和音乐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音乐之声》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音乐之声》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音乐之声》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音乐之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之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音乐之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音乐之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音乐之声》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音乐之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音乐之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文化理解与尊重:学生将了解西方音乐文化,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音乐之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音乐之声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音乐之声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音乐之声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音乐之声学案导学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难点)3、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重点)先学后教 1。
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6 音乐之声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3.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
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用波浪线标出有丰富潜台词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峥嵘zhēng róng 鳞次栉比zhì涟漪lían yī伫立zhù顶礼膜拜mó弥撒mí sa峥嵘:高峻,突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音乐之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16.音乐之声
萨尔茨堡景物烘托人
第一野外美景物内心世界天真活泼
场景玛丽亚在正面热爱唱歌
纵情歌唱描写不守常规
院长与众修 女们侧面无拘无束
第二对玛丽亚的议论描写纯真快乐
场景玛丽亚回正面心灵美好
到修道院描写
教学反思
这部电影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因此课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是少不了的,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课上对于玛利亚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写的总复习,将零碎知识整理,使之系统化,并教给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我想这一教学思路,既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培养语文分析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赏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伫(zhù)立顶礼膜(mó)拜弥撒(mísǎ)
2.解释课 文中的关键词语。
鳞次栉比:像鱼 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固执己见: 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立。
质疑交流
1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概括一下她们的意见,说说在众人眼中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2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 喻恰当吗?为什么?请你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玛丽亚
九年级语文下册16《音乐之声》导学案新人教版

16. 音乐之声课题音乐之声(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与方法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学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勒曼,美国剧作家,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其作品《音乐之声》获得当年五项奥斯卡金像奖。
写作背景《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
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编成戏剧,后又被拍成电影。
读准字音峥嵘..(zhēng róng)山麓.(lù)茨.(cí)鳞次栉.比(zhì)肃穆.(mù)按捺.(nà)涟漪..(lián yī)伫.立(zh遐.思(xiá)弥撒..(mí sɑ)忏.悔(chàn)皎.洁(jiǎ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着。
按捺:压下去,控制。
忏悔: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老成持重:阅历多,办事稳重。
2019届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6音乐之声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音乐之声(节选)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整体感知,了解剧情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2.3.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欣赏晶味,引读提高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2.感受形象美(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
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之声》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3.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介绍。
勒曼,美国剧作家。
【链接材料】2——时代背景。
《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
该片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奖,。
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链接材料】3——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峥嵘()山颠()山麓()涟漪()
遐思()伫立()虔诚()弥撒()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山麓:
流连忘返: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不以为然:
二、探究展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两个场景的内容。
2.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写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5.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6. 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7.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三、练习反馈:
三分春色一分愁
丁颖(台湾)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
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
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
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
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
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
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
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
”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1.这篇散文把春色和心绪融为一体,请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具体含义。
2.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在于:
3.“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
..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一句中加点的词用得好是因为:
4.简略说说作者写“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的意图。
5.“学贵有疑”,请你从本文的内容或表达方面提出一个值得探究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