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
教学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
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新版教材)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诵读,整体感知诗意,分析诗中意象含义,把握全诗的情感历程,探究诗歌主题。
一、导语设计(一)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板书文题、作者)(二)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
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
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
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2022-2023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初中】

2022-2023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初中】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2022-2023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教学设计。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资源的运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1. 掌握九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文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实际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单元:《课文阅读》- 课文1:《XXX》- 课文2:《XXX》- 课文3:《XXX》- 课文4:《XXX》第二单元:《作文写作》- 作文题目1:《XXX》- 作文题目2:《XXX》- 作文题目3:《XXX》- 作文题目4:《XXX》第三单元:《口语表达》- 口语练1:《XXX》- 口语练2:《XXX》- 口语练3:《XXX》- 口语练4:《XXX》教学方法和策略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4. 评价反馈法: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视频等3. 作文写作辅助资料:范文、写作指导等4. 口语练参考资料:对话素材、口语练题等教学评估方法1. 课堂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展示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教学计划安排本教案共计划安排X周的教学时间,每周X节课,具体时间表请参考教学计划表。
教学效果评估1. 教师评估:根据学生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1.1《孔乙己》1.2《范进中举》1.3《变色龙》1.4《我的叔叔于勒》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2.1《藤野先生》2.2《三顾茅庐》2.3《口技》2.4《春》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3.1《鱼我所欲也》3.2《出师表》3.3《杜甫诗三首》3.4《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 新课内容学习:对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呈现教学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古诗文,理解诗意。
2. 答案:在课后进行批改,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朗诵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会诗歌的情感美。
2.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的形象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通过品味、欣赏,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及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
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反复朗读,感悟深情㈠深情范读,先声夺人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倾听总体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㈡初步感知,交流所得1.通过听老师的诵读,你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2.诗中哪些形象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形象”组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㈢反复诵读,领悟情感1.比较诵读:请同学把这首诗与刚刚学习的《我爱这土地》和《我用残损的手掌》作比较,看看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读才能更有表现力。
在比较揣摩之后,独立练习朗读。
2.个性化朗读展示,并请学生评价感情表达是否到位。
3.诵读指导。
(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施教)在学生朗读之后,老师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及时朗读指导。
教师需储备以下资料:把握情感基调,注意节奏和重音。
如读诗可以根据诗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第一节是叙说历史,诗人的情感是深沉的,语速要慢些,语调要深沉些;第二节到“痛苦的希望”,就可以加快语速,语调高昂一些;第三节是充满希望的祖国,就应该是喜悦的心情,语速语调也要相应变化;第四节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并将为之奉献一切,语调可以适当深沉些,但语速可以不变,最后抒情句要达到情感的高峰,收束要有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
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
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
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
全诗共分四节。
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
(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
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1.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2.我是失修的路基,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疲惫()()干瘪()胚芽()绯红()迷惘()淤滩()簇新()蜗行()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题解: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
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第一章: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第二章:南国:南方烽烟:战争,战火正:恰好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
君,对人的尊称“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
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
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典故:取义成仁1.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细读深入探究(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明确:(1)借喻、用典(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1)七言绝句(2)uo ɑn uɑ(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前呼后应“意如何?”“今日事”。
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品读升华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联想拓展《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
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