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精品教案

17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3.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4.借助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屈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2.讨论主题:
a.屈原忠诚、正直、爱国精神的体现。
b.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课文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
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屈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自尽的古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他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
2.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忠诚、正直和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屈原》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屈原》的课本,以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2.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要的文具,如笔、本子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屈原》的内容。

2. 引出新课,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对屈原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步:让学生自主阅读(20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第三步:学生讨论总结(15分钟)。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屈原》的基本内容和主旨2.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正确运用汉字和词语,特别是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二、教学重难点1. 《屈原》的基本内容与主旨2. 《屈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3. 意境深远的语言表示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屈原的威严和不屈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整体阅读《屈原》初步了解《屈原》的主要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1)《离骚》描述了屈原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状态。

(2)《天问》通过问天地,揭示了屈原痛苦失意的心情,并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无限怀念和思念。

(3)《九歌》以华丽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美好而深情的画卷,表达了对雄浑大气、温馨浪漫、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生命韵味的热爱和崇敬。

3.细读《离骚》(1)理解“离骚”之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骚”并进行解释。

(2)分析《离骚》的内容和主旨通过细节描写和富有情感的叙述,学生应能够把握《离骚》中描绘的“离愁别绪”、“感国忧民”等主题,理解“忧民、爱国、执着不捷”的精神。

(3)体会《离骚》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旋律性极强的韵文,以生动的形象深入人心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古代汉文化优秀的意象表现手法。

4.阅读《天问》(1)学生根据自己对《天问》的理解,独立或小组写一篇文章。

(2)让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写作和感想,并进行互动交流。

5.阅读《九歌》(1)了解《九歌》的文化背景。

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知识。

(2)分析《九歌》的诗意表现手法,领悟《九歌》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方法。

(3)体验《九歌》的意境与美感,鲜明的情感和深远的人生哲思。

可以设立“九歌写作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可采用美术、音乐、诗歌等方式表现对《九歌》的理解与感悟。

6.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和心得,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7《屈原》--教案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屈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白或独白的作用。

2.了解舞台说明,讨论交流,概括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独白,理解独白的内涵,体会独白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特点,今天我们走进戏剧,看看其中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去感受戏剧的魅力。

二、品读课文,揣摩台词含义1.品读《屈原(节选)》里的对白和独白。

小组合作分工,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表情、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尽量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人物在舞台上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2.通过分角色朗读开端部分,思考: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1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答案示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屈原在独白中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颂歌,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3.通过反复朗读屈原独白,分析抒情对象的象征意义及其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以此探究作品主旨。

答案示例: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运用了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现出屈原急切想要冲破黑暗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屈原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语气急促,表达了激烈的情感。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4.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歌颂了屈原坚持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