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1《我的于勒叔叔》(一)明确目标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

(投影仪打出)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弱者的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3.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4. 联系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孔乙己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2.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变色龙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社会虚伪的讽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变色龙的人物形象。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寓意。

三、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理解大意。

2. 分组讨论,分析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3.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意。

4.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翻译未讲解的部分。

2. 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人物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确性。

2. 对变色龙人物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寓意理解的程度。

六章:《威尼斯商人》一、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把握夏洛克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提高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夏洛克这个人物所表达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

2. 分析夏洛克的人物形象。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7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关系,把握*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1)(2)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1 二次备课5.学生自习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概括*大意: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新课标语文下册教案书五篇课堂教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系统的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孟子》一、检查学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u2)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小结《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六、作业1、背诵《我爱这土地》。

2、预习《乡愁》。

板书设计:鸟——诗人自己土地——祖国大地意象朴实第一节河流、风——抗争精神象征深远热爱祖国我爱这土地黎明——解放区至死不渝第二节常含泪水直抒胸臆深爱土地激情澎湃第二课时乡愁一、导语新课提问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资料助读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四、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小结诗歌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描述了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别情绪。

表达了诗人和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1、背诵《乡愁》2、模仿《乡愁》的诗歌形式,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时小时候(少年)邮票(小)——母子情深间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顺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别离序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借物抒情教学反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

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

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