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中医护理_方案

合集下载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11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丹毒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一)局部红赤肿胀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

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

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1.监测体温等情况。

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

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 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般敷药4~6 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次。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疾病
总结本次课件内容
丹毒的定义、病因、症状和诊断 中医护理常规的实施方法 丹毒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总结本次课件的重点和难点 展望未来中医护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对未来中医护理工作的展望
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中医护理的普及率 加强中医护理研究,提高中医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中医护理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高中医护理的现代化水平
发病原因
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皮肤损伤:皮肤破损、擦伤、抓伤等 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环境因素:潮湿、闷热、多汗等 职业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 可伴有疼痛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伴有寒 战、头痛等症状
皮肤坏死:皮肤坏死,可出 现溃疡、脓肿等症状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和紧张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 者的隐私和尊严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 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了解丹毒的病因、症 状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推拿按摩
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手法,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用人群:适用于丹毒患者,尤其是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穴位,进行局部按摩
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度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以 免加重病情。
保健知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早睡早起、 饮食规律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 疫力,如散步、慢 跑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如保持乐观、 积极面对生活等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护理效果评价指标
1
症状改善:如 红肿、疼痛、 发热等症状的 缓解程度
2
功能恢复:如 关节活动、行 走能力等恢复 情况
3
皮肤状况:如 皮肤颜色、质 地、弹性等改 善情况
4
患者满意度: 如对护理服务 的满意程度、 对护理效果的 认可程度等
护理效果评价方法
观察法:观察患者的症 状、体征、精神状态等 1
变化
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 患者的症状、体征、精
4
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因 素进行综合评价
询问法:询问患者对
2
护理效果的感受和评

量表法:使用量表对
3
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
量化评估
护理效果评价结果
01
丹毒中医满意 度高,对护理效果表示 满意
03
护理效果评价结果显示, 丹毒中医护理对患者康 复具有积极作用
04
丹毒中医护理在预防复 发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降低复发率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注意 饮食清淡,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
01
生活护理:保持 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潮湿环境
02
04
药物护理:遵医 嘱使用药物,注 意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报告医生
03
心理护理:保持 心情舒畅,避免 焦虑、紧张等不 良情绪
健康教育
01
介绍丹毒的病因、症
状和治疗方法
02
指导患者如何预防丹
毒,如保持皮肤清洁、
03 诊断方法:临床检查、实验室 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04 诊断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方可 确诊为丹毒
护理评估
评估目的:了解患者的 病情、身体状况、心理 状态等
评估方法:采用中医四 诊(望、闻、问、切) 进行评估

丹毒

丹毒

丹毒因皮肤黏膜破损,使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所致。

以患部鲜红灼热、肿胀疼痛、红斑边缘微翘、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解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认知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执行。

(2)急性期卧床休息,局部皮肤勿受损,床边隔离。

(3)下肢丹毒予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

(2)出现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临证施护(1)体温超过38.5℃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降温。

(2)头面部丹毒时,适当抬高头部,唇及颊部出现皮肤黏膜破损时,少说话少咀嚼,避免疼痛加剧。

(3)下肢丹毒时,抬高患肢。

4、给药护理(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局部皮肤、体温的变化。

(2)中药外敷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皮疹、瘙痒时,报告医生。

5、饮食护理(1)指导患者多饮水及清凉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勿食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高热者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

2、指导患者禁止手挖鼻孔、挤压碰伤颜面部丹毒。

有肌肤破损者或足癣等病灶须彻底治疗,防止复发。

3、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加减药物,症状改善、局部红肿消退后继续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诱发因素,使其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

5、保持大便通畅。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一、护理评估(1)皮损表现:皮损分布的部位、颜色、形态,有无灼热肿胀疼痛。

(2)了解患者体温、精神及饮食情况,以及生活方式Q(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炊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②湿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下肢;除发热等症状外,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③毒邪内攻证。

证候:红斑迅速发展蔓延,如燎原之势扩散;壮热神昏,烦躁遭语,呼吸急促,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便结漫赤。

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患者衣裤宜宽松,以免增加局部皮肤疼痛感。

(3)医护人员勤洗手,正确处理器械和敷料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4)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颜面部丹毒者应取半坐卧位。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全身症状明显者,在发热期间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局部皮肤灼热红肿疼痛者,遵医嘱给予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冷湿敷;无破溃者,可用消炎膏(由如意金黄散加蜂蜜调配而成)外敷;溃疡者,可外敷黄连膏或抗生素软膏。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皮损的颜色,红肿、疼痛的程度,有无水疱发生,做好记录,同时做好疼痛评分。

②观察患者全身不适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③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澹语、恶心呕吐,为毒邪内攻之险症。

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④颜面部丹毒者,注意观察眼睛及耳部、口腔的症状。

(8)积极治疗足癣及其他慢性病灶,以去除诱因。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20140501.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20140501.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外一科 张静
一、常见证候要点
•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 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 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局部红赤肿胀 •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 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 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 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 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 • • • •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 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 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 糜烂者,每日2次。温度以24~31℃为宜,定时淋药以保 持局部湿润。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 3.中药熏蒸:适用于肢体肿胀、疼痛、溃疡创面不敛、久 不收口者等。应用中药熏蒸设备,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 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 4.中药熏洗:早期不宜选用,一周后若局部红肿减轻,颜 色转淡红,可行中药熏洗,每日1次(其他详见附录2)。 • 5.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 6.中药泡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其他详见附录 2)。 • 7.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 8.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 2.对待焦虑、抑郁的患者,采用言语开导法及移 情疗法。 • 3.对待疼痛紧张的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并指导 患者练习各种养生保健操:放松操、拍打操、太 极拳等。 • 4.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 伴支持教育,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 经验,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 予情感支持。 • 五、护理效果评价 • 附: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等症状。

中医药在丹毒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丹毒的症状,促进伤口愈合,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丹毒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诊断要点丹毒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临床表现,其中包括以下要点:1.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皮肤损伤、外伤感染等情况。

2.观察皮肤症状:丹毒患者常伴有皮肤红肿热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刮片检查:通过刮取患处皮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病原体。

二、中医护理方案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丹毒中医护理中的关键部分,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清热解毒,具有抑菌作用。

•金银花:清热解毒,对丹毒患者的发热等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

中药的制剂形式可以是汤剂、药膏或外用贴敷剂,具体的用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中医师的建议来确定。

2.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消退,促进伤口愈合。

常用的中医按摩疗法包括:•轻揉:用手指轻柔地揉捏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按压:用手指适度按压患处,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用手掌按摩患处,增加局部温度,促进药物吸收。

按摩疗法的具体操作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3.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在丹毒的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容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加重丹毒症状。

•增加水分摄入:多饮水可以增加尿液排泄,有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三、护理注意事项除了中医护理方案,以下护理注意事项也需要特别留意:1.保持休息:丹毒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保持伤口清洁:及时清洗患处,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防止细菌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

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

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

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

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
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次。

温度以24~31℃为宜,定时淋药以保持局部湿润。

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适用于肢体肿胀、疼痛、溃疡创面不敛、久不收口者等。

应用中药熏蒸设备,喷气口与皮肤之间最佳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熏洗:早期不宜选用,一周后若局部红肿减轻,颜色转淡红,可行中药熏洗,每日1次(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其他详见附录2)。

7.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8.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注意与他人隔离,洁具专用,每日用温水洗脚,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

2.有足癣者,可用纯米醋或白醋,加温至30℃,每晚睡前泡脚一次,以浸入患处即可,每次30分钟。

(二)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宜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烟酸的食品,如扁豆、赤小豆、绿豆、冬瓜、苦瓜、猕猴桃、鲜油菜叶、蛋、奶、花生、香菇、蕃茄等。

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鲐鱼、香椿、虾、蟹、葱、蒜、辣椒等。

(三)情志调理
1.对待对病情不了解,对治疗护理产生顾虑的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并按手册容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对待焦虑、抑郁的患者,采用言语开导法及移情疗法。

3.对待疼痛紧的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并指导患者练习各种养生保健操:放松操、拍打操、太极拳等。

4.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介绍成功的病例。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丹毒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毒蕴证□ 其他:
.页脚.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页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